马岛失利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国奥队马岛失利以来,各地舆论反应不一。作为主教练,我在思考和总结失利的败因时,从各种舆论中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
因为对国奥失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按说我是没有发言权的。《新体育》杂志约我写点文字,并要求我谈谈对“国奥队技不如人”这个观点的认识。实际上,对“技不如人”这四个字的内涵,我们教练组在备战时对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早已有共识,囿于各种因素所限,未能最终加以克服和解决。从这一点出发,我就没理由不应约向广大球迷“汇报思想”。
整体攻防有差距
进攻和防守历来是足球场上的矛盾统一体,而在愈来愈强调快速攻防转换的现代足球中,单就技术因素而言,检验一支球队水平高低的最根本标志就是看这个队的整体攻防对抗能力。
坦率地说,与韩国、日本、沙特等几支亚洲强队相比,国奥队在这次比赛中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恰恰就是整体攻防对抗能力较弱。
一支成熟的球队应当有这样的临场表现,即在快速攻防转换中保持合理的队形结构。具体地说,进攻时要有整体感,前锋射门时后卫必须压上;防守时同样要有整体感,全队防守不能单纯依赖后卫在禁区附近的作用。就是说,除了射门那一脚由一个人完成外,所有的进攻和防守应该由全队去完成。反观国奥队,我们在快速攻防转换中无法实现训练时提出的要求,遇到国际大赛的快节奏和高对抗时全队攻防就容易“走形”,三条线容易脱节,二次进攻(即一次射门未果后再捕捉战机射门)和层次防守能力欠缺。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个人觉得,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局部配合差。就全队组合能力而言,我们队员的传接球往往是传球这一脚成功了,接球那一脚却失败了,整个比赛不能经常做到这一脚传得不好(分量、角度、速度),接球队员可以调整过来,所以难以保持进攻的连续性。很多情况下对手不必逼抢、奔跑,不必花很大气力即能断球破坏我们的进攻。因此,我们的攻防看上去不够流畅。
可以说,整体攻防能力是决定一支球队比赛能力大小的关键要素。
比赛能力强的队,才能在场上更多地占据主动局面,才能保证更多时间里进攻对手,胜率也因此而增加。反之,虽然也可能偶然取胜,但并不能说明整体实力比对手强。国奥队这次三场比赛三种结果,尽管各场临场发挥程度有区别,但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球员的比赛能力的确亟需提高。
个人技术有欠缺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的单兵作战能力——主要指高对抗环境中个人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也需要尽快提高。
这次国奥备战期间,我们曾观摩了大量的欧美强队的比赛录像。当时的考虑是,前面讲的整体攻防要求队员一要有整体意识,二要首先具备个人基本功,任何一个个体的失误都会破坏整体攻防的完成。欧美球员在场上技术动作的使用,传球落点、传球分量,接球人的角度、时间,都显得恰如其分,当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第一次传接合理,下一步的战术配合便有可能实现。假如第3位、第4位球员再有同样的技术处理、同样的配合意识,继续向对方深入,势必给对方造成压力。
反观国奥队,我们的传接球基本功不够扎实,通常由于传球的分量、弧度、落点不好,加上我们的局部接应点单一,不善于两三人同时抢空档,导致接球队员本应一个动作即可完成的接球要做第2、第3个动作。这种情况带来两个恶果:一是自我消耗,全场比赛中假如每个球员接三四十次球,体能消耗却要达正常情况的两三倍,即相当于接百余次球;二是在对手的紧逼抢截下,技战术很轻易就出现失误,我们回头又要花费体力去抢。90分钟里本该属于组织有效进攻的时间,被无谓地“分割”给拼抢。像这次中沙之战,人家的进攻一般可连续传七八脚才可能被抢断,我们往往两三脚传接后就开始丢球,差距可谓明显。
除了上述传接球配合不善于踢“经济球”外,我们的队员还普遍存在控球时技术动作不合理的问题,总喜欢扣来扣去做一些多余动作。其实这些问题并非小毛病,特别遇到连续作战,它的副作用实在非同小可。其最终表现即是影响全队的整体攻防对抗能力。
这次带国奥队比赛,我还痛感中国球员的全面体能仍需要提高。应该承认,近两年我们队员的体能因为联赛的要求而在进步,某些方面与亚洲强队差距不大。但是,我所说的全面体能除奔跑、耐力外,还包括柔韧性、弹跳、意志等要素。记得1994年广岛亚运会时,我们对国家队队员提出的体能要求标准包括三方面:1.速耐(速度和耐力)。指奔跑能力和奔跑速度,它是保证比赛中完成技战术的基础;2.力量。即爆发力,它是保证技术动作的速率和突然摆脱的能力;3.协调性。它是完成高难技术动作的保证。从国奥队员看,他们有的速耐好,有的力量强,有的协调性强,具体到某个队员,想必广大球迷也有同感,具备全面体能的人不多。在这方面,他们在今后的足球生涯中必须进一步引起重视。
中国特点不完善
基于上述认识,坦率地讲,当时接手国奥队,我这个主教练心里并不十分的底。同样基于对自己球员的认识,我们把国奥队定位在以速度打击对手能力上。虽然最终国奥队没能完成使命,我仍然认为这应该成为中国队的特点,一旦速度建立在进攻的连续性上,将来必然成为给对手致命打击的手段。
反思国奥队比赛,我们在攻击点、反击能力、边路突破能力方面,某些情况下不比对手差,甚至是我们稍占优势。就现有技术基础和全队水平而言,这些技术特点还是得到了明显体现,完成情况比较理想。只是受前面讲到的我队两方面的致命缺陷的制约,这些特点难以成为取胜的支配因素。如果未来的国家队或国奥队能够弥补上述缺陷,这个技术特点便可能发挥作用,使比赛出现奇效。
国奥队共参加了7场奥运预选赛,共进球15个,平均每场进球2.1个,这个结果单纯反映在进攻方面,应该说是比较理想的。15个进球中,边路突破传中攻进7个,占46%;定位球(任意球和角球)攻进5个,占33%;远射及其他攻进3个, 这个数据正好印证了国奥队自身的技术特点,从总体看,它的技术特点该表现的都得到表现了。当然,它同时也证实了我在前面所讲的国奥队的自身缺陷。
国奥失利,国人痛心。歉疚之余,我这个足球教练不能忘记身上肩负的重任。接下来,国家队打亚洲杯,冲世界杯,除了以上分析的技术因素,一支球队还必须在战斗作风等非技术因素方面加强培养,如何扬长避短,这应该成为我下一步工作的中心思想。
是为反思。谨供广大球迷及有识之士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