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5新潮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转折点,85新潮的兴起代表着文革美术的结束,现代艺术开始得到极大的发展。从85新潮开始,中国艺术的思想开始得到真正的解放。本文将重点详解85新潮的发展背景及85新潮在各个时期是怎样得到发展的,并且对85新潮对后期艺术发展起到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化思潮;艺术形式;85新潮;主观思想
85新潮在中国艺术届的影响重大没有人能否认这一点,同时85新潮期间,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他们前所未有的受到中西方艺术的大量冲击,他们能敏锐的捕捉到时代的动向,疯狂的涌现出自己的想法。动荡的文化环境使他们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并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了大量的“新的”作品。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优秀的作品崛起迅猛,声势浩荡,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文化展现出“引领”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文革之后文艺的恢复,艺术以近乎疯狂的速度扩散开来,使其重新得到大众的关注和喜爱。
当然我们在肯定85新潮快速的更新恢复艺术家及大众的艺术热情时,也要反思其消极的一面,任何追求一旦越过底线,就会演变成片面,消极的极端思想。希望通过本文能让读者完整了解85新潮后不仅可以得到对艺术形式表现的新启发,也能同时反省自己是否陷入了极端追求片面的所谓的精神艺术形式。
一 背景文革时期的美术
文革美术约始于1966年,结束于1976年,在无产阶级大革命中突现,在这一时期被创作出的一系列主题色彩明显的美术作品。
当时社会处于文化动荡的时期,各种西方思想,西方艺术思维不断的传播,对我国传统艺术发起了强势的挑战,我国传统艺术难以像以往几千年那样稳定延续下来。此时,变还是不变?
历史告诉了我们,要变。笔墨当随时代,一大群青年艺术家吸收了西方传播进来的艺术构思,艺术方法,与传统艺术相结合,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力求能在这异彩纷呈的时代创造美丽的烟火,属于这个时代的烟火。所以在文革期间留下了不同倾向的美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政治中的狂热群众为主的创作群体,这类群体创作出的美术作品主要以神话领袖人物,恶化敌人为主要的创作主题。例如各种报纸上或自行印刷的出版物之上。
2:为政治服务的美术作品。这一类画家的作品主要表现宣传无产阶级的历史功绩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如北京的“改画组”。
3:这是由少数的地下美术家在较为隐蔽的地下创作,这部分化解外在思想倾向,艺术风格上异彩纷呈。有一些与当时主流思想越来越接近,比如这时期出现了一些以画毛主席写意画的国画家,另一部分则依然在进行较为主观的创作,比如,石鲁等画家。
与文革并存的美术作为一场在极其特殊的特定时期出现的社会艺术现象,对我国以后的文化艺术方面的影响直到七十年代才逐渐消减。文革美术作为当时极左政治领导人的一种宣传的手段,当时的画家惶惶不可终日,在创作时,被错误的政治极大的束缚了自主性。
二 八五新潮
八五新潮美术的名字是由于活跃于“中国美术报”的一些美研所的批评家命名的。严格的来讲,八五新潮和星星美展是同时期存在过的,但后来八五新潮得到了极大地兴盛。
这时期的艺术家开始重新把目光聚焦到人所处的世界,把人性重新作为艺术追求的核心,致力于把思想从文革时期的极左政治意识形态中解脱出来,重新把艺术发展的中心回归于艺术本身。
七十年代末对于中国画家来说是个特殊的机遇,国家打开国门,积极的与外界进行交流,星星美展上,作品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干预生活的作品,一种是对形式美的探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两种不同的美术风格以前一种的影响较大,也掀起了更多的关于艺术形式,艺术意识的思考。其中,较为出名的代表有王克平等艺术家,很多作品风格粗犷,形象进行了概括,具有风场明显的特征。
1.在美术中的延伸
80年代初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艺术家们的创作思维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想法形式等都被局限住了。此时与政事联系较小的伤痕美术、惟美画风、乡土自然主义等等不同绘画风格一时间占据主流。其中以写实的手法达到画面效果的伤痕派美术,深深的体现出文革给国人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王川1980年专为中国人民大学“纪念张志新烈士”展而作,《再见吧!小路》以及罗中立的“父亲”也同样是非常著名的一张具有伤痕美术代表性的作品。用美术作品这种表达方式让人们关注人性内心真实的感受。在伤痕美术得到飞速发展同时,另一方面着重突出乡土风格的乡土自然主义画风也开始流行。这一风格的画面中表达出的真实、感伤的情绪让观者自发的产生一种对生活的感叹,对大自然的敬畏。较有代表性的画家如陈丹青,他在这时期创作了一系列的藏族人物组画,这一系列的组画画面厚重有力,带着西北的凛冽寒风强悍的席卷了当时的艺术圈;张晓刚的作品“天上的云”也是比较有辨识度的同时期作品。同时期的惟美画风则与这二者不同,唯美画风重点追求画面的形式、反对以特点主题为主的情况下开始强调美术形式因素这一方面。较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如吴冠中,他创作的一系列水墨小品都能看出艺术家对形式美和抽象画面构成的追求和研究。吴冠中的画面篇幅基本都较小,多表现一种安静,清秀的徽派建筑或园林小景,局部山水等。
八五新潮的前期过后,正式开始轰轰烈烈的发展。在八五新潮中,袁庆一的作品“春天来了”,“烟灰缸”及其后期的得到兴起的偶发艺术,行为艺术等不同的艺术思潮和倾向又带动中国的艺术家们掀起了中国美术的新发展高潮。其中,袁庆一的“春天来了”的画面强调思维框架的画面结构,扬弃情趣化的构成样式和展露“理性精神”的内在成为85年“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上引发了热议。这个画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探索性展览,也是揭开了85新潮美术的标志性大展。同时厦门达达风,黄永砯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也曾在中国的艺术圈里掀起一阵艺术风暴。1986黄永砯和他的朋友焚烧了为参展而作的作品。“胡子最易燃”也是黄永砯的代表作。
2.后期的形态
在后期就是可以大致的分为,北方艺术群体,具有代表性的有王广义的“凝固的北方极地面”刘彦的“祭坛”。南方艺术群体,较有代表性的王纪平的“立人”,西南艺术,较为代表性的毛旭辉“红色纤维板上的油画”叶永青的“洗澡”。同时期较为出名的还有丁方“走向信仰系列”,徐累“逾越者”沈勤的“师徒的对话”张培力“仲夏的游泳者”尚扬“黄河船夫”等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八五新潮作为做为八五精英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八五新潮美术运动特点鲜明极端,证明了在社会变革文化变革的历史时期,艺术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一成不变的按照原先轨迹发展,记录社会变化发展也是它重要的艺术使命。
八五新潮美术运动中艺术家对来自西方的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的积极宣传和引进造就了一大批“当代艺术家”,许多年轻的艺术家在潜移默化的接受了多样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手法之后也开始在思考适合中国的当代艺术的独特方法和体系。八五新潮美术运动轰轰烈烈的发展高潮之后,陷入了艺术观念固化、对工具的依赖,这种僵硬的倾向最终使八五新潮失去了精进的价值。观念运动一定要找到适合本源的艺术规则,不可盲目概化,注重片面之威,若彻底撇开美术的艺术限度与要求,一昧强求,过分的追求观念式的艺术,结果也会如昙花一现,观念与形式一同覆灭。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张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艺术学概论》,彭吉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艺术与政治的互动》,罗良功,[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吴凡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新潮论文; 艺术论文; 美术论文; 八五论文; 代表性论文; 艺术家论文; 作品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