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框架183号思想方法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框架183号思想方法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构架#183;思路#183;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架论文,视野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当代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博士点的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共同研讨的“当代哲学前沿问题”,本刊已连续发表了七篇综述,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极大兴趣。现在发表一篇专论,这篇专论是博士生导师陶德麟教授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学术专著的总体构架、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的概述,是一个研究纲领。由于涉及的问题广泛而复杂,且有许多新提法,我们特征得作者的同意,将这个研究纲领在本刊公开发表,目的在于广泛征徇意见,听取同行们的批评,以助这个研究纲领更为妥善。

本文是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博士生导师欧阳康教授执笔写成的。参加讨论的有陶德麟、欧阳康、汪信砚教授,姜锡润、肖中舟副教授和博士研究生。

一、总论

1.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树立一种自觉而又明晰的当代意识,具备一种广阔而又深邃的当代视野。这里所说的当代,作为一个时间概念,直接地是区别于常用的近代和现代概念而言的。通常认为,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近代哲学从培根和笛卡尔哲学算起,现代哲学发端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当代哲学则主要指本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哲学。而在我们今天看来,当代概念则更显示出它所特有的跨世纪意蕴。它不仅意味着二十世纪的尾声,尤其昭示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本世纪和下世纪之交将不仅是时间连续运动过程中平静的一瞬,而且尤其是意味着社会文化的变革、发展与创新,意味着新时代的开拓与创造。在这种意义上,提出和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不仅标示着对百年来尤其是近三十年来哲学发展历程的珍重、回顾与总结,尤其意味着对哲学发展未来前景的关注、企盼与展望。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识,既是一种珍重历史的世纪末意识,也是一种向往未来的跨世纪意识。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识,不仅是一种自觉的时间意识和时代意识,也是一种强烈的空间意识和世界意识。马克思曾经讲过,真正的哲学必然是世界的哲学,只有真正的世界的哲学,才能造成哲学的世界。哲学的对象世界不仅有实践世界,也有科学世界,还有哲学自身。实践、科学和哲学是人处理自身与世界关系的三个最基本的层次,也是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最重要层次的对象性基础和发展动力。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就是认为并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觉面向和密切关注当代实践、当代科学和当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代世界的时代精神则正是深深地蕴含在当代实践、当代科学和当代哲学之中。当代人类实践、科学和哲学各自在内部深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全球性大实践、大科学和大哲学。这里所说的“大”,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指规模大、范围宽、面积广;也是结构方面的,指层次细、形式多、分支繁,包容性强;还是功能方面的,指效应广、影响大、综合性强等等。在实践层面上,人与自然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对立与和谐,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人性异化演变成具有全球影响的个性问题,形成在全球问题与个性问题之间保持张力的当代大实践体系;在科学层面上,由过去自然科学一花独放,到人文、社会科学逐渐分化出来,成长起来,并走到科学前沿,形成包含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当代大科学体系;在哲学层面上,一方面是古老的自然哲学、社会历史哲学、人的哲学、宗教哲学和道德哲学等传统分支哲学都在当代实践与当代科学的撞击中探寻着自己的当代命运和当代意义,另一方面是实践问题、语言问题、思维问题、逻辑问题、符号问题、理解问题、解释问题、情感问题等更加鲜明地凸现出来,形成一系列新的具有当代特色的分支哲学,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之间更加内在有机和谐与协调地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哲学形态提供了多种桥梁和通道。当代大实践、大科学、大哲学的形成与发展,反映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演进及其当代特点,记载着人类主体性的强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既提供了现实的对象性前提和基础,也提供了积极的主体性条件和动力。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不仅指向对象世界,也指向自身。作为一种时代性和反思性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关注作为自己对象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也关注自身的发展,并且努力以自身在内容、结构、体系以至形态的时代性发展来记载和反映人与世界关系的时代性发展。因此,自觉地把自身纳入到当代大实践、大科学和大哲学的宏大文化背景之中,并以其为参照系来观照和发展自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是什么?这可以从不同侧度来揭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论述,尤其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其一,人与世界关系及其时代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对象;其二,人在人与世界关系中居于中心的和主导的地位,人作为主体而对人属世界的自觉能动把握和对属人世界的自觉能动创造,影响和制导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方向;其三,对事物、现实、感性都不能仅从客体的、直观的和自在的方面去理解,还应从主体的、能动的和实践的方面去理解;其四,应在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一致中合理地理解革命的实践和实践批判的意义;其五,不仅要以唯物主义的哲学方式辩证地、历史地理解和解释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还要以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帮助人们自主地、人道地和实践地改变世界,改善和发展人与世界关系;第六,因此,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历史的、人道的和实践的唯物主义。

4.由上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正是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与人类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当代发展做一体化的反观和整体性反思。一方面,立足于当代实践、当代科学和当代哲学来理解和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当代发展,另一方面,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理解作为一种哲学观和哲学方法用来看待和评价当代实践、当代科学和当代哲学。这里似乎有一种互为参照和解释的循环,其实质则正是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实践、科学与哲学一体化发展的内在相关性。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元哲学来理解当代实践、当代科学和其他哲学,并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唯一的、至上的和绝对的真理,也不是赋予它以“哲学警察”的地位,而是表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态度。而且,正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又主张借助于当代大实践、大科学和大哲学来理解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促进它自身在当代的发展。应该说,正是对于当代实践、当代科学、当代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在动态和发展中的一体化和整体性思考,真正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大视野、大观念、大思路、大方法。

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的把握不应是单一视角的、单一思路的线性思考,而是多视角多侧度全方位的综合性思考。从总体上看,它包含以下具体方面。第一,根据我们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发展的对象性基础和动力源泉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视野的对象域主要分为当代大实践、当代大科学和当代大哲学的这三个基本层面,我们把它们看作当代人类处理自身与世界关系的三个基本方面或三个基本层次。第二,从内容上看,人所面对的世界可以具体分为自然世界、社会世界、思维世界和人性世界等,相应地,对人与世界关系及其当代特点的考察也有必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等不同方面具体展开,而这种内容方面的具体差异不仅反映在实践中(如变革自然的实践、社会历史实践和人性实践等),也反映在科学(比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和哲学(比如自然哲学、社会历史哲学、人的哲学等)内部分化上,有必要分别地加以考察;第三,就其时间特性而言,以上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内容都处在生生不息、演进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都有历史、现实和未来这不同的时间特性。相应地,自觉地应用时间观念和时间方法,在历史中寻求当代的根据,在当代中寻找未来的萌芽,根据未来预测来调整和制导当前的现实等,不能不是重要的思路和方法;第四,就其功能而言,哲学研究不仅是描述性的,也是规范性的,因此,它不仅要尽可能客观地以唯物主义的哲学方式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和描述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还要在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中评价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和现实,以作出合理性的取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进一步变革和发展的方向。可以说,认知、评价与改造,应当成为各方面、各层次和各向度研究的三个基本因素;第五,我们的思考应当是一种真正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的视野应当以一种自觉的大哲学观为背景,不仅从我们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还要关注中国传统哲学和当代西方哲学的思想成果。当代西方哲学中又包含着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宗教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各流各派。应该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和当代西方哲学的结合点上提出和回答问题,才是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可行之路。

二、面向当代大实践

6.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普遍对象,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本质基础。在历史上,对实践的合理理解和对实践观的合理建构,曾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起和实现哲学史上伟大革命变革的重要契机和关键所在。从此以后,实践观便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之一。然而,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理解和实践观的内容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而须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对实践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关注具有双重的任务:一方面是将发展着的实践中的问题提出和提升为哲学问题,并以哲学的方式来加以研究和处理,使实践问题得到哲学的解释,并由此而达到对于实践发展的哲学把握;另一方面,将从实践中提升出的新的哲学问题纳入到哲学实践论之中并使之得到充实、调整和发展。正是在这双重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提出和看到当代人类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大实践观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与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处的历史时期相比,当代人类实践在内容、形式和功能上都有许多新的时代特点,我们用一个“大”字来将其加以概括,尤其强调它的大规模、大技术、大效应等。相应地,当代实践的形成和发展又必然要求并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发展,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实践观,一方面只有立足于当代大实践,马克思主义大实践观的提出和阐发才有根据,另一方面又只有真正依据于马克思主义的大实践观才能真正从哲学层面上理解当代人类大实践。

7.当代大实践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最显著的特征和标志是全球问题的形成和强化,并引起全人类的日益广泛和深切的关注。全球问题有双面的意义。其正面意义是全球发展,表明人类首次在地球范围内真正作为一个整体来生存、活动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全球规模、全球计划、全球协作和全球效应的当代大生产、大实践,表明人类本质力量的巨大增长而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达到全球控制的整体水平。其负面意义则是全球性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危机、极限,这是全球问题作为一个当代问题而引人关注的主要之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中,全球问题的哲学意蕴主要在于:重新反省和评价近现代工业技术文明和经典自然科学所实际依据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在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双向运动中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和谐理论。当前人与自然关系上出现问题和危机的实质在于,人的活动的主体性效应和反主体性效应同步增强,人类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巨大本质力量由于其不合理使用正在转化为巨大的破坏性异己力量,它不仅带来自然生态、环境、气候、资源、能源、耕地、物种等一系列自然问题,破坏了自然再生产的稳定与和谐,而且由此而严重影响人类的整体性发展,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最新研究表明,地球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与人的生存和活动无关的,而是密切相关的,正是人类所特有的生存和活动方式参与到并影响着地球生物圈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使地球生物圈保持着其活性与运动。在这种意义上,人类活动的范围、方式、速度和强度等及其变化,都对地球生物圈的运动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人类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通过自己的行为而对地球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负责,同时也就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必须从人类生存发展的长远利益,从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荣的协调关系这样的高度来深刻反省和合理评估近现代自然科学和近现代工业技术文明的利弊得失,更加积极地和建设性地看待和发展作为当代实践和当代文明“龙头”的新技术革命,更加自觉地和有效地建立起有利于人与自然长久和谐的实践模式,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和谐协调发展。

8.当代大实践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形成。当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而在全球范围内与自然相抗衡的时候,它必然以社会内部的全球性组织和整体性协调为条件。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全球问题的形成,与在人与社会关系上的世界历史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反映着人类主体性的全球性强化,和人与世界关系的时代性特点。作为一个哲学问题,对世界历史的形成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探讨。其一,全球与局域的关系。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人类的生存和活动被分割在区域、民族和国度的范围之中,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被分写成区域史、民族史和国度史。资本主义的世界性发展引发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两次世界大战,促成了并标志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全球分工、全球贸易、全球通讯、全球协作等,使区域与全球、民族与人类、国度与世界之间更加内在地、有机地和紧密地联成一个整体。在这里,区域、民族和国度的经济政治文化作用并没有取消,但它们却只能作为全球大系统中有机组成部分才能更好地生存、活动和发展。而又正是他们与全球大系统的有机联系,使得每一个局域的、民族的和国度的行为都具有全球性影响,产生出全球性效应。其二,和平与对抗的关系。世界和平与局部对抗,是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总体格局和基本特征。和平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其实质是各种相互对立和对峙的国际政治力量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上以和平共处的方式处理国际事务,和彼此间关系尽量避免和遏制全局性的对抗、冲突以至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整体上的50年和平发展,表明寻求和保持和平稳定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但是,全球性的和平并没有取消局域性的战争和冲突。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国度矛盾在特定条件下引出民族冲突、种族冲突、国家冲突,甚至引出局域的然而异常激烈的对抗与战争。应该说,50年来作为世界和平补充的是此起彼伏、延绵不断的局部战争,但这种战争又都被各种力量限制在常规武器的范围和水平之内。足以毁灭地球数十次的核打击,既可作为一种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力量,也可作为一种对世界和平的保障力量,就突出表明当代人类在生存意识上的整体性和相关性。第三,发展与改革。发展是相对于停滞、稳定和倒退而言的,指事物的增长、扩展、变革、更新、前进和上升的运动。寻求发展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和最基本趋向。当代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目标是谋求全球性高速持续和谐发展。发展问题正是由此而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中的又一重要方面。从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研究发展问题,不仅要研究社会发展的动力、目标、基础等,还要研究发展的实践途径和条件,这就引出对改革问题的哲学研究。改革既不同于以改朝换代、政权更迭为目标的革命,又有别于以维持现状为目标的保守,而是既要保留现存社会体制的基本骨架和基本特征,又使其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较大的改变,增加新的内容,发生符合时代要求的变化和更新。因此,改变实际上是社会有机体自我意识、自我调控、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实现形式。本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在不断的自我改革中努力克服自身日渐显明的各种问题和弊端,从内部运行机制上得到改善,从而扩大了自身的发展空间。我国当前正全力推进的改革开放,作为一种基本的国策,正是为了使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出更高的效率和效益。这对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尤其值得研究和关注。第四,一元与多元。世界历史的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一体化与多元化同步增强的过程。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强化了世界文化的一体化趋向,增强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共通性、内聚性、统一性。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现代化道路又不可能是完全同一和单一的,必然有各自的特色。应该说,只有找到符合自己的历史和现状的现代化道路,一定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实际地加入世界现代化的伟大进程。而这种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又必然表现出各民族和国度之间的差异性、离散性、多样性。在这种意义上,世界的一体化发展并没有取消反而要求强化个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而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个性、特殊性又只能在这种一体化的现代化进程中才能显现出自己的特殊意义和地位。第五,传统与现代。这是任何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在其发展中都必然始终面对的问题。任何民族都在自己的历史延续中形成一定的传统。这种传统不仅影响着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到未来。现代化本身又意味着变革与创新,意味着对传统的否定。但传统又不可能随意地被抛弃。因此,既要现代化又要尊重和弘扬传统,既要立足于传统又不能拘泥于传统,既要批判传统又不能简单抛弃传统。如何自觉有效地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复杂关系,既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要实践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视野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9.人性及其合理实现,在当代人类大实践中占据着非常显著和突出的地位。从总体上看,人性即人的社会性,它可分为人的类特性和人的个性这两个基本方面。人的类特性是为每一个体人所共有而为人类所独有的那些因素和方面,它在与“非人”的存在物的比较和相互作用中得到肯定和实现。人的个性是每一个体所独有而与他人相区别的那些因素和方面,它在与他人和社会的比较和相互作用中得到展示和实现。人的类特性与人的个性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一般说来,个性是类特性的基础。丰富的个性才能造就丰富的类特性。一方面,类特性是个性的背景和参照,它使个性得到展示和实现。相应地,人性的实现也要从人的类特性和个性的统一中来考察。这两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造成人性的扭曲。就是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关系上出现的矛盾和冲突,都会以曲折的方式渗入到人性内部,造成种种“人性问题”。马克思当年把由于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而带来无产阶级的贫困和愚昧叫做“异化”,并力图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消灭剥削和压迫,消除异化,促使人性的复归与重建。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严峻而又紧迫的全球问题和社会问题,也必然带来严重而又广泛的人性问题,吸毒、暴力、乱伦,可以看作当代人类人性扭曲的三大典型表现形式。当前,它们已不是一种个别的局域的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和广泛的社会现象,成为一种新的全球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中的人性问题,既有人的本质及其异化问题,也有人的信仰及其危机问题,还有人的道德及其失范问题,以及举世关注的人权与人道等问题,而其目标,则是寻求理性与非理性的和谐与统一,促使人性的合理实现和发展。

10.揭示当代大实践的发展动力和主体性前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当代大实践,不仅要揭示和阐释其历史和现状是如何,还要揭示和预示现实和未来将如何,并在人的内在尺度和物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中揭示其应如何,指出其可能的实现途径,以便真正有效地以哲学方式帮助人们实际地认识和改革世界的现状,去建构更加理想和美好的世界。为此,有必要批判性地吸收近现代哲学中关于主--客体问题长期讨论所产生的积极成果,尤其结合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主客体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创造性成果,根据当代人类主体性生成和主体性建构的实际,揭示当代大实践进一步发展的主体性动力和主体性条件。在我们看来,人的主体性需要和利益及其当代发展,构成了当代大实践赖以形成和发展主体性动力;人的主体能力及其当代发展,是当代大实践得以展开、实现和发展的主体性条件;主体思维方式及其现代变革,是展开和强化当代大实践的重要精神力量;以当代新科学技术,包括微处理机、新功能材料技术、新传感技术、新通讯技术等在内的新技术群,带来人类自然机体,尤其感知、思维和神经系统的巨大解放,造成具有全新特性和功能的主体性工具系统、方法系统和信息传输与处理系统,为当代大实践提供了必要的主体性中介。

三、面向当代大科学

11.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典型形式,是人类实践最为重要的推进因素和制导力量,也是哲学的最重要基础。科学的发展一方面反映着又引导着实践的进步,另一方面又要求并必然推动哲学的发展。恩格斯早就指出,随着科学的每个划时代发现,唯物主义都要改变自己的形态。既然如此,要想及时地有效地推进和发展哲学,就必须自觉地关注科学的发展并吸收其成果。马克思和思格斯当年正是立足于当时自然科学最新成就,并从中提升出具有时代意义的哲学问题,促成了哲学形态的变革与发展,创造了自己的辩证、历史的、人道的和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一百多年来,随着人类实践在广度和深度、内容和形式上的迅猛发展变化,人类科学以几何级数加速度地发展起来,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大科学体系。当代大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要求建立与之相应的大科学观念,从而要求并促进哲学的科学观的变革与发展,另一方面改变了当代哲学的科学基础,从而要求并必然促进当代哲学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更新。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大科学的关注具有双重的目的和任务:一方面根据当代科学的实际发展来更新和充实自己对于科学的理解和解释,建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大科学观,另一方面提升和概括当代科学的哲学意蕴,并以此来充实和更新自己的哲学内容,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哲学形态。

12.哲学家对科学的关注不同于科学家对科学的关注。真正的科学家似乎是特定学科的化身,他们代表科学而关注着科学的对象,其任务在于寻求对于特定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解释,而科学理论本质上则是科学对象的存在状况、内在本质、运动过程和发展规律等借助于一定的概念范畴和语言符号体系的理性再现。哲学家对科学的关注则有所不同,他所关注的不是科学的对象,而是科学理论与科学对象的关系,是科学家的活动,是作为科学活动赖以发生的那些前提性东西,是科学之作为科学的根据和条件。罗素认为,哲学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因此它既离不开科学又有别于科学。科学是哲学反思的一个源泉,但是按照科学的方式去描述事实却不是哲学研究的正确目标。哲学对科学的关注在于提出和回答科学自己所不能解决的前提性问题,例如,“当我们考虑什么是科学,就已经是一个哲学的问题”(参见罗素《西方的智慧》),就是说,哲学对于科学的关注和思考,是一种前提性思考,是对于科学之为科学的前提和根据的思考,是对于包括“科学是什么”这类对于科学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根本性和制导性的问题的提问和回答。从古以来,对于什么是科学的回答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时至今日,仍然是我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当代大科学的重要的前提性和根本性问题。立足于人类科学的当代发展,面对当代正在深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之中一体化发展的大科学体系,我们认为可以尝试在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层次上来解说科学。具体说来,对科学是什么的现代解答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第一,从人与世界关系的角度看,科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这种方式有别于人类对世界的实践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哲学的掌握方式;第二,从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来看,科学是人类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子系统,它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和制导性作用;第三,就其存在的方式而言,科学是一种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它以具有严格规定性的人工语言符号系统为工具,以一种逻辑化和体系化的方式再现对象的本质、结构和规律;第四,就其目的和本性而言,科学是一种探索和求知的人类活动,它的焦点始终指向那知与不知、似知与非知、略知与详知、假知与真知的边界,去变不知为知,变似知为实知,变略知为详知,变伪知为真知,去拓展人类认识的广度、深度和真度;第五,就其功能而言,科学又是一种发现和证明真理的方法,它要借助于实验的、实践的、逻辑的等种种手段,去证伪或证实知识的真理性、科学性;第六,在这种意义上,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评价体系和检测系统,是否具备科学信念和服从科学规律,成为衡量不同个体、集团、乃至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

13.当代科学之为大科学,最重要的标志在于它是包含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具体分支科学在内的完整的、有机的科学体系。长期以来,“科学”一直是自然科学的代名词。迄今为止,常说的科学哲学仍然主要是自然科学哲学。对人对社会的认识没有能够成为科学,也没有形成专门作为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上两个世纪以来,自维科开始,人文社会科学开始了自己的分化和专门化道路。本世纪以来,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文社会科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迅速走到当代科学的前沿并成为公众最寄予希望的科学(丹尼尔·贝尔语)。但时至今日,至于人文、社会科学能否成为科学,不少人仍然存有疑虑。有的人甚至断言人文、社会科学永远不能成为象自然科学那样可以量化、精确化的“硬”科学。我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本身便是当代人类认识既深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积极产物,是当代大科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否定或怀疑人文社会科学成为科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就否定和动摇了对当代大科学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因此,说明并论证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于理解当代大科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4.怀疑和否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性,一般是从人文社会现象的特殊性入手提出问题的。应该承认,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性,社会事件具有价值非中立性和价值多元性,社会历史运动具有难以精确量化性和非简单重复性,对社会历史现象的观察不可能有观察自然现象时的纯粹客观性,对社会本质和规律的解释很难舍象解释者的个体利益和视角差异而达成一致性,对社会发展的未来预报也不太可能达到自然预报那样的时空精确性。由于社会中多因素非线性交互作用和预言自适应现象,会造成社会测不准现象……这一切都使人们对人文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研究显现出自己的特殊性。我们认为,注意到人文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对人文社会的认识达到科学的艰巨性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但由此而否认人文社会认识的客观性和人文社会研究的科学性则是缺乏根据的和轻率的。这里问题的关键之点,一方面在于是否承认人文社会现象无论多么复杂,也是一种客观的、现实的、可感的、具体的活动,并且不断地生产着对象性的产品和结果,因而具有的科学层面上的可知性,另一方面则在于是否能把自然科学的数理量化性和精确性作为衡量人文社会认识能否成为科学的唯一标准或绝对标准。在我们看来,科学之为科学,在于根据对象的特点来变更自己把握对象的思路和方法,以求得与对象相符合的真理。而反映人文社会现象及其本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则正是人文社会科学之为科学的根本标准。人文社会活动都是由人来参与的,都有人的设计和人的创造,也有人的监测和调控,因而其过程及其结构都应能为人所感知和理解,这正是人文社会现象可知性的最根本之点。而又正因为是人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家在观察、体验、评价、研究和解释人文社会现象,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文化共通性和心灵感应性,人文社会科学才有可能成为科学。这正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学化的最重要保证。反过来,明知人文社会现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却要按照自然规律的一般性和简单性来对待它,才真正会取消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和可能性,使对人文社会现象的认识成为荒谬和不可能。应该说,人文社会现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曾经妨碍了对人文社会现象的科学化认识进程,使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大大晚出于自然科学。但正是人文社会现象所具有种种特殊性和复杂性,又以其独特的魅力而紧迫地呼唤着人文社会科学。一旦找到了撩开人文社会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神秘面纱的正确途径,人文社会科学就会以加速度的方式沿着科学化的道路迅跑,不仅迅速走到当代大科学体系的前沿,而且当之无愧地成为其中的领先学科和带头学科,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5.人文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形成,标志着也促进了当代科学体系的深度分化与高度综合。所谓深度分化,也就是科学研究向着更加专门化、精细化、微观化的方向发展。由于这种分化,不仅形成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三大主导科学群,而且这三大科学群内部又进一步分化,形成了各种子层次和亚层次的分支学科,形成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庞大有序的现代科学体系。所谓高度综合,则是在分化的同时各种具体科学研究之间在对象、规范和方法等方面要相互交叉、渗透、借鉴、移植,产生出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它们以各种方式把人、社会与自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对人、对社会和对自然的认识更加内在地沟通起来,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更加有机地连为一体,形成跨领域、跨学科的当代大科学。现代系统科学,包括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论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作为一种具有明显的跨越性、横断性和方法性的学科,更是集中体现着当代科学研究的综合性。我们认为,当代科学的分化是与其综合相关发生、相辅相成的,分化的深度与综合的高度在程度上和水平上也是互为条件、内在相关的。正是在深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一体化运动中,当代大科学展示着自己的生命力,并发挥出自己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16.正确认识和合理估量当代大科学体系的价值并把握其限度,对于更好地发挥当代大科学的功能并预示其发展趋向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我们之所以尊重科学、关注科学,是因为科学对于社会实践发展,对人类文化进步,对人类认识深化,对人类理性信念的巩固和强化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有必要根据当代大科学的本性,从人类实践方面,从人类求知方面,从人类理性信念等方面认真考虑当代大科学的社会功能、时代价值及其最佳实现条件和必要途径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科学从来就不是万能的,其范围也不是无限的。万能的和无限的都不是科学。而真正的科学必然是有其适应的范围和作用的限度的。我们把当代科学叫做大科学,不是认为它是漫无边际大而无当的,也不否定它的适应范围和功能水平的有限性。在我们看来,只有正确认识并合理说明其范围和限度,才能为当代大科学的发展找到拓展其适用范围和提高其功能限度的有效途径。

17.对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关注,历来是关于科学的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与科学的自然界说相关连,过去讲的科学研究方法论也仅仅是或主要是自然科学方法论。立足于当代大科学体系和大科学观,我们有必要在新的高度来提出和探讨当代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这里讲的研究方法论,涉及到一系列前沿内容,例如,大科学规范的内部通约与跨域转换问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理解与解释问题,科学发现的模式问题,科学证明的逻辑问题,科学理论的结构问题,科学真理的标准问题,科学发现的动力问题等。目前我们还不能断言当代大科学的发展已经创设了建立统一的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必要基础和充分条件,但通过对当代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认真总结和提升,不仅有可能为哲学研究方法库提供新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哲学在指导当代科学研究并促进其有效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 面向当代大哲学

1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不仅必须立足于当代大实践和大科学,还必须依托于当代大哲学。哲学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和内在相关性。任何具体的哲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以前的哲学和同时代的哲学,都离不开对历史上哲学问题的回答和对同时代哲学争论的参与。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立足于当时历史上人类文明的全部积极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合理思想,并立足于当时的实践和科学水平进行新的创造,才能创造了自己的哲学,促成并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一百多年来,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要求也促进了哲学的发展,深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当代实践和当代科学也促进了当代哲学的深度分化与高度综合,从而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背景和哲学基础。如果说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的主要哲学思想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当今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决不能忽视和脱离当代世界哲学。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性的哲学,本身就是当代世界哲学中的内在组成部分。因此,紧密联系当代世界哲学的发展来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哲学本性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出于种种原因,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拒斥当代西方哲学,也脱离中国传统哲学,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实际上脱离人类哲学思维的总体发展。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世界的生命力和解释力,但并不把它看作唯一正确和绝对至上的哲学。我们承认当今世界的其他各种哲学流派都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和存在依据,并愿意平等地与之进行认真的交流和对话,但却反对任何人以任何借口来贬低和损害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相信并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和解释力,巩固和提高其在当代世界哲学之林的地位、价值和功能,使之为人类哲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9.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当代西方哲学的首要任务在于,从马克思主义元哲学的立场来理解和看待西方哲学,借助于当代实践和当代科学的宏大背景来考察当代各种具体的哲学流派,把握其历史渊源、现实基础、内部结构和发展趋势,加深对人类哲学思维发展规律及其当代特点的理解。具体说来,尤为值得关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当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历史渊源,即与西方哲学传统的关系。乍看起来,当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分野似乎是西方古典哲学传统的中断,实际上则是以变形方式进行的反叛和继承。从古希腊开始的西方古典哲学一直关注两个根本性哲学问题:一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一是人的理性能力问题。早期各派哲学不自觉地以理性至上为前提直接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产生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长期争论。休谟和康德从怀疑和否定理性能力入手进而否定或部分否定世界的本原问题。黑格尔批判了休谟和康德,沿着西方古典哲学传统以绝对精神的至上性继续论证世界的精神本原。马克思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解决了认识的可能性和世界本原的物质性问题,使西方哲学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而当代西方哲学是以片面的方式回答了休谟和康德提出的问题。科学主义拒斥形而上学,抛弃本原问题,承认理性但又将其限定在经验的、实证的范围以内,产生了各个时代各种形式的实证主义。人本主义保留本原问题,拒斥理性,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形而上学,在人的非理性方面寻求万物的本原和生命的本质,由此产生了非理性主义的各家各说。由此可见,当代西方哲学正是以特殊的方式保持着与西方哲学传统的内在历史联系。其二,当代西方哲学的现实基础,这主要可分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科学问题,一是人的问题。科学的发展和人的自由个性问题,是近代以来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科学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和突出,成为社会进步的直接推进力量,科学主义正是反映这种现实趋向。但是近代科学和工业一方面促成了社会文化的巨大进步,但其不合理应用也造成了双重的消极后果。一是使人类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生存和发展危机,二是对人的自由个性的压抑和扭曲,这就是全球问题与个性问题交织并相互掣肘的情况。非理性主义者即人本主义者看到这些问题并力图加以解决,他们重视人的自由个性和非理性方面对我们有积极意义,但他们把这一切简单归结为理性对非理性的压抑,并导致反理性主义的立场,这就走向了片面。我们认为,科学的问题和人的问题本来应当是统一的。科学应当是人道的,而人应是尊重科学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将这个本来内在统一的东西绝对割裂开来并对立起来,各执一端,因而各自均只有片面的基础,因而也只有部分的合理性,对它们既不能简单否定也不能捧得过高;其三,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向、当代实践和当代科学各自的深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必然要求也将实际地促进当代西方哲学的深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所谓深度分化即哲学内部和哲学与非哲学之间以越来越具体的方式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出越来越多的新的分支哲学,使当代西方哲学表现出主题分化和个性强化的发展趋向。所谓高度综合则是随着当代人类实践的全球化和科学的一体化发展,各种哲学流派之间的交织与互渗日益增强,哲学规范的通约和转换渠道增加,哲学方法的互鉴互通增强,人类哲学思维在分化的基础上向着整体化方向发展。

20.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当代西方哲学的又一重要任务,是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当代西方哲学提出的种种问题,批判地吸收其在理论视角和方法上的合理内容,并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严肃认真的和建设性的探讨,以便在新的高度上发展和完善自身。就其内容结构而言,当代西方哲学大体上可分为自然哲学、社会历史哲学、人的哲学、宗教哲学、道德哲学等具体方面,而这各种分支哲学又都包含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不同方面,它们各自以其特殊的视角和思路记载着当代西方哲学家对当代西方社会--自然--人的生存和活动状况的观察和反思,他们提出的种种问题相当及时敏锐和鲜明地标示着当代西方社会实践、科学和意识形态中的许多问题,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当代西方的时代精神。而这一些往往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尤其中国的哲学研究所不甚了解、甚至无法直接了解的东西。因此,认真地剖析当代西方哲学,努力回答其提出的种种问题,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问题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哲学既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在以往的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是一个十分浩瀚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和复杂的思想系统,并且有绵延近三千年的时间跨度和历史演化过程,其中学派林立,思潮迭起。这些学派、思潮在历史的进程中既互相批判、互相斗争,又互相包含、互相渗透,时有分化,时有综合,同时还有对外来哲学的同化和融合,从而形成一道错综复杂、博大深邃、波澜壮阔、源远流长的哲学洪流和哲学传统。批判性地继承、建设性地超越中国传统哲学,就是要自觉地扬弃中国传统哲学内部必然包含的过时的、陈旧的东西,同时认识、发挥和弘扬其中那些具有超时代意义的普遍的、共同的、永久性成分的东西。一方面,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一定时代的人们以一定方式的活动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所创获的积极成果,必然具有其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印记,包含着对当时的时代、民族和地域具有充分意义的东西。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它们一旦超出了具体的历史时代,则逐渐丧失了其意义,成为过时、陈旧的东西,显现出封闭、保守性和历史局限性,应予克服和扬弃。另一方面人与世界关系尽管在不同的时代、地域和民族有不同的深度和广度,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但又是一种普遍的必然的关系。相应地,中华民族在具体地域、国度和民族中处理自身与世界关系的活动又总有其超地域、超国度、超民族的普遍的和共同的方面。而作为其理性意识的中国传统哲学中也总是以征兆、端倪和萌芽的形式包含着某些超时代、超民族、超地域的东西,从而又有可能在后来被激活、放大,得以发展、成熟,成为当代中国哲学以至当代世界哲学的内在组成部分。通常认为,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政治思想结构相适应,相比之下,中国传统哲学缺乏分化、抽象化,理性、知性分析不足,具有封闭、保守、循环论的特点和弱点。但它强调天人关系、人人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注重内省、自强,强化人文精神,主张内圣外王等,又与当代人类实践和人类科学,尤其西方的后现代理论具有暗合之处,因而又显示出自己所特有的当代文化价值和启发意义,引起当今不少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就要从传统哲学与当代哲学的本质联系上,探索科学与道德相统一,文化与价值相统一,真善美相统一的具体途径,在当代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促进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反思

2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不仅指向当代大实践、大科学和大哲学,尤其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是我们全部研究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其理论归宿。而又正是对当代实践、当代科学和当代哲学的把握和透彻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参照系统和必要的思想材料。只有真正以哲学方式把握了当代实践、当代科学、当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获得对现实的越超性,并创造出社会对自己的需要,从而发挥出自己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功能决定于结构、内容和本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我们认为至关重要的是要在多种规定的统一中系统地加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五个基本特性或基本规定:唯物性、辩证性、历史性、人道性、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借助于这五个特性的有机统一而与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机械论、旧唯物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开来,显示出自己作为辩证的、历史的、人道的和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并保持着内在规定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23.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意味着什么?这可以从对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的分析中得到解答。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直接地是以一种民族哲学的形式出现的,代表着德意志民族哲学在当时发展的最高水平,同时也代表着人类思想的时代性水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适应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在与各种形式的资产阶级哲学的斗争中迅速走向世界,为各国共产党人和工人阶级所接受,成为其指导思想,并被运用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在其中经受检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的过程,而同时也是其民族化的过程。各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自己国家、民族和阶级的实际相结合,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相结合,探寻有自己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一定的民族形式和阶级内容。正是在这种世界化与民族化的统一发展过程中,一百多年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也可以看作三种基本形式;苏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列宁和斯大林哲学为代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毛泽东和邓小平哲学思想为代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又有着种种流派。对于苏俄的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的了解和态度基本上是明确的。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过去我们主要持批判和拒斥的态度,因而妨碍了我们对它们的了解和把握。当我们今天立足于当代大实践、大科学、大哲学来看待它们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时,对他们在坚持、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事资本主义批判等方面的努力应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并有必要从更加积极的和建设性的立场来正视和吸取其合理思路、视角、方法和成果,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奠定更加坚定的基础,积累更加丰富的思想材料。

24.正视并回答来自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诘难和挑战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的重要环节。这里讲的“非”马克思主义不是在“反”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上使用的,而是在马克思主义之“外”的意义上使用的。它既包括在哲学之外,比如来自当代实践和当代科学的成果和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某些观点、理论和方法等不符合,对其提出质疑,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包括在哲学之内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的其他哲学流派在一些重要哲学问题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争论,这种争论,不一定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却有可能是与之互补的,而且还有可能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某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慎细的思考,尤其是引出对一些新问题的关注,促使其深化和发展;当然也有来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诘难和挑战,其目的在于贬损、否定和诋毁马克思主义哲学,取消其理论地位。这种情况需要认真对待,但也没有什么可奇怪和可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其鲜明的党性而从产生那天起就处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包围和与之的尖锐对立和斗争之中。围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意识形态性、党性、社会地位等问题一直有激烈的冲突和斗争,但这并没取消反而强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当有足够的勇气并以科学的态度自觉地对待和认真地回答来自各方面的诘难和挑战,并由此而求得自身的发展。

25.1978年以来,以实践标准探讨为先导,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走上了一条相对独立的学术化发展道路。但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许多非常艰巨的工作要做。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在这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目前条件下,从方法论上看,最为重要的是促进和加速我国哲学研究的世界化与个性化的进程。世界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面向当代大实践、大科学和大哲学,是世界化的必要条件。世界化必须通过个性化来实现。发挥哲学研究工作者的个性、自觉性、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才能获得充分的和坚实的主体性基础。

标签:;  ;  ;  ;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框架183号思想方法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