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结合亲情式关怀在乳腺癌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赖培芬,陈素锦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厦门 361004

【摘 要】目的:分析认知行为干预与亲情式关怀相联合应用于实施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实施乳腺癌手术的患者,共92例,随机等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围术期实施基础性护理,观察组围术期实施认知行为与亲情式关怀相联合护理,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比对照组低;研究组的生活质量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2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认知行为联合亲情式关怀应用在对乳腺癌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使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认知行为干预;亲情式关怀;乳腺癌;围术期护理

乳腺癌作为女性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受女性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的影响,乳腺癌的发病率也逐渐呈现为升高趋势,并对其生命安全以及身心健康产生严重不良影响[1]。临床中,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式就是手术,其虽然具有显著治疗效果,但是,也会对患者的机体产生严重的损伤,并对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造成不良影响[2]。而通过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干预,对其不良情绪以及术后行为改善具有显著效果。为此,我院选取了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实施乳腺癌手术的患者,给予其不同护理模式产生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做出以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实施乳腺癌手术的患者,共92例,所有患者均能够满足对乳腺癌实施诊断的标准,且通过临床病理检查后确诊;将患有神经系统或者脑血管等相关疾病的患者进行排除。随机对等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6例,观察组年龄在30-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5±17.5)岁;对照组年龄在31-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5±16.5)岁,2组患者基本状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以下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本院的基础护理,主要就是指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给予相应的体位、用药、饮食等相关指导。

观察组给予认知行为联合亲情式关怀护理干预,具体包括为:(1)认知干预:患者住院后,护理人员需要积极的与患者进行交流,并依据患者的心理状况以及文化水平,通过合适的方式将疾病的相关知识讲解给患者,以此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护理人员需要将实施手术治疗的优势讲解给患者,并利用图片、视频等,将手术过程更为直观的展现给患者,不仅是对手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的肯定,而且能够使患者治疗的信心有效增强。同时,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中,需要给予患者相应的安慰与理解,并将最新、正面的相关医疗信息及时告知患者,以此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并将负面情绪对患者疾病治疗的影响告知给患者,确保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2)行为干预:护理人员需要将深呼吸放松的方法以及肌肉放松法的相关技巧指导给患者,以此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以有效缓解,并使其手术后产生的疼痛有效减少。同时,根据患者的机体恢复状况,为患者制定饮食方案,主要以维生素、蛋白丰富的食物为主,以此使患者机体的抵抗力得到有效增强,并促使患者的病情康复。除此之外,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并叮嘱患者在睡前实施温水泡脚,以此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手术后的24-72小时内,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实施伸指、关节转动、握拳等基础性锻炼;术后4-7天,指导患者实施肘关节锻炼;8-10天,依据患者的具体恢复状况,实施患肢上举锻炼。(3)亲情式关怀: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家属以及相关朋友进行鼓励,加强其对患者的陪伴,避免患者受到不良事件的刺激;护理人员需要站在家属的角度,给予相应的关心与体贴,并在日常的交流当中,通过巧妙的方式增强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通过握手、拥抱等相关肢体语言,使患者能够充分的感受到亲情化的关怀,并将有趣视频或者笑话短片等分享给患者,以此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2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状况,主要有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上肢水肿。

通过生活质量评分表(QOL)对患者的护理后生活质量进行调查,主要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等,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将SPSS20.0软件应用在数据的处理中,计数资料(%),X2检验;计量资料(x±s),t检验,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比较

2组并发症发生状况比较,研究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比较[n(%)]

乳腺癌主要就是指乳腺上皮组织上部出现恶性肿瘤,其通常与遗传或者患者无生育史具有直接关系[3]。目前,治疗乳腺癌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根治性切除术,其能够对癌细胞的扩散进行有效控制,但是,手术后通常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疼痛感以及精神压力,且手术后患者通常需要实施化疗等对癌症的复发实施治疗,就会出现相应的毒副反应,并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不良影响[4]。而通过给予患者认知行为干预,将患者的疾病状况、自身因素与其疾病之间的关系等告知患者,以此实现对患者行为进行改善的目的[5]。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的亲情式关怀,以此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贴心、安全的护理服务,从而使患者能够充分感受到亲情化的关怀,使其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与护理,最终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以显著提高。

本次研究显示,研究组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比对照组低;研究组的生活质量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2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认知行为联合亲情式关怀应用在对乳腺癌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使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董韶丽.乳腺癌化疗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及对认知行为影响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8,34(13):2060-2061.

[2]曾晓敏,杨伟斌.认知行为治疗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心理状态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5):94-97.

[3]陈洁.行为认知干预应用于乳腺癌围手术期患者的效果及对生活质量与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蛇志,2018,30(01):104-106.

[4]李亚芳.认知行为干预结合亲情式关怀在乳腺癌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02):93-96.

[5]柴丽君,许梦雅,祁川川,陈建中.认知行为干预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探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7,23(05):22-25.

论文作者:赖培芬,陈素锦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2

标签:;  ;  ;  ;  ;  ;  ;  ;  

认知行为干预结合亲情式关怀在乳腺癌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赖培芬,陈素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