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条件与内容研究_探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学习的条件与内容研究_探究性学习论文

探究性学习的条件及内容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究性论文,条件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方式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能片面追求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选择学习方式应因人(教师、学生)而异,因材(教学内容)而异。就连发现学习的倡导者布鲁那自己也承认:“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犹如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在搞发明一样。”美国教育家奥苏伯尔也提出:“数学学习并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学生处处去发现、去探究。”因此,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不可一味地强调探究发现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应冷静地分析学生、教师和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究。

一、探究性学习必须具备的条件

从学生方面来看,探究性学习必须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了相当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方法和相当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探索策略的前提下方可实施。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即教师的教的作用逐渐地转化成学生的学的能力,这个转化的过程实际是“接受学习”向“独立探索”逐步过渡的过程。在教师的“教”的影响下,学生的探究水平逐渐提高,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探究的任务。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知识的规范性,重、难点的突破,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正确探索策略的产生等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应具有很强的驾驭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从课程方面来看,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必要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进行探究,可选择小学生有可能、也有必要探究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索能力,有利于学生认知策略、情感态度的完善的内容。

二、较适合探究性学习的教材内容

1、直观性强的知识。例如几何图形的认识,年、月、日等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量一量、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议一议等探究活动,获得相关的知识。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例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四人一组,利用手中的长方形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议一议,看看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议论概括等活动,得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等特征。

2、迁移性强的知识。例如计算方法(多位数加减法、乘数多位数的乘法、除数多位数的除法、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等),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等。这些知识前后联系紧密,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找到新旧知识的生长点与连接点,把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而后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比如:教学小数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学过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整数乘法等知识,因此,可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这些知识,议一议:(1)能不能把小数乘法转化成已学过的整数乘法进行计算。(2)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学生通过议论得出:可通过移动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把被乘数和乘数中的小数转化成整数,然后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最后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通过这样的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学会迁移,会从已有知识中找到能用于解决新的问题的有效途径,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内容相似的知识。例如几何图形的面积、表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等内容。这些公式推导的方法很相似,学生在学习了运用切拼的方法、等积变形的数学思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方法后,在学习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时,就可以利用等积变形的思想,自主地进行操作、探究,从而推导出所有的面积公式。在几何知识中,平面图形教学大致顺序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因此,在教学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后,学生已初步学会应用切拼的方法,把未学过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再通过观察转化后的图形的各部分,与转化前的图形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公式。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老师就可以直接为学生提供一些学具,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转化、观察、比较等探究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这些探究活动使学生领会了等积变形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意识。

4、规律性明显的知识。例如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商不变的性质、小数、分数、比、比例的性质。这些知识有较大的相似性,规律较为明显,教师可以先呈现与规则有关的若干例证,由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分析,操作验证等探究活动逐步概括、归纳出一般的结论,从而获得规律、性质、法则等。例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我采用大胆猜测、操作验证、观察概括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课一开始,我出示两组数:0.1米、0.10米、0.100米和3.00与3.0,让孩子们大胆猜测它们大小是否相等。这时我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工具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学生通过用米尺、数位顺序表、方格图等的操作验证,得出:0.1米=0.10米=0.100米,3.00=3.0。接着我让他们小组合作,观察这两组数中的规律:什么变?什么不变?从而得出小数的基本性质。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猜测、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动手等能力。

5、开放性强的知识。开放性强是指方法多样化,答案不惟一的知识。这些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究。例如:在教学完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后,在一堂练习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某班男生平均身高140厘米,女生身高142厘米。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我故意不给出男、女生的人数,设置陷阱。接着出现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供学生选择,引起他们的争议:(1)(140+142)÷2=141(厘米);(2)缺少条件,不能做;(3)全班平均身高在140厘米~142厘米之间,但不能确定。我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并说出选择的理由。接着组织交流,先从选择正确答案(3)着手,让学生说理;提问:①为什么选择(3)?②补上什么条件就能求出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③如果补上男生22人,女生18人,那么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比141厘米多,还是少?④在什么条件下算式(1)也是正确的?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让学生列举男女生人数相等的多个例子,尝试解答,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积极深入地开展自主探究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不仅使学生知道求平均数应用题的一般思考方法,还学会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从特殊性出发灵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签:;  ;  ;  

研究性学习的条件与内容研究_探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