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竞争力新趋势:产业集群决定产业竞争力_规模经济论文

产业竞争力新趋势:产业集群决定产业竞争力_规模经济论文

产业竞争力新趋势:产业集群决定产业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力论文,产业论文,产业集群论文,新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04)09-0018-05

一、产业竞争力的含义

尽管产业竞争力经常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话题,但是对于产业竞争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金碚(1997)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能力。”

张超(2002)认为,“产业竞争力是指属于不同国家的同类产业之间效率、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较,以及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同类产业最终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波特认为,产业竞争力是在一定贸易条件下,产业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利润的能力。

厉无畏和王秀治(2001)认为,产业是一个介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企业)和宏观经济的整体(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它是指具有相同属性的企业群(集合)。产业是由许许多多相同属性的企业组成的,因而一个产业的竞争力是通过该产业内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出来的,而企业的竞争力又是通过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竞争力表现出来的。

陈红儿和陈刚(2002)提出:从本质上看,区域产业竞争力是指在一国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竞争中,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表现或地位。这种表现或地位,通常是由该区域产业所具有的提供有效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具体显示出来。

在我们看来,以下两点是产业竞争力的应有之义:(1)产业竞争力概念是与区域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指的是某个地区的某个产业的竞争力状况;(2)离开特定地区和特定产业说产业竞争力是没有意义的;(2)可以从生产和市场两个角度衡量某地区的产业竞争力。从生产来看,某地区在某产业上具有竞争力说明该地区是该产业的一个主要的生产基地;从市场角度看,说明该地区该产品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二、产业竞争力决定因素的转变

对于产业竞争力强弱的分析很多,仇方道等(2003)认为,产业发展水平和增长能力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管理制度是产业竞争力的保证,技术竞争力是核心,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性是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最终日标。

迈克尔.波特提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而取得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国家是否有合适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波特利用“钻石模型”来说明为什么在国际竞争中一些国家成功,而一些国家失败;为什么一国能在某个特定产业中获得长久的国际竞争力。波特认为这要从当地企业所处的独特的国内竞争环境来寻找答案。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1)要素条件,包括一国的自然票赋与人为创造的高级要素,后者对竞争优势更为重要;(2)本国需求条件,包括本国需求结构、规模成长率、高级购买者压力及需求的国际化;(3)相关和支持产业,包括上游供给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竞争优势;(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包括企业的形成与组织管理方式、竞争激烈程度、创新与企业家才能等。

贾若祥等(2003)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科学技术、产业组织以及政策环境等。

在经济全球化个产业资本转移加速的条件下,决定一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正在变化,产业集群决定产业竞争力成为新趋势。

尽管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给出产业集群的描述,但是究其本质都是指一组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的产业在一个区域的集中,区内企业通过产品和服务的流动联系在一起,组成部分或完整的价值链。

我们认为产业集群决定产业竞争力是因为:

首先,在资本国际流动的条件下,一地区的产业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外来产业资本的流入,对于我国而言主要是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FDI的流入带来新的技术和管理,甚至带来新的产业。而产业集群化发展会吸引特定产业资本向特定地区的加速集中,形成和不断增强该地区特定产业的竞争力。

其次,产业集群使得一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得以保持。一地区建立在要素价格和地理位置上的区位优势随着FDI流入的增加必将慢慢削弱,导致资本流入缓慢或者资本流出,产业竞争力减弱,即所谓的“浮萍经济”现象。但是,通过产业集群化发展建立的产业竞争力将是该地区对于产业资本的吸引力由区位优势转向产业优势,而产业优势会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不断得以增强,使得产业竞争力得以保持和增强,浮萍得以生根。

第三,产业集群体现出了传统的决定产业竞争力的要素。这一点在我们对产业集群的机制和效应进行分析后就会明确地感知,所以产业集群决定产业竞争力并不是对传统决定产业竞争力因素的否定,而是说产业集群的效应包含了传统的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如果说以前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相关度还不高的话,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这种关联度已经并将进一步增强。对大多数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而言,在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地方,总是存在着一定形态的产业集聚;而没有形成产业集聚的地方,或者没有产业竞争力,或者曾经有过也会衰落下来。(刘世锦,2003)

三、产业集群决定产业竞争力的机制

(一)分工经济与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

分工的细化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平均成本。如果将最终产品的生产分解成若干价值增值环节(中间品),显然,在零交易成本情况下,各个生产者将完全专业化,只生产某一中间品,然后进行交换,在生产规模保持不变情况下,将实现中间品及最终产品生产平均成本的最小化,这无疑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不过,分工意味着交换,意味着中间品市场的产生,而分工的发展必然会增加交换量和交换频率。在存在市场交易的情况下,零交易费用的假设只是理论上的抽象。任何市场交易都是有成本的,任何利用市场机制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正交易费用条件下,就会出现了一个矛盾,即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分工必然带来市场交换,进而产生交易费用。经济主体将在这二者间进行权衡,寻求正交易费用条件下均衡的分工水平。这时,我们发现交易费用的下降就会促进分工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得到:交易费用的下降将获得直接收益(节约交易费用)与分工收益(交易费用下降带来分工水平提高带来的收益),降低平均成本。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分工水平还要受到产品本身特性的制约,价值链越长的产业潜在分工水平越高,可能产生的交易费用就越高,于是我们认为:价值链长的产业更有降低交易费用的动力。

显然,我们将要说明的是产业集群降低了交易费用,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容易理解的事实,下面将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至此,我们已经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回答:相关企业在地理位置的集中可以节约交易费用,提高分工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降低平均成本。结合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到:价值增值环节多的产业更可能产生集群现象。

但是,问题还没有解决,因为上述分析只是说明了某一最终产品生产者及其中间品生产者在特定地区集群的必然性。就是说,如果只有分工经济还难以对现实的众多企业集群的现象做出解释,因为在只存在分工经济的情况下,另一生产该最终产品的厂商及其中间品生产者完全可以集群在另外的地方。不过,这个看似困难的问题是容易说明的。这里,我们就需要用规模经济的概念来解释。值得注意的是分工经济的概念并没有排斥规模经济。中间产品供给商为更多的厂商提供投入品将获得规模经济,降低平均成本。

事实上,这就吸引了更多的该中间品的需求者向该地区集群,这对于双方都是有利的。对于供给者而言可以降低平均成本,对于需求者则可以获得廉价的原材料的来源。应该看到这当然也会降低原有厂商的采购成本。而供给者与需求者在某一地区的大量集群使得发现合适交易对象的成本下降,也便于供需双方建立稳定的关系,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因此,对于一个区外相关企业而言,它获得了加入该集群的动力。因此,我们得到:产业集群就是分工经济与规模经济交替作用的结果。

应该注意到,虽然我们也用规模经济的概念来解释产业集群,但与已有分析的规模经济的含义是有差别的。我们的规模经济主要是指中间品的规模经济(当然也包括最终产品的规模经济),而这是市场内生扩大的结果,是分工经济、规模经济、市场扩大相互交替作用,自我强化的结果。

(二)产业集群效应的概括

综合已有的研究观点,产业集群化发展将产生以下有利的经济效应:

1.节约交易费用。现实的市场不是无摩擦的市场,交易费用的大量存在使得市场最优配置资源的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从分工的角度看,斯密定理早就揭示了分工能提高生产率的道理。可是分工程度却受市场规模和交易费用的大小的制约。从一定意义上,市场规模的大小也是交易费用的函数,交易费用的下降将使得现实的市场扩大。所以,分工程度归根到底由交易费用大小决定。而且,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交易费用本身就构成了经济主体生产成本的一大部分。所以,节约交易费用将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事实上,产业集群化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节约交易费用。一般说来交易费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寻找成本,即寻找合适交易对象的成本;签约成本,即与交易相关联的谈判与签约的成本以及监督与履约成本。另外,与交易相关联的生产协调成本也是交易费用的主要来源,对于技术创新频繁的产业而言更是如此。而相关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形成所谓的产业集群,显然有利于减少这些交易费用。

减少寻找成本是显而易见的,地理位置上的相邻也有利于它们之间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信息的交流,彼此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防止机会主义倾向,从而减少签约与监督、履约成本。当然,便捷、低成本的信息交流使它们彼此间在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协调更加容易,有利于相互协同进行技术创新。此外,运输成本的节约、存货最小化的成本节约也是重要的。通过有形的地理集中,使得区内企业之间的“有形的”运输成本得到降低。

2.促进分工,提高效率。事实上,这个角度与第一个角度有相通之处。这种观点认为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集群能够促进劳动分工的发展。由于产业集群可以达到较高的专业化分工程度,因而能够形成几乎是最高的产业效率。在产业集群区,无论是主产品的生产,还是附属行业的配套服务,都有严格而精细的分工,从而降低了因转换生产加工环节而必须付出的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至少是代表了国内最高的产业效率。经济学家在研究“块状经济”中提出块状经济本质上是内部分工的外部化或社会化。块状经济通过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使更多的功能操作实现了内部规模经济;而且由于集群企业的联合需求可形成规模性专业化的生产和服务,又为每个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外部规模经济。集群的企业可以通过分工的外部化而负责部分任务,由于“干中学”,企业利用资源的适应性更强,从而集群作为一个整体能比以前取得更高的集群效能。例如,被誉为“中国低压电器之都”的温州柳市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87亿元,其低压电器占领了全国40%的低压电器市场,是我国最大的低压电器生产和出口基地。在柳市低压电器业的集群中,有大型企业十余家,中型企业近百家,小型企业上千家,此外还有数以干计的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其分工体系为大型企业集团往往由下属众多的协作企业供应原材料和零配件,然后完成总装,其中分工明确,形成了起动器、熔断器、电阻器、断路器、调压器、互感器、配电箱等众多生产配件厂商,以及像正泰、德力西等核心企业集团。

3.降低信息成本。徐康宁(2001)认为信息畅通也是产业集群的一大优势。例如行业内部的上下游生产集中于一个地区,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充分化,无论是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均可以比较方使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原料和中间产品,或找到自己的买家,并保持较低的交易成本。

4.有利于整合资源。蔡宁等(2002)认为由于集群是由众多独立的企业组成的群体,企业集群很难自发形成长期、持续的战略,其竞争优势不是来源于传统理论所认为的战略选择,而是来源于集群所拥有的资源禁赋及其资源整合能力,特定的资源和能力构成了集群的长期竞争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资源本身并不会产生经济价值——它们必须被放置到一个具体的生产活动中,并得到有效利用,和其他资源进行有目的的整合。在集群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独立的不在集群环境中的个体企业,其竞争优势是有限的,但作为各个个体集合的集群,其竞争优势却是显著的,由此也带来了群内个体企业的竞争优势。集群中成员拥有的资源和集群的结构方式影响了集群的竞争优势,在集群的结构中形成了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正如碳元素的不同结构方式形成了完全不同物理属性的钻石和石墨。

资源总是稀缺的。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的能力及其内部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反映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对于单个企业而言,企业通过投入和兼并等方式扩大资源的占有,通过内部的劳动分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里存在一个交易成本的问题,获得资源的交易成本不同,企业的支付能力也不同。中小企业资源占有的数量以及对于资源的控制能力是极其有限的,通过集群这种中间组织实现资源占有和企业能力的完善是企业实现发展、提升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相对于单个企业而言,集群虽然缺乏对资源的占有和单一控制,但是集群减少了资源获取和资源转换的障碍,在集中、管理和升级各种资源时集群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这就是集群对于资源的创新性整合能力。这种资源创新性能力体现在两种形态中,一种为静态,一种为动态。一是它们较之单个企业在整合利用不同资源的时候适应性更强,这是集群的静态优势;二是在长期运作中,集群捕捉调整资源的机会能力比单个企业更强。

5.有利于技术溢出。知识外溢是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但是知识外溢能力受空间距离的影响。知识外溢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决定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地区化或区域化。因此,创新型产业趋于地理上的集中,出现产业聚集现象。

叶建亮(2001)研究指出,知识溢出是造成集聚效应的主要动力之一。由于知识的应用具有很显著的规模经济,对这种规模经济利益的追逐会导致相关或相同的企业尤其是独立持续创新能力不强中小企业的集聚。在集群组织内部,某一企业通过创新和开发所获得的包括产品生产的技术,产品的款式、花样等,以及产品的市场信息、产地的品牌、企业的管理方式等的新知识,很大一部分外溢出去,成为整个企业群中的公共的知识,我们称其为“组织知识”。这些知识的溢出是企业空间距离的函数,只有在空间上集聚在“集群”内部的企业才能获得这种组织知识,而一旦离开这个群体就会迅速丧失。企业选择或不选择加入到集群组织内显然取决于,为了获取组织知识的边际收益与为之溢出知识的边际成本的比较。

(三)产业集群决定产业竞争力:从区位优势到产业优势

通过对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和产业集群效应的分析,容易理解产业集群不仅体现了传统的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而且还有一些独特的正效应,使得产业集群成为决定产业竞争力的新的组织形式。把产业集群比喻成为一个产业“磁场”是合适的,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其对于其他地区产业资本和相关要素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而这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具有的吸引力使得一地区的优势逐步由区位优势转向产业优势,使得该地区产业落地生根,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就我们对产业集群机制的理解,下面的两个命题是容易得到的:

1.产业集群是可持续发展的。也就是集群本身为其自身发展提供了动力,这个动力就是来自分工经济和规模经济的相互作用。这样,集群的发展就存在某种自我强化的机制,即一旦集群的规模达到某一关键点,集群的规模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在一方面可能由于单个公司规模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新公司的进入速度会增加。这意味着培育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就是培育该产业的集群。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使一地区在该产业上的竞争力得以长久保持。

2.区域竞争的基础将发生转变。区域竞争基础正逐步由企业竞争力转变为集群竞争力。我们所指的区域竞争不仅指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指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竞争。我们的分析显然告诉我们,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已经不仅仅取决于其自身竞争力的大小,而受集群内供方、买方和其他“支持性”要素的影响。就是说,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集群的竞争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整个集群看成一个虚拟的企业,而把每个具体的企业看成是其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是十分合理的想法,这是就容易理解集群竞争力对于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意义。显然,集群的自我强化的特征将出现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现象,这意味着能否提供有效的集群将影响本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走势。

标签:;  ;  ;  ;  ;  ;  ;  ;  ;  

产业竞争力新趋势:产业集群决定产业竞争力_规模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