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冯玮

宁河区医院新生儿科 天津市 301500

摘要:目的:探究在新生儿静脉输液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88例新生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每组患者44例。对比护理后穿刺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儿静脉输液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27%)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静脉输液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新生儿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保障新生儿的就医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输液;综合护理干预;临床疗效

对于需要多次进行输液的患儿,多采用留置针的方式缓解患儿的疼痛感,但极易因患儿自身、操作不当以及药物刺激等多种因素导致静脉炎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给治疗增加了难度[1]。故在静脉输液时做好有效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为探究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静脉输液者的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特选取88例新生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临床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88例新生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两组。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新生儿20例,女性新生儿患者24例,体重范围为2.4kg~4.4kg,平均体重为(3.88±0.35)kg;胎龄范围为37周~41周,平均胎龄(40.54±0.48)周。平均静脉输液次数(10.94±2.65)次。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新生儿21例,女性新生儿23例,体重范围为2.3kg~4.6kg,平均体重为(3.51±0.41)kg;胎龄范围为38周~42周,平均胎龄(39.98±0.24)周。平均静脉输液次数(9.54±3.02)次。经过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体重、胎龄以及输液次数)等均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护理。即穿刺时根据患儿的血管情况选择相应的穿刺针,尽可能保障穿刺一次性成功。患儿输液时,应定时巡查,注意患儿的皮肤状况以及是否有哭闹、呼吸困难等情况,如有异常,需及时进行停药处理,并通知管床医师。

给予观察组患儿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1)选择合适的穿刺位置:选择易于固定、粗直、弹性好以及血流丰富的血管进行穿刺。经临床经验表明,最佳穿刺血管为肘正中静脉、大隐静脉、足背静脉、两侧颞浅静脉以及头皮正中静脉,并应避开关节、神经以及韧带等部位的静脉。并根据患儿穿刺部位调整患儿体位,对于穿刺部位位于下肢静脉者,需将患儿的下肢抬高后再予以穿刺,防止血液发生回流;对于刺激性较强、浓度较高的药物,穿刺针应尽可能选择粗大型号;对于需长期静脉输注的患儿,应给予留置针处理;(2)操作无菌性:整体输液过程中,均需秉承无菌操作的宗旨。根据敷料覆盖面积调整皮肤消毒面积。穿刺成功后,应对穿刺部位的周围皮肤应用75%的酒精消毒,但需注意不要触碰针眼。输液结束前,应先去除穿刺位置的粘贴,再次对穿刺部位的周围皮肤应用75%的酒精消毒,将敷料轻压住后,进行针头拔除。(3)穿刺护理:应将病房内环境进行适当调整,白色会使患儿增加紧张情绪,将环境颜色调至暖色,并播放少儿音乐或摆放卡通图片和玩具,可有效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在穿刺时应通过玩具等吸引患儿注意力,使患儿尽可能保持稳定,增加穿刺的准确性。护理人员也应提高自身的操作熟练度,保障一次成功。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在静脉输液期间不良事件(头皮刮伤、液体外渗、静脉炎)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计量数据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静脉输液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穿刺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由于新生儿的血管较细、皮肤表层尚未完全角化,加之患儿无自制力,极易晃动肢体,不能自主配合治疗,在给予新生儿行静脉输液治疗时极易发生穿刺失败等不良事件,给予患儿造成较大的疼痛感[2]。同时,也会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故对于需接受静脉输液的新生儿予以合理的护理尤为重要,为探究何种护理方式可有效降低穿刺不良事件的发生,特做此研究。

本研究表明,经治疗后,观察组患儿静脉输液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了,给予新生儿静脉输液中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究其原因,综合护理干预是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观察液体外渗、穿刺技巧等相关技能培训强化,通过转移患儿注意力的方式可提高穿刺的一次成功率;通过根据药品选择穿刺针型号以及根据穿刺部位调整体位等方式降低外渗的发生率;通过强化无菌操作,降低患儿穿刺后感染的发生率。即对以往新生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原因进行总结,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取得了较佳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给予新生儿静脉输液过程中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使患儿得以尽早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姜宁霞.外周静脉留置针致液体外渗原因及防范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2):91-92.

[2]张爱萍,李聪慧,蒋丹.喜辽妥在 PICU 患儿液体外渗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3):132 - 133.

作者简介:冯玮,1986年8月25日,女,天津,汉族,大专,护理专业,护师。

论文作者:冯玮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  ;  ;  ;  ;  ;  ;  ;  

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冯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