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印度国有企业改革_国企论文

经济全球化与印度国有企业改革_国企论文

经济全球化与印度国有企业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直接投资的促进下,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关系更加紧密,区域经济一 体化 及世界经济全球化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比如欧元区的出现以及蒙代尔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产 生 ;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框架下结束乌拉圭回合谈判之后,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 TO)正式开始运行。世界各国经济通过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两条纽带紧密地融为一体。在世 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许多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尤其是发展较快的诸如南朝鲜、新加坡、台 湾和香港地区等从中受益非浅。经研究表明上述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其进出口 增长之间呈高度的相关系数。整个20世纪90年代,世界市场尤其是进出口市场总额达到了前 所 未有的顶峰阶段。其中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在20世纪90 年代为43%,比80年代高出10个百分点,同时预计在新世纪前10年可望达到50%。正是在世界 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趋向于采用市场调 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两手并用的经济体制,从而成为国际性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流。” (注:熊性美、陈漓高主编:《当代世界经济》,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一、为顺应经济全球化走势而调整其经济结构成为印度国有企业的内在动力

长期以来,对发展中国家是否开放国内市场并与国际经贸市场一体化问题有两种针锋相对 的观点。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巩固自身政治上的独立,同时面临着如何发 展民族经济、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问题,因而发展中国家经济沿着什么道路前进,采取什么 样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指导经济发展,这不仅关系着这些国家经济建设的成败,还关 系着如何应对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问题。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在对发展中国家外 贸问 题上主张采取进口替代策略来摆脱困难,迅速实现工业化(注:罗节礼主编:《现代西方主要经济思潮》,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301 页。),而反对自由贸易政策取向。

与此相反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在其“生产手段的私有制”,“社会经济的基本的经济主体是 抽 象的经济人,他的合理的经济行为是各自按其偏好关系所表现的主观的价值标准来进行选择 。”“生产手段的可塑性或可变性的假定”,“生产要素的可塑性或可变性以及生产期间的 瞬 时性的假定条件下,企业这种组织或制度就成毫无意义的存在”(注:朱绍文:《经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327~332页。)等理论前提下,主张取消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化时,各国的经济福利可以得到普遍提高。而且自由贸易 的命题也对关贸总协定以及WTO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事实上,一方面由于刚刚独立后的印度的对外贸易处于“进口大于出口状态”(注:[印度]鲁达尔·达特、K·P·M桑达拉姆:《印度经济》(下),雷启淮等译,四川大学出 版社,1994年版,第270页。),印度相 对于发达国家一直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另一方面独立后的印度,在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贸 易条件下,为尽快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国民经济高迅增长和社会公正两个目标,采用了尼赫 鲁的“混合经济”模式,强调国民经济的计划性与民族经济的独立自主性。因而独立后的印 度在发展民族经济的战略态势上,对外贸易实施出口替代战略政策,政府通过进口许可证、 进口配额、进口关税以及禁止某些商品进口等形式,广泛地对国外商品的进口进行限制;在 处 理国内经济关系时,坚持经济计划性、行政管制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公营部门控制着整个 国家经济命脉。因而,独立后的印度的“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政策取向,几乎处于世界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外围,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印度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处境下,比如 1990~1991年度印度国内通货膨胀率高达13%,经常项目赤字高达100亿卢比。尽管印度于19 91年1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借款18亿卢比,然而其外汇储备也仅够两周进口之所需。199 1~19 92年度农业产值比1990~1991年度低2.90个百分点,工业产值仅比上年增加0.60个百分点。 物价的增长率为-0.1%(注:[印度]《月刊》2001年1月,第24页。);在236个国有企业中只有123家盈利,而123家国有企业中20%的国 有企业盈利额占国有企业盈利总额的80%以上,也就是说所有国有企业中10%的盈利企业创造 着80%盈余额,而亏损的国有企业中40%是政府从私营部门接管的病态企业。以上触目惊心的 事实,正是国家保护的必然结果。因而那种对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会加重国家间以 及 地区间的贫富分化”、“国际贸易会将外围发展中国家的财富向处于中心地位的发达国家转 移 ”、“国际贸易不可能成为贫穷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注:[印度]《计划》2000年3月,第34页。)等神话也不得不引起印度执政者 的怀疑。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印度政府不得不实施“新经济政策”、或“经济结构调整”、或“第 二代经济改革”,以经济全面发展为目的,增强本国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宗旨,并 通过“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为其手段,对其政策措施以及法律法规做出相应的调整。 正如20世纪90年代初拉奥执政时所说:“对过去45年经济政策实行转轨”,“要实行一种市 场 导向的国内经济和自由的贸易体制。”尤其是随着WTO的成立,“由此WTO成为一种支配经济 的 工具”(注:[印度]《月刊》1999年12月,第9页。)时,印度政府不得不对其政策框架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其中对国有企业的 政 策措施也必然作出相应的调整。我们从1948年的工业政策中可知,对其《工业政策决议》的 目的旨在为印度建立一个混合型的经济形态,既为私营部门,也为公营部门保留了各自的领 域和天地,当时将工业分为四大类,其中前三类都是公营部门的保留领域,该《决议》强调 国家“为了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主要股权应控制在印度政府手里”,(注:[印度]《1949~1950年度政府委员会报告》第14页。)同时对外资涉足的 领域逐步实现印度化。而1991年7月24日纳拉辛哈·拉奥领导的国大党(英)政府宣布的新工 业政策,主要是将印度工业经济从不必要的官僚控制网中摆脱出来,推行旨在将印度经济与 世 界经济融为一体的全球化政策取向,取消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以及解除《垄断与限制性 贸易行法》对国内企业家的限制。该工业政策一方面加强那些属于保留给公营部门的领域 或优先领域能产生良好的合理效益的公营企业的管理,另一方面将通过谅解备忘录制度向这 些企业提供更大程度的经营自主权。同时还将吸引私营企业参与这些领域而引入竞争机制; 对于某些国有企业,为了进一步将它们推向市场,政府抽回部分股份。而对于那些长期处于 病态的国有企业,将其关、停、并、转等措施。近年来印度政府针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又颁布 了新的政策,其中包括:(1)重组激活具有生存潜力的国有企业;(2)关闭无生存能力的国有 企业;(3)减少政府在非战略性国有企业中的股份,必要时,降低至26%以下;(4)充分保护 劳动者

利益(注:《印度商务机会》中译本,2001年第7页。)。由此可见,印度国有企业政策措施的调整也是印度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浪潮,对其自 身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举措之一。

二、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增强印度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为其改革的立 足点

目前,印度正踏上经济全球化的轨道,比如印度国内中产阶级的消费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包 括食品在内的各种外国品牌商品已进入普通居民家庭(注:[印度]《主流》2001年4月,第4页。)。这应当说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必然 结果,然而正是在这种全球经济紧密联系中,世界金融与商品市场的波动以及相互影响 也必然加剧,比如纽约商品交易所的价格波动也必然会引起孟买商品交易所市场行情的变化 。

而印度国有企业处境十分艰难:(1)亏损不断增加。国有企业在1980~1981年度获净利润20 6.0亿卢比,而亏损国有企业亏损20.3亿卢比(注:(印度)鲁达尔·达特、K·P·M桑达拉姆:《印度经济》(上),雷启淮等译,四川大学 出 版社1994版,第353页。);在1997~1998年度获净利润1371.99亿卢 比,而当年国有亏损企业亏损额达655.94亿卢比,在236家国营企业中其盈利企业有134家, 而亏损企业高达100家,占国有企业总数42.4%,不亏不盈企业2家;在1998~1999年度印度 国有企业的净利润为1323.46亿卢比,而亏损国有企业的亏损额高达927.42亿卢比,在235家 国有企业中盈利企业有127家,亏损企业有106家,占国有企业总数的45.1%,不亏不盈企业 有2家。由此可见,印度国有企业亏损状况至今呈恶化趋势。(2)公营部门工程项目由于监管 不严,造成工程拖延和造价上涨。有的公营部门工程的实际造价往往是原始预算成本的2~2 0倍(注:(印度)《计划》2001年5月第27页。)。这主要是由于公营部门项目监管不力所至。(3)投资过度。公营部门项目往往都投 入过多的资金,其投入与产出比例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比如1990~1991年度部属国有企业的 毛利与使用资本的比率为10.0%,1991~1992年度为11.6%、1992~1993年度为11.4%;1993 ~1994年度为11.6%;1994~1995年度为13.9%;1995~1996年度为15.8%,1996~1997年度 为15.2%;1997~1998年度为16.2%(注:印度政府:《1999~2000年度经济调查》第120、119页。)。这说明印度国有企业的投入产出比是很低的。(4) 价格政策 不合理。由于公营部门制定价格的政策不完全是受获取最大利润的原则指导,而是受政策控 制,大多数国有企业生产的产品都被用作其他经济投入,即使成本价格一直在上升,在公众 压力下也不得不把公营部门的产品价格控制得很低。同时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定价除了主管部 门的指示和具体的命令外,它们并没有公开的物价政策,而过于强调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广 泛目标,忽视利润原则。(5)人力资源的使用超过实际需求,设备能力利用不足,管理效率 低下,缺乏企业化运作和经营自主权,官僚主义作风盛行,各部门与各地区集团利益思想严 重 等等。

面对以上问题,印度国有企业又如何面对不仅来自国内私营部门的竞争以及社会公众舆论 的压力(其中包括政局的稳定因素),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资本与商 品市场的巨大冲击?大家知道,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改革,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立足点就 是围绕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 在世界出口商品市场上,印度所占的份额很少,而且许多跨国公司正在逐渐冲击着印度国内 市场,比如目前印度出口额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5%,而中国为23%(注:[印度]《主流》2001年4月,第4页。);1997~1998 年度印度的部属国有企业的出口收入为2048.3亿卢比,占其当年营业总收入27599.61 3亿卢比的7.4%,1998~1999年度印度的部属国有企业的出口收入为1882.7亿卢比,占其当 年营业总收入30999.38亿卢比的6.1%(注:(印度)《主流》2001年3月第36页。)。另外所有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协议合同量虽有所 增加, 但实际流入量是相当缓慢和有限的,而且外资输入渠道仍然单一,约50%是来自于欧洲、美 国和日本(注:(印度)《2001年印度》第503页。)。因而对昔日控制着印度经济制高点的公营部门,尤其是国有企业今日进行的 改革不仅影响着本国经济增长与全面发展,而且也将制约着正在踏上经济全球化轨道上的 印度的国际地位与作用。

三、为增强印度国有企业综合竞争实力,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1.减少投资

独立后的印度公营部门在经济计划和工业发展中一直起到了支撑点的作用。印度公营部门 不仅包括政府行政部门,而且还包括政府企业,政府企业又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部属企业, 是政府机关的组成部分,一类为非部属企业,是以公司制形式组成的独立法人,但由政府管 理,主要经营工商业。为了经济计划和民族利益,长期以来印度政府为公营部门提供强有力 的财政预算支持。

印度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呈不断增加之势,1951年印度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投资额为2.9亿 卢比,到1997年3月31日增加到22198.7亿卢比,到1999年3月31日政府对所有240个国有企业 的投资增加到23014亿卢比,然而印度国有企业的投资净回报率在1990~1991年度却不到2% ,而且,1992年国有企业的股本净率为46.2%,研究表明印度国有企业几乎占据政府投资总 额的55%,却只占产出量的15%。同时估计国有企业中约25%的雇员即220万雇员是剩余人员(注:(印度)《计划》2000年8月第11页。)。为了提高印度国有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增强其竞争实力,因而自从印度政府实行新经济 政 策以来,就开始实施减少投资计划(如表1)。

表1 印度政府对国有企业减少投资情况

(亿卢比)

预算 估计数 实额数

1991~1992年度 250.00 300.38

1992~1993年度 250.00 190.61

1993~1994年度 250.00 180.66

1994~1995年度 400.00 500.78

1995~1996年度 700.00

30.57

1996~1997年度 500.00

40.57

1997~1998年度 500.00 900.00

1999~2000年度1000.00 -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预算报告》2000~2001年度。

1996年印度政府成立了减资委员会,为了保证减少对某些国有企业的投资提出合理建议。 该委员会有国家各部委的支持,有国外咨询专家的支持。该委员会现已为所有由其审核的43 家国有企业提供过建议。为了进一步将减少投资计划推向前进,现已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减资 部,由一位部长负责,以加强实施该计划的力度,尽管我们从表1可知,印度政府决定减 少对国有企业投资的决心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印度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减资 策略必将为其整个经济改革注入活力。这也是与印度经济改革中的私有化取向相一致,因为 减 少对国有企业的投资一方面更充分和有效地利用资本和更多地将政府资金投资于社会其它部 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强印度国有企业的效率与效益,以便将其融入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 中去。

2.出售国有企业股份

印度政府宣布,它在印度航空公司的控股将在今后的三年中减少到49%;印度政府正在积极 洽谈出售斯库特印度有限公司,同时也在考虑卖掉它在IPCL的股本,并将在德里和班加罗尔 的ITDC’S阿什卡饭店卖给私人;印度政府正将它在印度现代食品有限公司的股份,以1265 亿卢比的价格卖给印度斯坦杠杆有限公司。另外,印度政府还将减少其在BALCO的51%的股权 ;印度政府还决定将HZL在国内市场股权的25%分散给该公司较小的投资者和雇员。目前,印 度政府对国家保留给国有企业工业领域的主要有:(1)武器弹药及与国防设备、飞机船舰相 关的产品;(2)原子能;(3)铁路运输行业。印度政府投资的战略重点集中在战略性、高技术 和必要的基础设施环节,通过出售国有股权集中资本为互助基金、金融机构和雇员提供资助 。以上举措是为了减少印度政府在非战略性领域中份额之目的而采取的一种“快冲式战略” 步伐相一致。虽然目前印度“私有化程度轻、步伐缓慢。”(注:杨文武:《论印度公营企业私有化问题》,《南亚研究季刊》1998年第1期第7页。)

3.赋予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为了避免对印度国有企业的政治干预和克服国有企业中官僚主义作风,满足国有企业经营 自主权的要求,印度政府推出《谅解备忘录》制度,其目的是用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并根 据企业的具体效益对经营人员奖惩。始于1987~1988年度的《谅解备忘录》制度当年有4家 ,到1999~2000年度有108家国有企业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印度国有企业局评估了这些 企 业的自我评估报告,经核查后,确认有42家优秀,30家很好,13家较好,21家一般和2家较 差的国有企业(注:印度政府:《1990~2000年度经济调查》第119页。

),在1997年印度政府把印度天然气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斯库特印度有 限公司和印度石油有限公司等11个国有企业归为Navratnas类,同时为了让他们成为全球性 跨国 大企业并决定扩大其董事会的权力。这些国有企业董事会成员由非官方的兼职的技术人员组 成,进而使董事会专业化与职业化。并赋予他们在资本运用、联营所引起的组织结构变化, 解 散董事会以下成员的职位,在国际国内市场幕集资本,在一定限制条件下使资本营运等方面 高度的管理自治权和经营自主权。

除此而外,政府还对那些盈利性国有企业在满足一定条件情况下也赋予其财务与经营管理 自主权;这类国有企业归为Miniratnas类。其中过去连续三年盈利且在过去三年中任何一年 的净利润在3.0亿卢比或以上且资本净额为正值的国有企业归为MiniratnasⅠ类。另外把那 些过去三年连续盈利且资本净额为正值的国有企业归为MiniratnasⅡ。这两类国有企业均享 有不经政府审批的资本净额等值的范围内的资本支配权;其中属于MiniratnasⅠ类的国有企 业享有在30.0亿卢比或与其资本净额等值的范围内的资本支配权;而MiniratnasⅡ类的国有 企业享有在15.0亿卢比或其资本净额等值的范围内的资本支配权。另外,他们也可在一定条 件下享有联营、设立附属公司、海外设办事处和技术合股等经营权力。

4.重组甚至关闭部分国有“病态”企业

早在《1989~1990年度经济调查》中就提到:“病态企业的不断增加是国家工业部门长期 面临的问题之一。金融机构大量可借贷的资金在病态工业企业搁死,不仅浪费了财源,而且 影响了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印度“病态”企业是根据1985年12月国会通过“病态工业公 司( 特别条例)法”的规定,认为一个注册不少于7年的工业公司连续亏损2年,并累积的亏损相 当于或超过了它的净值,这样的公司称为“病态”企业。1991年12月拉奥政府上台后对该法 进行了修改,从而把国有企业置于工业和金融重建委员会的监管之下。到1999年11月20日止 ,在整个240家国有企业中有170家已在工业和金融重建委员会登记,其中包括部属国有企业 71家、邦属29家。宣布不再“病态”的国有企业有6家,其中部属的2家,邦属的4家。建议 关闭的国有企业29家,其中部属9家、邦属20家。目前已发布关闭通知的国有企业有7家,其 中部属5家、邦属2家。

5.实施“自愿退休计划”

印度国有企业效益与效率低下,亏损严重都与其人浮于事、职员技术水平低下息息相关, 进而使印度国有企业失去活力与竞争力。但是印度在实行经济自由化之前,国有企业经常被 认为是创造就业机会和解决失业的机构。再加上政治与官僚的干预,国有企业人员臃肿。比 如当时政府决定接管“病态”企业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保护雇员的利益,而目前所接管的“ 病态”企业中有60%都处于亏损之中,这不得不成为政府的一大包袱。国有企业的工人往往 习惯地处于政府的保护之下,缺乏进取和上进心,缺乏责任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就显 得无所适从。同时国有企业的改革必然涉及到裁减冗员、尤其是那些正面临着重组和关闭的 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必然面临危机。但政府又不得不保护劳动者的利益,于是印度政府在19 92年成立了国民复兴基金来作为自愿退休计划的安全岗。直到1998年5月31日已有24.8万工 人选择了自愿退休。在1999~2000年度印度政府预算中规定盈利性国有企业也可以通过政 府担保和利息补贴从银行贷款来实施自愿退休计划(注:[印度]《主流》2001年4月,第37页。 )。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印度正在踏上经济全球化轨道的背景下,印度国有企业在国 民经济战略领域或核心部门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的同时,并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的历史与 现实条件下,通过实施市场的运作机制,创造足够的利润,以求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 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市场中立足于不败之地,这也应是印度政府对国有企业实施改革 的最终目标取向。

标签:;  ;  ;  ;  ;  ;  ;  ;  ;  ;  

经济全球化与印度国有企业改革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