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泽民的人口思想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论江泽民的人口思想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论江泽民的人口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论文,思想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秩序和经济格局急剧变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口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正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把人口问题提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位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看待人口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人口问题的方针政策与构想,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 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类在对自身发展历史的反思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现代发展观念。在过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类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此,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别的地方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了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在这些地方剥夺了森林,也就剥夺了水分积聚中心和贮存器。”[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1992年世界环境保护发展大会正式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发展的主题。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满足当代人发展要求的同时,必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持续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领土虽然广阔,但适合人们居住和从事经济活动的空间十分有限。适宜人们居住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只占国土面积的47%;而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则占到53%。近三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加大,导致生态的失衡。而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是空前的。从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来看也说明了这方面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等以上灾害出现率是12.5%,60年代是30%,70年代是60%,80年代是70%,90年代是100%,即20世纪90年代每年都有中等以上灾害发生。90年代我国因灾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1998年的特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666亿元[2]。正是基于对国情的深刻认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确立了人口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江泽民多次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1995年,江泽民第一次明确提出:“没有对人口增长的合理控制,没有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很困难的”[3]。他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作为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之一,指出,“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4]。2002年,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5]。

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把解决人口问题放在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基于控制人口增长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仅是由人口状况及发展规律决定的,而且是由生产力落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决定的,江泽民深刻地指出:“人口问题归根结蒂是个文化素质、经济发展水平问题”[6]。因此,要利用经济与社会发展、教育普及、科学技术进步等有利条件,抓好计划生育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坚持每年在“两会”期间召开一次关于人口与发展问题的座谈会,制定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措施。1994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和行动方案。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指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7]。

2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总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1%。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直为社会各界所重视。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我们在处理经济建设和人口控制的关系上,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而坚持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两手抓,则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人口问题认识不断深化而总结出来的最宝贵历史经验之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功地启动了中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的伟大事业。20世纪80年代,国家制定了“晚、稀、少”和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并将实行计划生育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将人口发展纳入现代化总体发展规划。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总和生育率由1979年的2.75下降到1990年的2.17,接近更替水平,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降至14.6‰,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接近70岁。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江泽民早在1989年就指出,“11亿人的吃饭问题,只有依靠我们自己采取正确方针,进行持久努力,不能依靠任何别人代替我们解决。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个最基本的国情”[8]。基于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先后作出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1991)和《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2000)。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把解决人口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考察和处理,明确提出了解决人口问题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任务。1994年,江泽民强调指出,“我们应当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高度,自觉地坚持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9]。1996年他又指出: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一方面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取决于人口的控制。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10]。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非议,江泽民指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口生产要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的理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所作出的正确决策。实践证明,实行计划生育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而不仅过去是十分必要的,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也仍然是十分必要的”[11]。2001年,江泽民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强调要在新的世纪必须继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使之“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事业”[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第一,在坚持继续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提高人口素质。1995年,他即明确指出:“人口问题不只是数量问题,还包括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与分布等问题”[13]。江泽民还特别强调要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问题。1996年,他强调指出优生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大事,“只有出生的孩子都是比较健康的、聪明的,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才有希望”[14]。其次,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计划生育关系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把实行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帮助群众勤劳致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15]。第三,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国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生育率快速下降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人口工作的三大任务,即:“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16]。第四,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工作机制。江泽民在2002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17]。第五,人权最根本的就是人的生存权,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对世界稳定与发展的贡献。江泽民指出,“什么是人权?最根本的就是人的生存权。十一亿多人要吃饭、要穿衣,如果吃不饱穿不暖还谈什么人权?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制定的基本国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18]。第六,控制人口是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江泽民指出,“如果想通过发展市场经济自然而然地降低出生率,那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利于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控制人口增长属于政府调控的职能”[19]。第七,加快人口的合理流动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把部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过度开发,促进人口在城乡间、产业间、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与分布,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第八,加快依法治理人口问题的步伐。2001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这是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首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地位,为综合治理人口问题、保障广大群众在实施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第九,加强人口发展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实施《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行动纲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与合作[20]。

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不断自我完善的奋斗目标。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1]。马克思强烈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悲惨处境,期望建立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新社会。社会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然而,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我们并没有真正解决好这一问题:前苏联、东欧一些国家在改革中抽象谈论“人”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社会主义的演变。我国也曾把“人”的问题当作是资产阶级的专利而加以批判,忽视经济文化建设,抑止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非常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的思想,强调要在制度上建立有效机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也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邓小平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世纪之交的国际国内形势,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看待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江泽民多次指出,必须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来抓,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它必须依赖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以社会文化的发达进步为基本条件。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强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2000年,《中国21世纪人口与发展》白皮书向世界明确宣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是中国解决人口与发展问题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200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进一步明确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还具体阐释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互为辩证的关系,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历史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他说,“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22]。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写入党的纲领性文献,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目标,并加以集中论述,这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立意深远,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全新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是从普遍意义上,针对时代和实践的要求而强调人的充分发展。江泽民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尽快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行使充分民主的权利;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个人是社会的元素,社会是个人的有机合成。人与社会的这种密切关系决定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互为前提、互为手段。江泽民在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强调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注意促进人和环境的协调和谐发展,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他指出,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工业的发展带来水体的空气的污染,大规模的开垦和过度放牧造成森林与草原的生态破坏。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涉及人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伦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23]。

二是从特殊意义上,针对人的片面发展而强调人的不断自我完善。江泽民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尺度。当前,尤其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塑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通过体制创新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通过扩大交往和开放,塑造具有战略思想和世界眼光的开放式人才;通过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塑造社会主义“四有”公民。在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和组织者的意义上讲,社会的发展必须拥有全面发展的领导干部,塑造具有坚强党性、较高理论素养和良好工作作风的领导干部。江泽民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就要看我们党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24]。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作为计划生育主人的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25]。

江泽民同志还十分关心青年一代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青年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青年去奋斗。江泽民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茁壮成长决定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未来。青年一代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就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建树的人。江泽民说,“各地各部门都要认真研究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成长起来新一代青年的特点,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青年工作的规律。要尊重青年的思想和性格特点,尊重青年个性的健康发挥,促进青年思想和身心的健康发展。”[26]

4 结束语

在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人口与发展的各项工作得以不断完善和提高。这一阶段,我国的人口发展政策得到稳定和完善,制定的人口计划更符合客观实际,更具科学性,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思路,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人口与发展的道路。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1990年7月到2000年10月我国人口平均每年增长率下降到1.07%,到2000年末,我国顺利实现了大陆总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的目标,当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8年开始下降到10‰以下,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新阶段。统计显示,自1982年党中央正式确定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以来,20年间全国累计少出生人口近三亿,平均每个家庭少生了0.74个孩子,为家庭和社会节省抚养费6万亿元,节省物质技术装备费5.9万亿元;目前,我国4口人及以下的小家庭占家庭总户数的比例已从1982年的53.7%升至77%[27]。这些都极大地缓解了人口过多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稳定世界人口作出了积极贡献。到2000年,我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减少到3000万人,贫苦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下降到3%,中国政府确定的到20世纪末解决农村贫苦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28]。在21世纪,人口与发展工作何去何从?江泽民在2002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为了子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收稿日期:2002-06-18;修订日期:2002-09-13

标签:;  ;  ;  ;  ;  ;  ;  ;  ;  ;  ;  

论江泽民的人口思想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