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物理试题分析--传统的求变与创新的顺利实现_物理论文

200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物理试题分析--传统的求变与创新的顺利实现_物理论文

200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物理试题评析——传统中求变化,平稳中谋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平稳论文,中求论文,全国高考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考试说明把物理试题的命题指导思想概括为“命题将按照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择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推进江苏省中学物理课改的原则组织实施。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考查考生的科学素养,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回眸2006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江苏卷),应该说,试题很好地体现了命题的指导思想,知识点的考查比较全面,基础题、中档题、难题比例恰当,总体难度适中,与去年基本持平,区分度较高,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得高分,所以是一份质量较高的试卷,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试卷结构略有变化,整体布局更趋合理

2006年全国高考物理(江苏卷)试卷结构的最大变化是选择题由原来的10道不定项选择题(至少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变为6道单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和5道多项选择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分值也有原来的40分变为38分(单选题18分,多选题20分),由此导致相应变化的是实验题占比由原来的20分上升至23分,计算题由原来的90分下降为89分。试卷的另一个变化是在大题目中增加了证明题,着重考查考生思维的严密性。

从前几年的高考物理试题的命题趋势看,试卷的长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稳定在18~19道题。试卷长度的缩短,一方面可以减少考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的思考时间,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考查知识点减少,每题分值偏大,增加了考试的偶然性。今年的考试试题在这方面有所改进,这不仅仅体现在总题量增加了一题,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实验题的第一题实际上也是两小题,考查的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实验;

(2)计算题每题都有若干小问,每小问相对独立,考查的知识点也不尽相同,通常不会因为第(1)问的失误而导致后面几小问的连带失误,这样既有利于考查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全面性,也有利于增加试卷的区分度。

(3)今年试题原来的不定项选择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并把相对简单的单项选择题放在最前面,这种处理也显得更为合理,因为考生一上来就做难以把握的不定项选择题,往往比较紧张,甚至会影响整场考试的情绪,而单项选择题相对比较容易上手,考生对先易后难的试卷通常容易逐步进入考试状态,正常发挥水平。

二、知识覆盖面广,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

综观2006年高考物理(江苏卷)试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部分内容的占比基本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具体的分布与占比如下:

力学共7道题(题3、题9、题10、题11、题12(1)、题14、题17)总计49分;主要考查了纸带(闪光照片)处理、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功和能、机械波、抛体运动、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弹性碰撞等知识。

电学共6道题(题2、题8、题13、题15、题16、题19)总计64分,其占比似乎偏高,但考虑到有些题目与力学知识联系紧密,其比例也应该在合理范围内;主要考查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变压器、电学实验,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交流电有效值、二极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知识。

热学共3道题(题1、题5、题7),总计10分,主要考查了分子运动理论、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气体状态参量的变化等知识。

光学共两道题(题6、题12(2))(总计9分),考查了光电效应、玻璃折射率的测定等知识。

原子物理共两道题(题4、题18),总计19分,考查了能级、核反应、质能方程、质量亏损等知识。

总的来说,今年试题所涵盖知识面比往年有所增加,有些题目一题就涵盖了许多个知识点。如题9,既考查了简谐运动的概念,也考查了牛顿运动定律和功概念,同时还涉及了整体法和隔离法等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又如题17,不仅考查了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动量定律、动量守恒等知识与弹性碰撞的模型,还涉及到守恒思想等物理思维方法。

三、试题推陈出新,凸现课改理念

今年试题的特点之一是不回避陈题

象题1、题2、题3、题8、题12(2)、题14等题目,都是考生耳熟能详的题目。由于这些问题比较常规,平时考生见得较多,不存在猜想压题的问题,所以也没有必要刻意回避,这对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还是很有价值的。

试题的特点之二是陈题新编,立意新颖,旨在考查能力

如题5,涉及到自由膨胀的规律,在以前的高考中从未见过,不少考生对自由膨胀比较陌生,但由于本题是单项选择题,考生可以通过“排除法”来推理,根据分子理论和热力学定律,不难判断A、B、D均错误,也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C,因此本题一方面考查了考生对热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考查了考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和推理能力;又如题9,利用了传统的振动模型,该题的装置图较为常见,但设问有新意,在C、D选项中都涉及到静摩擦力是否作功的问题,考查了考生对各部分物理知识的分析综合能力;再如题11,把常见的正弦波形改成锯齿波形,可以真正考查考生对波的叠加的理解能力;题13则是把电流表内阻的测量与量程的扩大放到电源电动势与内电阻的测量中来考查,而且所测的电源也不同于平时的电源,是旧电池,内阻较大,最后还要考生自己设计恰当的坐标,来简捷地表达I与R的关系,涉及到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把图线“曲改直”的思想,不仅需要考生要熟练常规的实验方法,还需要考生要有较强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应用图线处理数据的能力,题19的最后一问则着重考查了考生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试题的特点之三是贴近生活,追求创新,凸显课改理念

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如题10中,以我省沙河抽水蓄能电站为背景,介绍了缓解用电高峰电力紧张所采用的抽水蓄能电站的工作原理,题15考查了电热毯、电饭锅等电热式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题目本身不难,但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题18中提到了宇宙诞生与演化及恒星的诞生等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开放性,尽管在解答时不一定要知道宇宙学的知识,但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科技知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极为有益。

四、压轴题层层设问,独具匠心

今年试题的最大亮点是压轴题(题19),堪称近几年来的经典之作。该题的一个特点是设问较多,难度递增,其中第(1)问,第(2)问比较常规,一般的同学都能解答,第(3)问有一定的思考性,第(4)问则是近年来少有的难题,极少有同学能完整解答。这种命题编排,一方面有助于拉开各个层次学生的分差,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水平相互接近的考生在同一题中不至于相差太多。该题另一个特点是构思精巧,不落俗套,如第(3)问,它一改用有效值来计算类似于正弦交流电电热模型(这类问题在许多复习讲义中都有,一般考生都已反复练过),而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随时间线性变化的热电功率,用线性规律的平均值来计算电热,尽管难度不是很大,但思考性强,有新意,很好地考查了考生应变能力。又如第(4)问,它的基本模型来自于近几年的复习讲义中比较“流行”的一种电磁感应模型,即利用电量与磁通量改变量和安培力的冲量同时成正比的关系,来寻找速度改变量与扫过面积的关系。但本题中,由于导体棒在切割的过程中,有效长度不断发生变化,以致安培力的冲量并不与电量成正比,因此,如果机械地采用平时的方法必然会走入死胡同。要正确解答这一问,最关键的是要用到“微元法”,需要将物理过程无限分割,并进行求和,才能寻找到各物理量的关系,这种处理方法需要考生正确理解物理过程,熟练掌握物理规律并要有很强的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难度很大,考生的确不易想到。

五、结束语

高考,从根本止来说是一种教育测量,是国家对教育的一种测量。是举国上下的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测量,牵动着整个社会。对教育而言,国家是最大的投资者,十分关注投资的效果是理所当然的。

高考是一种国家考试,具有国家使命的考试,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但它又是一种充满阳光的企盼,国家期望年轻的一代能通过这一盛大的节日,都能以自己最佳的发挥而选择好自己美好的未来!

情结于此,所以考试的目标和方向是十分清楚的:既是检查基础教学的效果,又要考核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这样,兼顾到中学进行素质教育和高校选拔有后续学习能力的新生这两方面的需求,构成了历年高考所追求的总目标。这两大要求也正是衡量一份试卷是否优秀的最高标准。

标签:;  ;  ;  ;  

200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物理试题分析--传统的求变与创新的顺利实现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