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藏步入企业时代
当某一天,连普罗大众都发现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加入了收藏的行列,收藏不再是私人藏家独大的领域,就知道中国的收藏即将进阶到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个群体或深耕于一级市场,或角逐于二级市场,或用艺术品为企业完成资产配置,或建一座美术馆来沉淀历年收藏,或成立基金会为有前景的艺术家提供实质性帮助;或架构生态产业链型投资板块,要为企业谋一个未来……
在20世纪末期,西方学者先后提出了多模态理论的概念,时至今日,学术界对多模态的定义并未统一。国内学者顾曰国、张德禄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外部信息交流时用到的多种感官,譬如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称之为模态[2-3]。Kress指出多模态是指教育者和学习者利用环境中可选择的多种符号资源:语言、目光、手势、动画、音质、课室布局、墙壁展示等,根据语言输入和输出的需要选择和重组符号资源,实现意义重现[4]。综合各位学者观点,本文中所用的多模态包括感官模态(听觉、视觉、触觉等)、符号模态(语言、动作、图像、声音)以及信息输入和输出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模态转换。
这预示着在新与旧两种观念前所未有激烈碰撞的当下,收藏领域也被时代赋予更多的选择——企业收藏将占据主流的时代已经来临。
作者简介: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曾获茅盾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主要作品有《春夜雨霏霏》《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蛙》,等等。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几乎所有的企业收藏开端都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企业创始人的个人爱好,如果没有大工业时代的进步与切换,他们也算是曾经的私人藏家;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得益于中国近20年“盛世看收藏”的经济环境,投资文物、艺术品的回报率,远远把股票、房地产、贵金属抛在了后面。分担通货膨胀风险和投资收益,包括合理避税,甚至在良性运作中反哺企业,都给企业留出了后续发展的空间。
企业与艺术的合作仅止于此吗?
尽管在众所周知的初级阶段,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的企业机构并不多,甚至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困局,但必须承认企业与艺术关系的发展,绝对不会是一种简单交换资源的模式,而一定是朝双方的共享、互动、彼此参与的方向发展。企业和艺术的合作会更多地跨界,形成多元合作。
当听到有中国企业提出要建一座像MoMA那样的世界级美术馆时,会看到他们开始重视收藏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他们清楚作为先进性企业还要担负一份更高远的社会责任——为人类留存共同的文明财富。
(菡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