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气道管理的预后分析论文_李牛秀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气道管理的预后。方法 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1月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选择56例,对其实施早期气道管理措施,分析其预后。结果 依照GOS评价标准评定全部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率为39.28%,其中有20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71%。研究数据显示气道切开后的PO2、PCO2、SaO2等3项血气指标明显优于气道切开前,P<0.05,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气道管理,通气状况被有效改善,对于预防脑组织缺氧,提升治疗良好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道管理;预后分析

重型颅脑损伤作为常见的一种神经外科急危重症,在患者昏迷的同时由于肺部损伤、痰液阻塞以及中枢呼吸抑制等各种因素引起呼吸不畅的状况,而其机体的缺氧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1]。此时通常采用气管切开的治疗方式,而在气管切开后,口腔与鼻道对空气过滤与湿化的功能丧失,并且容易出现细菌入侵的情况,若无正确有效的气道管理措施进行干预,患者脑部缺氧的程度会大大增加[2]。基于此种情况,本研究对于我院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气道管理措施,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1月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选择56例,对其实施早期气道管理措施,分析其预后。以上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表现。

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年龄分布于26.3-72.9岁范围之内,平均(48.13±7.14)岁,男女比例33:24。基础疾病分为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弥漫性轴索损伤、急性硬膜外血肿、原发性脑干伤、急性硬膜下血肿分别有患者7例、10例、6例、8例、25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参与研究的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首先实施气道切开,在患者的气道切开之后辅以气道管理措施的实施,具体措施着重介绍如下:

措施一,早期进行气管切开工作,特别是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并昏迷的患者,若患者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表现不佳、抵抗能力较弱,或者估计其短期内无法清醒时,最好是在48小时之内进行气管切开的工作;措施二,必要的体位护理,协助患者将头部抬高,控制于30°为宜,略微垫高其颈部,尽可能保持伸展姿势,如此做法可有效降低气管套管下方压迫气管内壁,还能够避免胃部内物质的反流,与此同时,还可以预防产生吸入性肺炎;措施三,管理好病房的环境,在实施吸痰操作时必须强调佩戴无菌手套的重要性,定时定量更换吸烟管与湿化瓶,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及时清理其口腔中的残留血液与污物,对于气管外套管应当以生理盐水对其仔细擦拭,确保每日2次对于气管内套管进行消毒。病房内的温度与湿度应当适当调整,务必保持于一合理、合适的范围之内,对患者进行气道湿化时应注意科学配置湿化液。一旦发现患者有痰多的现象,立即安排患者吸氧,然后在其动脉血氧饱和度有效提升后再实施吸痰操作。痰液位置处于比较深的情况下,吸痰操作应当注意采取由深到浅的操作方式,反之在痰液位置处于比较浅的情况下,则应做到由浅到深。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

分别对患者气道切开前后PO2、PCO2、SaO2等3项血气指标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另外依照GOS评价标准评定全部患者的治疗效果。

评定标准分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与死亡5个级别。

1.4 统计学处理

将观察与记录的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类型资料(疗效评定级别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如气道切开前后血气指标)以均数±标准差(±S)表达,经t检验,当P值<0.05时,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的治疗效果

依照GOS评价标准评定全部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与死亡患者分别有22例、14例、7例、8例、5例,良好率为39.28%。

2.2血糖水平与肾功能指标对比

分别对患者气道切开前后PO2、PCO2、SaO2等3项血气指标进行观察并记录,以下表1显示气道切开后的血气指标明显优于气道切开前,P<0.05,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表1:血糖水平与肾功能指标对比(±S)

2.3并发症情况

全部患者中未出现套管堵塞或者脱管的情况,其中有20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71%。

3.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通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损伤,增加潮气量,同时脑脊液PH值由此升高,进一步诱导脑血管收缩,而降低颅内压[3]。由于患者的受伤部位反应性显著升高,过度通气,脑血流不断降低,出现脑部缺血的状况,直接造成其高致死率与致残率[4]。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主要表现为自主神经紊乱,吞咽反射消失或减弱,舌根后坠,咳嗽,有时呈现昏迷状态[5]。常常发生呕吐物或合并颅底骨折所引起的脑脊液鼻漏被误吸入气道,难以咳出,积聚于支气管与肺部的痰液极易滋生病原菌而繁殖,引起吸入性肺炎与呼吸困难等情况,继而出现肺通气换气与交换功能异常,导致脑缺氧并加重脑水肿症状[6]。早期行气管切开能够将气道内的分泌物有效清除,从而使得呼吸道梗阻予以解除,降低误吸的可能性,同时缩减呼吸道无效空腔,进一步对于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有效改善,并纠正其低氧血症状[7]。

依照GOS评价标准评定全部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与死亡患者分别有22例、14例、7例、8例、5例,良好率为39.28%。研究数据显示气道切开后的PO2、PCO2、SaO2等3项血气指标明显优于气道切开前,P<0.05,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此外全部患者中未出现套管堵塞或者脱管的情况,其中有20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71%。综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气道管理,通气状况被有效改善,对于预防脑组织缺氧,提升治疗良好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泽梅.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气道加温湿化的护理体会[J]. 实用医技杂志,2017,24(1):119-119.

[2]刘培刚,乔良杰,张彬. 血清降钙素原清除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评估价值[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7,24(3):262-266.

[3]赵剑斌,谢杰. 早期ICU监护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3):134-135.

[4]蒙彩艳.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7):20-23.

[5]常连霞,王春梅.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道综合管理[J]. 天津护理,2017,25(2):135-136.

[6]王彩燕. 肠内营养输注泵在重型颅脑损伤伴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7).

[7]谭艳. 不同视角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内吸引护理的安全保障的感知[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6):50-52.

论文作者:李牛秀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6

标签:;  ;  ;  ;  ;  ;  ;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气道管理的预后分析论文_李牛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