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中国论文,生态论文,评价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进入工业时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激增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改变着自然环境,导致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集中出现[1]。其中,城镇开发建设是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能源短缺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据世界银行预测,2000~2030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建设用地面积会增加3倍,将从2000年的200,000增加到2030年的600,000[2]。中国作为占全球1/4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0年的47.5%,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55%~60%,到本世纪中期有望达到70%以上,城镇总人口将超过10亿[3]。我国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也从1981年的6720增加到2008年年底的39140.5,年均增加超过1200,27年间增长了5.8倍[4]。可以预测,我国未来快速城市化进程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大规模资源与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景观格局变化,进而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更大的影响。
在人口基数大,资源能源储量有限,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国情背景下,中国必须坚持走低能耗、低影响、低成本的城市化发展道路[5-7]。生态城市作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重大实践,将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从世界范围的生态城市发展情况来看,生态城市已经逐渐从生态学界、城市规划界的理论探讨和示范项目阶段,逐渐开始成为引领世界城市建设的方向和目标[8,9]。目前,全球已有许多城市正在按生态城市目标进行规划与建设,如美国的伯克利市[10],欧洲的芬兰、德国、澳大利亚、斯洛伐克、匈牙利、意大利和西班牙参与的欧洲生态城项目[11],德国的埃尔兰根[12]和弗莱堡[13,14]、巴西的库里蒂巴[15]、日本的千叶城、北九州等城市[16]。我国近几年出现的以中新天津生态城[17,18]、曹妃甸国际生态城[19]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的生态新城建设和既有城市的生态化改造的浪潮,正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探索生态城市建设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
虽然生态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但真正的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因此急需从国家层面制定一个普适性的生态城市建设和更新评价标准,来引导城市朝着正确的生态化方向前进。针对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念混乱,目标不清晰等问题,本研究一方面旨在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生态城市建设过程可量测、可监督,让城市管理决策部门明晰生态城市发展方向,掌握城市发展阶段和不足之处,以期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旨在运用该指标体系在全国层面进行生态城市评价和测评,进行城市间的横向对比和各城市发展过程的纵向比较。
2 指标体系确定方法与原则
2.1 指标选取步骤
本研究借鉴国际上通用的指标体系制定方法和研究框架[20-22],通过以下5个步骤来完成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制定。具体步骤包括:(1)确定生态城市发展目标。广泛参考国内外相关机构组织和已建或在建生态城市提出的发展目标与战略,借鉴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提炼,明确生态城市的内涵和发展目标。(2)确定指标体系分类框架。根据生态城市发展目标,借鉴国际通用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框架,参考我国各部委和当前在建生态城市确定的指标体系分类框架,通过多轮专家研讨,确定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框架。(3)确定指标选取标准。根据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要求,借鉴国内外权威指标体系选取标准,结果我国实际国情,提出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遴选标准。(4)确定潜在的指标库。以生态城市指标分类框架为指导,通过广泛查阅联合国、世界银行、欧盟、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权威组织,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等国家部门和诸多生态城市实践确定的指标体系,综合比选确定本指标体系初选指标库。(5)遴选指标。根据指标选取标准,综合利用专家评分、专家小组讨论、德尔菲法意见征询、案例城市实地调研等方法,遴选确定最终指标。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2.2 指标选取原则
指标的甄选需要综合考虑对生态城市的指导性、可获取性等原则,提出科学、合理、实用的指标体系。通过借鉴国内外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根据本指标体系构建目标,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考虑指标的选取原则:(1)科学性原则。指标要有明确的科学定义与计算方法,可以明确地用定量监测或者定性评价来计算。(2)时效性原则。指标应该能够按年度获取,以定期地反映城市发展状况。(3)决策相关原则。指标应该能够反映城市在某一个方面的情况,明确该指标的好坏与生态城市的关系,最好直接与政府制定政策相关联。(4)易于获取原则。指标应该能够容易获取或者容易计算得到,尽量选取纳入政府监测范围的指标和获取成本较低的指标。(5)简明性原则。指标应该简单明了,显而易见。(6)普适性原则。适用于不同地理区域、性质、类型和规模的城市,避免由于地理区位、城市规模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导致的指标自身差异。(7)敏感性原则。指标变化能明显反映该指标指示的要素是变好还是变坏,要有较好的区分度。
3 指标选取过程
3.1 指标搜集
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与国际接轨,要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另一方面要符合我国行政体制和统计制度。因此,在本研究初步确定的指标基础上[23],充分借鉴国内外已经被广泛认可和实施的指标体系,扩大指标选取范围。通过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和综合比选,共确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等13个国外指标库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等11个国内指标库作为指标选取参考(表1)。
3.2 研究框架确定
一个良好的分类框架是确定科学合理指标体系的前提。当前较为普遍的指标体系分类框架为基于特定发展目标、领域和专题进行设置的专题型指标体系框架,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22]。这类分类框架的优点是覆盖面宽,描述性、灵活性、通用性较强,易于比较等。本研究采用专题性指标体系框架,按照生态城市发展的目标、关键领域和重点问题进行组织,构建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类框架。经过对国内外各指标体系分类框架的综合比较分析,结合多轮专家研讨建议,确定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创新五个目标层,每个目标层下设置不同的专题,专题下面设置一系列的指标来表征各专题状况(图2)。
图2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类框架
3.3 指标初选
指标初选过程主要包括:(1)指标提名。在确定的各专题下,列举国内外指标库中反映本专题的指标,并进行同类合并、剔出明显不符合中国国情和统计制度的指标,优选出一定数量的备选指标。指标选择过程尽量参考国家层面已经进行年度考核和评估的指标。(2)指标精选。在初选出的指标之中,由研究人员对每项指标进行单独评分,根据每个指标的科学性、可比性、决策相关性、易于获取、简明性、普适性、敏感性等特征进行详细评估。(3)确定初选指标。在研究人员指标精选基础上,邀请从事生态城市研究的著名专家,分小组专题讨论,确定初选指标。
3.4 专家问卷调查
为使本指标体系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度,指标选取过程中开展了基于德尔菲法的意见征询活动。通过广泛邀请国内从事生态城市研究、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和社会公众进行指标的选取意见征询,确定指标初选成果。
(1)问卷调查方法。问卷调查通过互联网进行面向社会公众的网上意见征询活动。问卷的宣传与发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首先,通过电子邮件向国内规划设计单位、政府部门、企业、知名专家发出邀请,请他们登录意见征询网站参与活动;第二,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宣传。通过新浪环保频道、都市世界、水世界、能源世界、城乡规划信息网等网站对意见征询活动进行推广。本研究初步进行了两轮专家问卷调查,第一轮意见征询活动请参与者对课题组初选的指标进行评判,作出是否应该纳入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建议,并提名各专题新增指标。第二轮意见征询活动将第一轮问卷成果反馈给所有参与者,请他们根据第一轮问卷结果,再次对指标体系选取提出是否人选的建议。
(2)问卷反馈结果。第一轮意见征询活动共收到全国各地217人回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74人,中级职称的为57人,初级职称的为51人,其他职称类型的为36人。第二轮意见征询活动共收到107人回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54人,中级职称的有28人,初级职称的为14人,其他职称类型11人。
3.5 案例城市研究
本研究分别选取深圳市和武汉市作为案例城市进行研究。深圳市作为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的首座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在面临资源能源制约、环境污染、经济转型背景下,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开展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具有良好基础。武汉市是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确定建设成为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和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等发展目标,在循环经济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础。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案例城市研究:(1)资料收集。广泛收集案例城市各部门制定的工作报告、规划、法律、法规、通知、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指导意见等官方文件和各种统计数据;(2)部门座谈与实地考察。通过城市规划等相关部门座谈,征询各部门对指标体系的意见,从政府部门监测与指标获取、管理等方面分析指标的可获取性和实施情况,为确定指标体系提供借鉴;(3)资料和数据分析。分析各案例城市的指标制定情况和具体数值,分析各领域的现状情况、发展战略和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进而对本研究具体指标的选取和确定参考值提供借鉴。
4 指标选取结果
本研究充分结合专家小组讨论、网络意见征询活动和深圳市、武汉市案例研究结果,经过多轮讨论,去除数据计算有重复、基本反映同一问题的指标,最终确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5个目标层,水资源、能源等28个专题,36个定量指标,9个定性评价指标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表2列出了确定的指标体系和初步确定的指标参考值(因篇幅有限,对每一指标的解释、标准确定的依据、评价方法等从略)。
5 讨论
科学、合理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城市各决策部门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有效工具,为引导生态城市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参考。本文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五个维度出发,结合国内外权威机构和国家各部委制定的指标体系,通过综合比选、专家小组讨论、德尔菲法意见征询、案例城市研究等方法,初步建立了一套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定位为既可以有效引导生态城市建设,又可以在全国进行生态城市评价,因此指标专题既要涵盖生态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同时指标应精简,尽量选择纳入政府考核体系的指标来确保其可获取性。
为实现指标体系构建目标,研究过程尽量选取各专题最具代表性的目标性指标,实施过程指标尽量不纳入本指标体系。各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生态城市的内涵与要求,科学合理地建立符合本地特征的生态城市建设标准体系。由于我国涵盖不同地理气候分区,城市生态基底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同,因此本指标体系设置创新引领类指标,鼓励在生态城市重要领域开拓创新,体现不同类型城市创建生态城市的地方性和创新性。本研究未来将在指标参考值校核、指标释义和实施路径等方面开展研究,并选择一定数量的示范城市开展试点评估,不断根据实践情况深入完善、检验修正,使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逐渐完善,以指导中国生态城市健康发展。
致谢:感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李迅秘书长、徐文珍副秘书长对本研究的指导。感谢课题成员李爱民、刘琰、赵奎涛、庞涛、谢鹏飞等对本文的大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