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语的角度看汉语被动句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日语论文,角度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397(2003)02-0064-12
如果学习汉语的日本学生能够造出像下面例(1)这种被动句来,他们算不算已经学会使用汉语的被动句了呢?
(1)(他)不是跟人打架,是让人家给打了,打得还挺厉害,大概已经住院了。
很遗憾,我们不得不指出他们离“学会了”还很远。等到日本学生能够把汉语的被动句用在像下面例(2a-c)这种情况时,他们才算真正学会了汉语的被动句。
(2)a.邝编辑走了。她那杯没有喝过的茶,后来让我给喝了。
b.下第二场大雨的时候,大杂院的下水道让一只死猫堵住了。
c.觉民正要向她扑过去,他的膀子被觉慧抓住了。
教会日本学生造出像(2a-c)这种被动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日语虽然也有被动句,但日语的被动句却不能用来描述像(2a-c)这种情况,例(1)只不过是一个两种语言被动句的交叉点而已(很有可能例(1)代表两种语言用被动句表达的“原型”情况)。因此如果没有老师的指点,日本学生根本就不会想到把被动句用在像(2a-c)这种情况。与汉语不同,在日语中,被动句的施事很少由第一人称和缺乏施动性的事物(如“一只死猫”)充当,也很少让“部分”(如“人的肢体”)去充当被动句的受事主语。因此,从日语的角度看,(2a-c)都超出了被动句的使用范围。
虽然学会了外语的编码方式,但运用那些方式的思路仍然是母语的思路——换汤不换药,这是外语学习的常态。由此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到,要想提高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必须给学生提供一部在汉外语法对比的基础上编写的汉语语法书。出于这种考虑,本文拟从日汉语对比的角度对汉语被动句的特点进行较为详细的描写。
一 被动句的形式特点
(一)日语被动句的形式特点
日语动词共有4种“语态”(voice):一个基本语态(主动语态)和三个派生语态(使动语态、被动语态、可能语态)。(注:“使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可以合在一起形成“被使动语态”(例如"nagur-a-ser-a-reru")。当有人叫你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时,日语一般用“被使动语态”来表达,而不用单纯的“使动语态”。如果给“被使动语态”单独立一个类,日语动词就一共有5种“语态”。)比如:
例词基本语态
使动语态被动语态
可能语态
なぐる(打)nagur-u nagur-a-ser-u nagur-a-rer-u nagur-er-u
しぬ(死) sin-u
sin-a-ser-u
sin-a-rer-u
sin-er-u
“语态”的不同直接影响到“表层格标志”(“格助词”)的分派方式。比如:
(3)a.张三-ga 李四-wo nagur-ta.(注:动词"naguru"接时态助词"-ta"(表示“已然”)时,词干"nagur"末尾的"r"要变成喉塞音,日语拼音拼成"nagutta"。为节省篇幅,在下面的论述中我们不把这种形态变化一一注出。) 张三打了李四〔基本语态/主动语态〕
b.王五-ga张三-ni 李四-wo nagur-a-ser-ta. 王五叫张三把李四给打了〔使动语态〕
c.张三-ni李四-ga nagur-a-rer-ta.(注:例(3c)更自然的或说“无标”(unmarked)的词序是“李四-ga张三-ni nagur-a-rer-ta”,即把受事主语放在句首位置。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受事主语和施事成分的词序取决于诸如长度、焦点、强调等多种语用因素。) 李四让张三给打了〔被动语态〕
d.张三-ni李四-ga nagur-er-ta. 张三能打李四了〔可能语态〕
ga、wo、ni都是格助词,分别表示“主格nominative”“宾格accusative”和“静态处所格static locative”。ni在被动句里用来引导施事成分。(注:引导被动句施事成分的助词,除"-ni"之外还有"-niyotte"和"-kara",均为书面语。例如:
(a)唐招提寺-wa唐僧鍳真-niyotte創建s-a-rer-ta.(唐招提寺为唐僧鉴真所创建)
(b)Kare-no报告-wa minna-kara takaku評価s-a-rer-ta.
他-no 报告-wa 大家-kara 高[,状语形] 评价-被动-已然
(b)直译为“*他的报告被大家很高地评价了”,意思是“他的报告受到大家的好评”。从构词上说,"niyotte"是由格助词"ni"和表示“原因“”或“依据”的动词"yoru"的一种连接形式构成的。在(a)中,“唐僧鉴真”可视为“唐招提寺”兴建的“原因”或“依据”。"kara"是表示“起点”或“来源”的格助词。“评价”是一种抽象的给予行为,(b)与“大家对他的报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基本意思相同,我们可以把(b)的施事"minna"理解为给予行为的“起点”或“来源”。用"niyotte"和"kara"引导施事成分的被动句都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日语句法历来将由动词“语态”的变化引起的格助词分派方式的变化包括在“语态”现象之内。像下面一对句子("wa"标示“话题topic”),尽管句法成分的编码方式不同,但由于动词的“语态狭义”相同,因此日语句法就不把它们编码方式的不同视为“语态广义”的不同。如:
(4)a.张三-wa李四-ni王五-wo推薦s-i-t a.(张三[施事话题]向李四推荐了王五)
b.王五-wa张三-ga李四-ni推薦s-i-ta.(王五[受事话题]是张三向李四推荐的)
(二)汉语被动句的形式特点
汉语的句子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式”,但“式”的不同没有系统地反映在动词形态上。被动式也不例外,汉语的句子有被动式,但汉语的动词却没有被动语态。(注:在汉语中,动词带没带“结果”跟句子的“式”关系非常密切。试比较:“现在报告新闻——新闻报告完了”。)汉语句子的“式”主要在介词上得到了发展。因此,汉语句法历来以词序和介词的双重标准来界定被动式的范围。比如:
(5)a.他们打了我。他们是扑上来把我压在最底下打的我。〔主动式〕
b.不料,今天上午,王全把王升打了,打得相当重。〔处置式〕
c.我想她是要激我,让我动手打她,然后……。〔使动式〕
d.不是跟人打架,是让人家给打了,打得还挺厉害,大概已经住院了。〔被动式〕
e.那日傍晚,马锐在胡同里被几个年轻人打了。〔被动式〕
显然,在句子的“语态[广义]”或“式”这个问题上,日语是一种“动词依存型”的语言;而汉语则可视为一种“介词依存型”的语言。下面这些例子,虽然受事成分都出现在句首,但都没有被包括在被动句之内。
(6)a.……甭问了,人是我杀的。〔“是……的”句〕
b.你们的孩子由谁抚养?〔“由”字句〕
c.你发表的小说,凡能找到的,我和她都看了。〔主谓谓语句〕
二 使用被动句的语义动因
如上所述,从句子的组织方式上看,汉语和日语的被动句相差甚远。那么从两种语言使用被动句的语义动因来看,情况到底如何呢?我们这里所说的使用被动句的语义动因相当于王还(1983)所谓的“被动概念”。王还先生在详细描写了汉语和英语的被动句的用法之后,以这样一句话来结束她的文章:“我并不是在指导别人如何翻译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我只是想把汉语的被动概念介绍给学汉语的外国人,由他们自己去和英语的被动概念比较,做出自己的抉择。”在下面的讨论里,我们就沿着王还先生的思路进行探讨,主要以日语的被动句作为比较的参照点,力图弄清汉语“被动概念”的真实面目。
(一)日语使用被动句的语义动因
下页左图,小张挨领导批评,心里很不好受(注:本文插图均转引自森田良行(1995)。)在日语中,用被动句描述这种情况最典型、最常见。
(7)a.王課長-wa 張君-wo koppidoku sikar-ta.
王科长-wa 小张-wo 狠狠地 批评-已然
王科长把小张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b.張君-wa 王課長-ni koppidoku sikar-a-rer-ta.
小张-wa 王科长-ni 狠狠地 批评-a-被动-已然
小张被王科长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在(7b)中,由于施事的行为直接地、客观地作用于受事,所以日语句法便把这一类型的被动句称为“直接被动句”。直接被动句都有与它相对应的SOV主动句。汉语的被动句有的跟SVO主动句发生对应关系(如:这件事被龚晓默知道了~龚晓默知道了这件事),有的跟处置句发生对应关系(如:饭被我煮煳了~我把饭煮煳了),情况比较复杂。
右图,动词“osieru(教)”可以带“对象”和“内容”两种宾语,而且这两种宾语都在"osieru"这个行为的直接控制之下,但"osieru"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用于被动句。只有在老师教给学生的是错误的或没用的知识时,才可以把学生(“间接宾语”)当作主语造出被动句来。例如:
(8)王san-wa Suzuki先生-ni machigaw-ta kotowo osier-a-rer-ta.
小王-wa 铃木老师-ni 弄错-已然 事情-wo 教-a-被动-已然
例(8)直译为“*小王被铃木老师教了错误的东西”,这不是汉语可以接受的说法。
左图,小宝宝哭个没完,妈妈小李对此一筹莫展。在日语中,用被动句描述这种情况也很自然、很典型。
(9)a.Kodomo-ga naku.小李-ga komaru.
孩子-ga 哭 小李-ga一筹莫展
孩子哭,小李(对此)一筹莫展。
b.小李-wa kodomo-ni nak-a-rer-te komar-te-iru.
小李-wa 孩子-ni 哭-a-被动-连接助词 一筹莫展-连接助词-持续
小李给孩子哭得没有办法。
这种被动句,因为施事的动作行为只是间接地、主观地作用于他人(施事者一般也没有想要作用于他人的用意),所以日语句法著作上就把这一类型的被动句叫做“间接被动句”。间接被动句的主语并不是直接地、必然地参与事件,而是间接地、偶然地被卷进事件中去的。因此,间接被动句一般只能用来描述对主语来说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注:关于日语间接被动句的语义特点,Wierzbicka(1988)介绍说:“'If an action(or event)does not involve us directly and yet affect us,it will probably affect us negatively',is the view embedded in Japanese syntax.”参看久野暲(1983),柴谷方良(1997)。)而且很少单用。最典型的用法是,正如(9b)所示,在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谓结构中表示“原因”。汉语也有这种被动句,一般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得”字补语句。(注:像例(10)(11)这种被动句的主语通常被分析为由述补结构的宾语转换而来。如果根据这种观点,整个句子仍可分析为“直接被动句”。)比如:
(10)整整一天,一直到晚上回了家,她仍然神魂不宁,在屋里走来走去。杨富奎被她走得也有些不安神了,关心地问:“一敏,你怎么啦?丢了魂儿似的。”
(11)昨天夜晚,黄金印从鲍春知家回来,月桂一听他要把秦吉了撂下的挑子担在肩上,便哭了起来。黄金印被她哭得心烦意乱,逃到柳景庄家避“雨”;……。
间接被动句在日语中用得很广。左图,父亲的逝世势必给儿子带来精神上、物质上等多方面的影响。例如:“父亲逝世,儿子感到很难过”“父亲逝世,儿子上不了大学了”等等。像这种情况,日语就可以用间接被动句来表达。例如:
(12)張君-wa chichioya-ni sin-a-rer-te, 大学-e ike-naku-nar-ta.
小张-wa 父亲-ni 死-a-被动-连接助词,大学-e 上-不-成-已然
例(12)直译为“*小张被他父亲死得上不了大学了”,这不是汉语里可以接受的说法。再举一个由“死”构成的被动句。
(13)伯母は本当に死んでしまつたのだ。もぅ,伯母に直接かけあつて,この一件の真相を聞き出すことはできない。jué決して,決して。それが,誰かに死なれてしまぅといぅことなのだ。
例(13)直译为:“伯母的确死了。再也不能直接从伯母嘴里问出这件事情的真相了。绝不可能了,绝不可能了。什么叫被人死掉?这就是被人死掉。”原文中“しまぅsimawu”是一个虚化的表进展阶段的动词,用来表示“事情已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的意思。在例(13)里,“*被人[伯母]死掉”——这也不是汉语里可以接受的说法——和“再也不能从她嘴里问出事情的真相了”这两件事虽然在形式上没有编码成为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结构,但在语义上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有时,间接被动句可以不明说结果。例如:
(14)Kaimono-no kaerimichi,watasi-wa ame-ni hur-a-rer-ta.
买东西-no 归途 我-wa 雨-ni 下-a-被动-已然
例(14)直译为“买完东西回家的路上,*我被雨下了。”因为当一个人上街买东西挨雨淋时,他所要受到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并不只限于“被淋湿”),所以即使不说出任何结果,句子也完全可以站得住。下左图,小张正在布置一个会场,刚摆好一只花瓶就有一个女孩子把花瓶碰倒。这对小张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像这种情况,日语也能够很自然地用被动句来表达。
(15)張君-wa onnanoko-ni 花瓶-wo taos-a-rer-te-simaw-ta.
小张-wa 女孩子-ni 花瓶-wo 碰倒-a-被动-连接助词-simaw-已然
例(15)直译为“?小张被一个女孩子把花瓶碰倒了。”在(15)中,“張君”虽然是被动句的主语,但在客观世界里,他并不是行为(“碰倒”)直接作用的对象,而只不过是“一个女孩子把花瓶碰倒了”这件事情的“间接遭事者”而已。这样的意思,在汉语里一般不集中在一个单句里表达。但对日语的被动句来说,“间接遭事者”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从图中把張君”除掉,只剩下一只花瓶和一个女孩子的话(如右图),日语就很难把它写成被动句。可见,日语的被动句明显倾向于排斥纯描写性(impersonal)的用法。(注:一些自然现象以及后起的书面语格式除外。比如像下面这种被动句是一种后起的书面语格式,用来说明主语的某种属性:
kono hon-wa wakai hito-ni yoku yom-a-rer-te-iru.(这本书很受年轻读者欢迎)
这书-wa 年轻 人-ni 好好 读-a-被动-连接助词-持续
这类被动句的施事成分一般由表通指的集合名词充当,述语一般取持续体形式。详见益岡隆志(1987)、金水敏(1992)。)汉语的被动句似乎也可以用于“间接遭事”的情况。例如:
(16)她看到旁边空出一个座位,刚要去抢,就被一个肥胖的中年妇女捷足先登了。
有一点值得注意,如果日本学生看到例(16),他很有可能把加线部分理解为“她被一个肥胖的中年妇女捷足先登了那个座位”的省略形式,而不像中国人那样把它理解为“座位被一个肥胖的中年妇女捷足先登了”。同样的道理,日本学生看到下面例(17),也会把加线部分理解为“夏太太被女仆杨妈摔了其中的一盆花”的紧缩形式,而不会理解为“四盆花被女仆杨妈摔了一盆”的省略形式。
(17)菊花下市的时候,夏太太因为买了四盆花,而被女仆杨妈摔了一盆,就和杨妈吵闹起来。
综上所述,我们对日语和汉语使用被动句的语义动因提出这样一个假设:日语使用被动句的语义动因主要来自“说话人的主观感受”;汉语使用被动句的语义动因主要来自“客观世界的施受关系”。下面我们就通过比较日语和汉语被动句的施事和受事的特点来证实这个假设。
(二)汉语使用被动句的语义动因
1.允许第一人称做施事
日语、英语的被动句的施事很少由第一人称(“说话人”)充当。比如下面(18b)、(19b)远不如(18a)、(19a)来得自然。
(18)a.Boku-wa一郎-ni nagur-a-rer-ta.(我被一郎打了)
我-wa 一郎-ni打-a-被动-已然
b.* 一郎-wa boku-ni nagur-a-rer-ta.(一郎被我打了)
(19)a.I was hit by John.
b.* John was hit by me.
对于这种现象,功能句法学通常从关注对象和叙事视角的角度进行解释,认为说话人对由自己发出的动作行为进行叙述时,一般都会把自己作为第一位关注的对象并作为叙事的起点或背景进行叙述。(注:详见高见健一(1997)。)因此(18a)和(19a)听起来自然通顺,而(18b)和(19b)则由于猜不透说话人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听着就非常别扭。但我们发现汉语经常允许第一人称充当被动句的施事。(注:关于第一人称做施事的被动句,请参看杉村博文(1998)。)例如:
(20)我说,我记得我第一次来到你们这座伟大的县城时,所有的单位和所有的商店门外,都挂着一块完全相同的牌子: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我想买一支牙膏,就进了一间大学校,却是一家饭店。那时你们县城里的唯一饭店,就这样让我找到了。
(21)看得出,我的到来,让老爷子挺开心。他把我让进屋,又张罗着给我沏茶倒水,这当然被我拦了。我去给自己沏上了茶。
(22)这小子刚从厕所出来,一听说搜查,滋溜一下又钻回去了,让我一眼就给贼盯上了。
(23)也是自己过分,我儿子的心叫我给伤透了。
(24)我这个人很坏,你还不了解我。何顺是表面坏,我是心里坏。谁要是被我完全看透了,我对他就没有兴趣了。像我这样的人,不值得爱,也不配得到爱。
像这样第一人称(“我”)做施事的情况,日语就很难用被动式表达。从这个现象,我们也许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假设:汉语倾向于根据客观世界的施受关系来使用被动句,因此功能句法学关于人称的限制较为容易地让位给客观世界的施受关系。
2.允许缺乏施动性的成分做施事
在汉语中,像“尼龙绳、香蕉皮”这种明显缺乏施动性(agency)的事物也可以充当被动句的施事。例如:
(25)霍俊峰躺在浴池里,已经被一根尼龙绳勒死了。
(26)玉宝正脱鞋,回头见他妈噗通一声,给一块石头绊倒了。
(27)六六,被一发飞来的子弹打死了。
(28)下第二场大雨的时候,大杂院的下水道让一只死猫堵住了。
(29)吴老汉……被一根从高处落下的电线给缠住了。
(30)他(盲人)一个人回家,路上不小心被一片香蕉皮滑倒了,摔坏了尾椎骨。
关于汉语被动句施事的语义特点,木村英树(1997)指出,即使是一个缺乏施动性的人或事物,只要对出现的结果“负有直接责任”,就可以用来用被动句的施事。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汉语的被动句对施事“使因性”的要求优先于对施动性的要求。(注:详见木村英树(1997)。)日语的被动句对施事施动性的要求比较严格,凭笔者自己的语感,只有例(29)的施事“一根从高处落下的电线”——使人联想到一条长长的蛇——才可以接"-ni"做被动句施事,其他例句的施事成分都不能接"ni"做被动句的施事。如果想按照日语的思路把例(25)(28)(30)的意思表达出来,就要采取如下的表达方式:
(25)’霍俊峰-wa nairon-no himo-de simekoros-a-rer-te-ir-ta.
霍俊峰-wa尼龙-no绳子-de勒死-被动-连接助词-持续-已然(de标示“工具”)
直译为:*霍俊峰用尼龙绳被勒死了。
(28)’下水道-ga neko-no死骸-de tsumar-ta.
下水道-ga 猫-no 尸体-de堵住不及物-已然(de标示“原因”)
直译为:?下水道因为死猫堵住了。
(30)'Kare-wa banana-no kawa-wo hundsuker-te-korob-ta.
他-wa 香蕉-no 皮-wo 踩上-连接助词-摔到-已然
直译为:他踩上香蕉皮摔倒了。
汉语的被动句对施事者要求具有使因性特征的同时,也要求述语具有“影响性”特征(“作用于受事,使受事受到影响”)。像例(25)—(30)这种被动句,述语的“影响性”都很强,述语由“过程”加“结果”构成就是“影响性”强的一个具体表现。跨语言的研究表明,述语的“影响性”越强,越容易构成被动句;述语的“影响性”越弱,越难以构成被动句。(注:详见久野暲(1983),池上嘉彦(1991)。)从形式上看,被动句是一种以受事者为叙述基点和对象的表达方式;从意义上看,汉语被动句的核心意义可以定性为“意外的遭遇”。这两个方面的特点在汉语被动句中具体表现为:1.主要用来描述使受事者受到具体影响的事件,而这个特点要求述语具有“影响性”;2.主要用来描述受事者无意之间被卷进去的事件,而这个特点体现为句子往往具有“负面感情色彩”。“意外的遭遇”可以扩张为单纯表示“出乎意料”,还可以扩张为表示“难事的实现”。(注:详见杉村博文(1998)。)例如:
(31)a.今天我居然被领导表扬了一番。
b.打闹红卫兵那阵儿起,十几年没吃着的“麻豆腐”,居然被她买着了!
(32)a.机会到底被冯胖子等着了。
b.主意终于被她想出来了。
3.感知动词和“影响性”
我们知道,像“知道”“看见”“听见”这种毫无影响性可言的感知动词也能够进入被动句作述语。例如:
(33)当时小林也(……)觉得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找一找总没什么坏处。于是就又找了这个处长。谁知这一找不要紧,让人家管人事的头头知道了,管人事的头头马上停止了努力。
(34)“这个……”马林生脸腾地红了,一直红到耳朵,所以尽管他侧脸低着头,还是给齐怀远看见了。
(35)林竹这后几句话,也被换完衣服又回来的汪克娴听见了。
有意思的是,虽然感知动词的词义本身在褒贬色彩上是中性的,但是由它们充任述语的被动句却明显地带的不如意、不愉快的感情色彩。这种感情色彩是怎么产生的呢?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把这种字面上没有的东西读进句子里来呢?原来,感知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本身不具有任何影响性,不能使受事者(包括“间接遭事者”在内)受到任何客观的影响,因此必须从句子的外部给句子补充进来一种能够把受事者变成作用对象的语义因素,(注:关于通过“语义补充”来建立句法成分之间的及物关系这一思路,请参看杉村博文(1976),柴谷方良(1997)。)才能使句子具备上述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特点,而能够从外部补充进来的语义因素就只能是负面心理影响。对此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当我们不期而然地被卷进某一个事件中去时,我们心中的天平倾向于向消极的、负面的一方倾斜。我们将受事者的这种心理活动称为“主观影响性”。王还(1983)指出:“‘被’字句的动词必然要使受事受到影响,但是‘知道’‘看见’‘听见’这些词都不使受事受到什么影响,却可以用于‘被’字句,……但是也很明显,这些都是叙述当事人不愿意别人‘知道’‘看见’‘听见’的事。任何一般用这三个词构成的主动句是不能转变为‘被’字句的。”既然这样,与其把这个现象作为一种“例外”处理,倒不如把它和影响性联系起来,把负面心理的产生纳入到“受到影响”里头去,以便对汉语被动句的语义动因做出一个统一的解释。
在日语中,“主观影响性”的适用范围很广,比如“有人把汽车停在你家门口(惹你不高兴)”“有狐臭的人坐在你身边(惹你不高兴)”“你的孩子该像你的地方都不像你,不该像你的地方都像你(惹你不高兴)”等等,像这种情况,因为都不是直接作用于“你”的动作行为,所以在汉语中不能用被动句表达,但在日语中却都可以编码成为以“你”为主语的被动句。由此可见,日语的被动句偏重于发展以说话人的主观感受为语义动因的间接被动句,结果使得直接被动句的使用反而受到种种语义限制,没有像汉语的直接被动句那样发展出丰富的次类。
4.整体与部分在被动句里的编码方式
当一个“整体”(如“人”)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如“肢体”)成为某种动作行为直接作用的对象时,我们可以把“整体”放在主语位置、把“部分”放在宾语位置组成一个“间接被动句”。(注:朱德熙(1987)指出:“‘被’字句里的动词如果带名词宾语,名词所指往往是主语的不可分割的(inalienable)部分,例如人的肢体:他被炮弹炸断了腿!我被太阳晒脱了皮。”除主语不可分割的部分之外,附着在主语身上的事物以及“自己”有时也可以出现在述语后面作宾语或用“把”字引导置于述语之前。例如:
(a)我背着背包沿着……绿色栅栏……大步走着,冷不丁被人拽住了背包,……。
(b)洗浴中心大厅内,……曾克强举着手枪冲进来,左右看。楼梯口惊恐的侍应生被尖叫奔逃的小姐撞翻了托盘。
(c)“你这人怎么这么没劲?”我躲闪着,到底还是被吴胖子把打火机抢走。
(d)特务起码也该自己知道是特务,没听说已经让人捉住了自己还蒙在鼓里的。)例如:
(36)a.有时候,人会被一个很偶然的因素就决定了一生的。
b.他好像被人窥探了心里的秘密似的,脸上热辣辣的。
c.这时候政委让一颗炮弹炸断了腿。
d.当她听到了余虎的名字,就像被绳了捆住了双脚,一步也离不开了。
但“部分”并不总是可以留在宾语位置的,汉语句法有时强烈要求“部分”移到句首充当主语。(注:什么情况下“部分”要留在宾语位置,什么情况下“部分”要移到主语位置,这个问题须待进一步的研究。)下面,我们仅就“猫抓我的手”这种情况比较一下“整体”和“部分”在汉语和日语被动句里的编码方式。如果以下面例(37)为叙事素材,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被动句编码方式。
(37)猫在我(的)手上抓了一下。
Ⅰa.我(的)手让猫给抓了。
b.Watashi-no te-wa neko-ni hikkak-a-rer-ta.
我-no手-wa 猫-ni 抓-a-被动-已然
Ⅱa.我让猫给抓了手。
b.Watashi-wa neko-ni te-wo hikkak-a-rer-ta.
我-wa 猫-ni手-wo抓-a-被动-已然
Ⅰ是把“整体”和“部分”结合在一起,让“部分”充当被动主体的编码方式;Ⅱ是把“整体”和“部分”分放两处,让“整体”充当被动主体的编码方式。日语一般用第Ⅱ种方式,很少用第Ⅰ种方式。不但用得少,而且如果没有适当的上下文,就连其合法性都会成问题。汉语的情况正好相反,第Ⅱ种方式远没有第Ⅰ种方式来得自然。据此我们认为,Ⅰ和Ⅱ用哪一种方式首先取决于两种语言固定的叙事方式(construal),然后才取决于语用因素。(注:像下面这种例子也支持汉语喜欢把部分(身体部位)当做被动句主语的论断:
(a)“哎,看着!”我从窗外扭回头的同时,脚被什么砸了一下。
(b)这时天黑了,人影模糊了,我觉得我的机会来了,正要混入人群溜掉,肩膀被一个人抓住了。
如果按照日语的思路表达这两句话的意思,“脚”和“肩膀”都只能放在宾语位置,如:“(被)什么东西砸了一下脚”“被一个人抓住了肩膀”。)再举些汉语的例子:
(38)a.我的膀子被人撞了一下,一阵香气扑鼻。我掉脸一瞧,……
b.我的背被谁捅了一下,回头一看,……
c.九爷没有再掀车帘,只问了声:“又怎么了?”车帘拉开一条缝,管家探出头来,脸色煞白,嘴唇发抖,说:“聂小轩的手叫车轧折了。”(注:(38a)可以用第Ⅱ种方式改说成“聂小轩叫车轧折了手,……”。但这样一改,则往往表示话还没有说完,只是提出来作为前提条件,接着还有话要说。感谢北京大学中文系张猛先生提醒我注意这一点。)
虽然“膀子、背、手”等身体部位都已经由于整体的存在而暗含在语言环境里,但并未成为言谈所关注的焦点,因此把它们放在句首做言谈的起点,凭日本人的语感,感到非常突兀。换言之,从日语的角度讲,上面这些汉语的例子都没有遵循“从旧到新”这条信息编排上的语用原则。我们认为,这种编码方式的差别同样也可以归结为两种语言使用被动句的不同语义动因。就是说,日语倾向于把说话人的主观感受作为使用被动句的首要语义动因,既然“部分”的遭遇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整体”,那么就没有理由不让“整体”来承受“部分”的遭遇,何况“整体”有主观感受能力,而“部分”则没有这种能力。汉语则倾向于把客观世界的施受关系作为使用被动句的首要语义动因——手被抓了就是手被抓了,实话实说。有意思的是,当组织主动句时,与被动句正好相反,日语就只有把“整体”和“部分”结合在一起编码成宾语的格式(如例(39)),不存在把“整体”单独编码成宾语的格式(如英语例(40a));而汉语组织主动句时,如例(41a-b)所示,总是要把“整体”和“部分”结合在一起编码,与被动句的情况相对应。可见,在日语中,主动句和被动句之间语义结构的分歧比汉语更大。
(39)Neko-ga watashi-no te-wo hikkak-i-ta.
猫-ga 我-no 手-wo抓-i-已然
(40)a.The cat scratched me on the hand.
b.The cat scratched my hand.
(41)a.猫在我(的)手上抓了一下。
b.猫抓了一下我的手。
三 结语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对汉语和日语的被动句提出如下的观点和假设:
Ⅰ.被动句有“直接被动句”和“间接被动句”之分;
Ⅱ.汉语倾向于以客观世界的施受关系作为使用被动句的语义动因,因此直接被动句发达,间接被动句不发达。而日语则倾向于以说话人的主观感受作为使用被动句的语义动因,因此直接被动句不发达,间接被动句发达。(注:请注意,我们是在比较汉语和日语。如果把汉语跟别的语言,比如英语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可能又不一样。参看王还(1983)。)
这个假设基于如下的语言事实:
其实,“直接”和“间接”的划分标准并不在于述语是否带了宾语,而在于述语“影响性”的强弱。不及物动词充任述语只是影响性弱的典型情况而已。影响性强,则容易构成被动句,因而构成被动句时不需要从外部把“主观影响性”补充进来;影响性弱,则难以构成被动句,因而构成被动句时需要从外部把“主观影响性”补充进来。从下面的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日语和汉语被动句的发展方向。
#号表示该句带有从句子外部补充进来的负面感情色彩
[收稿日期]2002-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