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MBA教育的新沃土_mba论文

德国:MBA教育的新沃土_mba论文

德国:MBA教育的新沃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沃土论文,德国论文,MB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国人对待MBA的态度正在逐渐发生转变。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观察、辩论和实验,他们终于认为MBA是有生命力的,开始拥抱MBA。但是,向来追求严谨的德国人绝对不会以牺牲质量的方式来求得所谓的“跨越式发展”。

德国人为何开始拥抱MBA?在此之前为何经历了如此漫长的等待?

“德国制造”的成功与挑战

在国际商战中,美国企业最擅营销——可以把糖水和二氧化碳加在一起卖个高价,称之为“可乐”。美国企业的营销之道有其独特的传统和教育根基。其教育从小就鼓励学生表现自我,久而久之形成了善于自我推销的文化。不难理解,当美国MBA推销快餐和可乐的时候,就变成了“美国文化营销”。

但环顾全球,还有另外一种制胜模式,就是制造精良的产品。德国和日本是成功的代表。但是由于日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较快,加上和美国的特殊关系,他们对于MBA的认同也相对较早。

德国人则不然,他们向来自豪于自己的传统。德国企业之所以注重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首先由德国人的严谨的文化所决定。同时,德国企业的董事会,权力没有美国那样大,这无形中减少了经营者短期利润方面的压力。管理者可以安心从事更为长远的事业,而不必急躁冒进。

日积月累,德国企业界形成了重视研发和质量的“工程师文化”。德国人相信“好酒不怕巷子深”,相对轻视市场营销。而秉承工程师文化的德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一大批“隐形冠军”——世界市场领军企业。

然而,世纪之交,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这些国家既有广阔的国内市场,也有优质廉价的产品争夺国际市场。受累于国内的税负和僵化的劳动力市场,德国企业纷纷走向海外,谋求更多的发展。

为此,德国企业主不得不时常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跨文化管理。仅仅在一个国家销售产品相对简单,而建立并运营一个跨国企业则要复杂得多,这涉及采购、制造、营销、财务和公共关系等诸多方面。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员工的本土化。由于员工工资在制造业中占有相对固定的比例,在发展中国家开设工厂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采购和质量控制环节又令人头痛,与所在国员工的沟通便显得至关重要。上海大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关提高国产化率的种种冲突就是一个缩影。走向全球的德国企业必须在管理上注入新的思维,需要找到新的方法来解决跨文化管理的问题。

面对MBA的矛盾心态

德国企业的管理方式植根于独特的文化—心理传统,改变起来绝非易事。反映到教育体系中,就是德国人对于传统的所谓考夫曼文凭质量体系(DiplomKaufmann Qualification)的坚持。德国的大学教育在19世纪开始走上正轨,其首创的小班制研究生教育模式成为长盛不衰的主流。

德国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是纯粹的学术导向。严谨的文化传统令大学的行事方式较为刻板。在德国人眼中,美国的教育注重形式、内容浅薄,没有太多可取之处。

此外,德国是欧陆理性主义的发源地,而MBA教育则是经验主义的典型。因此,德国人在心理上拒绝MBA,也就不难理解了。

德国企业的人才培养是典型的“二元模式”。基层管理,特别是质量控制,由技师和工程师完成。具有前瞻性的高端研发和战略决策则要求有深厚的学术背景。

自德国工业化之初,职业教育就受到极端的重视。二战后,德国企业非但没有抛弃,反而更加坚持自己的传统。作为底层的管理者,技师是工程师与工人的纽带。他们拥有较为完备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领导能力,是安全生产和质量控制的第一环。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级日益增多,加之技术变革让高级管理者必须面对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管理者的知识储备和战略眼光变得日益重要。加上德国企业的优势在于制造业,对于未来技术潮流的把握更是不容有失。于是,越来越多的高学历管理者走上了领导岗位,特别是具有技术背景的专业人士。这与美国的MBA占据大公司权力中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德国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品质口碑让德国制造业具备了独特的竞争力。企业不出国门,产品却行销世界。但是,经济全球化是难以阻挡的潮流,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机会也无法拒绝。德国制造业的外迁同样无法避免。

在跨文化管理中美国企业游刃有余。这固然有英语作为“世界语”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有美式教育注重沟通的原因。德国人刻板、木讷变成了自己的短板。尤其是在营销极为重要的服务业,德国企业更是落后于美国同行。

建立MBA项目,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和管理能力的经营者变得迫在眉睫。历经10多年的辩论,安联保险、德意志银行和戴姆勒公司领衔的25家企业在2002年捐资创立了欧洲管理与技术学院。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MBA项目多为英语授课,且大多为本土之外的德国企业培养人才。

德国MBA项目的现状

由于德国本土企业依然不习惯于招收MBA,所以本国人对MBA教育需求较小。德国的管理学校主要是招收国际学生,采用英语教学。

为了促使毕业生日后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学校大多开设与德国企业有关的专业方向。例如,汉堡大学的MBA侧重于物流管理。由于德国制造业在欧洲之外蓬勃发展,物流管理成为重要的一环。换言之,德国的MBA教育目前旨在为德国企业的全球发展助力。当然,此举也在客观上为试图进入德资企业发展的年轻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德国人对于质量控制的严格一如既往地体现在MBA教育中。尽管德国政府已经开放教育市场,给予学校招生自主权,但是德国的MBA项目并不轻易扩大招生规模。它每年只培养1500人左右,这与美国的10万人和中国的4万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在事关MBA长远发展的一些基础性工作方面,德国人却抓得很紧。曼海姆管理学院已经完成AACSB、EQUIS和AMBA三大认证。WHU贝森海姆管理学院和HHL洛佩兹管理学院则是分别获得了EOUIS和AACSB的认证。

德国的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历史悠久。紧密的校企关系曾经为德国培养了大批的熟练技师,成为德国工业最宝贵的资源。如今,企业的大力襄助又令MBA教育站在了很高的起点。此外,德国人还非常注重和他国,特别是美国学校的合作。由于美国在MBA教育方面相对领先,德国的学校正努力地学习。目前,数个联合办学项目在德国产生,凯洛格商学院和杜克大学商学院已经觅得先机。

在可遇见的将来,“德国制造”的MBA也将在国际商业舞台占有一席之地。对于有志于去德国学习的中国学生而言,有几个学校自然值得考虑。

位于柏林的欧洲管理与技术学院得到安联、戴姆勒和德意志银行等商业巨头的支持。不仅有了雄厚的财政基础,毕业生也有了很好的发展空间。通常而言,商学院起飞的几个基本条件分别是优秀的学生、强大的财力、好的企业关系和高水平的教授团队。很显然,该学校已经有了腾飞的基础。

曼海姆管理学院是系统性建设做得最好的学校。目前已经获得三大认证,在FT欧洲排名中也有一席之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该校的排名还会有所上升。

WHU北森海姆管理学院和HHL洛佩兹管理学院也有申请的价值。前者是德国管理教育的先驱,后者的发展势头则更为迅猛。

在德国学习,德语的准备自然十分重要。粗通德语不是为了应付课堂学业,因为上述MBA均为英文授课。德语可以带来生活上的便捷,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感受德国文化。特别是在德国企业实习的时候,即便只能够说浅显而且结巴的德语,也会让你显得与众不同。在陌生的文化中采“他山之石”,这本身就是MBA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其重要性绝不亚于每天阅读的课本与商业案例。

标签:;  ;  

德国:MBA教育的新沃土_mba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