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2)07-0078-04
鸦片战争以后,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这样一个前现代国家被动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艰难地开始了早期现代化进程。由于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近代中国现代化显得过于迟滞。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现代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天研究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分析其现代化思想的成功与失误,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尤为重大。
一、从历史要求到历史自觉
现代化发端于西欧,然后以殖民化形式扩展到世界各地,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现代化的历史潮流。它构成当今世界所有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最不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注:[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而这一变革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在特殊背景下提出的历史要求和历史任务。
明清之前,中国社会发展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令人失望的是她再也没向前发展,反而衰落下来。而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于19世纪30年代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世界上第一次现代化浪潮,并逐渐强大起来。强大起来的西方列强洞开中国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朝贡体系解体,而进入资本主义体系的边缘地位。从此,中国社会面临两大危机,即主权危机和政权危机,所以获得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两大任务,这也是中国局势给所有中华儿女提出的要求。
当中国人从世界发展大势中意识到现代化的重要性时,他们却遇到了现代化的发展障碍:主权危机。这个现实决定了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现代国家成了推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所以,在“1800至1949年这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的现代化就是围绕着这一基本主题展开其历史的演变逻辑的”(注: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9页。)。毛泽东明确指出,没有民族独立,国家繁荣富强只能是一种幻想: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注:参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1081页。)。它说明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富强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不可缺一的。
近代百余年时间内,中华儿女为摆脱屈辱、寻求富强,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这即是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对现代化这一历史主题的自觉认识。毛泽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认同现代化这一主题,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目标。
二、从“西化”、“苏联模式”到中国具体国情
作为一种世界性潮流,现代化具有世界性的弥散扩张性质。“现代化一经在任何一地展开,其影响便无可避免地渗及全球各处,不管这种影响靠的是武力还是人心所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注:[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历史正是如此,现代化最初在西欧孕育,然后通过殖民化形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在其霸权威胁和文明示范的影响之下,现代化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极大成功。正因为如此,现代化又被人们称为“西化”、“欧化”。但“现代化并非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其间必然蕴含着每个国家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对现代化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模式选择”(注: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页。)。
事实上,各个不同民族和国家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传统都千差万别,其选择现代化的道路也是不同的,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说明,资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它无法实现现代化。唯一的选择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注:参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页。)只有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现代化实现才有可能。毛泽东强调,现代化选择不是简单的西方工业化,而必须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注:参见《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从而确立了新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在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中国,向一个可资借鉴的国家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苏联几乎是唯一能够向中国提供有关经验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苏联经济发展的光辉成就激起了人们对它的崇敬,正像薄一波同志所讲的那样,“那时,在我们不少同志的心目中,一提起苏联的经验,是很有一些肃然起敬、钦羡不已的味道的”(注: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上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7页。)。所以,“苏联模式”成了一种合乎逻辑的选择。
1956年匈牙利事件的发生和对斯大林的批判促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中国具体的国情。毛泽东强调要以苏联为鉴戒,要总结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他指出,对所有好的东西都要学,但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注:参见《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在学习的时候要动脑筋,学那些和我国情况相适合的东西,即吸取对我们有益的经验,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态度(注:参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页。)。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建设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三、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体系
由于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层面,所以我们应把现代化理解为全部社会生活层面,“这种被称作现代化的过程不局限于社会现实的一个领域,而是包括社会生活的一切基本方面”(注:[美]塞缪尔·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毛泽东同志也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现代化的,其现代化思想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多层面的宏大体系。
1.经济工业化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变,其内涵包括了经济增长、政治民主、文化多元等各方面的发展,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它是整个现代化的基础。对于这一点,毛泽东是有清醒认识的。工业化是毛泽东一直强调的重点。早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工业化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的近代化而斗争(注:参见《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可见,毛泽东将消灭不平等的剥削制度与发展生产促进中国富强结合起来,这一思想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必由之路的正确反映。
首先是工作重心的转移。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成。在这历史转折关头,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他指出,现阶段国内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转变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尽管它们之间有矛盾,但从总体上看是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能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发展,所以现在要由解放生产力转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他号召全国人民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注:参见《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其次是提出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思想。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是毛泽东孜孜以求的目标,这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规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必须注意经济结构的平衡和协调,它有助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应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这一问题。他认为其中心是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三者关系。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他指出,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来发展国民经济。只有三者的平衡协调,才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从中国现实来看,其论断是正确的,也是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的。
2.政治民主化
民主一词在西方一直争论不休,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民主思想的历史十分复杂,而且,其基本特征就是存在各种互相冲突的概念和广泛的分歧”(注: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现代社会,民主已经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精神,一种基本原则,这也是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重要区别之一。作为中共领导核心的毛泽东,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中国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一直都是他奋斗的目标。
由于近代中国现代化是在西方的霸权威胁和文明示范下启动的,国内统治衰败导致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这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中国经历了从最初不满封建专制制度、推崇西方民主政治到用革命手段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府这样一个过程。对建立民主共和政府这一现代性的追求,实际上意味着一种政治文明取向的转型,即从传统的政治文明向现代的政治文明的转型。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对国家制度的选择经历了一个民主共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经过这样一个曲折过程,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成为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种取向的革命中把中国带入共和国时代”(注:[美]路易·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2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汲取中外各种民主思想,探索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政治形式,以便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便指出:我们要建立一个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该理论在随后的发展中向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过渡。该共和国实行人民当家作主,最高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权力的渊源是人民,以及政府是由人民建立的并且向人民负责的(注:参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所以人民拥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民主权利,在人民内部实行不分男女、信仰、财产、教育差别的真正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通过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政府。各级政府又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活动原则。
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及相关的民主制度,这并不等于实现了民主政治,还必须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来保障民主的真正运行。即通过宪法来规定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从而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但毛泽东认为,颁布宪法是非常容易的,如果没有民主,宪法仍旧没有意义。像英法等国,虽然颁布了宪法,实施了宪政,但它只是形式上的宪政,不是真正的宪政。所谓宪政,所谓民主政治,实际上都是吃人政治(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1-272页。)。在中国,只有努力奋斗,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获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民主权利,在此基础上,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固定下来,中国才能算是真正实现了民主。
3.文化现代化
一般而言,一个社会的现代化变迁是依器物、制度和文化观念三个层面依次演进的。文化现代化成了现代化的灵魂,其实质是文化的重塑,即通过各种途径,使全体社会成员心理、思想、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就像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那样,通过革命,清除旧的思想观念,树立起共产主义思想观念。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注:参见《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对毛泽东而言,就是要打破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革命后要建立相应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文化体系。
自晚清现代化启动以来,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出现了深刻的危机。如何克服文化危机及重建信仰体系,这是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的课题。中国共产党人抓住晚清以来反主流文化的大势,在本民族文化传统中发掘文化重建的思想资源,并创造性地将它们与外来的马列主义相结合,提出了自己的文化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毫无疑问,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倡导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意识形态危机,整合了社会文化,为新的政治、经济发展找到了文化支撑点。
建国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强调,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改造旧的社会意识形态,即涤荡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文化观念,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等各项文化事业,在此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为此,中央确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强调指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行政方法简单粗暴干涉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注: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只有这样,中国的文化、科学、艺术才能得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真正繁荣起来。
四、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成功与失误
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工业化,通过工业化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全面转型。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一种整体观,其现代化思想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突出的实践性,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在中国的灵活运用。
1.确立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作为一种制度,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它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民主化等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条件。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涵盖了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人类的永恒追求,是人类渴望全面解放和真正自由发展的表现。社会主义之所以比资本主义更优越,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以人民利益为中心,这也是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基石。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改变了其发展方向,改变了其失败的命运。走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自我意识、世界现代化大潮的发展趋向、中国独特的国情与发展背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百年历程,所有这一切内在和外在的因素都使得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了社会主义基本导向(注: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毛泽东在不断的探索中为中国现代化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了其正确性。就像邓小平所说的那样,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注: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的前提。
2.确立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理论
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中,工业化即生产力的增长是社会转型的推动力。在这一问题上,毛泽东的认识是清醒而深刻的。他反复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要求全国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实现工业化的途径上,他既反对英、法等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也反对“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路,指出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结合起来。基于此,他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理论。他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80%以上,农业和手工业占国民经济90%左右,这是中国的国情,所以,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注:参见《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中国工业化必须以农、轻、重为序,中国现代化进程才能顺利进行下去。尽管在其后的现代化进程中偏离了正确方向,但其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思想为以后的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3.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在现代化进程中,民主政治是一种潮流,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是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在民主的制度架构、组织形式上,由于各国具体历史条件不同,必然又带有各自的特点。正如列宁所讲的那样,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注:《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3页。)。毛泽东依据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整套的民主政治制度架构以人民民主为精神核心,以中国社会的历史与国情为现实基础,以宪法为保障,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有机结合(注:参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具有资本主义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4.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基本格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指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注:参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文艺创作必须是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要为工农兵服务。正是在其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其中尤为著名的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等。建国后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在该方针的指导下,涌现了一大批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作品。一方面,清除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不良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众多优秀文化满足了人民需求,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
当然,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中不可避免地犯过错误,导致了中国现代化发展变迁的曲折。如在工业化进程中,他选择了“社会主义加计划”的赶超型发展战略,确立了以计划体制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长期推行,不作一些体制上的变革,从而使中国经济带有鲜明的行政经济色彩,导致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艰难。尽管在探索过程中毛泽东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但其现代化思想的方方面面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当前的现代化建设仍具有指导意义。也正因为其失误,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正是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标签:毛泽东选集论文; 毛泽东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