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论文_王海英,

王海英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西安710089)

摘要:目的:探讨在对眼科患者护理期间存在的风险因素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接受治疗的32例眼科患者为主,收治时间为2018年11月-2019年7月,将其作为观察组,通过对以往护理风险管理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具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比护理前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频率的变化情况。结果: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主要存在患者、护士和专科三方面当中,护理后患者仅一人出现感染症状,发生概率为3.12%,与护理前(15.62%)相比较,组间差值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通过对护理模式进行整改、建立完善的质量改进管理机制、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力度等,不仅可以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工作水平,还能够保障患者的住院安全,获得多数患者的认可与接受,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合理开展。

关键词:眼科患者;护理风险管理;针对性;风险因素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各种新型的医疗设备不断出现,在医学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为了帮助患者身体尽快康复,临床护理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眼科是医院内重要科室,其内部存在多种眼部病症的患者,受到疾病、患者自身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往往会出现各种风险事件,如:摔伤、感染等,在加剧医患纠纷的同时,也对医院名誉造成了较大的损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下的发生,护理人员应提高警惕,对以往护理工作中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将针对性护理贯穿于整个护理环节当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我院接受治疗的32例眼科患者为主,收治时间为2018年11月-2019年7月,其中,共18名男性,其余14名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在18-66岁之间,所选患者主要存在眼外伤、白内障、视神经炎等病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组间差值不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所选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找出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降低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隐患风险。

1.3疗效判断标准

对比分析护理前后患者在护理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的次数。

1.4统计学处理

在对实验数据中进行整理时主要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为主,若计量、计数资料中对应数值符合P<0.05,则表示为具有可比性。

2.结果

3.讨论

3.1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眼科患者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涉及到患者自身、护士和专科三方面的内容。其一,眼科患者中老年人占据一半,部分患者生活无法自理,缺少家人陪伴。由于患者年龄较大,身体各项技能逐渐衰退,即便是医务人员已经告知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但在实际护理工作中,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继而引发各种风险事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更多的伤害。此外,有些患者还存在多种慢性病症,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受到疾病因素的影响,患者身体负担大,病情不够稳定,若没有对患者病情进行实时监测,也会出现突发情况,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在除此之外,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心理状态也会发生改变,出现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治疗依从性差,甚至做出异常举动,加大了护理工作开展的难度。尤其是一些突发性眼部病变的患者,一时之间难以接受现实,过于悲伤、难过,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

其二,护士也是风险管理中的存在的影响因素。在患者临床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占有主体地位,是一切护理工作的重要实施者,护理质量的高低对患者的住院安全也具有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眼科护理工作专业性较强,对护理人员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对于部分新入职的员工而言,由于缺乏护理经验,在相关护理操作中存在较多不合理、不规范之处,护理质量得不到保障,无法将各项护理工作落实到位。此外,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无法正确意识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当风险事件发生时,过于慌乱,无法采取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引发护患纠纷。另外,部分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较差,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对待工作不认真,无法满足医院护理制度中的相关要求。

其三,对于眼科患者而言,其住院周期相对较短,平均住院时间大概在4-5天范围内,患者手术治疗的应用频率较高,医务人员的工作较为紧凑。为此,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医院科室相关规定,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做到分工明确,按照正常的治疗流程,合理开展各项治疗工作。考虑到眼科患者中老年人居多,在日常活动时存在诸多不便,遭到意外伤害的几率较大。在患者住院后,医务人员需要指导患者接受各项检查,在多次转运过程中,必须安排相关工作人员来陪护,以此来确保患者的转运安全。此外,夜间的护理工作也非常重要。在起床去洗手间时,由于肢体行动上的不便,行动较为缓慢,加上视力上的损伤,自我护理能力不足,极易出现摔伤事故。为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夜间风险防范工作,定时对病房进行巡视。眼部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眼部组织较为脆弱,极易受到外界细菌的侵袭,在患者治疗期间,若没有做好消毒工作,患者容易出现感染症状,继而加重病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同时也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对患者心理造成巨大的打击。因此,感染预防也是眼科护理人员工作的重点,根据患者病情情况,采取合理的干预手段,降低感染症状的发生概率。此外,在对眼科患者临床治疗中,离不开对医疗设备的使用。与其他病房相比较,眼科病房内的仪器设备精密度较高,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了更高的价值。为了确保仪器使用的安全,相关医务人员需要做好仪器的日常保管工作,熟练掌握仪器操作方法,及时发现仪器使用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2护理对策

针对上述眼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应对。首先,在专科方面,应对以往的护理模式进行优化,在责任制度的实施下,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合理划分。在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寻找话题与患者沟通,维持双方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以便后期各项护理工作的合理开展。此外,建立专科护理质量指标,由专门人员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定期开展研讨会,针对眼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借助现代信息设备的帮助,寻求解决方案,这是护理人员不断成长的一个过程,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2]。

其次,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向其讲解更多眼科疾病患者护理环节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培养其正确辨别风险、解决风险事件的能力,严格遵守科室内制度规定,保持认真的工作态度,将护理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中去。对于高级责任护士,工作经验较为丰富,不需要在逐一开展理论指导,而是将更多的时间留在自主学习上面,针对自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激发护士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向其讲述更多疾病相关的知识,使其对自身病情有更多的了解。采取心理干预手段,在与患者交谈中观察患者面部、动作上发生的细微变化,寻找心理护理的突破口,具有针对性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勇敢对抗病魔。

参考文献:

[1]吴迪,赵翠联,尹会苏,郝月军,张晓芳,王平.眼科护理告知程序系统化与规范化的临床意义[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6):42-44.

[2]陈代霞,谢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眼科护理干预[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0):185-186.

论文作者:王海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8月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  ;  ;  ;  ;  ;  ;  ;  

眼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论文_王海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