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采集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对策论文_范旭

免疫学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采集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对策论文_范旭

 (大理州中医医院检验科;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目的:研究影响免疫学检验结果的血液标本采集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且提出合理解决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分析的379份采血标本所有资料,所有样本均实施免疫学检验分析,同时予以质量控制,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未实施检验前质量控制的免疫学检验分析血液样本作为对照,分析实施质量控制前后的不合格发生率。结果:实施质量控制之前采血标本不合格发生率3.16%显著高于实施质量控制之后采血标本合格发生率1.84%,P<0.05,统计学显示分析意义。结论:在免疫学检验 血液标本之采集前实施质量控制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关键词】免疫学检验;血液标本采集;质量控制

随着近年来国家综合水平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实验室检验技术得到显著进步, 在室内、室间质量控制方面全方位开展。 检验质量控制一般包括三个阶段,为分析前、分析中以及分析后,以往研究显示质量控制过程中 分析前质量控制操作有一定难度,但标本采集控制做不到位将导致免疫分析结果出现误差。经资料研究发现免疫检验分析中大约有70%是由于分析前因素影响导致最终结果发生误差,同时因分析前因素存在隐蔽性[1],容易被忽略,因此临床进行免疫学检验分析中需要对检验前质量控制问题进行高度重视,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的免疫学检验分析的758例血液标本采集对免疫学检验结果的影响,为以后研究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本次研究的758份样本数据均选自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的免疫学检验分析的血液标本,其中女性受检人员血液样本380份,男性受检人员血液样本378份,最大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为20岁,中位年龄(48.24±3.25)岁。

1.2 方法

1.2.1 常态化培训

医院重点培训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要求医护人员完全掌握血标本采集部位、采集时间、标本保存、患者采集时体位、样本运送、样本处理等知识,同时提升医护人员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确保能够对采血液情况进行正确评估,冷静处理样本采集的应急事件[2]。同时对患者采集标本前的注意事项进行较全面的交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 强化管理措施

医护人员全面贯彻落实护理操作规程以及护理工作制度,制定血液标本采集流程中的岗位制度,落实好核心制度,通过专人对血液标本进行采集输送,免疫检验室做好检验标本的核收交接工作,若大型团队来体检达到人流量高峰时,需要选择有经验的医护人员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确保受检者与所采集的标本一致性, 应急情况下血液标本时,应当进行双查双对双签。

1.2.3 避免溶血、脂血

血液标本采集中应该避免采血定位与进针不准确引发溶血现象,避免消毒穿刺位置碘尚未干时进行样本的采集,要避免长时间进行止血带压扎,促使激活凝血系统,进而引发溶血现象[3]。患者在输注脂肪乳后需停药24小时后采集标本。

采集标本前标准餐不要大量进食高脂饮食。

1.2.4 避免发生抗凝操作失误

采集之后需要充分完全的混匀抗凝部分标本的血液与抗凝剂,将样本迅速上下轻轻颠倒6次,且需要对抗凝比例进行准确掌握,防止发生抗凝剂过少或者过多现象。

1.2.5 合理选取采集温度、采集时间以及体位

24小时之内的激素分泌在不同时段是不一样的 ,如上午血清皮质醇含量最高,但是下午逐渐降低。清晨的生长激素含量最低,最高的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所以,样本采集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防止时间因素的干扰,统一选择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采集。采集样本条件尽可能保持一致,避免不同体位采集血液 标本。且 样本 采集运送应当按照标本采集手册严格执行。

1.3 观察指标

观察血液标本采集实施质量控制前后的不合格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参与研究的758份采血标本均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输入分析,以率(%)的形式表示实施质量控制前后的不合格发生率,采取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分析对比意义。

2 结果

实施质量控制之前采血标本不合格份数为12份,不合格发生率为3.16%,实施质量控制之后采血标本不合格份数为4份,不合格发生率为1.84%,卡方为4.0863,P=0.0432<0.05,差异存在统计学对比分析意义。

3 讨论

在免疫学检验分析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质量影响因素,从患者角度进行分析,采血之前患者进食,可能升高血液中甘油三醋、血糖、尿素氮等含量,进而导致结果发生偏差,如患者采血前情绪出现较大波动或者不良心理状态,都可能升高血液中免疫因子IgM、IgG的水平。患者采血前如果应用头泡菌素、利尿剂等可能导致血液中某些发生变化,促使检验结果发生偏差。从护理人员角度进行分析,不合理采血时间、不恰当采血操作都可能影响标本采集质量,此外样本送检中如果出现血液污染或者渗漏现象都可能 影响检测最终结果,且如果长时间放置血液标本可能升高钾离子水平,严重影响标本质量[4];从医师角度进行分析,不规范书写化验申请单或者不明确的检验项目都可能引发不合格的结果,促使浪费大量医疗资源,增加患者的痛苦。我院实验室要求所有医生仔细、完整、认真的填写检验申请单,检验科对填写意义进行详细说明,构建标本送检、接受的制度,且检验人员需要与操作人员密切合作,确保有效控制免疫学检测前的样本质量,加强检验前质量保障环节,保障检验结果准确性[5]。

综合以上结论, 检验结果准确的保障需临床科室密切配合,采取强化管理措施、做好标本采集培训、建立完善的标本采集流程及技术指南、患者标本采集前的注意事项,落实好核心制度是检验前质量控制的关键,只有合格的标本才能得出准确的检验结果,采取以上检验前质量控制措施对免疫学检验分析(其实对所有血液标本的检验)前血液标本合格率具有重要意义,可降低差错发生率,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杨姣.免疫学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基层医学论坛,2014(2):222-223.

[2]王世贤.免疫学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与质量控制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2015(24):189-191.

[3]张林渊.免疫学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应对措施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4):57-58.

[4]罗虹霞.免疫学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常见问题与对策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9(10):77-78.D

[5]王垒,李婷婷.免疫学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53):160-160,161.

论文作者:范旭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下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  ;  ;  ;  ;  ;  ;  ;  

免疫学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采集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对策论文_范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