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前的新整合——第13届亚运会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亚运会论文,世纪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亚洲是创立洲际运动会最早,并最有序地坚持定期召开该运动会的地区。
熊熊燃烧了15天圣火的国际大都市曼谷,书写了第13届亚运会的新篇章。
第13届亚运会既未打破传统格局,继承了强弱分明及广泛参与的特性,又重新整合,面对新世纪调整了新姿态;既是对即将过去的20世纪的亚洲体育的准确描述和总结,又是对未来亚洲体育新走向的展示与宣言。
三强江山依旧 第二集团活跃
中、韩、日三个亚洲体育强国在经历了上届亚运会上中亚力量介入的考验之后,本届亚运会依旧是坚挺的“板块”,三强领先的局面得以继续维持,丝毫没有动摇。
但第二集团的“戏”唱得更足,风头盖过中、韩、日三国。
泰国、哈萨克斯坦、中国台北争抢第四把交椅的战斗呈白热化,在金牌榜上的位置交替领先,泰国先是跟中国台北“赛跑”,后又直追哈萨克斯坦。直到12月19日才以银牌数多金牌数相同而超出。泰国的24枚金牌数大大超出其历史最好成绩12枚,而且自第9 届亚运会以来在金牌国家中下游徘徊的局面被彻底打破。中国台北金牌数19枚,比上届的“历史纪录”翻一番还多,大大超出他们预期的10枚左右的目标。
在第二集团中,东道主泰国表现尤为突出,堪称本届亚运会的亮点。赛前人们普遍认为他们只会在自己的传统优势项目藤球、保龄球、拳击等项目上拿到少量金牌。结果,由于泰国近年在射击、体操、羽毛球等诸多项目上加大投入,包括聘请洋教练。这次他们受益匪浅,夺得自行车、马术金牌,并历史性地夺得3枚射击金牌、1枚体操金牌、1 枚游泳金牌,使自己的含金量大大增加。
亚洲体育存在着巨大的潜力,21世纪亚洲体育因此将更富内涵。
“割据”未见改观 无人一统天下
本届亚运会仍然是“君主时代”与“战国时代”并存,各国在力争保持自己的优势项目方面兢兢业业,且收效不小。
奥运会项目主要由三强率领的少数强国瓜分,即便如此,他们之间也是“割据”有方,比如中国在跳水、体操、乒乓球、射击、举重、赛艇等项目上坐稳首席并傲视群雄;韩国垄断了手球、射箭并在跆拳道上捞足金牌;日本在游泳、田径方面赶超中国。
金牌榜上的中下游国家和地区亦多以看家项目争金,像哈萨克斯坦在皮划艇项目上一下争得8枚金牌,中国台北的19枚金牌中, 其优势项目台球、保龄球、高尔夫球、软式网球、网球就占了13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最突出的表现为非奥运项目的各霸一方。
由于亚运会项目的广泛性特点,即使像中国这样的亚洲盟主也不能染指所有项目,而一些弱国或地区正好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得以立足于亚运,然后再积蓄力量向其他项目渗透。
“割据”局面的保持有利于树立弱国和地区的信心,有利于维护原有的参赛规模。当然,我们更希望看到奥运项目被瓜分,使亚洲体育在世界上形成群体优势。
大项渐被蚕食 多国包围强国
本届亚运会又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一些体育大项或奥运会项目出现被蚕食的局面,虽构不成全面瓜分之势,但已呈多国包围强国的新局面。
在亚运会的几个金牌大户中,新军泰国首先涉足射击和体操引起震动。之后是韩国、泰国、中国台北在游泳项目上各得1金,打破日、 中对游泳的垄断。田径更是如此,在几个强国的竞争中,斯里兰卡两天之内连夺3金,和哈萨克斯坦、韩国一起,继续扮演“程咬金”角色, 而印度、印度尼西亚、卡塔尔也不甘落后,皆有金牌入帐。
柔道历史上曾是日本的“保留”项目,但近几届亚运会中被几家瓜分。与此同样命运的项目还有拳击、摔跤等,亦是金牌分流。武术、台球、保龄球、空手道似乎也开始沿着这个轨迹发展下去。韩国虽然极力靠裁判帮忙大捞跆拳道金牌,但仍然有6 枚金牌流入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手中。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亚洲二流乃至三流体育国家或地区比几个强国更重视亚运会,许多国家和地区施以重金刺激运动员夺冠,比如东道主将为每个金牌得主颁发100万泰铢(约合20多万人民币), 中国台北奖励金牌得主各300万新台币(约合80多万人民币), 新加坡的资金额最高,每枚金牌达20万美元之巨。
“蚕食”与“包围”之景观,使比赛竞争更趋激烈,也预示着下个世纪亚洲体育向多极发展的趋势。
东南亚初步崛起中、西亚令人失望
在早期的亚运会中,东南亚的印尼、菲律宾与南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一直是亚运金牌的中坚力量。虽从未攀至金牌榜之首,但一直有代表在前列或第二集团称雄。
由于第13届亚运会有更广泛参赛的背景作为前提,泰国此番的崛起比当年更富有意义,加上多国帮衬,东南亚与南亚地区的体育大有向中韩日“第一级”挑战从而形成亚洲地区“第二级”的趋势。
人们一直期待中亚国家的介入能够打破原有的亚洲体育格局,上届亚运会他们令人大失所望,只有哈萨克斯坦夺得25枚金牌名列金牌榜第四尚值得一道,其余诸国表现平平。本届亚运会他们整体表现更差,不仅哈萨克斯坦第四的位置被泰国取代,而且上届“老五”乌兹别克斯坦更是一落千丈,金牌名次跌到第10名。
西亚地区唯一值得骄傲的是亚运会分量最重的足球金牌。不过,这次亚运会东亚的韩国、日本只派出青年队,西亚只有伊朗和另外几个国家派出了国家队,伊朗与科威特决赛当在情理之中。
从新世纪角度观看亚运会,西亚仍是有待大力开垦的处女地,西亚应该向东南亚看齐,尽快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整体水平不高 局部争夺激烈
本届亚运会整体水平不高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除女子举重外,其余项目均未出现打破世界纪录的情况,打破亚洲纪录的数字也屈指可数。
像田径、游泳一些项目的比赛,其整体水平甚至不如中国、日本的国内比赛。射击则普遍水平不高,跟亚洲选手在1998年世锦赛上的优异表现无法相提并论。
亚运会上少数具备世界水平的竞争仍是亚洲传统优势项目,比如体操、乒乓球、羽毛球、射箭、手球等项目,让人感觉异军突起的项目则没能出现。
尽管如此,个别项目的局部竞争还是很激烈的。比如中国一统天下的女子举重遇到朝鲜的挑战;男子举重崔文华也险些被挑落马下;中国的王银行在50公里竞走中只以1秒微弱优势取胜;羽毛球叶钊颖、 龚智超双双落败于日本的米仓加奈子;泰国名将瓦塔纳在台球赛“司诺克”个人赛中第一轮即遭淘汰,等等。
一些老对手之争也颇夺目,如中国与日本的女垒、女篮比赛、中韩女排比赛,金泽洙与孔令辉、刘国梁的乒乓球男单比赛,既引人关注,又打出了激烈的场面。
整体水平不高应给我们以警示:亚洲体育不能躺在传统优势项目里睡大觉,更不能陶醉于一些非奥项目的自我表演。否则,在奥运会上亚洲仍无法与欧美抗衡。
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亚洲体育必须再加一把劲儿,在这个意义上,第13届亚运会须当作一句“加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