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面对下个世纪石油进口的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下个论文,中国论文,难题论文,石油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3年是中国石油及其产品贸易的转折点,第一次出现了进口大于出口的现象,差额为17亿美元。它表明中国已经由石油的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同时,它也标志着中国完全依赖自己的能源资源进行建设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后,经济发展将依赖于国际的石油进口。
石油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一项战略性资源。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争取稳定的石油供给一向成为国家经济、外交、军事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中国开始石油进口时,人们将不得不以战略的角度来注意这个问题。
下个世纪初中国石油需求量估计
到下个世纪初,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可能是多少?目前有这样一些估计: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王建以1990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约为500美元,到2010年人口将达14亿,人均国民收入将达2500美元为出发点,参照美国、日本、韩国、台湾处此发展阶段的人均石油耗费量,分别以美日的40%和韩台的60%为参数,估计出中国在2010年的石油需求可能是10亿吨。①
另一种是按照部门能源需求预测法--MEDEE--S模型方法测算,估计出1985年中国能源需求为7.69亿吨标准煤,2000年为15.21亿吨,2015年为24.92亿吨,所估计的实物能源需求结构如下:②
中国1985-2015年一次能源需求及构成表
注:根据渠时远:《我国中长期部门能源需求预测》数据测算。电力折算采用等价热值,以0.36公斤标煤/千瓦时标准测算。
按照这个估计,2000年所需标准煤为15.21亿吨,如折合成石油的话(1吨原油约折1.466吨标准煤),也已超过10亿吨石油,2015年所需24.92亿吨标准煤折合成石油则达17亿吨。以此可见,按需求量计算,到2010年我国所需能源折合为石油应为14-15亿吨。由于在能源消费中,还有具体结构的选择,表现为对石油的需求还有相当的弹性。但是石油的用途有不可替代性,随着石化工业的发展和运输业的发展,对石油的需求绝对量是一个不断增加的数额,到2010年这一需求量将至少在4-5亿吨以上。
目前对未来的石油需求作预测,受到经济增长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方式、节能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精确化。因此,作这种估计的意义并不在其精确性,而是对某些重大关系起提示作用。
下世纪初中国石油产量估计
我国目前石油的年产量在1.4亿吨左右,主要依靠东部油田,其中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在80年代后期占石油总产量的65%。到本世纪末,这些主力油田的资源将枯竭。未来石油的产量主要寄希望于西部新疆油田和海上油田的开发。目前尚不能确定这些新油田能否完全顶替行将枯竭的主力油田。还没有人估计到下个世纪我国石油年产量能稳定在2亿吨左右,一种较为保守的看法是:到本世纪末我国的石油产量可达1.6-1.7亿吨。③以此为出发点,若我国到2000年石油需求量按低的估计为2.45亿吨的话,那么进口量将在0.8亿吨。随需求量上升,进口量将不断上升,到2010年,如果我国仍维持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来源的话,石油进口量至少在2亿吨以上,但能源结构的变化及其他因素,还可能使进口量更大。
下个世纪初世界石油生产、交易环境
如果我国石油进口量将不断增大,将主要靠进口石油的话,就必须对世界石油生产、交易情况作一分析和估计,以谋求对策。对此,有以下几个因素需要考虑:
目前世界石油的年开采量约在32亿吨左右,年交易量约在13-14亿吨。由于近年西方国家经济不景气,石油需求疲软,供大于求,因而价格不高,目前停留在17美元一桶左右。如果中国石油进口规模不断增加的话,无疑会使需求上升,影响世界石油市场和生产。
同时,要看到中国石油需求上升的这种因素并不是孤立的。东亚地区除个别国家外,基本上保持和中国同步的高速经济增长,这也是一个能源消费急骤增加的地区。据英国石油公司的资料,亚洲的石油消费从1983年占世界的16%,到1992年已上升为占世界的22%。因此随着整个东亚地区的发展,石油需求的增加将会更大。如果考虑到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如能摆脱发展陷阱,也会产生新的对石油的需求。
即使就发达国家而言,虽然经济长的指数较低,但每年对石油的需求仍在增长。例如美国到本世纪未每年对石油的需求量约增加1.5%。
综合起来,到下个世纪初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将超过40亿吨。
就世界控明的石油储藏量而言,仍具有充分满足需求的能力。到1989年,世界已探明原石油储量超过1300亿吨。目前的储量与开采比约为45:1,而且仍有新的油田发现,增加石油产量是有潜力的。但是,影响石油供求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价格,需要估计在需求增加时会对价格发生什么影响。
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世界上37个超大级油田,海湾地区就占26个。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联酋5国所探明的储量占整个世界的63.4%。石油资源储存丰富,并以出口石油为主要收入的国家,为捍卫自己的利益,形成了石油输出国组织,以控制世界市场上的石油价格。目前,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输出国组织面对油价较低的态势,正协调一致,力争在1995年底把油价提高到21美元一桶。为此,这些国家达到了控制产量的协议。
受资源的限制,非石油输出国组织增加石油产量会有限制,因需求增加而增加的产量,主要靠石油输出国组织。基于增加收入的考虑,在石油需求增加的条件下,石油输出国组织首先考虑的是提高价格,其次才是提高产量。因此石油价格上升的压力将不断存在。
石油价格的决定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如石油价格过高,将会影响到世界所有依靠进口石油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会促使石油替代品进一步开发。这种情况造成石油输出国组织也不得不考虑油价的上升须有节制,以保证替代石油的能源不能充分地开发,大多数国家也能买得起。从而,可以认为21美元一桶将成为石油输出国组织所要求价格的上限,一般情况下不致于使石油价格无节制地攀升。到下个世纪初,因需求增加世界石油生产量将增加10亿吨以上,但价格将维持在21美元一桶水平的可能性还是存在,这是中国面临的客观环境。
中国对石油问题的战略考虑
以上我们大体归纳和分析出有关下个世纪中国石油进口问题的大致条件,关系到中国是否能顺利地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需要作战略上的谋划。
如果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能保持在21美元一桶的水平,我国在能源结构上,就有在使用煤炭和石油上作选择的余地。虽然我国煤炭储量极为丰富,为7307亿吨,占世界储量的45.7%,目前年煤产量在11亿吨左右,增加产量有很大的余地,但煤炭资源储存的地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两大经济地带的北半部。随着需求量的增大和连年采掘,易开采的资源逐步告罄,新煤矿的开采条件逐步恶化,运输距离加大,成本将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需求量的增大,对运输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将加剧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的运输压力。此外,使用煤炭资源还有高昂的环境成本:平均每采1万吨煤塌陷农田0.5-8.2亩;在华北地区每采1吨煤平均破坏地下水资源达10吨左右,而华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8%,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不及全国水平的1/6和1/10;④使用煤炭还会加剧严重城市的大气污染。
如果进口石油,上述许多成本都可避免。当然,使用多大比例的石油和煤炭,还需进行全面地综合测算,但从战略上看,确实有一个何种能源结构更为优选的问题。在战略上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保证稳定的石油供应来源。
由于海湾地区储存着世界上最丰富的石油资源,今后很长时间内,该地区都将为石油的主要输出者。如果我国进口石油的数量加大,海湾地区的石油很可能是采购对象。如果中国从海湾地区进口石油数量相当大的话,那么中国在该地区的利益也大大增加,保持海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将成为中国的利益所在。
从1991年的海湾危机以及引起的战争可以看到,凡是依赖海湾地区石油的国家利益都被这个危机所牵动。美、日以及欧洲国家不惜出钱出军,以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和该地区的秩序。中国由于不依赖于中东的石油而能采取一种超然的姿态,改善自己外交上的地位。然而,当中国也必须依赖中东石油之后,中国在海湾地区的利益直接化了。它不仅要求中国更密切地注意海湾地区的动向,发展同该地区伊斯兰国家的关系,也要在利用自己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在处理有关海湾地区的事务时,考虑自己的利益。通过海湾地区保持和平与稳定,确保所需石油的供给。
除海湾地区外,中国可能获得石油供给的还有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哈萨克斯坦。那时估计也有超大级油田存在,而且由于近年来政治的动荡和经济上仍将处于困难时期,石油资源出口可能是这两个国家维持经济稳定的重要途径。如果能从那里获得石油供给,可以避免海洋的长距离运输。目前,这两个国家都处于困难时期,石油的勘探和开采都缺乏资金,由于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种种矛盾,一时也难以从西方引进大量资金从事石油工业。在这个时期,我国可以主动与这两个国家探讨在石油工业上的合作方式,如能在这个问题上占有先机,或许可以使我国从东北和西北两个方面获得石油供应来源。
与能源战略有关的还有节能和与石油替代品的开发问题。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以后,石油价格上升使西方国家不能再依靠廉价石油推动经济发展,被迫在节能上狠下功夫,从而使得这些国家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逐渐降低,世界能源消费增长率也随之降低。随着对自然能(水力、地热、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的积极开发,在世界能源市场上形成了一种对石油提价的制约因素,使石油输出国组织未能漫天要价。从这个意义上说,石油危机也带来了进步。
70年代石油危机时,中国还没有对外开放,经济发展还是依靠自己的石油及能源资源,没有受到影响,但在节能的动力、观念与技术上,也因此与西方国家拉开了距离,加上体制上的因素,节能一直是中国经济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中国工业产品成本中,能源消耗要占9%,加上原材料达到70%以上,如果按国外先进水平,至少可以节省三分之一。中国在节能方面还有很大余地。在宏观上,节能和增加能源供给一样具有战略意义,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逐步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
石油替代品的开发,是制约石油涨价的重要条件。我国除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外,从多方面考虑石油替代品的开发,也具有积极意义,增加抗世界能源市场波动的能力。
注释:
①王建:《到2010年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和难题》,载《经济学动态》1994年第10期。
②③④吴德春、董继斌:《能源经济学》,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年出版,587页,594页,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