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共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显著减少,共建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因此,城市黑臭水体问题亟需引起关注。城市黑臭水体威胁城市饮水安全,事关居民身体健康,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影响城市良好形象。城市黑臭水体成因极具复杂性,深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明确黑臭水体治理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以具体情况为基础,强化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实现对黑臭水体的长效治理。
关键词:城市 黑臭水体 成因 修复治理 技术
前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速,基础建设凸显滞后性,城市水体深受污水的影响,黑臭水体出现。黑臭水体极大降低了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威胁空气的清洁性,带来负面感官体验,甚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三大攻坚战的思路,其中,环境问题是被认定为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影响小康社会建设发展的关键。黑臭水体是环境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与绿色发展不相适应,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黑臭水体治理问题已经得到国家战略关注。鉴于其成因的复杂以及治理难度较大,修复治理技术的合理运用成为焦点。基于此,要重视分析城市黑臭水体的成因,掌握形成机理,落实理化分析,科学运行修复技术,以期构建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营造优质的环境。
1深入剖析城市黑臭水体成因
1.1内源污染是引发黑臭水体的重要内因
在水体内部,尤其是底部位置,存在泥潭现象,这是造成黑臭水体的内污染源。具体讲,在底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氨氮、磷以及重金属,其浓度远远高于上覆水体,厚度集中体现在80厘米以内的范围,导致二者存在物质交换,动态平衡亟待维持。一旦水体遭受暴雨冲刷,抑或是出现人为干扰,底泥中的污染物就会借助吸附、溶解以及生物分解微生物手段,抵达上覆水体之中,二次污染随之发生。在整个内源污染中,微生物规模增大,放线菌与蓝藻借助代谢作用,引发底泥甲烷化以及反硝化,造成底泥上浮,水体发黑很难避免。
1.2外源污染是引发水体黑臭的关键外因
对于水体的污染,外源污染是不容忽视的方面,主要是指一些污染物,如有机物、氮、磷等进入水体,在受到微生物氧化分解作用的时候,促使溶解氧消耗速度高于恢复速度,使得溶解氧含量急剧减少,引发缺氧或者厌氧问题。基于此,微生物菌繁殖加快,污染物厌氧分解更加迅速,促使所形成的S2- 与Fe2+、Fe3+、Mn2+发生作用,出现致黑物质,同时,附着于悬浮物。与此同时, H2S、N2气体也随之产生,这也是水体出现异味的主要原因。
1.3城市水体流动性差与工业热污染是引发黑臭水体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城市范围内,水体流速相对缓慢,河道呈现弯曲状,水体很难实现强劲动力,是引发垃圾、污泥等滞留与淤积的主要因素。在长时间影响下,水体循环能力大幅下降,无法实现自净化的功能,制约排涝能力。另外,水体热污染也是造成黑臭水体的主要因素。具体讲,这种污染主要产生于工业领域。工业用水冷却之后会产生污染,威胁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同时,加剧水中微生物活动,生存与繁殖能力增强,异常活跃成为常态,氧浓度被溶解,参数大大降低。如果水体温度处于25摄氏度的范围,为放线菌繁殖提供优质的条件,水体黑臭加剧。如果水温处于较高状态,硫酸盐还原菌活性大大提升,水体发黑发臭现象也会随之出现。
2城市黑臭水体修复治理技术
2.1结合水体特征,合理选择物理修复治理技术
2.1.1充分发挥调水冲污与增强水体动力的作用
针对黑臭水体,为了实现有效净化,可以借助水体置换的方式实现。也就是说,运用清洁与低营养的水替代被污染水体。另外,也可以对河道进水量进行针对性调整,目的是将污染水体冲刷清除。调水冲污的本质就是对水体中污染物进行有效的稀释,同时,增强水体动力,目标是降低水体中氮、磷等物质的的含量与浓度。从适用范围角度分析,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小规模水体的改变。针对水体流动,其动力的改变主要依托分散作用实现,以便有效降低黑臭水体中各种有机物质的浓度,比较适合黑臭水体范围较广的区域。
2.1.2妥善落实控制截污方法
对于污染水体,污染源的控制以及清除是治理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内部,地下管线极为复杂,建筑物相对集中,给雨污分流工程建设造成阻碍。因此,在控制截污的时候,既要重视排污口的及时关闭,又要做好水体周边垃圾处理,设置截污管道,强化对初期雨水的及时、妥善处理。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的治理,但是,通常工程规模较大,需要时间较长,投入较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3合理应用清淤疏浚手段
为了实现对黑臭水体的治理,水体底部垃圾、底泥等沉积物的处理工作也要引起重视,将清淤疏浚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可以借助机械设备,直接对污染物进行清除。另外,也可以先进行覆水的排除,而后清除底泥。在具体清淤过程中,要对深度进行合理掌控,避免破坏下层底泥,维护生态系统的均衡性。这种方式适合各种情况的污染水体。不足之处会直接引发污染物的转移,二次污染很容易发生。
2.1.4增氧曝气手段的应用
这种方法主要是以曝气设备为基础,引入适量气体。其能够实现短期效应,成本不高,促使水体内的溶解氧含量迅速飙升,加快有机物分解,适应范围较广。不足之处是需要大量能源的使用,与悬浮物沉积行为产生冲突。
2.2以多样化的生物技术为手段,强化黑臭水体的有效修复
2.2.1以微生物制剂为载体,加快水体底泥修复进程
从本质上分析,这种方法主要是借助微生物菌,实现污染物的大力降解,有效加快微生物代谢以及底泥修复速度。这种方法效果显著,整个流程尽显稳定性,便于操作。需要注意的是,要结合水质,有效调整生物菌的类型,合理确定使用规模,与流动速度缓慢的水体更加匹配。从制剂类别分析,主要涉及乳酸菌、丝状菌等。
2.2.2培育目标水生植物,发挥对水体净化作用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发挥人工湿地与生态浮岛的功能,以水生植物分解以及吸收污染物为手段,达到净化水体的目标。具体讲,人工湿地主要针对的是水体中的有机物以及氮磷,综合运用水生植物根系吸收、微生物降解等手段,发挥协同等手段,实现有效清除的目的;生态浮岛主要以基质为基础,采取无土培养的手段,形成目标水生植物,发挥其对水体净化的作用。
2.2.3应用广泛的生物膜技术
纵观生物修复技术,生物膜技术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以填料、微生物菌落以及代谢产物为基础,形成生物膜,达到对污水的净化。生物膜对有机物的去除十分有效,效率较高,满足高负荷工作要求,同时,污泥量较少。在应用过程中,生物膜处理效果直接取决于填料挂膜情况以及水力停留时间。
2.3组合工艺与技术成为治理工作的方向
对于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鉴于单一手段的不足,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很难实现对黑臭水体的标本兼治,因此,对多种工艺与技术进行组合使用,成为当前治理修复工作的主要方向。
3如何落实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后的维护管理工作
为了实现对城市黑臭水体问题的有效解决,既要应用科学合理的修复技术与工艺,又要全面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也就是说,要做好总体部署,实现全方位管控。
3.1加强宣传,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
重视对黑臭水体整治与维护管理工作的宣传,发挥舆论、报道以及信息的发布的作用,保障群众对黑臭水体相关问题的知情权。在宣传手段上,可以融标语、宣传栏、电视报道、网上倡议等形式于一体,促使群众能够自觉地维护黑臭水体的治理成果,增强群众参与性,扩大影响力,全面提升广大群众对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责任意识。
3.2合理划分责任范围,明确管控标准
重视对城区内的水体进行全面排查,落实检查制度,保障维护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责任划分明确。同时,要公布工作任务与相关标准。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与准确地进行整改。做好信息收集,强化动态性,保证管理制度得到有力执行。与此同时,重视督导工作的开展,采取现场督办、专项查办等方式,强化对责任部门工作情况的掌握,确保水体维护管理取得实效。
3.3与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相协调,加强长效管护
针对黑臭水体的治理与维护,要与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相结合,实现部署、推进以及落实的同步性。同时,要积极成立专门运维管理领导机构,加强黑臭水体运行维护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结束语:综上,立足当前,城市黑臭水体成为污染环境的重要因素。鉴于污染源的差异,污染情况各不相同。因此,要重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基本原则,贯彻因地制宜的方针, 深入剖析原因,采用针对性策略,保证技术与工艺应用的合理性,实现高效修复与治理,在根本上为城市可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优质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葛茂中,鲁锐,朱全福.黑臭水体整治评估及长效管理机制研究[J].低碳世界,2019,9(06):12-13.
[2]杨博,解子藤,汪新春,徐圣兰.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J].山东工业技术,2019(18):81.
[3]华烨.浅谈城市黑臭河道整治中的“一河一策”[J].水利发展研究,2019(06):20-23+50.
论文作者:毕志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水体论文; 城市论文; 微生物论文; 污染物论文; 手段论文; 技术论文; 水生植物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