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要实现“两个飞跃”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上海的农业现代化要走在全国的前面”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最近几年,上海郊区不断深化改革,积极探索符合国际大都市郊区特点的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新路子,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上海农业产业化发展正方兴未艾,有许多理论与实际问题亟需我们深入研究探索。本文拟就上海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关问题浅谈一管之见。
一、上海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动因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经济学范畴。是根据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将农业纵向关系方面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将农业横向关系方面的农业与非农业的各种链条,通过市场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组成一个庞大的有机结合的农业产业体系,使农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强大的基础产业。其主要内涵是,农业专业化、农业规模化、农业产加销一体化、农业科技化、农业社会化。上海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一)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条件之一。农业生产只有和市场结合起来才有出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有利的客观环境。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每个生产经营者都要真正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主体,充分激发其自觉搞好农业生产经营的内在动力。农业产业化为此建立了通道。实行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经营,社会化生产,就能提高分散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劳动技能,提高农业商品率,通过农业产业化的有机联系和各种社会化中介服务,清除农民进入市场的障碍,架起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逐步实现农业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接轨。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通过市场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农业资源配置的降本增效。农业产业化为此提供了载体。实行农业产业化,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实行专业化分工,相互之间结成一种互为资源,相互渗透的紧密合作关系,资源的取得都要通过市场,市场得以有效地发挥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的重要作用,实现农业资源的节约化、高效化使用。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农业的初级产品、最终产品的销售,社会平均利润的获得,都要通过市场实现。农业产业化使之真正成为现实。实行农业产业化,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组成利益共同体,将农民生产的初级产品通过加工、销售提高附加值,将分散的农民通过农业产业化产业链,形成有竞争力的市场经济利益主体,与其他非农产业的市场主体一样,平等地进入市场,使商品价值在市场上得到实现,取得农产品加工、销售的部分增值,争取社会平均利润。
(二)农业产业化是上海农业实现第二个飞跃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农业发展要实现“两个飞跃”的思想,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农业“两个飞跃”的实质,是进一步调整完善农业生产关系,使之更好地适应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力,发展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力质的飞跃。农业产业化就是在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方面促进农业实现第二个飞跃的推进器。
农业产业化,就是要在农业生产关系方面,正确处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以及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一体化的产业链,将资源配置、生产加工、销售服务连成一个系统;将农业与非农业不同的产业和产品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产业链,互为资源,互相渗透,互相延伸,互相促进,形成农业生产各环节和农业非农业各链条的各种利益共同体,将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结构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农业实现第二个飞跃理顺生产关系。
从农业生产力方面而言,逐步淘汰小而全散而乱,高成本低效益的传统农业小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特征。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然伴随着对农业的资金、物资、技术等投入逐步增加,农业机械化、设施化、自动化、系统化程度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农业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农业的高产稳产就有了物质保证。农业土地、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资金、技术、管理等农业生产要素将按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减少资源闲置浪费破坏、产业产品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
(三)农业产业化是建设全国一流的都市农业的必然要求
上海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格局,城市消费的需求,决定着上海郊区农业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国际大都市发展目标的确定,上海农业相应地将逐步由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这在客观上要求加快推进沪郊农业产业化进程。
上海郊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多地少,土地等农业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特别突出。因而,上海的都市农业应该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的持续农业。农业产业化将农业生产分解为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生产、加工、销售各链条,使它们相互之间互为资源,使用资源讲究经济核算,通过市场有效地配置各种农业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
都市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的整体开发,强调农业为大都市发展和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务。农业产业化使农业生产的各环节、农业和非农业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功能互换,使沪郊农业由传统农业向高优高农业转变,由平面农业向立体农业转变,由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不仅发展经济农业,而且拓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实现农业的综合性、多功能开发,为把沪郊农业建设成全国一流的农业创造了条件。
二、上海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实践
上海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标志着上海的农业生产整体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回顾这几年上海郊区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可以简要概括为抓好四大载体建设,全面推动了上海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生产载体建设
生产载体是农业产业化的物质基础。经过沪郊干部农民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在农业产业化生产载体建设上主要创造了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农副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到目前为止,沪郊已初步建立了粮食、蔬菜、生猪、家禽、蛋类、牛奶、瓜果、花卉、水产、种子等10种农副业专业化商品生产基地,并形成了相应的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到1995年底,沪郊已有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单位800 多个,共承包商品粮田50多万亩,已建立生猪、家禽、蛋类、奶牛等规模经营养殖基地700多个。
二是创建农业示范区。到1996年底,沪郊已建成26个“三高”(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粮田和78个高优高农业示范区共10多万亩。农业示范区的粮食亩产普遍高出一般农田一成半左右,实现了稳产高产高效。
三是逐步扩大设施农业。扩大了农业的反季节生产领域,保证了蔬菜等鲜活农副产品的均衡上市,对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到1995年底,沪郊已建设294个设施蔬菜园艺场, 共有管棚保护面积2.4万亩。还从荷兰、以色列等国引进了15公顷蔬菜温室栽培设施, 采用现代化的电脑技术控制和管理蔬菜生产的全过程,产量和产值比露天作业的蔬菜生产高出10倍以上。
(二)加工载体建设
加工载体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枢纽。建好一个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等于建成了一座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几年来,沪郊在农业产业化加工载体建设上着重抓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经过多年努力,沪郊现已建成了以大江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牛奶公司、大盈肉禽联合总公司、金山肉类食品集团公司等为代表的10家上规模上水平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还有初具规模,各有特色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200多家,一批有商品基地、 有市场前景的新的龙头企业正在茁壮成长。
二是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将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与广大农民组合成名副其实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保护农民合法利益,保护农民发展农副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为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保证,为农业产业化加工载体的成长奠定了可靠基础。
(三)流通载体建设
马克思曾经说过,从商品到货币的跳跃,是一个惊险的跳跃。如果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一定是商品生产者。农民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商品能否通过流通环节完成跳跃,这是关乎农民和企业能否实行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农业产业化的流通载体,一头连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者,一头连接国内外消费者,是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主要保障。几年来,沪郊在农业产业化流通载体建设上主要抓了以下两项措施:
一是初步形成了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农副产品多渠道流通体系。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沪郊提出了“生产向流通拓展,流通向生产延伸”的思路,积极改革农副产品流通体制,打破垄断经营的流通旧体制。目前,沪郊已形成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农副产品储运配送中心、农办商业、农商联营、农工联营、城乡联锁经营、农副产品产销直供直挂、农副产品个体贩运等多形式多渠道的流通载体。这些流通载体扬长避短,各显神通,有序竞争,活跃市场,减少了农副产品流通环节,缩短了流通时间,节约了流通成本,带动了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是重点抓好蔬菜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蔬菜批发销售方面逐步建立了农方独办、农商联办等多元主渠道的蔬菜流通新体制。目前,沪郊22家农办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的蔬菜交易总量已占全市上市量的一半以上,农办蔬菜流通体系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上海蔬菜供应主渠道,使上海菜篮子工程建设进入了淡季不淡,旺季不烂,均衡上市,价格适中的良性运行状态。粮食放开经营后,实行“放开收购,竞价销售,定向补贴”的“三环套”粮食流通新体制,郊县、国营农场都积极参与粮食流通,搞活了粮食市场,得益了市民,1995年市财政用于粮食方面的补贴比1990年减少了2.5倍。
(四)服务载体建设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高度分工的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农业的专业化生产需要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相配套。因此,服务载体建设是发展农业产业化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多年来,沪郊在农业产业化服务载体建设上重点抓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发展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沪郊各县、各乡镇都已建立了实力比较雄厚,功能比较齐全的综合为农服务组织群体,90%以上的村建立了农业综合服务队,为农业产业化的各环节各方面提供良好服务。
二是加强农业产业化服务组织内部机制建设。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制订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组织的内部管理机制,不断增强为农服务组织的发展活力,不断提高为农服务的水平。
三、上海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构想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上海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全国农村率先建成一流农业的重要抓手。继续加快上海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是沪郊广大干部农民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进一步发展上海农业产业化的初步设想是: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以瞄准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建设专业化商品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坚持科技兴农为保证,以拓展新型产业为后盾,积极构建现代化的上海农业产业化体系,努力把上海农业建成全国一流的与城市大工业并驾齐驱的优势产业。围绕上述目标,我们拟着力抓好上海农业产业化的“四大工程”建设。
(一)市场体系工程建设
列宁曾经指出:“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市场,是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相联系的经济范畴,是各种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建一个市场,兴一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普遍共识。
要从上海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出发,高标准地构筑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名牌产品、特色产品为龙头,以一体型、开放型、外向型为特色,以多渠道、多层次、多系列、多主体为标志,硬件先进、软件优良的上海都市农村大市场体系。
沪郊市场建设要按开放型要求,立足上海,面向长江流域经济带和全国各省市,主动纳入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体系,扩大市场流通半径,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减少小市场格局下的商品地区趋同性和盲目性,使沪郊每个市场主体的微观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的全局要求相适应。
要根据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沪郊市场建设的外向化步伐,发展跨国经营,主动将沪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将沪郊经济逐步纳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之中,实现沪郊农村市场建设的良性循环。
要建设多层次的农村市场体系。市场建设既要考虑农产品产地,又要考虑农产品销地、中转地;既要搞产地销,又要搞销地产;既要兴建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设施优的国家级、区域性的现代化大商场、大市场,又要有合理分布各地的普通集贸市场、专业市场。
多系列的农村市场,就是既有农副产品市场又有农业生产要素市场(诸如土地市场、农业劳动力市场、农业资金市场、农业技术市场、农业信息市场、农业产权市场等);既有初级交易市场,又有批发市场、专业市场、期货市场。
(二)龙头企业工程建设
继续大力发展壮大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是加快上海农业产业化步伐的一项重点工程。
沪郊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以沪郊农林牧副渔的各种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相应的大型、特大型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相关的中小型生产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以利益为纽带,以产业为关联,以大中小规模相配套,以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为特征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群体,推动上海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在具体操作上,要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制订科学合理的龙头企业群体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群体建设布局,防止产业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农副产品资源和农副产品加工能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
二是对那些市场潜力大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重点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沪郊建设若干个大江公司那样的大型、特大型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沪郊的农业产业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三是大力加强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内部建设。使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真正成为发展沪郊农业产业化的龙头。
(三)主导产业工程建设
要将开发沪郊农业新的增长点,作为推进沪郊农业产业化的一项重要工程,统筹规划,抓紧抓好。
一是继续认真抓好沪郊现有的农业产业化商品生产基地和相应的主导产业建设,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拓展市场。
二是及时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农业新兴产业。
三是积极探索沪郊“三色”农业(即绿色、白色、蓝色农业)全面发展的新路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拓展农业领域,提高农业效益,实现上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加快发展“飞地农业”。要根据比较利益原理,在全国或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沪郊的“飞地农业”,延伸上海郊区的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拓展上海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四)科技兴农工程建设
科技兴农是发展上海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出路。必须把科技兴农作为一项关键工程始终抓住抓好。
一是切实加强对科技兴农工作的领导。努力造就一个科技兴农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农业产业化每个环节上的服务工作都有人抓,抓出成效。
二是大面积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使之跟上农业产业化与时代发展的节拍。
三是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都能及时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使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加快农业产业升级。
四是花大力气抓好上海农业科技“四大工程”建设。首先是以种苗种畜优化繁育为主的种子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体系。其次是以引进、消化温室栽培设施,逐步实现国产化为主的温室工程。第三是以研制生产畜禽疫苗,加快疫苗国产化进程为主的基因疫苗和生物农药工程。第四是以沪郊若干绿色农业基地建设为主的绿色工程。
四、上海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加快上海农业产业化进程,关键在于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建立完善上海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运行机制。
(一)建立健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机制
农业产业化客观上要求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联系。根据沪郊几年来的实践,建立健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机制,要注意以下四个要点:
一是积极创造条件。这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保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具备诸如农业生产条件比较良好,农村集体经济具有一定实力,农业比较效益相对可以等外部条件。在条件基本具备的地方,要组织群众,积极推进;在暂时条件欠缺的地方,要努力创造条件,适时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切实加强领导。这是搞好农业适度经营的组织保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要变革,必须在农村各级党组织领导下,建立必要的机构,配备必要的力量,专司其职;同时要各方配合,协同落实。
三是认真执行政策。这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保证。要根据中央长期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政策,在坚持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逐步搞活土地使用权,允许土地在不改变所有权与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实行有偿转让,加快土地流转,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步伐。要在坚持农民自愿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引导,依法办事,运用家庭农场、合作农场等多种形式,稳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四是完善配套服务。这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社会保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步发展。要认真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和中介组织建设,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功能建设,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种养什么,怎么种养,种养了怎么办三个问题,保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顺利发展。
(二)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的利益分配机制
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各个链条,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市场利益主体,相互之间具有复杂的利益分配关系。因此,农业产业化各环节各链条利益的合理分配问题,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核心问题。从沪郊几年来实践和探索情况分析,建立健全产加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的利益分配新机制,要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沪郊农业成本比较高,级差地租和农业劳动力价格都高于外省市,长期来一直是个低效弱质产业。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沪郊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沪郊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粮经型经济,发展名特优新产品生产,逐步使农业成为一个有效益的产业,增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是千方百计保护农民利益。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还利于农。以利益为纽带,通过合同、契约形式,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各个利益主体,组成一个有机的利益共同体,使其取得平均利润,相互依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将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在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减少环节,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取得的效益,弥补农民在种植、养殖中由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及其他成本推动因素而丧失的效益,确保农民利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是正确处理农业产业链上其他各种利益关系。主要是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与销售单位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与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等等。应该按照协商办事,有偿服务,合理分配,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原则,恰当处理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化产业链的巩固和发展。
(三)建立健全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转移机制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将会创造大量农业劳动力新的就业机会,农业劳动力将长期处于大规模流动状态,需要合理配置。农业劳动力是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最活跃、最有决定性的生产力要素。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农业劳动力流动转移机制,是实现农业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具体操作上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一元结构的农业劳动力流动新体制。在加快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过程中,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资源合理配置,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
二是建立健全统一的农业劳动力市场。农业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其流动和配置应逐步通过农业劳动力市场实现。通过市场,发现农业劳动力均衡价格。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以计划调控为辅的农业劳动力流动转移新机制,为农业产业化配置合适的农业劳动力。
三是配套完善推进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中介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业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服务、就业咨询服务、就业法律服务、技术培训服务等中介服务组织建设。
(四)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的宏观调控机制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从低效弱质产业逐步走向有效益的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升级换代,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有效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科学的农业产业化宏观调控机制,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根本保证。具体要认真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高起点搞好农业产业化的总体规划。从各地实际出发,正确搞好农业产业化的产业定位、形态定位、功能定位,合理分工,扬长避短,共同发展。实行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生产经营管理新体系,实现有限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运行。
二是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支持。要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实行对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各环节各链条倾斜的政策。要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各项基金制度。要在稳定现有农业产业化投资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的比重。要建立健全国家、集体、个人多元化投资的新机制,多渠道增加农业产业化投入,并大力引进外商投资农业产业化。
三是完善对农业产业化的法制保护。结合沪郊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实践,将许多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成熟经验上升到法制高度,制订有关保护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将保护农民利益,保护农业产业化发展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四是建立健全灵敏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政府要努力创造一个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良的制度环境。要强化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利益调节功能,正确处理农业与非农业,农业产业化各环节各链条的利益分配问题。要建立完善农业产业化的预警网络,迅速有效地解决影响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一些突发问题,确保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和顺利发展。
标签:农业论文; 农民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流通加工论文; 三农论文; 适度原则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