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绩效审计的评估标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标准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企业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企业绩效审计的定位应该是“管理+效益”,模式应该是以增值为目的。绩效审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作出审计评价,而这必将涉及到如何运用具体的经济指标、确定评价标准来衡量资金使用效益。
绩效审计标准是评价判断对象绩效的基准,是衡量一个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而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尺。评价标准一般根据数理统计方法测试和调整以后确定,而一个适当的评价标准至少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1.相关性。与所要评价的目标相关。
2.公正性。制定过程遵循了透明的程序并保持更新。
3.科学性。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主观意见左右,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不同的评价人可以使用该审计标准得出相同的结论。
4.充分性。没有忽略会改变有效性结论和结果。
应用于企业的绩效标准是指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效率,需要根据企业具体行为予以制定。
二、我国目前的企业绩效标准
1999年6月1日,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及《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对国有企业绩效评价进行了重新规范,重点是评价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4项内容。对这4项内容的评价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专家评议指标3个层次,共计32项指标构成。2002年2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家计委对《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做了修订,将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由32项修改成28项(见下表)。
这套体系在国有企业的资本和财务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作为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正在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同时,为绩效审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标准,推动了企业绩效审计的发展。
但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绩效的标准、指标又难以统一,我国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尚在不断的探索中,而现行企业绩效指标的不足也制约了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目前评价指标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评价指标忽视了现金流量信息。现金流量是以收付实现制为确认基础的,能够反映企业的流动性和财务安全性,更有效地反映经营业绩,可靠性比较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应计制有可能使企业经营者利用会计操纵来优化业绩。而运用现金流量指标可以较好地消除应计制对盈余的操纵,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真实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
2.整体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受到限制。没有区分不同行业的企业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不利于作出客观的评价。同时,各个指标及其分值权重的确定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加之实行统一的模式和标准,不能体现企业发展的阶段性,不能公平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3.评价指标权重设计不尽合理。现行评价体系规定企业绩效评价实行百分制,其中:财务指标权重为80%,非财务指标(评价指标)权重20%。一方面,由于目前会计报表数据的可靠性不高,如果财务指标比重越大,则评价效果的准确性也越差,从这个角度考虑应降低计量指标权重。另一方面,财务指标只能是定量地对企业经营业绩作出评价;非财务指标是定性指标,其所含信息量的宽度要远远大于定量指标,不但可以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还可以纠正过于强调定量指标对企业长远利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企业绩效评价更具综合性和导向性。定性指标权重过低会稀释其作用,所以各部分权重指标比例需进一步调整。
4.缺少反映无形资产和知识资本的指标。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通过长期的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形成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所以,衡量企业无形资产、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应成为重要的财务指标,这样才能真正地衡量企业的持久生命力。
5.缺少反映风险状况的指标。企业生产经营的许多方面都会受到来源于企业外部和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不确定性日益突出。企业获得的收益越高,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所以,在评价企业效绩时应当充分考虑其所承担的风险,使得评价者对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加以关注。
6.有利于动态分析的指标较少。目前的指标体系主要依据的是企业的历史数据,而我国目前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业政策不断调整,企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大,静态分析难以正确地反映企业的动态经营状况、难以反映企业或有事项和期后事项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应增加反映企业动态经营状况的指标,以更加客观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
7.会计信息失真,妨碍绩效审计的开展。我国财经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虚假行为,特别是会计资料的失真行为,这就给绩效审计带来很大的困难。审计人员必须首先在完成对被审计事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对不真实不合法事项重新进行调整的前提下,才能实施绩效审计。现阶段开展绩效审计,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以便确认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和有效性,对审计资源产生了极大的浪费。因此,会计信用的缺失问题,是当前制约绩效审计开展的一大障碍。
三、改革我国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对策
1.建立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依据。法律依据是开展绩效审计关键的一环,因为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绩效审计确定下来,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才有法可依。要认真总结在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中取得的绩效评价方面的经验,结合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准则,制定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绩效审计准则。在准则中要对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基本形式等作出具体规定。
从我国的情况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总结我国已有经验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些初步的规范;第二个阶段,在不断完善初步规范的基础上,形成绩效审计准则和具体的操作指南。
2.不断改进完善评价标准。改进我国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可以从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入手。从关注现金流量指标、合理设计权重、增加反映企业无形资产及风险的指标、注意评价体系前瞻性等方面,逐步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合理化,以期使绩效审计标准化。除此以外,还要从以下几点着重加强完善指标体系的建设。
①扩展非财务指标,增加反映企业治理状况的指标。将公司治理状况作为评价企业绩效的指标有利于促使企业经营者完善自身的治理状况,保障企业资产的有效运营。此外,还应评价企业的社会贡献能力指标,在社会贡献指标中应有企业上缴税费总额、新创造的就业岗位、环境治理等指标;在顾客维度指标中应增设“顾客满意度”指标和“顾客保持率”指标。在企业学习和成长维度指标中引入“员工满意度”、“员工留存率”、“员工培训与提升”、“员工素质”、“企业内部信息沟通能力”等指标;在内部流程维度指标中增加“新产品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专利产品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修理退货和换货率”、“售后服务的一次成功率”等指标。通过上述评价指标的引入,将有利于绩效审计的开展,也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②增加反映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添入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不仅是适应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的潮流,同时也是对企业资源使用的新形式的衡量,包括资源利用过程中是否影响生态、是否节约、能否再循环使用等等。该指标可以细化为“对生态的影响度”、“资源节约程度”、“资源循环使用程度”。引入该指标可使绩效审计更有针对性,也对企业利用资源情况提出要求。
③将EVA引入效绩评价体系。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两项基本指标没有反映国有资产的使用成本。然而,在现实中任何资产的使用都是有成本的。EVA(经济增加值)是税后经营利润超过资本费用的部分,EVA全面地考虑了企业的收入、运营成本和资金成本,能有效反映包括资本在内的所有生产要素的效率;EVA有助于简化现行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大大减少人为分配指标权重等主观因素对绩效评价体系的影响。同时,作为一个货币化指标,EVA易于分解,可以与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建立量化关系,能激励他们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付出努力。在利用经济增加值对国有企业进行评价时,必须注意不同行业企业的盈利能力。
④合理设计指标权重。指标权重是在一个特定的指标集合体中,每项指标占有的比重。确定权重的方法有专家调查法、主成分法、因素分析法等。相比较各类方法,可以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指标及其权重,它的优点是可以对观测样本进行分类,并根据各因子在样本中所起的客观作用自动生成(确定)各因子权重,科学性较强,同时避免了信息的重叠性。企业需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战略重点、不同部门和岗位的不同特点,对权重进行调整。
3.绩效评价指标应视企业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整。企业所处的行业、生命周期、规模不同所侧重的指标选择应该有所不同,试图设计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标准从客观上来说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在进行审计选题时,首先,应考虑现有审计队伍在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现状;其次,应重点选择两至三个方面的专题进行审计;再次,选择审计项目时应考虑以下因素:社会影响和公众关注的程度,对宏观经济影响的重要程度,使用资源的规模,管理环节的复杂程度,授权的多少和权力分散的程度,以及被新闻媒体披露的内容等。
4.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创新审计技术。
应从两方面调整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一是从外部选聘经济、法律、管理和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人才;二是对现有人员,特别是年轻业务骨干进行在职培训,根据绩效审计的需要进行知识扩展和知识更新,提高业务技能。借鉴国外的情况,使人才的结构多元化,吸收各方面的人才加入进绩效审计的队伍。在审计操作技能上,应加快开发、应用审计软件的步伐,建立审计信息网络体系,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并逐步向网络化审计发展。
标签:评估标准论文; 审计软件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流程论文; 经济论文; 财务指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