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基于生态建设的林业发展战略_林业论文

全面实施基于生态建设的林业发展战略_林业论文

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林业论文,生态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林业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它关系到国土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现在与未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为加快林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颁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确定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林业发展的战略决策,林业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呈现出全国动员、盛世兴林、加快发展的喜人局面。

一、深刻认识林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正确认识林业是做好林业工作的前提。认识林业的地位和作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从全球生态危机看林业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生物库、蓄水库、贮碳库、能源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污染等多种功能,对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及陆地生物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的锐减,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当今全球范围的六大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之一:沙漠化。沙漠化居全球生态危机之首,其形成有多种因素,但最主要的是森林植被的破坏。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沙化土地已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18.1%,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心腹之患。

生态危机之二:水土流失。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1/3。过去50年中,因水土流失而损毁的耕地在270万公顷左右,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特别是农村的发展。有人把我国严重的水土流失比喻成“中华躯体的大出血”,并非危言耸听。

生态危机之三:干旱缺水。我国是世界上的贫水大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全国约有400个城市供水不足,缺水60亿吨以上;农村居民有4300多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年均干旱面积达到3.8亿亩。

生态危机之四:洪涝灾害。近些年来,洪涝灾害肆虐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十分严重。我国长江流域过去500年共发生53次大洪水,而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就发生了近20次。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灾,造成3.34亿亩农田被淹,直接经济损失2550多亿元。

生态危机之五:物种灭绝。一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物种在500万种以上,其中超过一半栖息繁衍在森林之中。森林的破坏,伴随的是物种的消亡。根据专家测算,由于森林的大量减少和其他种种因素,现在物种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这种消亡还呈惊人的加速之势,20世纪70年代是每周1个,80年代每天1个,90年代几乎每小时1个。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动植物物种数量为总量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生态危机之六:温室效应。近10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30%以上,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北极地区的冰盖因此减少了42%,海平面上升了约50厘米。2004年11月,北极地区合作委员会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到2070年北极将不再有冰盖,21世纪末海平面将升高1米。

2、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看林业

第一,没有山川秀美和生态良好,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先进生产力。生产与生态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是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没有良好生态的生产力,不是先进的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要求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及和谐发展。这也正是良好生态的表现特征和内在要求。另外,森林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少和不可代替的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林业建设的过程,是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过程,是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

第二,生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是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核心,以森林和文化为基本要素,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森林文化包含的茶文化、花文化、园林文化、旅游文化以及哲学思想等若干分支,极大地丰富了生态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内涵。森林以其独特的形态美、色调美、音韵美以及和谐美、优雅美、生机美等,对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加快林业发展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方面,发展林业对改善生态状况,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生态建设,消除沙灾、旱灾、水灾三大心腹之患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巨大危害,使人们在生态良好的优美环境中生活、工作,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良好愿望和切身利益所在,是林业建设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林业提供的干鲜果品、森林食品、森林药材、花卉竹藤以及森林旅游、休闲、保健等,对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情结和绿色消费的追求有着独特的作用。并且,林业对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看林业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生态良好的重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正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关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先发展、后治理,还是发展与治理并举,这是不同的发展观,带来的结果也将完全不一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看,不仅要使人民在吃穿住用等方面达到小康水平,而且要使城乡居民生活、工作在一个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环境之中。否则,即使人均GDP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会因为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导致生态不断恶化,使人民深受生态危害之苦,这显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背离。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关系可持续发展三要素中的资源、环境两者作一个简单分析,就很容易看到林业对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资源,包括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终究是要耗尽用竭的,据科学家预测,石油可能在今后70-100年内消耗殆尽。但是,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森林就完全不同了,它是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库,特别是其中的物种及其基因是人类未来最宝贵的资源。只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培育和利用森林资源的关系,森林就能持续地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服务。二是环境,主要包括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林业更是发挥着十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在我国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既要立足于耕地,更要立足于整个国土资源。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林业用地面积约40亿亩,是耕地面积的两倍多。同时,我国约有1.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正在寻找就业出路;我国拥有1000多个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许多都能形成新的产业;2003年,我国进口原木及其制品折合木材为9758万立方米,占国内木材总供给量的43.5%。如果把上述林地、劳动力、树种和林产品市场四大资源很好地结合起来,必将为农村创造出巨大财富。实践也证明,发展林业不仅能消除绝对贫困,而且也能造就百万富翁。由此看来,充分发挥林业的优势,大力挖掘林业的潜力,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4、从动态发展的过程看林业

在审视我国林业现状时,一定要用动态的、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使林业建设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才能既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看到发展的机遇和前景,积极科学有效地做好林业工作。

第一,世界林业理论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随着林业实践的不断发展,近代世界林业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有四个理论称得上是人类认识林业的四次飞跃。一是森林永续利用理论,二是森林多功能理论,三是近自然林业理论,四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第二,我国林业建设走过了一个曲折的历程。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林业走过的历程,是森林资源经受破坏、恢复和发展的过程,是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从不断强化到逐步弱化的过程,是对林业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前30年,我国林业基本上处于大规模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时期。这是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现实要求,但客观上造成了不少地方森林质量退化,生态功能弱化,生态状况恶化。改革开放以后,林业进入了恢复、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社会对林业性质和作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但由于体制惯性和投入严重不足,林业整体上还停留在“挖坑栽树砍木头”上,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仍然起主导作用。20世纪末,我国林业开始孕育巨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随着人们对改善生态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以及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投入巨资启动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催生了我国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第三,过去50多年我国森林资源呈波浪式增长的状态。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达到60%以上,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森林覆盖率仅为8.6%,70年代初增加到12.7%,80年代初又下降到12.0%,此后步入了持续增长,1998年达到16.55%,目前是18.21%。过去50多年森林覆盖率的增长是波浪式的,平均增长速度缓慢。如果扣除其中计算森林覆盖率的林分郁闭度从0.3到0.2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的前50年,森林覆盖率的平均增速是每10年1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主要是森林资源的新增量与社会消耗量几乎相等,这期间全国共消耗森林资源近100亿立方米,是现有森林蓄积量的88%,也就是说,相当于把现在的森林砍伐了一遍。进入新世纪;我国森林覆盖率开始加速增长。上届政府的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增加了2个百分点,平均增速为每年0.4个百分点。本届政府的前两年,全国约完成造林面积2.8亿亩,基本能满足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的要求。

从以上四个方面来审视林业,我们看到了什么?

首先,看到了林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森林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维护着地球的生机与繁荣。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守护者。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与森林的关系史。同样,弘扬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人类文明,更离不开森林的兴盛!为此,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历史和战略的高度,从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出发,在2003年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在其中,明确了林业“双属性”——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赋予了林业“双使命”——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确定了林业“三地位”——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其次,看到了三个变化对林业产生着深刻影响。一是主导需求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林业的需求范围在扩大、要求在提高,特别是人们对改善生态状况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生态需求变成了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这就要求林业建设必须由过去的以经济效益为主,转向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二是消费层次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20多年的高速增长,城乡人民的消费层次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整体上正在由以生存消费为主,向生存消费、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并存转变。发展林业既能改善生态状况,又能提供多种物资,在满足人们消费层次变化中能发挥重要作用,这为新世纪新阶段林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三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对林业资源的配置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态建设属于公共事业,主要由政府配置资源;林业产业发展作为基础产业,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这就要求林业尽快建立起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按照公益林和商品林这两大类分别进行经营和管理。

第三,看到了我国林业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总体而言,我国林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较低,经营管理粗放,体制转轨缓慢,林区社会发育程度不高,生产关系很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木桶效应”的短板。从社会学角度看,作为生态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林业,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

第四,看到了我国林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巨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森林总量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18.21%,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活立木蓄积量132.59亿立方米,不足世界总量的3%;二是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很小。我国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约为世界人均的1/5;人均森林蓄积量9.4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的1/7。三是森林质量较差。我国森林每公顷蓄积量84.73立方米,人工林每公顷蓄积量46.59立方米,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强。四是森林经营水平较低。我国森林经营过程中,科技贡献率只有30.3%,而林业发达国家都在80%左右;造林良种使用率30%,而林业发达国家均在90%以上;全树的利用率仅25%,林木综合利用率为40%,远远低于林业发达国家的水平。五是林产品供应能力不强。我国人均木材消费量0.16立方米,而世界人均水平是0.68立方米。据专家预测,2015年我国仅生产建设用材缺口就达1.4-1.5亿立方米。六是生态意识淡薄。突出表现为对森林的多种功能、森林的生态价值等认识不足,只看重森林的经济价值,不重视森林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少地方还在以牺牲生态来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林业发展

加快新时期林业发展,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工作,重点是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核心是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工作,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必须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跨越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特殊现象。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是指为赶上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的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采取的一种超常规发展模式。其实质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重点工程建设为主要途径,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加速推进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尽快缩小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的差距,使我国林业早日迈人可持续发展阶段。

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涵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阶段跨越。一般来说,世界各国林业发展大多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森林原始利用阶段、木材过度利用阶段、森林恢复发展阶段、多功能利用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我们所说的阶段跨越,是从森林恢复发展阶段中的“治理小于破坏”阶段跨越到多功能利用阶段,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在常规发展状态下,这一过程需要100年甚至几个世纪的时间。二是速度提升。林业跨越式发展,表面上是阶段的跨越,实质上是发展速度的跨越。也就是说,在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跨越过程中,通过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技术和机制、模式等,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走过常规下必须要经历的阶段。即:用50年时间跨过世界各国通常要用100年甚至几个世纪才能走完的历程,也就是用50年时间实现我国林业在常规发展速度下至少需要100年才能实现的,使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的目标。三是技术升级。科学技术是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原动力。林业技术升级是指突破传统的单一木材生产技术的领域,借鉴和吸收世界先进的林业科技成果,创建我国森林多功能可持续经营技术体系,实现林业技术从低度化向高度化的跨越,为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是:通过严格保护、大力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森林多目标经营、多功能利用的基础框架;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1800个,保护区面积1.55亿公顷;大江大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风沙区的沙漠化有所缓解,全国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林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基本到位。到2020年,形成森林多目标经营的空间布局,建立起森林多功能利用的经营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全国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到2050年,进入森林多功能可持续利用阶段;森林覆盖率达到26%以上,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500个,保护区面积1.73亿公顷;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管理高效的林业生态体系和规范有序、集约经营、富有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我国林业综合实力达到世界中等林业发达国家的水平。

2、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工作,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必须切实抓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并整体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国家重点工程。六大工程具体包括:一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主要通过全面禁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和大力调减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解决天然林资源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二是退耕还林工程,主要通过对陡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解决我国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三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主要通过退耕还林、禁牧舍饲、小流域治理等措施,尽快恢复北京周围地区的林草植被,解决首都的风沙危害问题。四是“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主要通过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营造各种防护林,解决“三北”地区的土地沙化问题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五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主要通过抢救濒危珍稀物种、恢复典型生态系统等措施,解决野生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资源的保护问题。六是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主要解决木材供应问题,减轻木材需求对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压力,为其它五个生态工程建设提供重要保证。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规划范围覆盖了全国97%以上的县,计划造林任务超过10亿亩,总投资达数千亿元。工程建设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投资之多为历史罕见,是新世纪林业建设的主战场,更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主战场。六大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林业的社会吸引力,它带给林业的不仅是巨大的资金投入,而且使我国林业真正走向了全社会、走进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必将在林业发展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六大工程的实施,树立了我国林业良好的国际形象,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理曾赞叹说:“中国政府在今后10年中投入110亿美元用于天然林保护,我为你们的国家感到骄傲。”世界银行东亚局局长也深有感慨地说:“六大工程是对中国林业的一次重组,必将给新世纪中国林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整体上看,六大工程实施了5年,进入了规划实施的中期,在各地政府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工程实施一直按照既定的目标顺利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3、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工作,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必须大力推进林业历史性转变

在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林业必须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果断停止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推进林业历史性转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二是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转变;三是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变;四是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这些转变必将对我国林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导致林业建设任务和林业部门性质的变化。林业建设的任务由主要向社会提供木材等林产品,转变为主要提供生态效益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多种服务。林业部门由专业经济部门变为公益事业管理部门,亟需强化公共管理、社会服务和执法监管等职能。其次,极大地丰富林业建设的内涵。过去,林业建设的重点是木材生产及用材林培育。在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形势下,天然林保育、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防沙治沙、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等成为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三,改变林业建设资金的投入主体。以木材生产为主追求的是木材的永续利用,林业建设资金更多的是靠生产单位的自我积累。而生态建设属于公益事业,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各级政府理所当然应成为投入主体。第四,极大地提高林业的社会地位。林业从一个木材生产的基础产业转变为一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公益事业,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一个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局面正在形成。

4、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工作,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也是这一战略的灵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也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根本目标。

第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文明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经历了由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由于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征服”和“主宰”自然的思想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人类的盲目自大,导致了对自然的无穷掠夺和肆意破坏,在带来巨额财富的同时,造成了生态日趋恶化的巨大灾难。20世纪60年代,人类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走向了行动。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告诫:人类只有一个地球。90年代以后,《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气候变化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公约的相继问世,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其实,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也正在于一个“和”字。这种“和”的哲理,充分体现在道家的“天人合一”理念、儒家的“仁义”思想和佛家的“慈悲”精神之中。而最形象、最生动的表述,则要数“太极图”。在太极图中,阴阳鱼合抱共含,两条龟的内边结合得天衣无缝,外边则共同构成一个正圆。太极图充满哲学思想,寓意非常深刻,我们可以从中引申出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统一体中,凡是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最终有利于自己;反之,凡是有损于对方的,便有损于整体的和谐统一,最终有损于自己。学者称之为“太极和谐原理”。这个原理,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启示很深刻。整体是基,共处是形,和谐是本。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本是一个须臾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人,既是自然中的普通一员,同时也是自然中特殊一员,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运动着的矛盾统一体,由和谐到不和谐,再到更高层次的和谐,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规律。今天我们追求的与自然和谐相处,决不是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更不是退回到原始社会式的和谐,而是要在生产力有了飞速发展、社会财富极大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寻求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新的更高水平的和谐。同时,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是人类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调整与自然关系的过程,是人类在不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同时不断改善自然、完善自然的过程。因此,在今天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中,一定要端正人对自然的思维,校正人对自然的认识,调整人对自然的行为;一定要在发展中寻求和谐,在发展中建立和谐,在发展中完善和谐,在发展中升华和谐。那种一切以人类为中心去“主宰”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和做法是错误的,是主观唯心论的认识论;那种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盲目服从自然的观念和做法同样是错误的,是机械唯物论的认识论。

第三,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是要保护和改善生态。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演变到今天,自然已经受到了人类太多的创伤,如果只是坐等自然的自我修复和自我发展,很难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新的平衡与和谐。必须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尊重自然规律和采取有效手段,严格保护自然,尽快修复自然,科学改善自然,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个过程中,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是关键所在,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生态是各种自然因素的集中体现:所有的生物都要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生存和发展;生态是所有的资源(包括能源、原材料)运行的环境载体,是许多可再生资源孕育和循环的母体;几乎所有的自然问题都要在生态系统中展现。林业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具有重大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森林、海洋和湿地是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这其中有两个在林业工作的职能范围之中。其一,是森林生态系统,它对维护陆地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发挥着支柱作用;其二,是湿地生态系统,它对维护水资源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巨大作用,同时还是联接海洋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桥梁与纽带。可以说,这两个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

5、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工作,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六个重要关系

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林业的方方面面。要全面实施好这一战略,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林业发展中的六个重要关系。

一是林业发展与国家建设的关系。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必须将其放在国民经济的全局中来认识、来运作,积极调整和不断完善林业工作的思路和重点,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当前,就是要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老工业基地振兴、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以及基本农田建设、大江大河治理等国家建设重点,搞好配套服务,最大限度地支持国家建设,同时谋求林业自身的更大发展。

二是突出生态建设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林业建设必须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客观需求,也是林业建设的根本任务。只有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林业工作才能把握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林业建设才能顺应时代潮流、跟上国家发展步伐。同时,要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将产业这条“短腿”拉长,以适应突出生态建设的需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对于林业来说,如同一鸟双翼,缺一不可。不突出生态建设的林业,是没有地位的林业;不加快产业发展的林业,是没有活力的林业。只有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才能最终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快森林培植与强化资源保育的关系。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与日益增长的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快森林培植,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是解决这一矛盾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要抓住国家对林业投资不断增加的有利时机,尽快使全国的森林资源有大的增长。但是,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尽快增加我国森林资源总量,必须开源与节流并举、发展与保护并重。从战略上讲,开源与发展是第一位的;从战术上讲,节流与保护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必须从思想到行动,切实把森林资源的保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大力气抓出成效。

四是东部、中部与西部林业发展的关系。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状况最脆弱、最恶劣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这里的林业要特别突出生态建设这个核心,主要以国家投资为主进行建设。东部地区的林业,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优越、经济较为发达等有利条件,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创新,吸引各种主体参与林业建设,同时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全国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中部地区的林业,要充分挖掘自然、人力和土地的潜力,进一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壮大林业产业实力,努力提高林业的三大效益。总之,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促进这三个地区的林业协调、均衡发展,使之与国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五是深化内部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深化内部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内部改革,就是要彻底消除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增强林业自身的发展活力。扩大对外开放,就是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寻求更多的国际援助,引进先进经验和实用技术,努力提高我国林业的国际竞争力。要以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林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要以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促进林业内部改革的逐步深入,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推动林业加快发展。

六是繁荣林业事业与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一关系,是为了彰显我国林业发展“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林业是一项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业,要把满足人民群众对林业的需求放在首位,以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为依据来确定林业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最大限度地繁荣林业事业。同时,要努力提高务林人的素质,以林业事业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推进林业事业的更快发展,实现人与事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标签:;  ;  ;  ;  ;  ;  ;  ;  ;  ;  ;  

全面实施基于生态建设的林业发展战略_林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