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工业的效率与生产率--动态非参数生产前沿理论及其应用_全要素生产率论文

转轨时期中国工业的效率与生产率——动态非参数生产前沿面理论及其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率论文,中国论文,及其应用论文,效率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1:F2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07(2002)04-0001-06

修改日期:2002-05-16

1 问题的提出

为了扭转1992年以来伴随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通货膨胀日益恶化和经济发展持续过热的势头,避免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和“滞胀”局面的出现,1995年,我国一方面成功引导了国民经济“软着陆”,另一方面提出了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那么,“软着陆”以前我国经济是否真正表现为粗放型增长?这种粗放型增长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实施“两个根本转变”后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表现为集约型增长?如果是集约型增长的话,又表现为什么样的集约型增长特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采用基于非参数生产前沿面的生产资源配置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理论与方法,以工业经济为研究对象,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前后(1992—1998)全国30个省市区的区域性工业资源配置效率演化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测算与分析。

2 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关于方法选择的讨论

集约型增长是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的提高要通过投入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来实现,即以较少的要素投入获得预期的产出,或以既定的投入得到较大的产出[2]。 生产率正是描述这种投入产出关系的一种工具。其中,单要素生产率具有易于计算和比较分析的优点,但其往往考虑的是某一种相对关键的投入要素,人为割裂了要素之间存在的有机组合和内在联系。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与单要素生产率相对应,理论上是表示全部投入要素的产出效应水平,因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可以认为是衡量经济效益提高和集约化增长的综合性指标。实证研究中,由于实际投入要素种类很多且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只考虑劳动力、资金、能源等几个具有决定性、综合性和共性的可以加总的主要投入要素。

2.1 生产率增长测算的生产函数法

生产函数法以某一种具体生产函数形式为基础,通过一系列假定来保证函数模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进而实现模型参数的估计和生产率增长的测算,所以函数法也可以称为一种典型的参数方法。相对来讲函数法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易于应用,但由于受到函数形式本身的限制,在应用时必须要加上竞争性均衡、规模收益不变和中性技术进步等假定条件,难于避免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①由于参数函数形式的限制,一般都难于实现要素利用效率、规模经济性、投入产出组合效率和要素可处置性等资源配置状态变化从“余值”中的分离,只能通过一系列假定条件和数据预处理来实现技术进步的测度与解释,加上函数形式的不同,难以得到资源配置状态变化的具有可比性的一致性描述[5]。

②由于技术水平的变化本质上是对原有技术描述的推翻,参数方法不得不使用中性技术进步的假定作为变化前后生产函数形式上联系的纽带,这既制约了生产率增长理论的应用,也会造成技术进步率测度的偏差。

③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和技术的进步应表现为投入节约和产出扩张两个不同的方面,而只有在规模收益不变条件下两者之间才能保证局部的一致性[12]。目前参数方法一般无法对两种情况加以区别。

④参数方法难于处理多产出问题[13]。

2.2 生产率增长测算的指数法

TFP增长率测度的指数法是一种典型的统计学方法, 其基本思路是采用统计学意义下的产出指数与投入指数之比来度量TFP的增长率。 使用指数法测定TFP要求归类整理具体、 庞杂的各种投入和产出的统计数据,把它们分类加总起来分别编制成单一的投入指数和产出指数,然后再用这两个指数计算TFP指数及其增长。 为科学计算总投入和总产出指数,正确选取处理和加总原始数据的指数方法极为重要。指数法的最突出优点是避开了具体函数形式的制约,可以通过统计资料直接测算生产率指数,但传统的指数法测算生产率增长存在着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个是假定规模收益不变,忽略了资源配置效率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把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全部归结为技术的进步,这样既造成技术进步率的高估,也无法进一步揭示生产率增长的内涵。二是实际工作中生产率指数的选择存在随意性,使得到的生产率增长指数误差较大且缺乏可比性。三是在测算时要进行大量具体繁杂的统计资料的处理和加总工作,实际处理时比较困难。

2.3 基于生产率指数的非参数方法

基于生产率指数的TFP 增长非参数测度方法集中了参数方法和指数方法的优点,既能保证生产率增长测算时参数方法的简易性,又能保证不受具体函数形式的制约,去掉由于参数方法限制而必须附带的一系列假定条件。同时,以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为代表的非参数方法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可以实现某一时点资源配置效率的分解,在取消参数方法使用时技术进步中性假定制约的同时,还可以实现技术进步率的进一步分解。因此可以说,基于指数方法的TFP 增长非参数技术是函数法和指数法的有机结合。

3 基于曼奎斯特指数的非参数生产率模型简介

采用法雷尔(Farrell)技术效率描述的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9][14]可以表示为,

某一时点上静态条件下实际生产资源配置状态和生产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沿面状态总是存在差距,即存在效率损失。在多时期的动态条件下,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应包含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和技术水平的变化两个方面。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模型可以分解为如下形式

括号中两个比率的平方根可以看作是在t+1和t 时期之间用两个比率的几何平均数表示的技术水平变化率。在规模收益恒定且要素自由处置(C,S)条件下,技术水平变化率(或技术进步率)为

括号外面是两个时期资源配置效率的比值,与技术水平的变化无关,只表示两个时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水平的变化率。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率为

由于上述技术进步率和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率公式中使用的技术效率函数都有对应的非参数可测算模型,因此可以采用基于生产前沿面的非参数方法进行测度。当生产率指数M[t+1](u[t+1],x[t+1],u[t],x[t])>1时,综合生产率水平提高。

构成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三个变化率也具有类似的特性,即当某一变化比率大于1时,表明其是生产率提高的源泉, 反之则是导致生产率降低的根源。

为了与中性技术进步理论意义相对应,技术进步率可以分解为中性技术进步率、投入非中性技术进步率、产出非中性技术进步率。投入产出的联合中性技术进步率为

技术进步率与联合中性技术进步率、产出非中性技术进步率、投入非中性技术进步率的关系可表示为TC=NTC·OBTC·IBTC

TFP增长的非参数分解如图1所示。

图1 TFP增长的非参数分解

生产率增长基本内涵及其测度的非参数方法,可以比较完整揭示经济集约化增长的内在动力源泉,研究生产率增长中资源配置效率与技术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和协调发展规律。本文采用上述非参数生产率测度与分解方法对我国处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时期的工业经济进行了研究。

4 经济转轨时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区域性特征

4.1 经济转轨时期工业区域性投入产出数据及其预处理

由于我国经济在1992年前后开始出现了新一轮的经济过热,预计表现为比较典型的粗放型增长,同时我国统计工作从这一年开始在统计指标、统计口径、行业统计分类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为保证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选择1992年底的统计数据作为起始样本点。1995年可以认为是实现过热经济软着陆和开始实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转折点,所以选择1995年底的统计数据作为第二个样本点。1998年底的统计数据是目前可以得到的最新公开统计资料,所以选为第三个样本点。

假定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具有近似的技术特征或加总技术特征,选择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独立核算(1998年统计时改为规模以上)工业加总数据作为样本(注:数据来源:相关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为了保证各时间点的可比性,新建立的直辖市重庆市并入四川省计算。

根据现阶段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现有统计资料的情况,选择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亿元)、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亿元)作为两类资金投入或占用的指标,选择产品销售成本(亿元)作为生产物耗的价值指标,选择劳动力人数(万人)作为劳动投入的数量指标,产出指标选用工业增加值(亿元)指标。

平减时以1992年底作为基期,采用各地区相应年份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投入产出价值型指标分别进行处理。投入产出数据的平减基本参照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在生产率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7]。

4.2 1992——1995: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分析

1992——1995和1995——1998两段时期各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如表1 所示(注:所有计算结果均采用本课题组开发的非参数分析软件“Nonparametric Frontiers 1.0”计算得到。)。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生产率增长理论内涵及其测算方法的不同,所得到的测算结果和同类研究结果有些差异,同时,由于本研究只选取了一个工业增加值产出指标,因而不存在产出非中性的情况。下面对这两个时期各地区工业的增长及其生产率变化分别进行分析。

表1 1992—1995、1995—1998区域工业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

地区生产率指数 技术进步率 资源配置效率 纯技术效率变 规模效率变化 要素可处置度 投入非中性 中性技术进

变化率

化率 率 变化率

技术进步率步率

92-95 95-98 92-95 95-98 92-95 95-98 92-95 95-98 92-95 95-98 92-95 95-98 92-95 95-98 92-95 95-98

北京0.47 1.15

0.63 1.13

0.75 1.02

0.75 1.33

1.00 0.990.99 0.76

1.18 1.17

0.53 0.96

天津0.59 0.86

0.64 1.04

0.91 0.82

1.20 0.71

1.01 1.000.75 1.15

1.32 1.26

0.48 0.83

河北0.70 1.14

0.69 1.09

1.00 1.05

10.92

1.01 1.060.99 1.06

1.12 1.12

0.62 0.97

山西0.76 1.17

0.88 1.25

0.86 0.94

11 1.04 0.970.83 0.96

1.12 1.17

0.79 1.06

内蒙古 0.80 1.26

0.88 1.29

0.91 0.97

1.30 0.86

1.02 0.990.69 1.14

1.12 1.12

0.78 1.15

辽宁0.53 1.03

0.77 1.01

0.69 1.03

11 0.82 1.140.84 0.89

1.24 1.21

0.61 0.83

吉林0.69 1.07

0.81 1.15

0.85 0.93

10.58

1.04 1.000.81 1.60

1.24 1.23

0.65 0.92

黑龙江 0.80 1.16

0.95 1.11

0.83 1.04

11 0.84 1.0411 1.03 1.21

0.92 0.91

上海0.53 1.15

0.53 1.15

1 1 11 1 1

11 1.23 1.10

0.43 1.04

江苏0.61 0.90

0.67 0.90

0.90 1.01

11 0.91 1.0011 1.21 1.08

0.55 0.83

浙江0.61 0.94

0.68 0.97

0.90 0.97

11 0.96 0.960.93 1.02

1.10 1.06

0.61 0.91

安徽0.79 0.95

0.74 1.01

1.06 0.94

1.36 0.92

0.95 1.040.81 0.97

1.14 1.21

0.64 0.84

福建0.61 1.19

0.70 0.99

0.86 1.19

0.99 1.14

1.00 0.970.87 1.07

1.21 1.20

0.58 0.83

江西0.65 0.99

0.79 1.04

0.81 0.95

11 1.01 1.000.81 0.95

1.08 1.23

0.73 0.84

山东0.61 1.17

0.67 1.04

0.91 1.12

11 0.92 1.1211 1.17 1.13

0.57 0.92

河南0.77 1.041 0.71 1.05

1.08 0.99

1.13 1 1.03 1.000.92 0.98

1.11 1.13

0.63 0.93

湖北0.67 1.17

0.73 0.99

0.91 1.18

1.16 0.97

1.01 0.990.78 1.22

1.18 1.19

0.62 0.82

湖南0.70 1.11

0.77 1.05

0.90 1.06

11 1.03 1.000.88 1.06

1.05 1.16

0.73 0.90

广东0.49 1.12

0.51 1.27

0.95 0.88

11 0.95 0.8811 1.16 1.02

0.44 1.24

广西0.63 0.97

0.70 1.04

0.90 0.93

1.02 0.99

1.01 1.000.87 0.94

1.17 1.17

0.59 0.88

海南0.40 1.78

0.72 1.17

0.56 1.51

11 1.00 0.970.56 1.56

1.27 1.15

0.56 1.02

四川0.63 1.02

0.76 1.01

0.82 1.01

1.17 1 0.91 1.040.77 0.97

1.16 1.22

0.65 0.82

贵州0.73 1.13

0.85 1.22

0.86 0.92

11 1.00 0.990.85 0.92

1.17 1.17

0.72 1.04

云南0.80 1.09

0.80 1.09

1 1 11 1 1

11 1.26 1.32

0.64 0.82

西藏0.85 1.56

0.85 1.56

1 1 11 1 1

11 1.00 1.01

0.85 1.53

陕西0.70 1.04

0.81 1.16

0.86 0.89

11 1.00 0.960.86 0.92

1.24 1.27

0.65 0.91

甘肃0.68 0.98

0.79 1.15

0.86 0.85

0.90 0.82

0.99 1.000.95 1.02

1.19 1.16

0.66 0.99

青海0.63 1.41

0.78 1.43

0.80 0.98

11 1.08 1.000.74 0.98

1.20 1.03

0.65 1.40

宁夏0.65 1.12

0.79 1.25

0.82 0.89

0.99 0.65

1.05 1.020.78 1.34

1.21 1.07

0.65 1.16

新疆0.66 1.37

0.79 1.28

0.83 1.07

11 1.01 1.000.82 1.07

1.22 1.00

0.64 1.28

平均值 0.66 1.13

0.75 1.13

0.88 1.01

1.03 0.96

0.98 1.010.87 1.05

1.17 1.15

0.64 0.99

从表1的测算结果可以发现,1992——1995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是由技术进步率的全部下降和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率的普遍下降两个方面决定的,其中技术进步率的下降快于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率的下降。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由纯技术效率变化率、规模效率变化率和要素可处置度变化率三个方面决定,这一时期除少数地区工业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小于1,即处于下降状态外,大部分地区都大于或等于1,呈提高状态,但要素可处置度的变化率除少数几个地区没有发生变化外,其余地区的要素可处置度都呈现下降状态,表明生产投入要素资源可处置能力的下降是造成这一时期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技术进步率可以分解为中性技术进步率和非中性技术进步率。各地区的技术进步率一致性地表现为中性技术变化率的大幅度降低和(投入)非中性技术进步率的明显提高。说明原来的要素配置结构已不适应技术进步的需要,甚至成为阻碍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由要素密集性特征变革引起的非中性技术进步对技术水平的提高作用明显,但整体上技术水平还是呈现明显的下降。

4.3 1995——1998: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分析

如表1所示,与1992——1995期间相比,1995——1998期间除了天津、江苏等七个地区的四川率指数略有下降外,其余所有地区的工业生产率指数都大于1,即基本表现为生产率增长状态。 这一时期生产率增长是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各地区工业的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率呈现略有提高或降低的状态,各地区的平均值略大于1。与上一时期相比,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率的改善主要表现为要素可处置度变化率的普遍提高。

决定这一时期生产率增长的因素是技术进步率的提高。与上一时期类似,技术进步率的提高也是由大部分地区工业中性技术进步率的下降和所有地区非中性技术进步率的普遍提高两个方面共同作为的结果,但一个实质性的变化是中性技术进步率下降的地区其下降幅度明显减小,部分东部工业发达地区和西部工业欠发达地区的中性技术进步率大幅度提高,开始呈现出以中性为主的技术进步特征。

4.4 东中西部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进一步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工业经济增长的具有共性的基本特征,按中国经济学界常用的东中西部划分方法,对表1 中的数据进行了整理,结果如表2所示。下面对表2的计算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表2 独立核算工业生产率增长的非参数分解

地区 工业增加值生产率 技术进 资源配置效率 纯技术效 规模效

要素可处置度 投入非中性 中性技术进

年均增长率指数 步率 变化率 率变化率 率变化率

变化率 技术进步率

步率

东部 92-95 12.00% 0.5501

0.6569 0.84698930.994984 0.958421 0.89576011.21244270.542647

95-98 11.33% 1.1320

1.0707 1.055494 1.019313 1.005728 1.04528261.14193360.942833

中部 92-95 7.67% 0.7367

0.7995 0.92767051.096555 0.999383 0.85483471.12281490.715197

95-98 7.33% 1.1097

1.1046 1.00758750.927325 1.012995 1.09566061.18083510.937446

西部 92-95 8.33% 0.7013

0.7969 0.87911561.010421 1.006931 0.86822871.18620820.675020

95-98 5.33% 1.1732

1.2228 0.957622 0.947845 1.003440 1.01878431.14508461.087844

(1)从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看,92—95 年间工业的增长明显快于96年以后的增长,东部的工业增长明显高于中西部;

(2)92—95年间东中西部的生产率指数都小于1,说明全国工业在这一期间总体上呈现明显的粗放型增长特征,而95—98年间生产率指数都大于1,说明软着陆和其他相关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取得成效,工业经济表现出一致性的集约型增长特征,开始呈现出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

(3)92—95 年间东中西部生产率增长的降低表现为一致性的技术进步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率同时降低,说明这一期间粗放性增长格局的形成不是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或技术水平下降的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4)92—95 年间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主要表现为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快、流动资金周转不灵造成的生产要素资源的可处置能力的下降,95—98年生产要素可处置度的提高是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5)两个时期技术的变化都呈现非中性的特征, 一方面中性技术变化呈降低趋势,另一方面非中性技术进步非常迅速。说明工业增长过程中伴随要素密集性特征的变革工业产业结构逐步向高度化发展。

5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判断依据:一个问题的说明

经济学界普遍认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分类方法是分为粗放型增长(extensive growth)和集约型增长(intensive growth),但在两种增长方式的判断标准上却存在差异。一种观点是以利用生产函数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为基础,以要素投入的贡献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为衡量标准,认为如果投入要素的贡献大于效益提高的贡献,即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反之,如果效益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要素投入的贡献,则为集约型增长方式,这是国内经济学界多数认同的观点。另一种观点是从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概念出发,以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指数描述及其测算方法为基础,以投入增长率、产出增长率和生产率的增长率作为衡量标准,认为当投入增长率高于产出增长率,即生产率增长率小于零时,则经济增长方式呈粗放型增长,生产率增长率越低,粗放程度越高;当投入增长率低于产出增长率,即生产率增长率大于零时,则经济增长呈集约方式,生产率增长率越高,集约程度越高[15]。

上述两种观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要看投入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小。但两者的区别也比较明显,第一种观点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为比较的基础,通过要素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的比较去判断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第二种观点是以投入增长率和产出增长率的比较为基础,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去判断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

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更具有可取之处。生产率的原始定义是产出量与投入量的比值,生产率的增长即为生产领域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能力的提高,也就表示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这是集约型增长的最基本表现形态。第二种观点源于生产率指数的基本定义,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而第一种观点来源于索洛的“增长速度方程”,在生产率本身已经反映了投入产出转化效率的前提下,还要比较要素投入与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这既在概念的内涵上比较模糊,有重复考虑投入因素之嫌,实证研究中也存在很多无法回避和解释的问题。

标签:;  ;  ;  ;  ;  ;  

转型期中国工业的效率与生产率--动态非参数生产前沿理论及其应用_全要素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