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程改革,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北京小学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性实践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性论文,研究报告论文,北京论文,创新精神论文,小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积极开展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我们认为,小学阶段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启蒙与培养上,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与内容,是需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乐于经历、并使他们有所收获的一种学习过程。为了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提出了“2-1-2-1”学程模式,并相应地进行了系统的课程设计,打破了传统的一年“两个学期+两个假期(寒、暑假)”的学程模式。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设计主要包括“2-1-2-1”学程的结构设计、内容设计及组织管理设计三个方面。
(一)“2-1-2-1”学程的结构设计
“2-1-2-1”学程,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将学生生活经验及综合实践课程紧密整合的一种学程模式,它改变了传统的每年“两个学期集中学科学习”+“寒、暑两个假期”的学程模式。
具体安排是,以一学期为例,按“2个月+1周+2个月+1周”来安排。第一个“2”为每学期的前两个月,在此期间有计划地实施基础性课程;第一个“1”为期中时段的一周(或一句),各年级学生集中进行综合性实践课程学习,课程由教师设计、开发并组织实施;第二个“2”为每学期后两个月,继续有计划地推进基础性课程实施;第二个“1”为寒(暑)假期间,进行为期1周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学习,课程由教师设计,家长协助开发与实施,以丰富学生的假期学习生活。
由于这一学程具有鲜明的季节特点,因此也称为“四季课程”,如下图所示:
(二)“2-1-2-1”学程的内容设计
在每学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各安排一次“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周”,在活动周内有效地整合科技、美育、体育、德育等综合实践内容,让学生享有更充分的综合学习、实践探索和拓展研究的机会,使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更充分的锻炼,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更有效的落实。具体内容是:
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呈现出勃勃的生机。这个时节适宜孩子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锻炼体魄,欣赏春的美景,抒发自己内心对自然和美的情怀。为此,把这周的名称设定为“律动健身周”,或称为“春之动”。
夏天,北京炎热酷暑。此时,孩子们适宜静心读书:同时,抓紧暑假时间走进社区,走进父母单位,走向全国各地,走向世界,去体验生活。既要读书中的世界,又要读现实的世界,还要书写心中的世界。为此,把这周的名称设定为“读书实践周”,或称为“夏之静”。
秋天,北京天高云淡,神清气爽的时节。适于孩子们开展既动脑又动手的活动。学校通过科技活动等使孩子们有机会把所学过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各种创意活动中去。为此,把这周的名称设定为“科技创意周”,或称为“秋之思”。
冬天,在北京是以春节为核心的季节,是老百姓享受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时节。此时,应该使学生在品味北京和全国各地传统文化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每个孩子都做自豪的中国人。为此,把这周名称设定为“传统文化周”,或称为“冬之品”。
(三)“2-1-2-1”学程的组织管理设计
1.学程管理的组织结构
具体组织结构图如图3:
2.学程管理的保障措施
学校对学程改革经历了广泛调研、专题讨论、专家论证、试点研究、改进推广等多个环节。充分分析了我校以往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具体的保障政策包括:
(1)领导决策保障。校长作为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或主任)任副组长,教导处、专家组、家长代表参加的学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学校专家组的核心与指导作用。校长从师资培训、经费投入、课程设置、时间安排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对实验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做出明确决策。学程改革领导小组要通过多种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学程改革的实验方向,改进实施进程,使之不断完善。
(2)师资力量保障。为了保证学程改革所涉及的课程开发质量,以及实施的实际效果,参与研究和实施的教师本身应该具有一定的研究意识、研究精神和研究能力,学校将通过多种方式培训教师。
(3)质量监控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各个学科业务骨干,如市或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承担学程改革质量监控工作。
(四)“2-1-2-1”学程设计的依据
1.儿童成长的客观需要
儿童成长的规律需要每个教育者都给予科学的认识和充分的尊重。在育人规律中,自然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季节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医学及营养学等方面均有许多研究成果,同时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季节更迭带来的环境变化对儿童的心理情绪、情感意识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北京小学力求通过学程的改革,更好地满足儿童在自然变化中产生的成长需要与学习需求。通过让自然世界本身成为课程,引导学生经历“在自然中”“关于自然”和“为了自然”的自然探究,将儿童成长与人文精神培养有机整合起来。
2.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需要
《纲要》中提出,坚持能力为重,把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三个基本能力来培养。这就是强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1-2-1”学程的设计便是着眼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四个周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儿童观察力、想象力、反思意识以及合作、动手等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这就是为儿童创新精神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中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然而,以往在这类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课程内容随意性强、缺乏序列性、受时间限制和实践活动不深入等困难。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难以达到。我校通过“2-1-2-1”学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划出了集中的课程时间,并集中各级力量对课程内容进行集体开发和设计。这便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得到了保障,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能够得以落实。
总之,“2-1-2-1”学程把儿童生命的成长、在自然中的成长和在社会中的成长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得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更具有整体性、发展性、连续性、生本性和创新性的特点。通过学程改革,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以及创新人才培养观,也提供给了学生更适合的实践创新空间。
二、实施过程
(一)实施原则
要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就离不开对“学生”特点和“学生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这是北京小学多年来课程改革的思路,也是本项目研究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
1.对象性原则
符合小学生的发展实际,特别是身心发展水平,做到按教育规律育人。小学生一方面对外界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乐于动脑和动手,易于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他们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还都处在发展中,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因此,我们在项目实施中要特别关注这些特点,以使学程改革能满足小学生的发展需要。
2.目标性原则
学程改革方案的设置要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基础扎实,学有所长,中华底蕴,国际视野”)和生源特点相匹配,使学程改革适合“这一所学校”学生的发展,避免项目开发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二)实施进程
1.学程改革设计阶段(2012年2月—2012年8月)
学校针对学程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论证与规划。成立了学程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学程改革实施方案,选定实验试点年级,并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学程实施计划的具体制定。召开校级培训,宣讲项目实施方案。
2.学程改革试点实验阶段(2012年9月—2013年8月)
以本校三、四年级为试点年级。学年初通过人事安排及课时调整等工作为试点年级的实验作好充分准备。
在每一次“四季课程”的实践性探索中,学校领导及教学干部都会与三、四年级的全体教师在进行多次课程研讨的基础上,逐步确定三、四年级的课程主题,制定课程规划。再由两个年级的全体任课教师共同参与,围绕年级主题进行课程开发,为一周的综合性实践学习制定详细的课程安排。在上述基础上有序地实施课程,并以学习手册的形式指导、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最后,通过举办课程学习展览的方式向全校学生公布课程学习成果,并进行总结,为下一次主题实践周课程的开发奠定基础。四个为期一周的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如下:
(1)“科技创意周——秋之思”的设计与实施
三年级“科技创意周”的课程主题为“秋天里的生命”。三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与探索才刚刚开始,因此课程的设计思路坚持生活性及现实性的原则,注重体验和探究来自小学生现实生活并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及课题。选题源自每天学生随手可见、目之所及、唾手可得的身边的事物。力求充分开发与利用秋天的环境、身边的小动物、乃至一草一木、以及社区的绿化和家庭中的绿植等季节特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科技改变生活》主题讲座;以观察秋天里的动植物为主题的外出实践活动;关于“叶贴画与科幻画”的主题讲座;观赏科技电影;自己设计并动手制作创意服饰等……教师为学生提供(或提示)实践探究的氛围与空间,充分尊重每个学生自己的研究兴趣点,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研究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了使选择相同研究专题的学生的综合实践探索推向深入,教师允许并鼓励各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经历了一周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很多秋天里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特征,由此联想到可以将它们应用到人类服装的设计中。例如:学生们自己提出了许多有意思的创意方案:像叶子一样会变色的衣服:像蜘蛛侠一样有吸盘的服装;像动物退毛过程一样的能够随季节变化的面料;甚至还有将鲜花种植在衣服上的服装;模仿蝴蝶鳞片改变温度的服装等等……在学生们生成了这些有趣的创想之后,老师为学生们提供了相应的课程学习内容,帮助学生们认识、理解相关知识,并给予机会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制作出自己创想的模拟服装。在这样的课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想象、拓展视野、交流感悟,进而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年级“科技创意周”的课程主题为“生活中的奇思妙想”,着眼于对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和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集中体现。在一周的课程学习中,学生们通过专题讲座对“奇思妙想”的内涵和方法有了系统了解,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开展富有创意的奇思妙想。为了丰富学生的课程体验,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发了丰富的实践内容。学生们先后走进索尼探梦科技馆观摩并参与动手实验,学习“光与声音”的科学知识,为学生的奇思妙想寻找理论依据与思考的发散点;走进自然博物馆,了解仿生设计学,通过对生物的模仿以及创造性的劳动,绘制出简单的仿生作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科学梦想;还有的班级通过参观汽车博物馆,了解汽车发展的历史,亲眼看到汽车发展的历程,感受科技给全人类带来划时代的变革。在感受汽车文化、科技文化,特别是在参观环保概念车与新概念车的设计时,强烈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创造力;还有的通过参观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了解了通信发展的历程,从最古老的通信手段到工业时代的电话机,再到现代科技的网络、手机等,感受到科学技术给通信业带来的巨大变化,为他们在电信方面展开奇思妙想提供了必要指导,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有的组介绍他们的奇思妙想是:设计发明的是新式交通工具。这款工具主要分三个部分:加速鞋、刹车器和变色衣。现在马路交通状况越来越糟,经常堵车,而且还实行汽车限号,很多人还不会开车,为了使人们更快捷地到达目的地,设计了本款交通工具。
加速鞋是根据四驱车的原理,在鞋的内部放入了蓄电池以便供应充足的电量。鞋的前半部有几个小型灯泡,并与鞋面的太阳能板连接,通过白天吸收阳光存储能量,晚上或黑暗时可以提供照明。
刹车器是根据吸盘原理设计的。在需要刹车时将制动杆吸在地上。刹车器顶端有一个活动阀门,转动阀门使吸盘松动,可以移动刹车器。刹车器中部有一个伸缩装置,可调整长短。
变色衣可以根据季节变换颜色,冬天变成深色,容易吸收阳光,保持温度。夏天变成浅色,防止温度过高。衣服上面设有太阳板,并与加速鞋连接,随时给加速鞋补充能量。
(2)“传统文化周——冬之品”的设计与实施
2013年,实验年级从三、四年级拓展到五年级。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了这三个年级的实践内容。
三年级以“舌尖上的春节”为主题。以春节期间富有传统特色的饮食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通过“赏美文,话美食”“团圆饭,话团圆”和“尊长辈,乐融融”等主题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同时也在尝试动手制作美食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由此得到有效培养。
四年级的主题是“生肖之趣”,努力将动手、动脑、动情有机地综合在一起。以“十二生肖我知道”“生肖作品我收集”“生肖趣味我探索”“生肖创意我实践”和“生肖作品我展示”为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透过生肖了解家人,关爱家人。同时,富有创意的制作生肖作品的活动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年级的主题是“红红火火中国年”,包含了“红春联,话吉祥”“红装饰,喜洋洋”“红祝福,寄祝愿”“红爆竹,庆吉祥”和“红灯笼,闹元宵”五个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透过红颜色感受中国人的年文化,在动手实践的同时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们自己设计并动手制作的红灯笼,成了学生展示创意和交流动手经验的重要载体。
总之,这项主题实践活动周的课程设计,力求通过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经历传统节日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认识和品味我国的传统文化,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的爱国情怀、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都得到发展。
(3)“律动健身周——春之动”的设计与实施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学生们迎来了“律动健身周”。在这一周的课程学习中,不同于以往的健身活动,学生们不仅仅是参与运动,更要认识运动,甚至是创造运动。
三年级的主题是“生命中的运动美”,包括“发现运动中的美”“体验运动中的美”“创造运动中的美”和“展示运动中的美”四个部分。引导学生通过摄影、绘画、动作等不同活动方式表达自己对运动美的理解和创造。
四年级的主题是“动感生活”,通过参与无线电测向、定向越野、农作体验、制作风筝、鸟巢竞技等活动,认识和感受生活中的专业运动、休闲运动、竞技运动和劳作运动。学生们通过该周活动引发对自身健康运动方式的全面认识,并对自己的老师、家人或伙伴能提出科学的运动建议。
(4)“读书实践周——夏之静”的设计与实施
在读书实践周中,一年级以“绘本绘生活”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绘本阅读走进多彩生活世界,培养阅读兴趣。二年级以“童话伴同心”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童话阅读,巩固阅读兴趣,积累习惯。三年级以“小书虫漫游记”为主题,让每个学生感受“小书虫”的阅读乐趣。四年级以“走遍天下书为侣”为主题,引导学生品读书海世界,领略真实世界的美好。五年级以“名人名著伴我成长”为主题,引导学生在名人名著的品读中提升对生活的认识,汲取成长的力量。总之,读书实践周是以学生感兴趣的读书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阅读实践过程中,培养阅读兴趣,激发创新意识,积累创新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在“2-1-2-1”学程改革进程中,除了序列化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以外,我们还关注了对学生健康个性成长评价激励制度的改进。我校坚持过程性评价,自主设计了《北京小学学生发展性评价手册》,不仅使学生的“全人发展”和“学有所长”等方面更具有量化标准;还专门设计了“个性特长”专题评价卡,引导教师更富有针对性地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培养创新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实现富有个性的健康成长。此外,自2010年起,我校设立了“北京小学年度荣誉奖”,每年一次隆重表彰那些在文学、艺术、体育竞赛、科学创造、自主钻研、美德公益等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为学校争得荣誉、做出贡献的学生个人及团队。
3.学程改革总结阶段(2013年4月—2013年8月)
汇总和梳理相关研究素材,总结经验,并进行效果评估,及时修订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推广实施奠定基础。
由于本学程设计呈现了鲜明的季节特点,因而非常富有节律性。每一次综合实践周的设计与实施都会为后续实践奠定基础。实验设计周期较短,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学生需求与社会发展特点,让课程更贴近学生、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本学程的实践研究是在研讨、规划、开发、实施和总结的不断循环中扎实推进的(如图4所示)。
4.学程改革推广实施阶段(2013年8月起)
适时增加试点年级或向本校各个年级推广“2-1-2-1”学程模式实践。根据实际情况,向其它分校推广该学程模式。
三、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探索,北京小学立足于“2-1-2-1”学程改革,着眼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基础性实践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提升理性认识、突破实践障碍、促进师生发展三个方面:
(一)形成了对创新精神培养的新认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校“2-1-2-1”学程设计的重要着眼点。在改革实验探索过程中,我们逐渐深化了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思考。从单纯地关注“创新精神的标准”逐渐过渡到关注“创新精神的培养”,即从“结果”转向了“过程”,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成长,研究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鉴于此,我们把这些认识贯通于2-1-2-1学程中,以课程为载体,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激发每个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小学生所具有的创新精神更多需要教师悉心的观察,耐心的倾听,有效的启发和精心的呵护。它可能就是学生一次不经意间的质疑;可能是一次大胆的猜测;可能是一次求新求异的尝试;可能是一次求真求实的验证……这些都是小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是创新活动的起点,也正是我们需要精心培育的创新精神。
(二)突破了综合实践类课程的实施障碍
“2-1-2-1”学程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两个学期+两个假期”的学程模式,同时也突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以实施的瓶颈。这也是本项目研究的创新点之一。为期一周的综合实践周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走出教室,走向自然,参与实践,体验合作。同时,也有可能整合更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服务。由于实践活动时间安排集中,便于聘请专业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或为学生兴趣研究小组聘请相关指导教师等。尤其是,在为期一周的综合实践活动周中,同一个年级的所有任课教师(6个班约13位教师)能够集中精力设计和组织实施各项活动内容,使课程实施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因为有更多教师参与,学生能够得到更专业和更具体的指导,进而使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扎实地落在实处。
(三)实现了综合实践类课程内容的序列性开发
在“2-1-2-1”学程模式中,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开发是呈序列性的,这便有效解决了以往综合实践课程内容零散、盲目,缺乏系统性的问题,保障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在课程设计中,内容的序列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个年级之间由低到高的发展;二是在同一年级的内容设计中也是呈现了目标体系的层级化。具体内容如下页表1:
由表1可知,每个年级每次综合实践周活动内容的开发与设计是有严密的目标体系为依据的,这就保障了每个年级每个活动的设计都遵循学程改革的设计目标,并指向学校培养目标,成为学校系统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改革内容有机整合,融为一体,共同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四)收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综合发展
在“2-1-2-1”学程改革研究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始终是改革实验的重要目标。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每个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手册中都设计有让学生自主思考、展开想象设计或制作的内容。如:“我的作品——制作创意叶贴画”“晒晒我的奇思妙想”“美食大调查”“创意作品制作”等内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兴趣,并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了解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感受,学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对试点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四季课程”的感受、喜欢这门课程的原因、不喜欢这门课程的原因和学习中最大的收获等4个方面。其中非常喜欢和喜欢“四季课程”的学术占总人数的97%。
这个调查结果除了为我们进一步改进课程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从一定程度反映出学生对学程改革的接受度较高,喜爱教师设计的课程内容,收获丰富。三年级学生写道:“我认识了秋天动植物特点;认识了许多新的生物;亲手创作、展示,很有成就感;爱看书、爱写作了;在合作中体会到了快乐;提升了动手能力;大自然真神奇;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团结的作用很大;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四年级学生写道:“我增长了许多知识;增进了友情;感受到了科技的奇妙;增强了我对科技的热爱;完成了看似困难的任务;原来发明并不难。”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了综合发展。
(五)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2-1-2-1”学程模式的探索,是对教师提出的一大挑战。所有参与教师都要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站在学校培养目标、学程改革目标的层面认识和理解每一个实践主题。每个年级的课程内容都是经过年级组教师多次研讨、反复论证后才确定的,这个过程正是教师汇聚智慧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实验年级的教师说:“经历近一年的研究,我发现‘课程’就是让我们不仅要思考‘怎么教’的问题,更要思考‘为什么教’和‘教什么’。”也有许多教师在经历学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了对“全面育人”内涵的理解。这些都是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提升的具体体现。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创造性,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1-2-1”学程改革为师生铺开了一条崭新而富有挑战性的共同发展之路。
四、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教学模式其实是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的方法论体系,它是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概括。一种教学模式的形成,需要丰富的教学实践和反复的实验。我们会继续沿着“2-1-2-1”学程模式深入地开展实践研究,为学生设计更多、更有效的课程内容,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与此同时,伴随着学程模式的实验探索,我们将及时搜集和整理“四季课程”的相关资料,形成北京小学“四季课程”资源。新的实验周期将在原有研究基础上不断改进、日益完善。此外,我们还将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2-1-2-1”学程模式推广到本校其他年级及北京小学各分校,让更多的学生在“四季课程”中获得个性发展,享受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