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技术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以《科技活动及学术规范》课程为例
杨亚璪,杨林,陈坚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重庆)
摘 要: 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需要,适应当前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求,针对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手段方法传统、内容与培养目标不协调、教学模式陈旧等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移动互联技术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思路,并以具体的课程为例介绍了实践经验。
关键词: 移动互联;课程教学;研究生;教学改革
当前,教育信息化正在带来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深刻革命,广泛在学习环境和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有力支撑,在各层次、各阶段的课程教学中得到大力落实。3月12日,教育部印发的《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指出:“实施好教育信息化‘奋进之笔’,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
一 “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图1 近十年网民数及互联网普及率统计[1]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近六成(见图1),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4%,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持续得到强化。“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延伸了人类的智慧,使大家形成“共同生命体”,学生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有与生俱来的移动互联网思维和使用习惯,“移动互联网+”参与下的研究生教育,正在形成新的“生态”。
河道整治工作不仅需要做好前期工程,还需要做好后期养护工作。河道整治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成本较高。因此,要尽可能保证河道使用寿命,以实现资源使用最大化。为了促进河道养护工作者的积极性,应通过阶段评比等方式,评选出养护情况最好的区域给予奖励,以有效提高河道养护水平。
2018年教育信息化十大关键词中,“教育信息化2.0”列为第一位,在此背景下,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生态环境是一个解决路径。信息技术使规模化前提下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成为可能,打破了传统教育体系的生态平衡,使其开始向信息化教育的新形态迈进[2]。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孵化器,从长远来看,研究生教育是国家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柱。新生态下,研究生课程教育的改革绝对不是把传统的线下课程照搬到移动互联网上,而是要真正推动研究生课程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将移动互联网思维深入贯彻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主动开展“移动互联网”和“课程教育”的融合,探索移动互联技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
二 研究生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型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研究生教育向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型,基本形成结构优化、满足需求、立足国内、各方资源充分参与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建成亚太区域研究生教育中心,为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在国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全面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推进物理空间、资源空间、社交空间深度融合,并通过基于大数据的高度精确的过程化评价,实现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微软公司合作研究的基于现代技术的教学改革项目TEAL,改变课程格局,强调课程的互动性和可视化;上海交通大学在研究生翻转课程建设中,对下一代数字学习环境进行探索,以手机为媒介进行转变,手机不再是洪水猛兽,而是为课程所用,手机成为课程互动的重要工具。
从长远来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证企业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取得主动地位的根本途径。因此,企业应当通过增加资金、先进设备和智力资源的投入提高研发强度,通过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争取实现技术突破,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但是,鉴于目前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在近期内应当将合法仿制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新产品,并在适当的条件下开展仿制活动,在仿制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
三 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二)授课形式固化。课程教学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课程气氛普遍较为沉闷。研究生被动式接受,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参与学习、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不足、主动性不强,不能熟练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引导研究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 研究生课程教学现存弊病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当前研究生持续扩招的大背景下,正在积极开展课程教学的改革,聚力系统培养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世界各国的研究生培养,无一不是把课程学习作为首要的和基本的要求。因此,与课外活动相对的课程教学作为公共课、专业课实施的主要形式和途径,重要性非同一般。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为了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互动性,在课程布置形式上采用学生围坐在一起、成月牙状,教师坐在主持人的位置,避免了传统课程里坐在后排座位的同学不参与讨论或辩论的情况,也使同学之间可以有目光交流,让所有学生更加清楚地听到并理解各自的观点;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商学院、医学院致力于推行案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学生讨论为主,学生必须站在案例中主角的角度来分析和思考问题,并做出决策或对自己的决策进行评估,教师主要起引导、推进的作用;德国高校研究生教学中重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创新互动能力,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更新创新思维,提升创新意识,发挥创造能力,而不是拘泥于教师的说教。
(一)教学内容封闭。教师长期以来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在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认为课程只是知识体系的积累,而缺乏对教育教学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的研究学习,开展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课程教学内容依旧以知识传递为中心,强调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与前沿的工程实际应用技术相脱节,与实际科研项目关联性也不高。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前沿性不够,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不足,使研究生掌握的知识过于专门化,知识面不够宽广,适应能力较差。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以各类研究生为教学对象,在特定的教育理论或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是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为研究生课程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教学活动范型。娄立志认为,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以培养目标为方向,以知识获得为基础,以实践训练为手段,以科学研究为重点[3]。汤新华通过观察美国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示范过程,得出研究生课程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高负荷高标准的课程作业,以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全员讨论、教学相长,注重学习过程评价的教学模式[4]。陈月红等认为德国大学的研究生课程将教学和研究融为一体,用科学来培养学生,创设了Seminar、Research Colloquium等新型教学模式,以讨论计划下发的方式落实课程讨论,并采用研究小组的形式增加师生互动[5]。黄亮亮等提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课程教学需要改革授课方式和考核办法,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探索在线开放、“网络+课堂(实验室)”混合教学等形式的教学方式[6-7]。邢晓英认为现行的课程教学模式可以归纳为“讲授、讨论”式、“练习、实践”式以及“导读、研讨”式三大类,“讲授、讨论”式适用性最强,“练习、实践”式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导读、研讨”式设问是关键。适合目前研究生现状的课程教学方式是“回归”本科研究型教学模式,即以“讲授、讨论”的互动式、启发式教学为主,选择恰当的内容适时采用专题探究和“导读、研讨”式[8]。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环节,其改革需要遵循研究生教学规律和特点,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内容。按照学位条例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规定,在读期间完成课程学习和进行科学研究是研究必须经历的两项学习活动,这两项活动并非各自孤立,而是紧密结合。研究生培养期间第一年的时间是接受课程学习和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在此期间结合教师的教与自身的学,学生可以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找到自己研究的兴趣点,进一步选题,开题、撰写学位论文。
1.意识形态性较少。哈贝马斯认为,与传统的意识形态相比,科学技术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更为隐秘,更具有欺骗性甚至显露出“非意识形态性”的特征。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由此不断的麻痹、消解着社会成员的反抗与批判意识,使其产生一种错觉,即政治的科学技术化——政治舆论的消失,彻底掩盖了资本主义政治的不合理性。
(五)评估机制缺乏。教师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本科生教学轻研究生教学,尤其是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的现象。本科的课程教学还存在学生网评、督导组听课等评估机制,而研究生教学效果评估机制在学校层面就有所不足,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激励机制也尚未建立,因此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
需要强调的是,再从传统的管理角度来考虑放权和集权,这本身就是错误的。实际上,新型的互联网组织,应该淡化整个管理的色彩,强调的是赋能的思路。
五 课程教学改革侧重师生互动
(四)考核方式僵化。普遍采用较为单一的闭卷或开卷笔试方式,难以体现对研究生科研素质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考试内容以书本知识、讲授知识的掌握为重点,而对研究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考核难以涉及。另外,部分研究生课程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并不能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学术表达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而更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真实、完整、有效地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效。
传统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内涵式发展的需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数据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1.6%,9.2%,8.7%,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4.9,2.5和2.0个百分点;7月1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中国排名第17位,首次跻身全球最具创新经济体前20名,这印证了中国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7]。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带来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统筹兼顾,可以协同推进生态文明高水平建设和经济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六 《科技活动及学术规范》课程的改革实践
《科技活动及学术规范》是一门新型、前沿、实用的方法论课程,重庆交通大学在2012年根据最新的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开设此课程。近年来,对课程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创新,特别针对当前存在的弊病,从整体上更新了教学理念,设计了课程内容,应用了移动互联技术,采用了在线评价量表,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做法如下: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适应信息时代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同时,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学时(学分),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课例和教学法的培训,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
第一,全面优化课程内容,实时推送前沿信息。将课程的内容总结为学术道德规范、文献检索技巧、文献分析与研究、创新思维与研究方法、科研图表与软件应用、科技论文写作等六大模块,每个模块贯穿有国外前沿文章观点、横纵向课题相关研究成果、微信公众号最新知识、课程教学小视频及大量实例数据分析。
第二,积极组建教学团队,实行专题讲座授课。组建由3名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每位教师讲授1-2个课程专题,同时以讲座形式介绍课程内容实际应用与行业发展情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移动互联技术,采用“雨课堂”插件授课,学生与教师同步共享课件内容,实时开展课堂测试、作业打分、投票,通过微信公众号(如“慕格学术”“墨香学术”“文献检索”“在学术界谋生存”“黑火软件大师”等),高校图书馆网站(“文献检索”“数据库资源”“讲座与活动”等),及时向学生推送文献检索、课程和专业应用软件等方面的最新信息。
第三,分组布置学习任务,推动合作调查研究。根据选课学生本科专业背景及研究生阶段研究方向的不同划分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置组长1名,探索基于个人信息终端的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变革。各小组可按照教师提供的大作业题目,如:轨道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分析,以重庆市某条轨道交通线路为例,对小汽车出行方式、公交免费换乘方案、停车换乘等研究方向设计题目,通过文献查阅、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完成大作业内容,成果以论文、PPT等形式提交,并预留课时供各小组汇报交流,将结果作为课程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强化过程互动考核,有效评价学习成效。课程考核成绩的组成包括:课堂专题讨论、分组大作业汇报、专项课题研究、期末卷面考试等四部分。各部分考核的侧重点有所区分,通过四部分考核,能够全面考察研究生在基础知识、数据库检索、文献分析、专题调研、归纳总结、软件应用、学术写作、科技作图等方面的掌握程度,并以大作业的训练和汇报为手段,重点考查研究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在互动研讨过程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同时要求研究生遵循科学共同体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因此,当欧米茄腕表的表盘上印有“MASTER CHRONOMETER”字样时,则表明这枚腕表通过了至臻天文台认证的严苛测试,达到了行业的更高标准。
第五,采用在线评价量表,及时提供详细反馈。作为课程教学的评价工具,评价量表可以节省时间,明确传达教学意图和期望,并使学生明了课程的学习目标。通过在线交流软件,邀请学生参与评价量表的制作,将学生意见及时吸纳入评价标准,用图表记录教学过程,便于教师为学生提供实时反馈,把握学生学习进度,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规划。
七 结语
近年来移动互联技术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适应了信息化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改变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的困境,促使了师生教学理念完成转变,形成了师生熟练信息技术完成课程教学及其评价的模式,可以为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http://www.cac.gov.cn/2019zt/cnnic43/index.htm,2019-02.
[2] 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潘新祥用“生态思维”实现资源整合[J].中国教育网络,2017(7):19-20.
[3] 娄立志,崔永胜.试论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40-42.
[4] 汤新华.美国的研究生课堂教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73-77.
[5] 陈月红,郭贯成,杨梅.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研究生讨论课程及其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3(2):125-127.
[6] 黄亮亮,桂良英,李艳红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9(01):174-176.
[7] 雷菁,黄英,李保国.构建SPOC信息化课堂,探讨研究生课程改革[J].大学教育,2017(11):163-165.
[8] 邢晓英.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170-171.
本文引用格式: 杨亚璪 等.移动互联技术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科技活动及学术规范》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57):237-239+279.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7.080
基金项目: 2018年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YJG182026)。
作者简介: 杨亚璪,男,山西大同人,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工程教育;杨林,男,四川南部人,重庆交通大学教务处,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学管理与评估;陈坚,男,江西赣州人,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交通运输工程。
标签:移动互联论文; 课程教学论文; 研究生论文; 教学改革论文;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