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随意性”分析_数学论文

小学高段“问题解决随意倾向”之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倾向论文,随意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特级教师张齐华在审视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时曾指出:时至今日,教材中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经典应用题”仍随处可见,学生既不知所学的数学“从何而来”,更不知将“走向何处”。他们每天只是在反复的“类化训练”中习得机械的解题技能,一旦面临真实的问题情境往往束手无策。笔者觉得:这是新课程实验改革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问题解决”不良倾向暴露无遗,主要表现为学生“解决问题过分随意”“解决问题不够精致”,当教材不再单独把问题进行系统教学后,学生常常感到茫然,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后十分之一学生的转化工作”形势严峻。因此,我们对于“问题解决随意倾向”的研究,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结合新课程实验近六年来的感受,初步分析小学高段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倾向。

一、“拿起来就做”——学生过分追求速度,而无视静思考

进入小学数学高段学习,学生所面临的数学问题明显较以前更抽象、更复杂,已经逐步脱去了“形象直观思维的外壳”,很多数学问题虽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实际,但是当数学信息一多之后,学生就难以搜寻和把握。当然,我们非常反对教师人为地给学生设置过多的学习要求,把学生的问题解决学习完全等同于“挖空心思地猜测、演算、证实老师的编题意图”,这样的学习是相当悲观的,和前面所讲的“类化训练”无多大区别。从这些年的新课程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拿起来就做”的不良倾向尤为突出,往往三下五除二就惊喜于自己的“粗略感受”,解题过程始终带着一种“亢奋状态”,静静的思考和学习仿佛已是我们80前这辈人小时候的学习体验了。现在的孩子由于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大都过分追求速度,往往不知道问题解决最忌讳的就是学习上的“闹哄哄”,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1.不看题目。罗杰斯认为:“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话虽如此,我们的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不是文字解题能力,但是为了更好地“还原生活”,在评价时我们应尽量现实化,而不是把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条件和信息一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按规定路线行走。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学生“现实化问题信息的解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到了高段,由于问题解决呈现方式逐渐从低段的对话、图画信息转变为文字信息,学生表现出相当的不适应。比如人教版六上105页:“一种电脑降价了,第一次比原价7600元降低了10%,第二次又降低了10%,电脑现价多少元?”学生往往读题后迅速得到“两次共降价20%”,事实上题中的两个10%“单位一”是完全不同的,不可以简单相加。又如“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了全程的约,离中点还有1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一个“中”字的错看致使问题解决受挫。可见“静思考学习习惯的缺失”和“一扫而过的解题习惯”直接导致毫无方向的盲目解决,是非常要不得的。

2.不看关系。如果说“方法”是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手段与行为,那么,“策略”是选择和使用方法的思想指导。策略比方法内隐,如果说“方法”有时还可以由外部赋予,那么“策略”完全是自身内部形成的。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如果单一式地对当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专题教学,然后配备专门的巩固习题,学生往往正确率较高,其实这只是一种“教学假象”、一种“方法的习得”,仍停留在模仿阶段。当教师的教学相对开放、相对贴近生活时,一部分学生往往无法习得“策略”,这也是新老教材“问题解决教学”的本质区别所在。如果我们把“牛郎星运行速度是26千米/秒,织女星运行速度是牛郎星的,织女星每秒运行多少千米”和“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是8千米/秒,相当于宇宙飞船速度的,宇宙飞船的速度是多少”两个问题整合在一起研究,学生如果只凭“模仿记忆”就难以解决问题。事实上不管是前面的牛郎、织女星,还是后面的卫星、宇宙飞船,只要学生会寻找数量关系,不管呈现的信息怎样改变,他们都能游刃有余。小学高段,很多问题解决都需要学生非常清楚事物之间的关系,有效地缓解“拿起来不看关系”的最好手段就是教师经常研发教材,不把一堂课教死,要瞻前顾后。3.不看问题。思维比较好的学生,往往下笔过快,他在“文字信息的解读”和“数量关系”的把握上均胜人一筹,但是由于静不下心来读书,往往“答非所问”“张冠李戴”。如“百花胡同小学有480人,只有5%的学生没有参加意外事故保险,参加保险的学生有多少人?”“学校图书馆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今年增加了多少册图书?”……在这些简单问题的解决上,也常会出现错误。因此“问题解决”举措之一:必须注重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我们除了需要逐步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之外,逐字逐句细致阅读,明确所要求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二、“想起来就累”——学生思维品质发展脱节,学习意志不坚

一个人在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体验到种种情感,这些情感又会很自然地反过来影响解决问题的进程与效果。一般而言,所面临的问题越重要、越困难,所做出的努力越大,其体验就越强烈。同时,学习情感因素直接影响一个人学习品质的养成,而我们问题解决的现实情况让人担忧:学生“遇难则退”,意志力相当薄弱。实验证明:一个善于解决问题的人往往与他的积极性、灵活性、首创性、自信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等个性品质相联系。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强意志、情绪稳定、勤奋谦虚、兴趣广泛、有较强求知欲、富有创新精神的人,解决问题的效率明显高于不具备这些品质的人。要缓解这一现状,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1.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习惯。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但主要还是要解放学生的脑、手和口,不搞“一刀切”,充分肯定其合理成分,让他们体验思维的乐趣。如人教版六上95页:“参赛作品共125幅,一等奖6幅,二等奖16%,三等奖比二等奖多4%。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开放化”的问题解决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发展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所提出的问题不是越多越好,更应关注“数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2.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当问题的难度偏低时,会让我们的教学面临“皆大欢喜”的境地,学生无所谓发展。而当问题的难度偏高时,会使我们的数学变得“高不可攀”,使数学课堂成为少数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尽量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的“不诚信”问题也逐步暴露,学生遇到难的问题不愿主动思考,或询问同伴的答案或向长辈寻求帮助,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独立思考的品质首屈一指。因此需要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和导向,以促进学生思维向深远发展。

4.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必要时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如通过“每日一题擂台赛”,激励学生亲近数学,探索数学。

三、“算起来就烦”——学生计算能力低下,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足

计算能力低下是新课程实施以来表现最突出的问题,曾有学者指出:“计算的正确快慢与否,其实和学生思维快慢与否有关,计算快的学生往往思维品质也相当不错,它可以为学生节省出很多学习时间,从而把学习余力放在从事其他的数学研究活动上。”可见问题解决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关注因素。笔者以为,提高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的办法主要有三个:(1)计算方法的习得。(2)计算的灵活性处理。(3)一定的练习量。没有掌握计算方法学生无从计算,没有一定的训练量学生无法提速,这两个方面的措施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并引起重视,必有所改善。

最棘手的要数“计算的灵活性处理”,其实也就是数感的培养问题,学生倘若有了良好的数感,就能“化繁为易”“豁然开朗”。如:“一个铁环直径是60厘米,从操场东端滚到西端转了90圈,另一个铁环的直径是40厘米,它从东端滚到西端要转多少圈?”如果按照常规思维计算,烦琐之极,但如果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转化为“约分”,计算起来就十分简单。当然计算的技巧性并不是随处可用,如:“我国著名的淡水湖洞庭湖因为水土流失引起泥沙沉积等原因,面积已由原来的大约4351平方千米缩小为约2700平方千米,洞庭湖的面积减少了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这就需要学生耐下性子来慢慢地演算,此处的计算其实并不复杂。但必须指出,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数学问题生活化而无视学生的计算,有时编者设计的数学问题简直要把学生“算死”。所以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前,我们提倡教师自己先做一遍,发现计算超出要求时,完全可以拿出计算器在全班进行演示。

四、“写好了就完事”——学生只解决不思考,质量意识缺失

“写好了就完事”言下之意就是“缺少检验评价和实践运用的工作”,这一步骤是让学生来检验自己的答题是否正确或合理,通过检验培养细心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这是形成策略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传统教学疏忽的一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提的问题有价值吗?我是怎么做的?这样做对吗?我的计算结果合乎实际吗?还有其他方法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我会实践运用吗?……下面重点选择其中三个方面,简单谈谈解决问题后反思的重要性。

1.反思结果。当学生解决问题之后,如果有意识地回顾问题,反思计算结果,就会避免不必要的笑话。如:“爸爸妈妈给贝贝存了2万元的教育存款,存期三年,年利率为3.87%,利息税5%,到期后一次性支取,应交纳多少利息税?”不少学生算出来是19735.3元。只要略作判断我们就知道:2万元的存款却要交19735.3元的利息税,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学生的问题出在了算利息税时,把本金也计算在内了。

2.寻求他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通过寻找,学生可以开拓思路,培养创新思维。如“小王和小章各买了一辆760元的自行车,并给车买了15%的保险,一段时间后,小王将车以八五折出售。小章的车被盗了,保险公司赔了他500元,你觉得谁损失得多?多几元?”突破常规思维,我们就不需要考虑保险费率15%一事,在不断寻求方法的过程中,学生能自主达到优化,不断建构和完善自我的认知。

3.实践运用。如:“以前一件衣服40元,降价8元,问打了几折?”打折问题本身在现实生活中就经常运用到,很多问题解决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感受运用的乐趣。

总之,问题解决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随意倾向,不是通过此文的简单阐述所能解决的,还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思维就是问题解决”。笔者觉得“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心中才可能有”,只有教师多发现问题,学生才能有所改进。也只有这样,问题解决的学习才能成为思维的体操,才能其乐无穷。

标签:;  ;  

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随意性”分析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