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文化认同、价值渗透与文化安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开始凸现。在中外文化广泛接触和相互碰撞的背景下,认真分析当前我国文化安全所面临的种种严峻挑战,树立积极的文化安全观念,采取有效的维护安全手段,是大力发展中华文化、参与世界文化建设和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重要保证。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
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影响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交往和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以及生产、销售、金融和科技的全球互动,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伦理观念、国民品性和审美趣味,无疑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趋势会对某些民族文化构成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但这种冲击和挑战不能否定各民族文化作为一个独特文化类型的存在,不能消解文化的民族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加强了,为不同文化模式提供了相互借鉴的可能。也正是某种文化认同的作用,才推动了全球化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和深入。但伴随而来的强势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造成了文化秩序破坏和文化生态的失衡。在传统与现代、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挑战中文化认同就演变为文化冲突。在全球文化的互动、整合过程中,一方面,体现人类普遍价值观的文化因素会进一步扩展;另一方面,体现民族个性的文化因素也会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并加以传承。这样,文化同质化诉求与文化异质化诉求会形成巨大的文化张力,并决定不同民族的文化走向。
文化认同实质上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为了避免或减少文化冲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承认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据统计,现在世界上有10000多个文化单位和类型,各种文化都是经历了几千年、上万年甚至更长的历史传承,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说明有适合它生长的环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是文化认同的前提。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就要捍卫文化的个性空间,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部落主义”。不能用所谓的强势文化排挤乃至消灭弱势文化。如果发达国家居高临下,以一种自高、自傲的心态俯视其他民族的文化,就不可能做到文化认同。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最终是对人们在文化认同方面自由选择权的尊重。在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不能认为每个人只能认同各自的文化,我们不仅应当肯定人们有认同某一文化的权利,而且必须肯定每个人的文化认同都可以是多元的。各种文化不仅可以同其他“异质文化”和谐共处,“并育而不相害”,且应当在交流中互相融合包容,否则越来越多的跨文化身份的人将会受到多种文化的排斥。实践证明,在文化安全机制的保证下,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确能激发起它们的内在生命力并创造出更加伟大的成就。
第二,必须坚持“和而不同”原则。文化认同不是“同质化”,也不能消解文化的民族性。经济全球化程度再高,文化仍然有民族国家之分,经济全球化不可能消除文化的多元性。世界是多样的,文化是多元的,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多元的,具有各自发展轨迹与特点的不同文明,丰富与充实了整个人类文明,构成了一个熠熠闪光的人类文化宝库。“和而不同”是不同文化的共生共处之道,是文明对话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和而不同”是古老的中国哲学思想,意思是说,要承认“不同”,即承认差异,通过互济互补,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即达到统一、和谐,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原则可以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多元文化发展中提供有价值的资源。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输出与价值渗透
一般说来,人类社会只要存在差异,就有可能在交往过程中出现冲突。经济全球化打破了地域和空间的界限,在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基础上,使原本处于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价值观念蜕去了隐秘性而混杂在一起,价值的流动性和日益加快的变更频率使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之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也日益尖锐。如何理解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做出合理的价值选择,成为时代给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
价值差异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人类只要存在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价值差异就不会消失。这就是说,价值差异不仅仅是人类认识或观念上的差异,而且是人类普遍的生存现象。经济全球化浪潮在使人们交往普遍化和社会联系世界化的同时,也使各种价值差异现象愈来愈凸显出来。
文化冲突的核心是不同价值取向和价值观的冲突。文化不仅是人类历史活动物化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人类用来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社会力量。实质上,价值冲突是各种文化所体现的价值面的对立与矛盾,也是文化发展中的必然现象。
目前,价值冲突愈演愈烈,往往演变为民族冲突、社会冲突,不仅给认同带来了危机,同时又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阻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各价值观念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平衡造成的。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对西方价值观的认同上。某些西方国家为了实现其强权统治,总是竭力使其价值观绝对化和普遍化,并通过各种方式使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同。对那些非西方国家来说,如果认同危及他们自身的价值观,特别是作为价值观核心内容的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时,危机和冲突就成为一种必然。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不同文化模式提供了相互借鉴的可能。但这种交流往往是不平衡的。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西方国家把文化霸权作为处理国家关系中的一种重要资源。所谓西方文化霸权,就是西方国家把其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西方文化霸权产生的直接背景是西方的经济和科技优势,及其对信息革命技术的垄断。在对发展中国家输出商品的同时,输出其价值观念,从而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分化、腐化”等“和平演化”的战略,其手法相当隐蔽。长此以往,对发展中国家主流文化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其主要手段是:
第一,以加入WTO为“契机”,在对发展中国家大量输出“文化产品”的同时在价值观上进行“强制认同”。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为不同价值观念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军事和科技方面的强大优势把非西方国家强行纳入其价值体系,千方百计地以各种手段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围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十分重视文化产品的生产与输出,力求使之成为加强人员接触与交流思想和价值观的基本渠道。他们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强化文化的扩张力和吸引力。近几年来,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不是农业和工业产品,而是电影、电视节目、电脑软件和书籍等。这些文化产品不仅为美国带来了高额利润,而且成为其对外思想宣传的强大工具。
第二,以互联网为媒介,对发展中国家实行价值观层面的“引诱认同”。信息革命从根本上变革了通讯工具和交流手段,开辟了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新时代。这固然有利于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但也为文化霸权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在当今文化交流所引起的价值冲突、碰撞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地利用包括互联网、广播、音像制品等媒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文化价值的渗透。这种信息时代的文化霸权主义比过去传教士的文化殖民主义要隐蔽和快捷。通过占统治地位的信息网络,西方国家借此建立自己的话语霸权,极力推行“电子殖民主义”,使带有西方色彩、有利于西方的信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狂轰滥炸,西方的价值观不仅充斥着可以触摸的物质空间,而且充斥着人类的精神空间和相互往来的交流空间。
第三,以人道主义为借口,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主权干涉,进而达到文化入侵和价值观征服。西方国家为实现自己战略利益提供理论依据、寻求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常常举起人道主义的大旗,对非西方国家进行“人道主义干预”,通过文化的阐释来涂抹上绚丽的外衣,将自己置于道义和法理制高点的位置,扮演起道德警察的角色。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怀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把自己的文化作为衡量其他文化的尺度,并利用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和对传播媒体的垄断,将非西方文化作为异端进行打压。在他们眼里自己的文化是“文明的、进步的”;别人的文化都是“落后的、野蛮的”,以此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为了维护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使用文化霸权进行干涉的做法可能会越来越频繁,其恶劣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最直接的后果是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文化受到压抑,失去“活性”,处于被西方文化吞噬的危险境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捍卫自己的文化主权已经是刻不容缓。对于中国文化而言,文化的这种发展趋势在促进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中国自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极力渗透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中国文化所栖身的空间。因此,国际范围内的“文化霸权”现象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严肃问题。
三、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安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国家文化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作为一种政治实体的主权国家的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基本政治制度、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以及国家形象等主要文化要素免于内部或外部敌对力量的侵蚀、破坏和扭曲,从而确保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在其主权范围内也包括在国际上享有比较高度和一致的合法性认同。
冷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政治中通过文化渗透与文化控制加紧文化输出或文化扩张战略,已对世界尤其是对我国的文化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必须看到,资本主义国家在推进其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载体极力地推行着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全球的渗透,体现了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国家文化主权的影响。文化安全的首要内容是维护文化主权。文化主权是伴随着国家主权产生的权力,是国家主权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主权国家处理和决定自身文化领域一切事务的最高权力。如果一个国家丧失了文化主权,那就谈不上什么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资源的分散化,对国家的传统优势地位构成了很大挑战,也为维护国家主权提出了新的议题。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军事力量角逐,而代之以综合国力的较量,在综合国力构成中,文化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无序性使得不同文化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社会达尔文主义法则展开的,与西方文化稳居世界文化发展的主导地位显著不同的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将很可能以丧失部分文化主权为代价。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体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扩张力量,常常利用各种手段和机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文化进行攻击和诋毁,在价值观念上极力宣传西方的“制度文明”,诱导青年人对西方制度的崇拜,并以人权等为借口干涉我国内政,我们一定要高度警惕。
第二,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文化安全中意识形态因素始终占据重要位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扩大。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经济与科技优势,通过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多方法的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价值观念及腐朽思想,从各个方面对我国施加影响,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在这种情况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的意识形态、我国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将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国家的指导地位,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第三,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响。从历史上看,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等等一切文化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不能脱离前人留下的遗产,同时根植于本民族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还受到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文化融合的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更新改造过程。我国民族文化的近现代历程都是以向西方学习为起点的,这显然包含了一个以文化之时代性冲击民族文化之民族性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的筛选,但也不可避免地遭到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安全问题。从整体上讲,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不应单纯地认为是努力营造的一种安全状态,而应发展为一种相互促进的、发展的、和谐的安全关系。积极参与世界文化建设是维护我们国家文化安全的手段之一,是主动的“防御”。只有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愈是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我们的文化也才愈安全。
第四,对中国行为文化的影响。文化的精神内核必须通过行为来表达,人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体现什么样的行为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强势文化必欲通过种种途径将自己的文化价值推向世界。从目前全球文化力量对比来看,西方文化是强势文化,因而西方文化正借助其强大的物质技术力量迅速走向世界,给其他文化造成巨大冲击和压力。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的巨大变革时期,在这一过程中,行为文化纵向上受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影响,同时又横向地接受同时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并逆向质疑,对抗其所传承的传统文化,由此塑造出我国现代行为文化复杂、矛盾、多元的特征,并形成一种社会普遍存在的状态。西方文化从表层的服装、饮食、节日甚至头发的颜色,到深层的经济、政治、价值观念都有长驱直入之势。我们生活的新世纪比起20世纪可能更少独特性和本土色彩,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信仰、节日、服饰、习俗、仪式、典礼正在趋于消失,或者被局限在很少地区,有的甚至被放弃。通过这种深入百姓衣食住行的影响来改变中国其他层面的文化,不能不说是西方文化输出战略的更隐蔽更高超的手段。
第五,对产业文化的影响。文化产业及其产品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它产生的是一种特殊商品,能不能占领一定的市场,直接关系到文化安全问题。我国的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文化生产力水平还很低,文化产品规模小、效益低,缺乏国际竞争力,优秀的民族文化产品更少,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不明显。与此相反,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较早,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西方文化正是凭借着它们已经积累起来的强大的文化资本实力和成功的市场运作经验,去占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市场。如上个世纪末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总量的8%至25%。这种鲜明的反差,其结果是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很难抵挡外国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的冲击。“入世”后,对中国文化市场觊觎已久的大型跨国公司垄断的国际传媒娱乐业更是“志在必得”,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在与外来文化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伴随着国外文化产品的大量进入,种种西方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的植入,极大地冲击了我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构成。面对西方文化产业冲击,我们不仅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更要加强文化安全防范意识。
标签:文化认同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经济论文; 文化冲突论文; 安全文化论文; 价值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