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群体特点及对共青团工作的启示论文

共青团与青年工作

小镇青年群体特点及对共青团工作的启示

赵 霞 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少年儿童研究所,北京 100089)

摘要 】小镇青年被国内外一些媒体标注为“新崛起的消费力量”、“最具影响力的消费群体”、“中国经济的未来”。小镇青年闲暇生活高度网络化,亲朋聚会为闲暇生活的主要内容;消费观念多元化,精神需求消费改善超过物质需求消费改善;他们更喜欢稳定的生活,其中一部分人由于工作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凸显,主观幸福感不高;多数人认为能力比关系更重要;他们的阶层认同偏低,对社会公平、道德、信任的评价总体不高,最关注贫富分化、医疗和教育问题。作为小镇青年参与最广泛、最积极的组织,共青团应从加强思想引导、促进成才和交往、丰富文化生活以及重视心理疏导、社会参与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做好精准服务。

关键词 】小镇青年 群体特点 共青团工作 生活方式 社会态度

近来,小镇青年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由于人数众多,消费力惊人,尤其是对电影票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1],他们被一些国内外媒体标注为“新崛起的消费力量”、“最具影响力的消费群体”,乃至“中国经济的未来”。对于小镇青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尹鸿在《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录》中,将小镇青年定义为“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县城、乡镇观众”,其“年龄在19-30岁之间,多数为专科学历,月收入在5 000元以下”,“更容易接受接地气、叙事朴实、与自己成长经验相关的作品;爱看喜剧电影,更偏好国产影片”[2]。这一宽泛的定义说明了小镇青年不仅是一个极具地域色彩的标签,而且暗含着某种社会分层的文化标准。可以说,小镇青年是我国当前社会阶层分化的一个表征,充分说明文化消费像物质消费一样正在成为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之一。从地域上来看,小镇青年范围极广,他们界于大城市与农村之间,甚至更靠近大城市,但他们所处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归属却被纳入社会中下层乃至底层,这让小镇青年面临独有的认同困惑、上升压力和社会风险。综合考虑地域、文化等因素,本研究将小镇青年界定为:生活在我国地级市、县城及建制镇的18-35岁的青年。从样本来源看,以县城为主(48.5%),同时也包括了更靠近大都市的地级市(34.5%)以及更靠近农村的乡镇(17.0%)(样本的人口统计学信息见下页表1)。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小镇青年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小镇青年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越来越凸显。中小城镇是大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缓冲地带,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小镇青年是中小城镇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也是关乎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因素。小镇青年工作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中所能体现的内在功能是毋庸置疑的。

对景是景观组织的一种手法.位于空间轴线及视线端点的景点称为对景点,即当观赏者站在一个驻足点去欣赏另一处景物时,这个景物即成为观赏者所在位置的对景点.对景手法在建筑、园林和城市设计中被普遍使用,它既可以对称严整也可以灵活自由,且往往与其他造景手法配合,起到凸显主景,美化景观的作用.

为深入了解小镇青年的思想行为特点,分析判断其对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影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18年6月至8月对这一群体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网络问卷调查在辽宁、浙江、广东和青海四个省实施,共回收有效问卷2 183份。访谈主要在浙江省安吉县、青海省海晏县、青海省湟中县等三地进行,共访谈各行业青年43人,青年工作者27名。本文将从生活方式、个人发展、社会态度等多重维度审视小镇青年的思想行为特点,揭示其背后隐藏的社会矛盾,以期为全面把握当代青年的发展状况、促进青年发展与社会稳定、更加精准有效地服务青年提供研究支撑。

表1 样本人口统计学信息

一、小镇青年的生活方式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城镇迅速崛起的时期,小镇青年曾以一种张扬的生活态度呈现出年轻人的鲜明形象,喇叭裤、三洋收录机、电子手表、大波浪头、邓丽君歌曲等,成为抹不去的时代记忆。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批县城青年开始到大城市打拼,小镇青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对“漂一代”的关注。当下,小镇青年因其带动的电影票房“奇迹”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中,在小镇青年的热捧下,《美人鱼》《战狼2》《前任3》等电影票房屡创新高,小镇青年的文化生活也因此引起热议。

动物的驯化也开始于中石器时代(虽然直到新石器时代之初才比较普及):大约公元前8000年在扎威·切米-沙尼达(Zawi Chemi-Shanidar)地区开始饲养绵羊;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在约旦的耶利哥(Jericho)开始饲养山羊;而猪大约出现于公元前6500年;大约公元前7500年,在英格兰的史丹卡(Stan Carr)出现了狗。驯化食草动物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是人口的增殖和商业的发展。④

1.闲暇生活

青年对个人发展和所在地区发展前景的预期,是预测其行动可能性的重要指标。本次调查发现,有60.8%的小镇青年同意“我对个人前途抱有希望”这一表述,其中,12.5%表示非常赞同,48.3%表示比较赞同;表示不赞同的仅为9.7%。有60.7%的小镇青年同意“我对本县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这一表述,其中,14.4%表示非常同意,46.3%表示比较同意;而表示不同意的仅为12.0%。这说明多数小镇青年认可自身的能力,对今后的生活充满希望。对“社会给青年提供的出路越来越多”这一观点,表示赞同的为57.8%,其中,非常赞同的为11.9%,比较赞同的为45.9%。近年来,国家为广大青年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更多的发展机会,随着扶持大学生返乡就业、小微贷款、鼓励青年自主创业等一系列青年政策的出台,给广大青年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颁布,更是从国家层面为当代青年提供了成长保障,拓宽了发展路径。

图1 小镇青年闲暇时间的主要活动

调查结果反映出,上网是小镇青年业余生活的第一选择。无处不在的网络让小镇青年能够更加方便地享受文化生活,了解更大更精彩的世界,同时网络也塑造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发展空间,半数的(49.3%)小镇青年表示,“我的休息时间多数是在网上度过的”,凸显了其生活方式对网络的高度依赖。

例7:画面的色彩光线,还可以通过会声会影的各种滤镜来调节,比如利用“自动曝光”滤镜可以调节光线不足;综合调整“色彩平衡”、“色调和饱和度”、“亮度和对比度”等滤镜的自定义参数,改善画面存在的问题;运用“NewBlue色彩”滤镜,调节颜色、色彩、饱和、亮度、电影伽玛等参数,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比如校园的宣传视频中,春天的桃花,花朵更加色彩艳丽、娇艳欲滴;秋天的银杏,满树金黄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

文化生活方面,小镇青年的主要选择是看电视或影碟、读书看报看杂志以及去电影院看电影,近四分之一(23.1%)的小镇青年从未有过看展览、听音乐会、看演出等文化活动的经历,这与中小城镇的文化环境有关。中小城镇的文化消费集中区多以“餐饮+娱乐+电影”的模式为主,音乐厅、剧场、展览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匮乏,很少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因此,小镇青年虽然文化消费便利,但文化氛围不浓。调查数据显示,有61.2%的小镇青年居住地距文化消费区不足3公里,但小镇青年普遍对当地的文化氛围评价不高,其中48.3%认为所在城市文化氛围一般,24.2%认为当地文化氛围不太浓厚,8.7%认为当地几乎没有文化氛围。这既反映出中小城镇文化氛围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也可以从中体会到小镇青年对良好文化氛围的强烈渴求。因此,与其诟病小镇青年的审美趣味或文化品位,不如重新审视他们的文化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设施和产品,从而推动他们的文化成长。

整个环太湖地区1961—1970年间各站降水幅度不同,区域增减不一(表5)。春季,普遍出现减少趋势,除宜兴站略有增加趋势;夏季,各站降水量普遍存在增加趋势,增幅最大出现在宜兴地区,为19.71 mm/10 a,而增幅最小的是嘉兴站,为0.58 mm/10 a;秋季,整体都出现减少趋势,最明显的是嘉兴地区,为-13.05 mm/(10 a),最不显著的是太湖东部的苏州和吴江地区;冬季,环太湖地区的降水又出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宜兴站,为18.28 mm/(10 a),最小的是常州站,为11.65 mm/(10 a)。此外可以发现,整个区域的降水变化有一定的季节周期性。

我们在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顶尖私立高中,见到了这位厉害的马克老师。马克老师自1975年耶鲁博士毕业后,就在此教学,已经有40多年的教龄了。多年的教学生涯让马克老师对历史教学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他为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种形式的教学。

虽然置出资产失败,但对武汉公司的输血却不能停。2017年年报显示,泛海控股为武汉公司的担保金额已经高达274亿元左右,占截至2017年底泛海控股担保总额的3成以上。

2.消费观念

小镇青年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消费力,在一些商家眼中,小镇青年被视为“人数多、有时间、敢花钱”的群体。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只有近四分之一(25.1%)的小镇青年每个月工资有盈余,四成(40.5%)的小镇青年每月收支大体平衡,三成多(34.4%)的小镇青年支出大于收入。可见,七成多的小镇青年属于“月光族”,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敢花钱”的印象。调查还发现,有35.5%的小镇青年表示“我使用的手机等电子产品大都是名牌、新款”,近半数的小镇青年否认自己持节俭消费的观念,有50%表示“除非必要,我从不轻易购买生活必需品之外的物品”这一说法显然不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第二,小镇青年的消费观念多元化。储蓄和消费各占“半边天”,对精神生活消费的提升需求甚至超过物质生活消费改善的需求,他们大多对所居住城市的文化氛围不太满意,表现出对良好文化环境的渴求和通过文化提升实现阶层提升的渴望。

不断升级的消费目标使不少小镇青年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现象。数据显示,有超过两成(22.0%)的小镇青年承认自己“有很多贷款消费,还款压力大”。在西部某县城的一次访谈中,在场的二十多位小镇青年几乎人人都出现过信用卡透支的情况,花呗等小额贷款软件受到小镇青年的欢迎。

调查还发现,如果有更多的钱,小镇青年选择投资理财的比例为25.0%,储蓄的比例为24.9%,用于丰富精神生活的为22.1%,用于改善物质生活的为21.5%。可以看出,小镇青年的消费理念趋于多元,储蓄和消费各占“半边天”,对精神生活消费提升的需求甚至略超过对物质生活消费改善的需求。小镇青年电影消费的快速增长,正是他们追求文化消费升级的体现。当今社会,消费是建构认同的重要手段,而文化消费已经逐渐成为建构社会身份、形成社会分层的机制之一[3]。小镇青年的消费观念正在由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变,他们对精神需求、文化消费的追求,映射出他们对自身社会阶层提升的渴望。

二、小镇青年的个人发展

当下,小镇青年的处境似乎有些尴尬,在“逃离北上广”和“逃回北上广”的热潮中,小镇青年是最主要的群体,一边是竞争激烈、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大城市,一边是生活舒适而单调、“熟人社会”主导的城镇,小镇青年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进取、安于现状还是消极颓废?这些问题的答案既关乎小镇青年的个人发展,也关乎整个社会的未来。

1.大城市与小城镇的比较

本次调查发现,有77.4%的小镇青年有过大城市生活经历,其中,在大城市生活过2-4年的为30.4%,比例最高;生活过4年以上的为26.0%,合计有超过半数的小镇青年在大城市生活过2年以上。在大城市较长时间的生活,使得小镇青年对大城市生活和小镇生活的差异有着直接的认知和体验。在小镇青年看来,大城市压力大(74.9%),但发展机会多(71.8%)、文化生活更丰富(56.0%);而小镇生活舒适(70.6%)、与亲戚朋友联系紧密(61.1%),但信息有些闭塞(36.9%)、发展机会少(29.6%)(见表2)。

表2 小镇青年对大城市和小城镇生活的认知 单位 :%

对于去大城市还是留在小城镇的问题,小镇青年群体内部呈现出分化的趋势。访谈中发现,有些小镇青年迫于父母压力回到小镇,遵照家人安排,过着安稳平静的生活,却时常感到小镇生活压抑无趣。他们认为,留在小镇只是权宜之计,去大城市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些小镇青年则认为无论在哪里,都有过得好的和过得不好的,只要肯努力,在小镇也能成功;还有一些小镇青年认为,互联网早已抹平了大城市和小镇之间的信息、文化鸿沟,住在小镇,生活也可以和大城市一样“潮”。调查数据显示,约半数青年对生活的小镇感到满意,同时,也有近四成小镇青年更愿意去大城市生活。对“我对现在生活的地方感到满意”这一表述,回答“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占54.0%,回答“比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只占13.8%;对“如果有机会,我更愿意去大城市生活”,回答“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占40.2%,回答“比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占29.1%。

2.生活态度

本次调查发现,小镇青年更喜欢过稳定而悠闲的生活。对“我更喜欢平凡稳定的生活”这一观点,“非常同意”的为17.3%,“比较同意”的为51.7%,二者合计69%;而表示不同意的比例仅为12.6%,还有18.4%表示“说不好”。对“有了够生活的钱就悠闲度日”这一说法,表示同意的为41.6%,超过了表示不同意的比例(37.3%)。

在工作选择上,小镇青年比较追求稳定和有保障。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有62.1%的小镇青年最看重工作稳定、有保障,远高于其他选项。此外,小镇青年还希望工作能有高收入(38.2%)、满足个人兴趣(26.3%)、发挥个人才智(21.6%),这三项比例均在两成以上;而对于工作中的自由时间(19.6%)、社会声望和尊重(16.7%)、拓宽社会关系(16.0%)、升迁机会(13.5%)、为社会服务(12.8%)、工作时间短(4.5%)及职权(2.2%)等方面,小镇青年则不太看重(见图2)。

2017年3月20号,山东省根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和《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这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态式之下,对于加速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由于二胎政策的开放,致使山东省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城市化的发展,则使得大量优质耕地被用于建筑开发,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从而导致了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进展缓慢。

图2 小镇青年最看重工作的哪些方面

小镇青年中向往有挑战生活的比例不高。数据显示,对“我更喜欢充满风险与机遇的生活”这一观点,非常同意的比例仅为3.9%,比较同意的比例为23.6%,二者合计为27.5%;而表示不同意的比例为37.4%,还有35%持中立态度。甚至还有一些小镇青年滋生了“混日子”的念头,约三成(31.3%)的小镇青年同意“我经常感到自己只是在混日子”这一表述(见表3)。

表3 小镇青年的生活态度 单位 :%

总体来看,小镇青年的生活态度非常务实,过上稳定而有保障的生活是大多数青年人的追求,他们倾向于避免遭遇风险和重大挫折。这也正是许多小镇青年放弃在一线城市打拼而选择回到小城镇的重要原因。

3.成才观念

多数小镇青年相信奋斗对于人生的价值。本次调查发现,有66.4%的小镇青年赞同“只要努力就能过上想过的生活”,其中,非常同意的为18.3%,比较同意的为48.1%;而表示不同意这一观点的比例仅为14.6%。但是,也有不少小镇青年认为奋斗的收获存在不确定性。对“即使拼命努力也未必一定有回报”这一观点,“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的比例(41.4%),高于反对这一观点的比例(31.2%)。这一数据反映出在小镇青年的社会心态中积极与消极并存,他们一方面希望通过努力过上好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又很容易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产生浮躁、退缩、迷茫等消极心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钼尾矿制备微晶玻璃研磨球的方法。其原料按质量份数计:钼尾矿42~48份,石英砂16~18份,氧化铝4~8份,石灰石15~19份,纯碱5~7份,氧化锆2~5份,碳酸钡2~4份,硼酸1~3份,三氧化二锑0.2~1份;将所得玻璃配合料熔化得到玻璃液;通过两块对扣的半球模具组件将落入其中玻璃熔体挤压成规则的玻璃球体;放入晶化炉微晶化过程包括核化和晶化两个阶段;然后退火、冷却进行表面研磨得到成品。钼尾矿在微晶玻璃研磨球体中的用量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新能和价值,扩大其用途范围,增加了效益。发展了微晶玻璃生产工艺与技术,增加了尾矿微晶玻璃新产品,应用范围广,社会效益明显。

本次调查发现,小镇青年最关注的三个问题是:贫富分化问题、医疗卫生问题和教育问题(见下页图4)。贫富分化占据小镇青年社会关注的首位,这是中国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社会心态的真实写照。虽然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呈增长态势,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但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缓解,由此导致小镇青年对贫富分化问题格外关注。小镇青年关注的第二位和第三位社会问题分别是医疗卫生和教育,其原因在于这两项均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但因地域发展极不平衡,小城镇的医疗卫生和教育服务与大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此外,腐败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也排在靠前的位置。青年的关注反映了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4.发展预期

闲暇时间的活动和娱乐是青年生活追求和文化品位的映射,同时也是青年消费力的体现。本次调查发现,小镇青年闲暇时间的主要活动是:上网(88.7%)、与朋友聚会(80.6%)、与亲戚聚会(73.4%)、看电视或影碟(70.9%)。此外,闲暇时间中逛街购物、参加体育锻炼、读书看报看杂志的比例也在六成以上,分别为66.2%、66.1%、64.4%,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比例接近六成(59.1%);而参加文化活动(如看展览、看演出、听音乐会)的比例较低,仅为26.1%,打麻将或打牌的比例为15.2%(见图1)。

5.心理健康

小镇青年的心理状态总体上以安静平和居多,但也有不少人时常感觉精神疲惫。从积极的心理状态看,感觉心情平静的小镇青年最多,多数时间如此的为43.4%,多数时间感觉充满活力的为35.2%。从消极的心理状态看,多数时间感觉精神疲惫的小镇青年为31.7%,多数时间感觉心情抑郁或沮丧的为18.7%。不少小镇青年表示,虽然没有大城市巨大的住房和工作压力,但小镇生活也并不轻松,小城市人际关系非常紧密,年轻人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中,个性不易得到张扬,心理上难免会感到闭塞和压抑,甚至会产生沮丧和无能为力的虚无感。

小镇青年的工作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轻松,有46.4%的小镇青年“感到工作压力很大”,其中12.5%非常同意、33.9%比较同意这一表述;而不同意的比例仅为21.1%。同时,只有25.2% 的小镇青年同意“我觉得现在过得很舒适、很安逸,生活上没有多少可以让我着急的事”这一表述,不同意这一表述的青年为45.7%。

取电流倍率从0.2倍~2倍速对锂离子电池施行放电实验,测量在执行负脉冲电流放电前后的锂离子电池温度增高的值和电池两端电压的下降值,实验对比结果如表4所示。

幸福感是体现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本次调查发现,超过六成(63.7%)的小镇青年认为自己的生活状态是幸福的,有29.7%的小镇青年感觉说不清是否幸福,有6.6%的人认为自己生活不幸福。数据还显示,有44.8%的小镇青年对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感到满意,不满意的为20.1%,而说不好是否满意的为35.0%。总体来看,小镇青年的幸福感并不算高。有研究发现,居住地会对青年群体的幸福感产生影响,城市中心区青年的总体幸福感明显高于城镇青年和农村青年,城市中心区青年的知足充裕体验、自我接受体验、心态平衡体验都较高[5]。进一步缩小城市差距、增强小镇青年的幸福感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小镇青年的社会态度

小镇青年成长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下,形成了特定的社会态度,他们对社会的判断和感受,直接影响着小镇的未来走向,并对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1.阶层认同

小镇青年介于大城市和农村之间,是决定社会稳定的中间层,他们对自己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处位置的感知,以及他们对阶层固化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感受和社会心态。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请被调查者回答他们对自己社会阶层的主观感知,阶层等级分为1至10等,数字越大,等级越高。结果显示,小镇青年的阶层认同集中于1-6级之间,聚集了高达90.7%的小镇青年;其中,认为处于“5”“6”这两个中间等级的人最多,分别为26.2%和18.2%(见图3)。总体来看,小镇青年的阶层认同偏低,自认为处于社会中层和底层的人较多。与大城市相比,小镇城镇化水平较低,有大量的农村人口,使得小镇呈现出底层人群比例较大的特点。主观阶层认同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是凭借个人的主观心理感受,较低的阶层认同反映出社会阶层分化对小镇青年的内心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图3 小镇青年主观社会阶层认同

小镇青年对创业问题的讨论日渐增多,四成多的小镇青年“经常参与”和“有时参与”创业问题讨论。调研中发现,各地共青团在服务青年创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开展培训辅导、赛事举办、平台搭建、资金扶持、项目推介、成果转化等工作帮助青年创业。但是,由于小镇环境闭塞,青年的创业信息较少,创业项目以传统业态为主,有较强的地域同质性,需要更深层次的引导和扶持。

改革开放40年来,由于国家经济和社会政策的调整,贫富差距加大,社会资源进一步集中,社会阶层分化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小城镇无论是在经济发展上还是在文化积淀上都与大都市无法相提并论,造成小镇青年的相对剥夺感增强,成为社会冲突的重要因素。对“与大城市的人相比,我感到自己挺吃亏”这一表述,回答“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为19.3%,明确回答“不同意”的为36.8%,有43.9%的人持模棱两可的态度。尽管如此,多数小镇青年对未来向上流动仍抱有较高希望。有62.0%的小镇青年同意“只要够努力、够聪明,不管是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城镇,都有同样的升学机会”,表示不同意的仅为13.9%。有47.9%的小镇青年同意“生活在小城镇的人与大城市人一样,有同样多的机会成为有钱、有地位的人”,表示不同意的仅为21.7%。

2.社会心态

第一,像大城市青年一样,小镇青年的闲暇生活高度网络化,这使他们在信息获取上与一线城市年轻人没有太大差别。与大城市青年不同,小镇青年的社会交往非常紧密、频繁,亲友聚会构成了闲暇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

企业要想更好的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必须加大内部控制活动的执行力度。例如:企业应该明确岗位职责、建立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和授权审批制度,对会计系统实施控制、对财产进行保护控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产生了复杂的社会矛盾,近年来,更是发生了多起令人震惊的社会道德极端事件,引起人们对社会道德滑坡的焦虑。小镇青年对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状况的总体满意度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回答“非常满意”的仅为3.8%,回答“比较满意”的约占三成,而近七成的人选择了“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小镇青年的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的一致度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对一些重要事情所持的观点和看法与社会大众一致的时候“非常多”的仅为2.9%,回答“比较多”的为33.0%,而12.9%的人选择了“比较少”和“非常少”。

小镇青年的社会信任感总体上不高,而网络信任感更低。调查结果显示,对“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信任的”这一表述,回答“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为43.7%,回答“比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为20.9%。而对于“网络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信任的”这一表述,回答“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仅为8.7%,回答“比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为58.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快速转型,小城镇也在逐渐脱离熟人社会形态,原有的信任格局被打破,而新的市场经济秩序尚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加之社会资讯发达,使人们获得了更多间接上当受骗的经验,这一切使得人际信任感不断降低。

3.社会关注

在人们的印象中,复杂的社会关系是小镇生活中的一把双刃剑,既让小镇青年感受到人情温暖,也成为一些青年忍受不了小镇生活的原因。在中小城镇,关系依然重要吗?成功靠个人能力还是靠社会关系?本次调查数据显示,一方面,近半数(46.8%)的小镇青年认为成功主要靠个人能力,其中,非常赞同这一观点的为5.5%,比较赞同的为41.3%,而不赞同的只有18.4%。另一方面,认为“成功主要靠社会关系”的小镇青年比例也超过四成(41.0%),其中非常赞同的比例为8.3%,比较赞同的比例为32.7%。总体来看,认同“成功主要靠个人能力”的比例较认同“成功主要靠社会关系”的高出5.6个百分点。其他研究者也发现,所谓“跑关系”“走后门”等途径对今天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状态几乎没有影响,个人能力才是关键因素[4]。这反映出时代的进步,说明小镇青年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公平,为吸引广大青年扎根基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图4 小镇青年认为最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排序

4.社会参与

小镇青年大多关心本地发展。调查数据显示(见下页表4),半数以上小镇青年“经常参与”或“有时参与”本地安全、教育、消费、环境问题的讨论,其中讨论最多的是安全问题。中小城镇往往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信息、人员、财产的集散地,社会治安形势比较严峻。由于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一些群体就业困难、法律意识淡薄,由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增多,矛盾凸显。访谈中还发现,吸毒问题在一些小城镇青少年中快速蔓延,令民众忧虑。社会治安离不开民众的参与,小镇青年能够经常参与本地安全问题的讨论,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保障。

调查发现,超过半数(54.2%)的小镇青年认为自己社会经济地位低于大城市的同龄人,而认为自己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城市同龄人相当的只有三成(29.7%),认为自己社会经济地位高于大城市同龄人的仅为3.7%;此外,也有12.4%的小镇青年回答“不好说”,这反映出部分小镇青年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认识存在困惑。

表4 小镇青年参与本地事务讨论的频率 单位 :%

在各种社会组织中,共青团吸引了小镇青年最广泛的参与。在被调查的小镇青年中,共青团员的比例达67.5%,其中积极参与共青团活动的为43.4%,高居各类社会组织之首。其次是社会公益组织,有30.0%的小镇青年是某一社会公益组织的成员,积极参与活动的为15.7%。最后是娱乐休闲团体,有26.3%的小镇青年参加了某种娱乐休闲团体或体育俱乐部,积极参与的为12.2%。此外,环保组织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也吸引了一部分青年参加,分别有18.9%和17.2%的小镇青年是这两类组织的成员,但积极参与活动的均不足一成。

共青团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在凝聚青年方面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困难。访谈中一些基层团干部提到,小城镇青年平时多忙于个人的工作和家庭,社会参与的时间较少,社会参与的活跃度不高。小镇青年的社会参与影响着社会的整体走向,直接决定着小镇的发展。共青团在引导小镇青年社会参与方面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NRDS临床中又称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常由新生儿PS分泌不足、肺发育不成熟、肺泡塌陷[7]。NRDS患儿常出现肺泡换气功能不足,通气量不足及二氧化碳潴留导致患儿出现呼吸衰竭,并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8]。一般情况下,采用机械通气和PS干预后,可有效改善NRDS患儿病情,降低患儿病死率。但有研究指出,采用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后常导致患儿出现声带损伤、肺损伤、肺部感染、气胸等风险不容忽视[9]。欧洲新生儿NRDS防治指南中应尽可能避免行机械通气或极可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以减少肺部损伤。BiPAP是近年来临床中逐步推广应用的治疗NRDS方法,并得到诸多专家认可[10]。

四、对共青团工作的启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变,小镇青年的形象也在不断改变。从建国初期的“领路人”和“排头兵”到改革开放初期充满热情和朝气的时代“弄潮儿”,小镇青年曾是社会积极形象的代言人;然而,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的加大和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导向的确立,小镇青年身上的文化自信和现代表征正在消失,甚至沦为一些影评人眼中低级趣味的代名词[6]。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小镇青年群体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社会公平感是衡量青年社会心态的重要指标,也是当前青年极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调查发现,对“总的来说,当今社会是公平的”这一表述,回答“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为42.1%,回答“比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为23.0%,还有34.9%“说不上同意不同意”。这一比例说明,小镇青年的社会公平感并不高。

3)在保证四边简支类方形蜂窝夹芯壁长不变情况下,增大类方形蜂窝夹芯壁厚,2种壁厚类型的类方形蜂窝夹层结构的固有频率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壁厚t较小时,t对蜂窝夹层结构弯曲刚度作用较等效密度明显,夹层结构固有频率呈上升趋势;当壁厚t增大到较大水平(t>0.02 mm)时,等效密度较弯曲刚度对固有频率影响更显著,此时夹层结构固有频率随壁厚增大而减小。

第三,小镇青年的生活态度非常务实。他们普遍追求稳定有保障的生活,挑战生活的热情不高,总体上更倾向于避免风险,一部分小镇青年担心即使努力也未必有回报。与人们想象中小镇悠闲的生活不同,相当一部分小镇青年感觉工作压力大,这既可以转化为促进工作提升的动力,也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困扰和障碍。约三成的小镇青年常感觉精神疲惫,近两成常感觉心情抑郁或沮丧,约四成幸福感不高,包含了令人不安的因素。小镇青年的未来发展预期和奋斗热情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问题都值得关注。

第四,小镇青年对自身阶层的认同偏低。近些年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对小镇青年内心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认为自己属于中层的占44.4%,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和下层的占46.2%;与大城市同龄人相比,超过半数的小镇青年认为自己社会经济地位低,流露出较强的自卑感。偏低的阶层认同反映出小镇青年当中存在消极的社会心态。

第五,小镇青年的发展环境有所改善,“能力”超越“关系”成为决定成功的重要因素。这种认知让他们感受到社会流动所带来的希望,但总体上,他们对社会公平、社会道德、社会信任的评价不高,对贫富分化、医疗卫生和教育问题极为关注,反映出他们对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极为敏感。

第六,共青团是小镇青年参与最广泛、最积极的组织。青年是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更好地凝聚和推动小镇青年的社会参与是共青团面临的一大课题。当前,能积极参加共青团活动的青年仅占四成,积极参与率仍需进一步提高;而经常参与本地各种问题讨论的青年仅占一成左右,小镇青年的社会参与热情也需要进一步激发。

总体来看,小镇青年有一些与大城市青年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社会心态,这其中有些是值得肯定的,反映出小镇生活的优势和小镇青年务实的心态;但同时也折射出小镇青年的生存焦虑、上升渴望与社会忧虑。一部分小镇青年不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不确定、心理困惑较多、对社会道德和信任等有较多不满,需要引起有关部门和青年工作者的关注。面对新时代小镇青年的思想行为变化,共青团应勇敢迎接挑战,在引领、凝聚和服务小镇青年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1.加强思想引导,消除思想和社会认知上的困惑

小镇青年思想活跃、多元而分化,他们既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认识到社会道德、公平、信任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他们对贫富分化有着强烈的感受,对医疗卫生、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改善有着切身需求,这些是共青团开展青年思想引领必须面对的现实。基层团干部直接面对广大小镇青年,要强化对他们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思想引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思想引领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一方面,共青团要坚持用年轻人易于和乐于接受的语言、方式,持续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思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把中央精神迅速、准确地传递到广大青年中去,把党的要求转化为青年的思想,增强小镇青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自豪感。另一方面,共青团要帮助小镇青年消除思想上的困惑,澄清认知上的误区,帮助他们在矛盾面前变得理智,在遇到不公正时能够理性处理。小镇人员信息聚集、社会联系紧密,要及时发现青年群体中有可能引发社会风险的思想苗头,早防早治。

2.塑造榜样,凝聚力量,鼓励小镇青年勇敢追梦

针对小镇青年未来发展预期和奋斗热情不足的现状,要在引导他们“敢于有梦”上下功夫,使他们保持向上流动的梦想和渴望。20世纪80年代,小镇青年曾是理想、朝气和奋斗的代名词,不用扬鞭自奋蹄,但如今却成为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下层”,这是一个容易使小镇青年沮丧、泄气、无能为力的身份定位,为共青团组织带领广大青年建功新时代提出了新课题。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中小城市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共青团要引导小镇青年认识新时代,看清小镇的未来和出路,将个人发展与时代发展、小镇发展紧紧联系起来,进而为建设小城镇、建功新时代而努力奋斗。一要广泛组织小镇青年,尤其是大量体制外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和青年农民工。他们常常在大城市和小镇之间流动,在闯荡世界和回归故乡之间徘徊,其中不乏有学历、有能力、有见识的青年人才,是小镇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如今各地对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吸引小镇青年回归,成为小镇建设的中坚力量,共青团可以在其中大有作为。二要塑造小镇青年的积极形象。要树立小镇青年身边接地气的典型,用他们成长和奋斗的真实故事为小镇青年画像,展现新一代小镇青年的风貌,使他们成为引领青年风气、改变社会心态的榜样,让青年在追梦的路上更加勇敢和坚定。三要创造更多发展空间。由于小城市社会资源有限,小镇青年极易遇到发展瓶颈,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既需要小镇青年个人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创造更多成长机会。共青团可以通过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政策实施、扶持小微企业、提供多元化的就业培训、推动青年进行创业实践等途径,吸引青年自主就业创业,使小镇青年更有收获感、幸福感、安全感。

3.丰富文化活动,加强网络文化引导

文化生活欠缺、文化氛围不浓,是小镇生活的一大劣势。共青团要深入了解青年的文化需求、文化观念、文化潮流,丰富小镇青年的文化生活,并创造条件整合资源,为经典艺术、高雅节目走近小镇青年创造机会,打造小镇青年新的文化生活。例如,鼓励社会力量承接小镇青年的文化服务,举办符合青年兴趣的展览和明星参加的公益演唱会,免费播放适合小镇青年口味的电影,组织青年参加体育锻炼,举办读书节、文化节、家庭节等一系列高雅的文化活动,为小镇青年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另外,还要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社区文化、社团文化、网络文化建设,对小镇青年中的突出文化人才、文化项目加以扶持,使青年自身具有文化建设的能力,通过自循环改善当地的文化氛围。互联网在小镇青年中有着极高的渗透率,上网位居小镇青年休闲活动的首位,小镇青年对娱乐文化产品的需求较高,成为移动互联消费市场的重要群体。但是网络上的内容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短视频内容,更是为了达到博眼球的目的而不断出位,有的内容甚至无底线,急需高雅文化、先进文化对青年的精神世界进行滋养,促进青年健康人格的形成。共青团组织应结合《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目标与任务,积极引领网络文化,提供多种方案、多种渠道生产高质量的网络文化产品。比如,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小镇青年的创作热情,带领青年一起创作具有正能量的网络文化产品,尤其要鼓励小镇青年参与微电影、动漫、短视频、网络游戏等方面内容的创新。团干部还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提高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和传播能力,用优秀的网络文化滋养小镇青年的精神世界与情感世界。

4.促进健康交往,建立有力的同伴支持系统

针对小镇青年人际交往便利、亲朋聚会多的特点,共青团不妨顺势引导,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把青年组织起来,开展有意义、有趣味的活动,促进青年健康交往,推动青年共同成长。例如,通过业缘、趣缘等活动把有相同职业追求或共同兴趣爱好的青年组织在一起,为青年健康交友、发展兴趣爱好等提供更大更好的平台。以同窗、同事、同行等为纽带结成的业缘群体,成员间会有天然的亲近感;以驴友、文学爱好者、科学爱好者等因兴趣聚合而成的趣缘群体,成员之间会有许多共同话题,打破职业、地域界限,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资源。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青年交友娱乐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青年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好的同伴支持。共青团还可以联合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或社会组织、青年自组织,打造适合小镇青年的交友平台,使青年能交到朋友、发展友谊,进行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5.重视心理疏导,培育阳光心态

小镇并非青年的“世外桃源”,虽然没有大城市巨大的住房、工作压力,但面对有限的升职空间、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平庸乏味的生活以及日益受阻的阶层流动,小镇青年内心的焦虑、苦闷和恐慌可能更为隐蔽,极易出现心理失衡,甚至诱发心理疾病和其他社会问题。心理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重视小镇青年的内心感受,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减弱被剥夺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

第三步建立方程(3),检验加入中介变量后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直接效应(γ1是否显著,是否与β1γ7同号)。

想要成为小镇青年的贴心人,共青团就必须关心小镇青年的社会感受和情绪健康。一要重视小镇青年的心理健康。我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及快速分化,对小镇青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隐蔽而深远,必须引起基层青年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二要深入了解小镇青年的心理需求、社会心态、情绪动向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导小镇青年形成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三要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小镇青年掌握心理调适的技巧,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同时,要建立青年心理健康的支持系统,利用互联网整合专家资源,弥补小城镇心理咨询服务不足的缺陷。四要通过各种渠道,为小镇青年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使之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6.推动社会参与,引导理性表达

青年社会参与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重要条件,小镇的社会治理需要青年力量的加入。共青团首先要畅通小镇青年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渠道,建立青年就重大问题发表意见、开展协商探讨的机制,让小镇青年通过参与找到存在感、获得价值感,进而在实践中提升社会意识与自身素质。其次要不断拓展小镇青年参与的领域,由个人兴趣逐步扩展到公共服务、权益维护、政治管理等领域,在小镇社会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后要扶持小镇社会组织的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将各类社会组织聚合在共青团主导的青年社会组织体系内,各司其职,各显特色,共同形成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参 考 文 献 ]

[1]曾世湘:《小镇青年渐成电影票房主力军 未来发展三线城市空间巨大》,载《西安晚报》,2016年1月25日。

[2]尹 鸿 孙俨斌:《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录》,载《电影艺术》,2016年第2期。

[3]马 壮:《青年文化消费与社会分层——基于CGSS2013数据的实证分析》,载《中国集体经济》,2018年第25期。

[4]蒋 承 周京博 等:《如何才能“用得上、留得住”——对基层就业大学生工作状态的定量研究》,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年第3期。

[5]黄立清:《青年群体的幸福感:基于CGSS数据的分析》,载《中国青年研究》,2017年第12期。

[6]付 蔷 沙 垚:《从文化反哺到底层污名——建国以来的城乡关系与“小镇青年”叙事衍变》,载《新闻界》,2018年第6期。

收稿日期 :2019-01-06

作者简介 :赵 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青少年发展、青少年组织;孙宏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青少年发展、青少年组织、家庭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系共青团中央委托研究课题“小镇青年思想行为特点研究及对共青团工作的影响”(课题编号:TZYJB2018-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邢 哲 )

标签:;  ;  ;  ;  ;  ;  

小镇青年群体特点及对共青团工作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