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分类建设小康社会的模式与对策研究_小康社会论文

西部民族地区分类建设小康社会的模型和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社会论文,模型论文,民族地区论文,西部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33X(2005)02-0065-0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坚持统筹发展的新的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思想。这一思想的本质就是要保证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和战略的选择要务实,注意均衡发展,避免盲目性。[1]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发展的战略思想,西部民族地区要建设小康社会,就应选择分类实施的战略思路和发展模式。

一、西部民族地区统筹发展的能量评估

在对西部民族地区进行五统筹发展的分类指标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综合性分析,这样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五统筹发展的能力和条件。

1.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五统筹发展的综合能力的数量模型。统筹发展综合相对指数的计算方法是:若以CX代表统筹城乡发展相对指数,以QY代表统筹区域发展相对指数,以JS代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指数,以RZ代表统筹人口与自然和谐发展相对指数,以NW代表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对指数,以TC代表统筹发展综合相对指数。CX、QY、JS、RZ、NW对TC的贡献各为0.2,可得到下列模型:

TC=(CX+QY+JS+RZ+NW)/5

2.运用模型对西部民族地区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统筹城乡发展相对指数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地区有内蒙古;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指数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地区有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西藏、贵州、广西、云南;统筹人口与自然和谐发展相对指数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地区有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西藏。从统筹发展综合相对指数来看,除只有宁夏和西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各省区都比较接近全国的平均水平。

表1 西部民族地区统筹发展综合能力及其比较(2002年)

地区 Z1

Z2 Z3 Z4Z5Z Z排序

内蒙古1.1049

0.8080 1.1293

1.0558

0.20690.8610 5

广西 0.9178

0.8104 0.2153

0.7862

0.32880.8117 6

贵州 0.7970

0.5889 1.8982

0.5699

0.11330.7935 8

云南 0.5962

0.6516 1.8468

0.7394

0.17840.8025 7

西藏 0.6386

0.5085 3.1883

1.3224

0.06881.1453 1

青海 0.7185

0.5593 1.6853

1.7321

0.14280.9676 3

宁夏 0.9127

0.7825 1.8331

1.3307

0.18441.0087 2

新疆 0.8908

0.8185 1.3291

1.4165

0.22830.9336 4

3.西部民族地区统筹发展能力的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的原始数据为表1中西部8个民族省区和全国统筹发展及其比较的评价体系中的第三级指标数据。在统计年鉴中,缺乏关于西藏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额的数据、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和其他投资额的数据。实际上,2002年西藏的上述两个统计年鉴中缺乏的数据均很小,为了主成分分析的需要,我们取西藏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和其他投资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的全国相对值为0.0001,人均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投资额全国相对值为0.0001。按特征值大于1的常规要求,我们取了五个主成分。分析表明,西部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经济实力比较弱的情况,发展条件和能力普遍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得多(见表2)。

表2 西部民族地区统筹发展能力的主成分分析(2002年)

地区 主成分1 主成分2

主成分3

主成分4

主成分5总分

排序

内蒙古1.1222

0.81500.5443

-0.10420.1483

0.7339 1

广西 0.9945 -1.44191.37250.0177

-0.5888

0.2611 4

贵州 -0.3239 -1.0392

-0.48700.67010.1790 -0.3380 5

云南 -0.4023 -0.7528

-1.56350.4889

-0.4394 -0.5040 7

西藏 -1.8631

0.68711.26070.6890

-0.1719 -0.4872 6

青海 -0.6139 -0.0532

-0.2277

-2.3740

-0.0252 -0.5421 8

宁夏 0.3919

0.3718

-0.23480.27832.1770

0.4163 3

新疆 0.6947

1.4130

-0.66430.3334

-1.2791

0.4604 2

特征值8.4683.943 2.216 1.833 1.441

(%) 44.567

65.31876.98286.62894.212

4.西部民族地区统筹发展能力的聚类分析。表3的数据说明:聚类分析的原始数据为表2中西部8个民族省区和全国统筹发展及其比较的评价体系中的第二级指标数据。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西部8个民族地区从总体上来说发展的能力比较接近。西北民族地区比西南民族地区发展能力上略强。这说明在实施统筹发展战略中,各民族地区的实力或经济竞争力是有差异的,但哪一个民族地区都没有绝对的竞争力优势。比如内蒙古在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等方面有优势,但在统筹国内外发展方面却相对不足。宁夏、新疆、青海、广西四省区的情况比较接近,实力差不多。贵州和云南的综合实力比较弱,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比较强。西藏的情况比较特殊,要充分考虑国家政策的支持因素,所以个别指标反而比别的省区高。因此,西部各省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设计、战略决策和对策选择。

表3 西部民族地区统筹发展能力的聚类分析(2002年)

地区  

7类

6类

5类    4类

3类

2类

内蒙古

 

1

1

1

1

1 1

广西  2 2 2 2 1 1

贵州  3 3 2 2 1 1

云南  3 3 2 2 1 1

西藏  4 4 3 3 2 2

青海  5 5 4 4 3 1

宁夏   6 6 5 4 3 1

新疆  7 

1 1 1 1 1

5.对西部民族地区统筹发展综合能力的新排序。根据五种能力和主成分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出新的省市区发展能力的排序(见表4)。按照一般的统计习惯所计算的排序结果与按照主成分和五统筹能力的计算结果有很大的不同,原因是分析要素不一样。能力分析要比统计习惯更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表4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能力排序(2002年)

按主成分   

按5统筹

地区   得分   排序   得分   排序

内蒙古   0.7339   1 

0.8610

 5

广西  0.2611

 4   0.8117   6

贵州

  -0.3380   5 

0.7935

 8

云南  

-0.5040

 7   0.8025   7

西藏

  -0.4872   6   1.1453 

1

青海  

-0.5421   8 

0.9676   3

宁夏

  0.4163 

3   1.0087 

2

新疆  0.4604   2 

0.9336   4

二、西部民族地区小康战略的分类模型

1.对民族地区统筹发展模式进行分类的指标选择。大家知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直观的描述,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是对政府收入的比较直观的描述,也是地方政府开展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经济基础。农牧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是对当地农牧民生活水平状况的直接描述,而且是反映小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分类标准的选择和确定中,我们以稳定脱贫为基点,以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为基准,以与稳定脱贫相对应的人均GDP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基础数据标准,来建立该分类的指标体系。同时,为了反映小康社会建设的动态变化情况,我们又把小康社会建设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之间的指标增长幅度为翻一番。考虑到具体的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特点不同,我们在实际确定每个地区的发展模式的时候又以达到两个基本标准为评估的最低参照标准,这是符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的。

2.西部民族地区的四种统筹发展模型划分。我们综合考虑民族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农牧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等三项指标,可以把民族自治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模式大致分为四类(见表5):(1)稳定脱贫型小康社会的模式。(2)温饱水平型小康社会的模式。(3)小康社会型小康社会的模式。(4)富裕社会型小康社会的模式。表5中四类建设小康社会模式中某一类模式的三项划分标准(2002年),是该类模式的基本要求。换句话说,只有完全符合某一类模式的三项划分标准或两项,这一地区才属于相应的某一类模式。

表5 四类建设小康社会的模式的划分标准(2002年)

小康社会的四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农牧民家庭人均

基本模式  

(元)(元) 年纯收入(元)

稳定脱贫型 4000以下 300以下1500以下

温饱水平型4000-8000 300-600

1500-3000

小康社会型

8000-16000 600-1200

3000-6000

富裕社会型16000以上 1200以上6000以上

资料来源:根据《2003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取平均值计算整理。

3.实证分析结果。分析表明,西部民族地区大多数还处在统筹发展的第一和第二阶段,整省整区地达到小康社会型的还没有,说明目前统筹发展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扶贫开发和稳定解决温饱。同时,根据上述模型进行分类时需要注意的是,西部民族地区目前只能进行三种类型的划分(部分县属于第三种类型),这是因为实际上第四种类型只是一个目标发展模式,是若干年后才能实现的长远目标(见表6)。

表6 西部民族地区小康建设阶段分类(2002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计算整理。

4.西部区域性民族地区的统筹发展分类。我们选择甘肃民族地区的情况为例进行分析。甘肃民族地区有2个民族自治州,21个民族自治县(市),根据建设小康社会四种模式的划分方法和2002年甘肃民族地区21个民族自治县(市)的实际情况,甘肃民族地区21个民族自治县(市)可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属于稳定脱贫型的民族县有临夏市、临夏县、康乐县、永靖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县、积石山县、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碌曲县、夏河县、合作市、张家川县和天祝县等17个县(市)。属于温饱水平型的民族县有玛曲县。属于小康社会型的民族县有阿克塞县、肃南县、肃北县。对甘肃省的21个民族县的特例分析说明,在西部民族地区目前已经在州(旗)和县(区)两级有达到小康水平型的实例。

5.分类发展的相对性和实践超越要讲可能与条件。从民族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上看,实施统筹发展的根本是实现三大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就是要用新的发展观统揽工业化、城镇化和产业化等三大发展问题。另外,中央关于区域经济的全新发展观有重要的针对性,其目的就是要纠正近年来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带有务虚性质的战略决策倾向,把我国区域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导向正确的发展轨道。从理论上讲,某些民族区域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跨越其一阶段是有可能的,但必须具备严格的限制条件。也就是说,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提高发展速度是可能的,但跨越阶段是不可能的。国内外的许多实践证明,发展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发展。为此,我们要通过观念和战略的转变纠正务虚的发展倾向:从注重物质资料的增长转到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上来;从单纯追求数量扩张转到数量、质量、结构、效益同时兼顾上来;从偏重城市发展转到城市与农村同时发展上来。

三、西部民族地区分类实施统筹发展战略的决策价值

1.稳定脱贫型民族地区实施统筹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对策。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已经总体上稳定脱贫,正向温饱水平型小康社会迈进,但部分地区在灾害年份返贫的可能性还很大。在发展对策上应以经济增长战略为主线,以培育经济增长点为方向,以资源开发、招商引资、争取政府的政策扶持为手段。对策选择是:(1)突出两个市场建设,市场建设本着与地方资源优势相结合的原则,发展特色农牧业,提高市场与地方经济的关联度,构建特色市场与特色经济相互促进和联动的产销一体化格局。(2)创造好的政策环境。要对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进行准确定位,规范政府各部门的行为,实行系统的政策引导以及促进政策,支持在专业镇或专业化产业区中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科技开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中心、融资担保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服务组织。(3)在充分发挥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将比较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思路结合起来,实施竞争优势导向的跨越式产业发展战略,通过培育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结构创新等途径促进产业联系,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发展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4)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促进贸工农一体化发展。要把培训和教育作为推进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加强对专业性教育培训活动和机构的指导,完善创新和学习体系,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大量的多样化的高效的贸工农一体化企业的繁衍。(5)开展区域营销。政府和中介机构应制定区域营销的公共政策,树立和维护区域品牌的市场形象,支持产品广告宣传,增强与市场对接的能力,吸引和保留投资,利用国有资产或联合集体企业发挥公共服务的作用,成立零售、批发营销中心,形成商品的集散地。(6)提升县域经济的产业组织水平。要维护公平竞争,促进资本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要大力发展中介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发展信息、技术、咨询、培训等市场中介和社会服务机构。(7)加强现代基础设施建设。要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争取国家财政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各县(市)的对外交流通道;对重点集镇进行整体规划和再建设,优化市场环境;要与时俱进,借信息化之力,为提升优势产业的竞争力、扩大对外联系、招商引资提供信息平台。[2]

2.温饱水平型民族地区实施统筹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对策。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已经稳定脱贫,正在向温饱水平型小康社会迈进。在发展对策上应以工业化和产业化战略为主线,针对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特殊性和途径,通过产业集群,增强产业规模优势,通过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对策选择是:(1)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通过产业集群,增强产业规模优势,通过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2)加大扶贫力度,重点解决列入国家重点扶贫乡的经济发展问题。积极改善贫困乡的经济发展环境,改善贫困乡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搭建好经济发展的平台。选择适宜的经济发展项目,积极筹措项目资金,以项目建设带动扶贫工作,提高扶贫乡的经济实力,提高农牧民收入。(3)加快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继续强化政府行为,建立和完善县、乡两级政府教育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加强教育项目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动员全社会大办教育,鼓励和发展民办教育。加强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努力使人人享受初级医疗保健,提高健康水平。(4)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逐步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加大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晚婚少育的公民进行一定奖励。

3.小康社会型民族地区实施统筹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对策。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但还没有进入富裕型社会。在发展对策上应以城镇化和现代化战略为主线,以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环境质量、提高社会发展质量、提高民族区域内在素质为方向,以建立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带和经济增长区为手段。对策选择是:(1)努力解决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要充分利用民族县的资源优势特点并结合市场需求稳步调整产业结构,选定好主导产业,形成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的非均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大企业产权结构重组力度,对现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积极吸纳各个渠道的资金,组建规模较大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强的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要注意在经济发展中解决好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做好后续产业的发展规划。(2)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要转变政府工作人员的观念,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控制政府规模,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管理模式,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减少管理成本。(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要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土地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生态环境因素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要从大局出发,统筹安排,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要体现公正性原则。要建立公正合理的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的筹资机制,江河中下游地区要承担一部分对其有益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中下游地区要给上游地区提供环境保护补偿资金。(4)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方面,政府要积极引导群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3]

4.富裕社会型民族地区实施统筹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对策。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高,已经总体上实现了小康,正向富裕社会型小康社会迈进。在经济发展对策上应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主线,通过企业产权经营,提高内在素质,培养国际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开展跨国投资与经营。也就是说,在富裕型小康社会的建设阶段,该地区已经基本上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程度已经相当高,其中,城镇化水平至少要达到60%左右。从地区经济结构及经济体系的构造来说,已经达到了完整性和外向性的统一,基本实现了主体经济或主导产业的信息化。西部民族地区目前还没有属于富裕社会型小康社会建设模式的民族县,但若干年后,会有许多目前的小康民族县提前进入这一建设模式。从西部民族地区的目前情况看,要达到富裕型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按照年经济增长10%的速度,大概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若按照年经济增长12%的速度,大概需要25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到2030年左右,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就会有少数几个发展快的民族县提前进入富裕型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会有许多市县进入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

标签:;  ;  ;  ;  ;  ;  ;  ;  ;  

西部民族地区分类建设小康社会的模式与对策研究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