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盐城)产业园特色发展研究论文

中韩(盐城)产业园特色发展研究

陈洪全

(盐城师范学院 城市与规划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7)

摘 要 :中韩(盐城)产业园是国家层面战略合作的新模式,极大增强了盐城对外开放的差别化竞争力。目前产业园高端项目和龙头企业偏少,因产城分离、人口集聚较缓导致产业园的集聚与带动作用不强,同质竞争与制度创新不够使产业园的边界和功能定位不明晰。加快盐城中韩产业园特色发展,一是高端产业引领,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对接韩国最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升级汽车产业;二是抱团发展,内外结合,强化国家级盐城经济开发区作为核心区的引领和龙头作用,把盐城港“一港五区”整体纳入产业园;三是产城融合,对接上海自贸区,实现开发区域行政区合一,推动产业园区的城市化进程;四是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依靠创新驱动,“引智招商”,打造中韩盐城生态城。

关键词 :产业集群;产城融合;绿色发展;机制创新

园区经济是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而兴起的新兴市场竞争主体,是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发展园区经济的目的一是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二是推进产城融合,实行产城一体化;三是带动区域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国内外园区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业化阶段,以工业园区、加工园区为主,如深圳蛇口工业区;第二阶段是科技创新阶段,包括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如西安高新区;第三阶段是城市化阶段,推进产城融合,建设科学城,如苏州工业园区;第四阶段是综合化阶段,融合社会经济多功能,拓展产业社区、产业生态,如中新天津生态城[1-4]。2017年12月,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盐城市、山东烟台市、广东惠州市分别设立中韩产业园。其目标与任务是承担“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探路径、为转型作示范、为未来谋发展”的战略使命,着力营造一流环境,集聚一流项目,打造一流园区。盐城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期,中韩(盐城)产业园从发展阶段看,应该处于第三代园区向第四代园区的过渡期,中韩(盐城)产业园作为国家层面战略合作的新模式,在以高水平开放引领盐城高质量发展走在苏北苏中前列中起着重要的创新性、引领性作用。

一、中韩(盐城)产业园发展现状

(一)战略推动,对外开放能级提升

盐城市紧抓“一带一路”、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叠加机遇,设立中韩(盐城)产业园,是国家层面战略合作的新模式,赋予盐城在改革开放新征程中重大的历史使命,极大增强了盐城对外开放的差别化竞争力。一方面,实现国家战略赋予盐城新的责任担当,表明在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盐城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长三角地区唯一的中韩产业园区,按照“两海两绿”发展路径,以中韩(盐城)产业园为契机,加大改革试点和政策创新,深化盐韩全产业链、全市域、全方位合作,提升产业合作层次。2016年,盐城市实现进出口贸易79.51亿美元,其中对韩国贸易总额达22.15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7.86%,位居首位;2017年,盐城市实现进出口贸易86.52亿元,受“萨德事件”的影响,对韩贸易受到冲击,但贸易总额仍有14.25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6.47%,仅次于对美贸易,位居第二位;2018年1--11月份,盐城市实现进出口贸易86.5亿美元,增长12.1%。全方位强化对韩合作是盐城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取向和鲜明特色。目前盐城市已累计批准设立韩资企业700多家,总投资额超过60亿美元。盐城成为江苏省韩资大企业最集中的城市。

(二)产业集聚,“一园三区”格局初建

中韩(盐城)产业园空间格局为“一园三区”,“一园”即中韩盐城产业园区,“三区”即核心区、主体区、联动区。其中产城融合核心区依托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产业,以及以汽车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服务业集聚区依托盐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大数据基础应用、大数据研发孵化及上下游配套产品制造,以及健康产业、文创旅游、现代商贸等都市产业;临港产业配套区分为大丰港产业配套区、空港物流园区和滨海新区临港产业区,对接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装备产业,临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韩国优势产业。在已有的现代起亚、摩比斯、京信电子、新韩银行等韩资大企业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和合作力度,作为核心区的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3+3”产业战略布局(汽车、电子信息、光电光伏三大主导产业,大智能、大健康、大文化三大先导产业)。

图 1中韩(盐城)产业园空间布局

(三)多元对接,效益逐步放大

江苏省政府《关于支持中韩(盐城)产业园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为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提供政策支撑。中韩(盐城)产业园积极探索制度创新,挖掘中韩自贸协定和中韩产业园政策红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平台搭建、金融资金投入等领域取得成效,其中,设立20亿元中韩(盐城)产业园基金,以及“韩园贷”“科创贷”“财保贷”等风险补偿资金池,撬动外资及社会资金;同时,以中韩(盐城)产业园为依托,推进中韩产业园建设的各类经贸活动,扩展人文领域交流合作,成功举办第一届中韩产业园合作交流大会,加强中韩两国多领域合作共建,加强与中韩(烟台)产业园、中韩(惠州)产业园交流合作,把中韩产业园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和投资合作方面发挥叠加效应。

二、中韩(盐城)产业园存在的问题

(一)以老传新,高端项目和龙头企业偏少

2004年,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在盐城成立,十多年来,公司累计销售整车突破500万辆,营业收入突破5 000亿元,目前,公司年生产能力达80万台,汽车产业是中韩(盐城)产业园的支柱产业和全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按照盐城“一部车”的发展目标,打造汽车整车、零部件和服务业“三个千亿”产业集群。近几年来,尽管地方政府已加大选资力度,扩大引进欧美和港澳台的资金项目,一批电子信息、光电光伏、健康文创产业项目先后落户中韩(盐城)产业园,但中韩(盐城)产业园“一车独大”“一资独大”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受汽车市场影响较大,并存在一定风险。特别是代表韩国当代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如精密电子、5G通讯、智能终端、新能源等企业项目明显偏少。

平地式农村一般是指海拔高差小于50 m的农村,整体上地势极为平坦,耕地条件好且极易连成片,村庄建设、农田划分等受自然布局的影响较小。此外,山体以小山坡为主,交通极为便捷;河流地势较低且一般从耕地区域穿过,植被以生态林为主。在“田—水—宅—林”的基本格局上,在建设生态网络时必需充分利用现有格局,进而建设“田—林”、“路—林”和“水—林”的乡村生态园。

(二)产城分离,集聚与带动作用不强

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是园区经济的初衷和首要任务。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大背景下,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是园区“二次创业”的根本。作为第四代园区和园区2.0版,中韩(盐城)产业园要选择具有先进性和特色性的产业。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汽车产业,从传统型向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车升级,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产业集群、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要主动对接中韩两国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双向合作平台优势,加强与韩国新万金经济自由区等产业园区的合作,围绕两国优势产业项目深化合作,对接韩国最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精密电子、5G通讯、智能终端等领域扩大合作交流,促进共同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是园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趋势,是园区产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特征,中韩(盐城)产业园要主动对接盐城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大数据等主导和特色产业,做大产业链,做强产业群。以中韩合作为主线,进一步扩大与欧美、港澳台招商选资,特别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面向全球布局产业链,坚持高端产业集聚、高端研发引领、高端品牌经营,培育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5]

图 2 2017年江苏省 13个省辖市对外经济情况

(三)同质竞争,体制机制创新不够

产业园区多设在城市的郊区,在早期发展中多以优惠的政策和低廉的土地成本,吸引企业投资和集聚,再通过企业提供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由于生活配套服务先天不足,企业员工往往白天入园、晚上回城。随着产业园区的演化和发展,园区承载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大量城市要素和生产活动在区内并存聚集,推动了产业园区的城市化进程,园区经济与城区经济逐渐走向融合,随着园区经济实力和创新活力的增强,园区已成为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增长极[6]。面对园区经济走向城区经济、产业园区走向综合城区的发展趋势,中韩(盐城)产业园要按照产业新城理念,推进产城融合,在加快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依托智尚汽车小镇,加快建设韩国特色文化街区、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社区等功能设施,加快园区人口集聚和城镇化步伐。借鉴苏州新加坡园区经验,推进开发区与行政区合二为一,承载起新的城市职能。要发挥中韩(盐城)产业园区域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对接大上海,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等改革经验,在投资贸易便利化、放宽外资准入政策、跨境电子商务试验、跨境金融投资结算等领域开展创新实践,承担起“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探路径、为转型作示范、为未来谋发展”的战略使命[7]

表 1我国三大中韩产业园对比

三、中韩(盐城)产业园发展建议与对策

(一)高端产业引领,打造现代产业集群与体系

中韩(盐城)产业园由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丰临港产业区三个核心板块组成。其中,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作为国家级开发区拥有中国沿海汽车城、韩资工业园、盐城综合保税区、盐城未来科技城、韩国社区五大功能平台,但产强城弱,人口集聚较缓;盐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盐城市区南部,是城市规划“重点向南”的发展轴,是盐城市新的行政文化、商务商贸、科教金融中心和新型居住区,但城强产弱,实体经济不强;大丰临港产业区位于大丰港区,拥有国家一级口岸——大丰港,年吞吐能力突破9 000万吨、集装箱45万标箱,但港、城脱节,港口带动作用不强。因此,中韩(盐城)产业园叠加效应、倍增效应不明显。

(二)抱团发展,内外结合,扩大辐射范围

现代园区投资主体由依赖外资向内外资并重或以内资为主转变,承接服务由依靠承接跨国公司外包业务向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由注重规模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转变,资源配置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转变,产业结构由以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和专业服务业相结合转变。因此,大部分现有产业园区,受制于土地资源限制,积极运作“飞地”园区,“园中园”“园外园”成为趋势。按照“一园三区”空间布局和核心区、主体区、联动区功能配置,强化国家级盐城经济开发区作为核心区的引领和龙头作用,通过腾笼换鸟,实现产业升级和资源配置优化,提升核心区的土地投资强度和土地产出水平,使其高于全省国家级开发区平均水平。主体区要整体推进,统一规划,按照省政府《关于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前期规划的主体区除了国家级盐城经济开发区以外,还包括临港产业配套区,依托大丰港一类开放口岸和大丰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要加快提升大丰港的能级,与中韩(烟台)产业园配套的烟台港相比,烟台港包括芝罘湾港区、西港区、龙口港区、蓬莱港“一港四区”,年吞吐量近3亿吨,大丰港吞吐能力不到烟台港的三分之一,在扩大大丰港生产能力的同时,尽快把盐城港“一港五区”整体纳入到中韩(盐城)产业园临港配套区,加强临港产业发展,实现港产合一。联动区包括市域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或平台载体,集聚盐城全市最优质资源,但与中韩(惠州)产业园1 700 km2的联动区相比,空间不足。各联动区要与中韩(盐城)产业园主动对接,开发“飞地”园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三)产城融合,政区合一,复制自贸区经验

中韩(盐城)产业园包括“一园三区”,有明显的边界和功能定位。国家要求中韩(盐城)产业园与中韩(烟台)产业园、中韩(惠州)产业园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但是,目前,中韩(盐城)产业园存在边际被扩大的现象。一是把大部分的韩资企业项目都归并到中韩(盐城)产业园,虚化了中韩(盐城)产业园质效;二是功能主业不聚焦,非园区功能产业泛化,淡化了中韩(烟台)产业园独特优势;三是与中韩(烟台)产业园、中韩(惠州)产业园同质化,重复引资、重复建设,甚至恶性竞争。同时,中韩(盐城)产业园存在单向流动,引进多,输出少,2016年、2017年盐城与韩国进出口贸易中,进口分别高达88.3%、78%,逆差拉大。

从配电网整体角度出发,全面而系统的反映配电网特点与要求,考察电网结构和性能能否满足有关规程规定的要求。

除了有效催生云南高铁旅游热,对沿线城市的发展也不可小觑。高铁的开通,给高铁沿线城市带来更多发展商机和发展动能,有力刺激城市消费、房地产开发、经济投资等领域加速转型升级,产生一批“同城工作、双城生活、多城消费”的新兴群体。云南以高铁站车为支点的城市圈、生活圈,产业链、经济带正加快形成。

(四)绿色发展,优化环境,创建生态城

随着产业园区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产业园区的外部政策环境逐步趋同,园区更加依赖创新驱动、特色发展,从片面的硬环境建设走向全方位的产业培育,在打造一流硬环境的同时,开始重视园区文化氛围、创新机制、公共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很多产业园区在关注“招商引资”的同时,也在关注“引智招商”,积极吸引科研院所、科学家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等落户园区。中韩(盐城)产业园要吸引韩国大企业、大集团在园区设立科技研发机构,加速高端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引进韩国优质教育资源,在盐城设立中韩联合大学,同时,依托国家级“金字招牌”和中国盐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集聚国际高端技术人才,促进人才资源的集聚与开发,从而为新兴产业培育和园区产业升级提供动力,实现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中韩(盐城)产业园要依托盐城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基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资源,注重保护环境,突出园区生态底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参照中德生态园、中新天津生态城,打造中韩盐城生态城,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天蓝地绿[8]

参考文献

[1] 王缉慈,朱凯.国外产业园区相关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8(2):1-7.

[2] 董士浩,李稚.产业集聚与园区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8(9):474-475.

[3] 马丽,严汉平.产业聚集与园区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18-123.

[4] 王缉慈.中国产业园区现象的观察与思考[J].规划师,2011(9):5-8.

[5] 宁越敏.世界著名高科技园区的营运和发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2(1):1-7

[6] 张晓平,刘卫东.开发区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科学,2003(2):142-149.

[7] 朱益民.努力打造中韩(盐城)第四代产业园区[J].唯实,2016(8):18-22.

[8] 陈洪全.苏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与机制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1-5.

中图分类号: F061.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873( 2019) 04-0072-04

收稿日期: 2019-03-06

基金项目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苏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与机制研究”(17DDB015);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课题“江苏沿海生态保护特区关键问题与机制研究”(18SSL018);盐城市政府社科奖励基金“盐城加快中韩产业园特色发展研究”(18szfskB38)。

作者简介 :陈洪全(1963--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与区域规划研究。

doi: 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9.04.095

〔责任编辑:陈济平〕

标签:;  ;  ;  ;  ;  

中韩(盐城)产业园特色发展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