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S、PFN与FHR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对比探讨论文_鲁春华,王实

( 中国人民解放军92493部队医院骨科辽宁葫芦岛 125003)【摘 要】目的:对比研究动力髓螺钉(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5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017年2月到2019年2月,我院收治后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使用DHS治疗,B组使用PFN治疗,C组使用FHR治疗,对比三组治疗指标。结果:C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A组和B组,患者术后髋关节疗效评分高于A组和B组,数据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动力髓螺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并提升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效果,临床价值较高。【关键词】DHS;PFN;FHR;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5-0082-0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发生率较高的骨折类型,其多为间接外力作用所致,其中跌倒时强力内收或外展、下肢突然扭转、直接外力撞击等均可导致患者发病,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而容易在下肢突然扭转及跌倒时发生骨折。股骨粗隆部的血运十分丰富,因此患者的骨折后很少出现不愈合的情况,但患者容易发生髓内翻和其它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的恢复效果较差。本研究对比分析DHS、PEN和FHR三种方式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如下报道。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7年2月到2019年2月,15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各50例随机纳入A、B、C三组。A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65~89岁,平均(74.626.15)岁。B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65~88岁,平均(74.966.22)岁。C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66~89岁,平均(74.186.37)岁。基本资料三组两两对比均P>0.05,有可比性。1.2方法A组使用DHS治疗,让患者保持仰卧位,麻醉后在股骨外侧上端开切口,对移位的骨折块进行复位处理,使用C型臂确定复位满意后,在股骨下3㎝处将导针置入股骨头内,对导针置入的长度进行确定和调整,之后进行扩髓处理,然后将钢板置入并进行固定后完成手术。B组使用PFN治疗,先对患者进行闭合复位处理,使用X线检查复位效果满意后,在患者大粗隆上缘头侧开切口,对大粗隆顶点及梨状窝进行探查,选择合适位置开孔后将导针置入,使用C型臂进行透视确定满意后将定位针置入,对方向和深度进行合适调整,然后将近端拉力钉和防旋钉旋入。C组使用FHR治疗,在患者髋关节外侧开切口,将患者的股骨头及细小骨折块取出,保留大小粗隆等较大的骨折块,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的筋膜纤维,之后实施扩髓处理,完成后选择大小合适的人工股骨头进行置入,然后进行复位处理,完成后将切口逐层缝合并给予患者负压引流处理。1.3评价指标统计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对人工髋关节疗效进行评分。人工髋关节疗效评分用Harris评分完成,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髋关节功能越好。1.4统计学方法SPSS软件处理数据,X2检验和t检验数据差异,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表1中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对比,C组均明显少于A组和B组,Harris评分对比C组均高于A组和B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A组和B组各项数据比较手术时间A组更长且差异显著(P<0.05),术中出血量和Harri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1 三组各项指标()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Harris评分(分) A组 B组 C组 114.92±12.63 91.47±12.59 56.82±7.64 382.17±45.92 352.17±40.68 192.33±37.15 81.27±3.54 80.67±3.48 85.72±3.06 3 讨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疼痛和肿胀为主,其患肢活动明显受限且不能正常站立和行走,导致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较为严重,其在日常生活中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几率相对较高,并且患者年龄较大时会导致其卧床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上升,影响其手术效果[1]。目前临床上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动力髓螺钉(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等方式在临床上均有应用。根据临床实践,三种方式在临床上的应用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让患者的骨折愈合,但不同的方式在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上存在一定差异[2]。动力髓螺钉是股骨粗隆间骨折以往治疗中应用较多的方式,其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帮助较大,但临床实践表明其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并且手术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出血量较大,患者在手术后的恢复速度相对较慢,容易导致患者因并发症的影响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3]。股骨近端髓内钉近年来应用较多,其临床应用时能控制骨折部位的轴向力线,防止骨折旋转畸形,降低内置物断裂的风险,并且能减少手术感染的几率,手术对患者的局部组织的破坏较小,并且固定效果较好且能够支持早期功能锻炼,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但研究表明其术中出血量较大且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并不能达到理想状态[4]。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另一种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方式,其相对于其它治疗方式具有操作简单且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并且患者手术后的恢复速度较快,还能让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达到满意状态,对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帮助[5]。本研究对动力髓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应用不仅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其术中出血量,还能让患者在手术后的功能恢复效果得到提升,对改善患者的病情有很大帮助,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张耘,熊永发,周林,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18(24):4736-4739.[2]周国,刘晓.DHS与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01):51-52.[3]孙军,孙茂庚,王健,等.人工股骨头置换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7,32(12):1292-1294.[4]刘丰庆,孙永利.DHS、PFN与FHR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对比[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1):61-62.[5]郭云财,温准.DHS、PFN与FHR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S2):27-28.

论文作者:鲁春华,王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保健营养》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0

标签:;  ;  ;  ;  ;  ;  ;  ;  

DHS、PFN与FHR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对比探讨论文_鲁春华,王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