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源市中医院 122500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76例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血肿碎吸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提高患者精神状态。
关键词:治疗总有效率;满意度;生命健康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发病率也在日益增加。患者发病原因与平时生活习惯及工作压力有关。当前对于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有效办法是采用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具有创伤小、疗程短、费用低等特点[1]。本研究以我院76例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8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51~77岁,平均年龄(61.3±2.1)岁,23例内囊出血,15例脑叶出血;观察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1.6±2.3)岁,22例内囊出血,16例脑叶出血。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即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心电显示,注意患者精神状态。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根据患者所表现的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采用CT扫描患者血肿的部位和大小,后依据穿刺点至血肿中心的距离取合适的长度进行穿刺针,对于固态血肿部位可采用插入针形血肿粉碎器的方式,进行血肿连续粉碎,对于不规则的血肿形状,详细分析症状要点,并采用相应对策进行治疗[2]。
1.3观察指标
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有效及无效,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身体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减轻,身体各项指标趋于正常;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身体各项指标均无变化或病情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患者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比较满意及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我院采用SPSS15.0软件来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用率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2.1%,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8.9%,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当前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致死率非常高,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患者脑内血肿会给周围的脑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压迫,从而诱导形成脑水肿,升高颅内压,甚至引发脑干坏死、出血及脑疝等。通常患者脑内血压压迫脑组织的时间越长,水肿的范围就越大,病情会越严重,因此大部分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死于急性期。通常采取的治疗方法,除手术治疗外,还需要降低患者颅内高压,有效的避免继发性病理生理变化,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采用先进立体定向仪,以CT及MRI为引导,显著降低误差发生率,但要求手术医生数量掌握穿刺技巧和操作方法,以及CT定位[3]。本研究对观察组给予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的临床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采用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减少医患纠纷,故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赵一志.微创血肿碎吸术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应用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01(9):36-37.
[2]黄涛.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28(2):84-85.
[3]康强,周东,曾胜田,彭远强,黄健东.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J].广东医学,2012,20(9):3103-3104.
论文作者:苏金鹏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血肿论文; 患者论文; 脑出血论文; 高血压论文; 微创论文; 对照组论文; 颅内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