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智慧的选择:告别“三个好学生”!_三好学生论文

中国教育智慧的选择:告别“三个好学生”!_三好学生论文

中国教育智慧的选择:和“三好学生”说再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教育论文,智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德、智、体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评,是我国大中小学40多年来的传统,“三好学生”一直都是人们心目中优秀学生的代名词。进入21世纪,由于新教育观念的冲击,人们开始对长达40多年历史形成的特定的“三好学生”文化产生了怀疑。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实行了数十年的“三好学生”评选办法,如今是否过时了?“三好学生”文化是否应该成为过去?我们认为,中国教育应该坚决、勇敢地和“三好学生”说“再见”!

一、“三好学生”是“精英”教育的产物,中国教育应该和“三好学生”说再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个人的和谐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几个“精英”。在“三好学生”评选标准中,所有的学生被拉到一把尺子前,然后,所有的学生被分为两类:“三好学生”和非“三好学生”,这种粗暴的分类根本无视学生这一个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创造性和潜在性。我们的教育,历来都是喜欢将孩子们分成三六九等,评什么优秀干部、“三好生”、成绩优秀的好孩子,同时也等于相对评出了一大堆不优秀的干部、表现不好的学生、成绩不优秀的“坏”孩子。面对着这样的评比,孩子们会怎么想呢?

由于“三好学生”的评选是有一定的名额限制的,一般在10%左右,评选“三好学生”时,永远是那么几个人(往往是学生干部)当选,评得几个人趾高气扬,评得“老百姓”心灰意冷,少数几个孩子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沐浴着教育的阳光,大多数孩子获得了否定的评价,默默地站在没有阳光的角落里。其次,对于那些有幸成为“三好学生”的孩子,“三好学生”是否是其成长的一剂良药呢?事实表明,不少的“三好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付出一个沉重的代价:自我的迷失。许多“三好学生”容易形成一种强迫倾向——表扬依赖症。他们在老师及家长的赞扬中获得了一种智慧:为了得到大人的表扬,他会倾向于表现出老师或家长所期望的行为。难道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制造出听话而失去个性棱角、善于察言观色揣摩大人心理的下一代吗?再次,“三好学生”的终身制直接导致了“三好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挫折的磨砺,缺少失败的心理体验,有的甚至在一个微乎其微的否定性评价面前(或许只是老师一个批评的眼神)不堪一击,惊慌失措。

确切地说:学生就是学生。不能简单地用“好”与“不好”来甄别。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没有足够的多样性,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蓬勃生机。就学校教育而言,没有一马当先,就没有万马奔腾;没有差异丰富的个性,就没有全面发展的勃勃生机。毫无疑问,足够的多样性是教育最可贵的财富。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特的、富有个性的人,他们无时无刻都在动态发展着。我们需要的是对其成长过程中某一方面的缺憾和不足进行矫正、引导、激励,以促进他们更健全地发展,而不是用“三好学生”、非“三好学生”甚至“后进生”“差生”来定性。任何用贴标签的办法把孩子划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都是教育的无能和失败。

换言之,每个学生都应得到赏识。传统的综合测评讲究标准化与划一性,忽略了对孩子个性和创新的鼓励,获奖的学生往往是千人一面,而有其他特长的学生即使表现得再出色,也与优秀学生的称号无缘。这种学校对“偏才”的不承认打击了一些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摒弃传统的“大而全”的教育,要“因材施教”,培养“术业有专攻”的“一专多能”的人才,而不是“两脚书橱”的“书呆子”。再说,人的发展是多样性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均衡发展。我们应该有更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个性的评价体系。

二、“三好学生”不能全面地评价学生,中国教育应该和“三好学生”说再见

评“三好学生”强调“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就是要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这无疑是想把人都拉齐了,成为“样样都能”的标准件。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即使是成人)也很难做到“样样都好”。因而,“三好学生”奖状只能年复一年地授予少数“精英”,像简·霍金这样高位截瘫的人永远都不会成为“三好学生”,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另一方面,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良好的社会活动和交际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人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方面是“三好学生”标准所不能涵盖的。

“三好学生”评选的实际操作告诉我们:“德好”大部分人都能做到,“智好”则以学科成绩达到一定水平作为评选的硬杠子,这就要求孩子们功课都要平均发展,偏科的特长生永远与“三好学生”无缘。这种评价模式隐含着这样一个等式:学科成绩优秀=学业成绩优秀=智能发展状况优秀=三好学生。这显然是一种单一的、以认知为唯一取向的学习教育观。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的智能结构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等。“智育”的丰富内涵岂是学科成绩能一概评定的!至于“体好”也往往以体育成绩达到某一水平为标准,有的孩子先天身体素质差,生长发育缓慢或身体存在着某种缺陷,那么,这些孩子即使再优秀,也将永远徘徊在“三好学生”这一高高的门槛之外!“德、智、体全面发展”从其本义来说是为了促进孩子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在实际评选过程中,大量的硬性指标使“三好学生”评选成为僵死的教条!

不难看出,传统的“三好学生”评选过于强调终极评价,缺乏渐进性和延伸性,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们认为,传统的评价、表彰办法已经逐渐不适应素质教育,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悖教育的初衷。

三、“三好学生”评选不利于学生个性张扬,中国教育应该和“三好学生”说再见

毋庸讳言,大部分的“三好学生”都是比较优秀的,但残酷的现实是,一些从来没有评上过“三好学生”的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往往是那些听话的“三好学生”,在社会上混得不如人意,甚至很不如人意。主要原因不在学生本身,而是我们的评价机制和教育方式存在缺陷。说实话,“素质教育”这个词虽然已经深入人心,可各地的做法却往往背道而驰。从学校到家长,都在为分数而奔忙,不要说相差十分,就是相差半分你都进不了那个人人都想进的“重点学校”。小学有重点,中学更有重点,大学就不要说了,甚至幼儿园也有重点,因为重点而生发出的悲剧是经常见诸报端的。而更残酷的是,这些个重点有时并不能保证学生能成为社会的“重点”的,因为学生所掌握的东西有许多和社会脱节,纸上谈兵的赵括眼下并不是个别现象。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三好学生”已变成一颗“怪味豆”。“三好学生”的评选已偏离它的主旨,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步人误区:(1)“三好”变“一好”“两好”。有的学校仅以一次期末考试成绩定“三好生”,这是典型的终结性评价而非发展性评价;有学校只要该生成绩好、守纪律,就给他评上“三好学生”,培养了一批高分的“乖乖娃”。(2)评“三好学生”送人情。在小学,“三好学生”奖状往往成为取悦家长的“人情”,可以随便送;在中学,由于“三好学生”可以在中考、高考中加分,因此出现了“三好学生”往往是干部、大款子女的舞弊现象……(3)老师说了算。评选“三好学生”普遍的做法是教师“圈定”,即使是选举,候选人也由老师提出“意向”,关键时刻(比如得票相同),还是老师“一锤定音”。这样的本末倒置还怎能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精神?

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也不能墨守成规。“三好学生”的评判标准应该补充新的内容,从“三好学生”变为“多好学生”,从身体、学习、工作增加到“德、智、体、美、劳、心”等,也许还有探索与创新精神等等。把素质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时,对优秀学生的评判也应该包含素质教育的一切内容。

在人类步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认为:中国的教育评价模式应是多元的。面对“三好学生”的去留,如果我们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没有反思并进行改造或革新的勇气,那肯定不是中国教育智慧的选择!

标签:;  ;  ;  

中国教育智慧的选择:告别“三个好学生”!_三好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