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中学入学考试试题对课堂教学的思考--从2005年盐城中学入学考试语文试题谈起_中考论文

重视中学入学考试试题对课堂教学的思考--从2005年盐城中学入学考试语文试题谈起_中考论文

关注中考试题,反思课堂教学——从盐城市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谈开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盐城市论文,课堂教学论文,开去论文,年中论文,语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我们对200份盐城市2005年中考语文卷的答题统计分析,从总体看来,每小题的得分率较上年度有所提高,得分率在80%以上的题目约占全卷总题量的七成左右,特别是综合阅读部分的第14、19、20等题的得分率达到了90%以上。当然,这其中不排除试题本身的原因,但也不可否认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以来,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和教研人员为之付出的努力。

不过,也有部分难度不是很高的题目的得分率偏低,都没有达到60%,我以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的诵读能力特别是文言文的诵读能力低下。如第10题,考查朗读停顿的能力水平,按理说难度是很低的,可得分率却出人意料的低。竟然有相当多的学生这样停顿:“夫人/好学”。可见,连最起码的发语词“夫”后面该停顿都没有掌握,而将其误解为“夫人”。二是情境理解能力较弱。如第6题,考查的是课文默写,共八小题,纯记忆性题目的得分率都较高,达95.25%,可第(7)小题情境默写的得分率是那样的低。说明学生平时没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同时,对试题设置的情境没能准确地理解。三是内容的概括和信息的提取能力不强。如第16题,考查的是对具体语段内容的概括,其实也是考查对说明对象的把握。第23题,考查的是重要信息的提取能力。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准确地获取关键信息,同时又不能准确地表达。四是整体感知和赏析能力很差。如第26题,四个选项从文章的“重点词语”、“关键语句”、“精彩语段”及“思路特色”等方面来设置的,应该说A、C、D三项的错误还是比较明显的,只要在答题时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兼顾前后文的联系,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品味作品的语言,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我们的学生就是缺乏这些方面的能力,只有30%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 B" 项。五是综合运用能力不高。如第8题,相当数量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新闻的标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新闻的浓缩和概括的写作要领,不能从“导语”中提取包含“人物、事件”等关键信息,往往信息不全或表达不畅。

以上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学生的问题,而实际上是教师的问题,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出了问题,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都能找到这些问题的影子。

一是书读得太少。如果说以前学生读书的时间是被教师的“满堂灌”、“满堂练”所占的话,而如今抑或依然如故,抑或被频繁而无效的所谓的“小组讨论”所挤。从笔者每学期所听的近两百节语文课的情况来看,教师们最吝啬的就是不肯让学生读书。一堂语文课,能让学生从头到尾将课文读一遍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大多数教师都以学生在预习时熟读了课文为由,或直接开讲,或出示教师预设好的问题,开展所谓的合作式学习。当然,也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某些精彩语段进行朗读,但往往或在学生朗读前没有明确朗读的要求和任务,致使学生的读书如同“小和尚念经”,或在学生朗读后,只要求学生之间进行点评,满足于表面上的课堂气氛活跃,而对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不足不能很好地予以纠正,忽略了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作用。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能很好地读课文,更没有得到教师的矫正和指导,所以读不准停顿、节奏、语气,读不出个性、情感、寓意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将“夫/人好学”读成“夫人/好学”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对读书的重要性或意义,“古人之述备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不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所以,大凡名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十分重视读书的。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那“拗过去,拗过去”的读书动作和神态,使少年鲁迅“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而历久不忘。一代名师于漪老师之所以对语文是那么酷爱,有那么深的情感,恐怕与她年幼时受“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悲歌慷慨的国文教师的影响不无关系吧!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默读、略读和浏览等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确立“书非读无以解”的观念,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其次,自身要练就读书的硬功夫,以“深深感动”、“神情凝注”的范读去影响学生。如自身不具备范读的条件,则应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引领学生去读书;再次,务必要让学生带着要求和任务去读书,促使读与思的结合;四要对学生读书予以精到的指导。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点评,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评价和指导作用,使学生读有所得。

二是自主学习的成分太少。记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作过一个比喻,他把课堂教学比作哄小孩子吃饭,任凭你父母把饭食夸耀得多么香、多么甜、多么有营养,如果孩子不把饭食吃下去,这孩子还是胖不起来的。可见,说到底,课堂教学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然而,在我们许多教师的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分实在是太少了,有的只是“伪自主”和“泛自主”。有的教师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或教学预设的需要,将教学内容肢解为若干个思考题(且这些问题往往止于指认的层面,缺乏一定的思维度),然后要求学生到教材中去找出相应的答案,供教师分析讲解作佐证或完成板书设计之需。这种做法充其量学生只是在教师圈定的框子内自主,其实学生仍然是教师手中的木偶,是教师教学的陪衬。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无限度地自由交流课外资料和读书收获。如在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有的教师在导入课文,介绍了故事情节之后,就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或参与的种种献爱心活动。整堂课看起来气氛非常热烈,学生的参与率也很高,而实际上学生连文本都没有很好地阅读,更不用说对故事精巧的结构,寓意深刻的结尾,生动精练的语言和大胆奇特的想象的揣摩、品味和赏析了。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盲目追求学生活动的高频率和形式的多样化,不管问题是否具有讨论的必要,一概交给学生小组讨论,既没有让学生作独立思考的过程,又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讨论时间。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总是让学生又唱又跳。如一位教师教毛泽东《沁园春·雪》,竟让学生欣赏流行歌曲《东风破》,将一堂本该让学生尽情享受经典词作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饱览领袖人物的豪情美的语文课,上得让人啼笑皆非。可以想见,在这样的语文课上,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思维能力怎能得到训练和提高呢?

为此,我们要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实际需要确定学习的目标,明确学习的重点,实施学习的计划,选择学习的方式,发现需要讨论交流的问题等等。这样才能变学生学习的被动为主动,消极为积极,既注重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同时也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既有利于一部分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又能使一部分暂时落后的学生有机会得到教师较多的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一次次的阅读文本中感悟到理解文本的路径,概括内容的关键,提取信息的方法,赏析评价的规律等等。

三是拨云洞天的点化太少。目前,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相当多的教师错误地理解了新课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精神,对学生“过度地尊重”,甚至对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出现的偏颇,也不能很好地予以纠正,而一味地加以褒扬,丧失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指导”作用,使学习流于“自由化”状态。固然,语文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具有相当多的不惟一性和开放性,但这不等于说语文就是没有边际的,就是不管怎么说都是对的。即使是开放性的问题,其答案还是具有一定的规定性的,所谓的开放只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的开放。再说,就是同在规定区域内的不同答案虽然都可算对,但答案之间还是存在新旧、优劣之分的。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而且必须对学生在学习中经思考和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作出解答,给学生一个肯定的回答。不能将问题视同“绣球”,一味地附和学生的解说或给予廉价的表扬,更不能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因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帮助;当学生学习的思路受阻时,教师要给予启发;当学生学习方向发生偏差时,教师要给予引导;当学生的理解浮泛时,教师要给予深化。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得以逐步形成,教师才算在语文教学的领域内起到了“人梯”的作用。

标签:;  ;  ;  

重视中学入学考试试题对课堂教学的思考--从2005年盐城中学入学考试语文试题谈起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