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探究论文_王国清,赵文静,贾炜,武俊梅,姚娟风

王国清 赵文静 贾炜 武俊梅 姚娟风

(邯郸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河北 邯郸 056000)

【摘 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08例,为试验组,同期收集于我院体检并健康的成年人108例,为对照组,分别抽取两组研究对象晨起空腹肘静脉血,检测两组血细胞分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炎症细胞因子,如各系列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WBC与NEC高于对照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IL-10低于对照组,而IL-1β、IL-6、IL-8、TNF-α及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分别经t检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试验组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炎症因子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与IL-1β、IL-6、IL-8、TNF-α及hs-CRP水平均呈负相关(rs<0,P<0.05),与IL-10呈正相关(rs<0,P>0.05),且两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IL-10均低于正常健康人群,而IL-1β、IL-6、IL-8、TNF-α及hs-CRP高于正常健康人群,且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与炎症因子存在相关性。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炎症因子

【中图分类号】R749.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823-02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或丧失,存在典型的抑郁症特点[1]。抑郁心理可使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影响治疗效果,加重脑卒中患者躯体功能认知功能康复的不良影响。因此,脑卒中后抑郁的防治对脑卒中的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受损脑组织可降低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水平,影响神经递质水平,诱发认知和情感障碍。目前,有研究发现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大量炎症因子水平与正常人群存在较大差异,并认为上述因子是导致脑卒中后抑郁的始动因素[2]。为此,本文进行研究设计,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根据如下标准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08例,为试验组,男62例、女46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6.8±1.5)岁。同期收集于我院体检并健康的成年人108例,为对照组,男61例、女47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6.6±1.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相近,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3]:①患者经脑卒中诊断指南和抑郁症评分标准确诊为脑卒中后抑郁;②患者在我院进行严格规范化治疗,未接受外院或其它不明治疗;③患者及家属同意研究调查。

排除标准[4]:①患者脑卒中发病前已存在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②患者存在全身性炎症反应、感染等可对炎症因子产生干扰的疾病。

1.2方法

详细记录所有研究对象个人基本信息和健康资料,分别抽取两组研究对象晨起空腹肘静脉血5ml[5],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两组血细胞分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炎症细胞因子,比较两组间差异。

1.3评价标准

本相关性研究首先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细胞分析,评价项目主要包括[6]红细胞(RBC)、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M)和血小板(PLT)。炎症因子检测包括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7]。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计量资料选择t检验比较,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选择Spearman秩相关检验,rs<0且P<0.05为负相关,rs>0且P<0.05为正相关。

2 结果

2.1试验组患者与健康志愿者比较

两组患者血细胞分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炎症因子如表1、表2所示:试验组患者WBC与NEC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项目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脑卒中后抑郁具有显著相关性。试验组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IL-10低于对照组,而IL-1β、IL-6、IL-8、TNF-α及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分别经t检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试验组患者脑源性营养因子与炎症因子水平与正常健康志愿者存在较大差异。

3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作为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显著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具有深远的不良影响[8]。因此预防脑卒中后抑郁对脑卒中的有效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随着脑卒中后抑郁发生机制研究的深入,研究逐渐认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大量炎症因子异常血清水平是导致脑卒中后抑郁的始动因素[9],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与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上,与炎性因子有一定的相似性,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次研究针对临床病例和正常人群进行研究比较,运用统计学分析探讨彼此间相关性,为基础研究提供临床证据,以促进脑卒中后抑郁有效防治和治愈的早日实现。

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受损脑组织可降低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水平,影响神经递质水平,诱发认知和情感障碍[10]。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作为神经系统最重要的营养因子,可通过多种机制营养神经,降低外源性和内源性神经损伤,促进神经递质和其它神经营养因子合成。而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水平。脑卒中后常伴随炎症细胞浸润、小胶质细胞激活等炎症反应,可导致神经元坏死,合成并激活氧自由基、炎症级联反应,通过反馈作业进一步加剧炎症因子的合成分泌,加重机体损伤,导致卒中后抑郁。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发挥营养神经元的营养功能前,需先与受体TrkB(络氨酸激酶)结合[11],这种营养作用能减少内源性及外源性损伤引起的神经元伤害,同时,神经递质以及其他的神经营养因子的合成与营养支持5-羟色胺神经元及多巴胺神经元存在关联,体内外试验均有效证实脑卒中后易于发病机制可直接减少患者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TrkB蛋白的表达,此二者间存在明显的直接相关关系。相关研究已证实:脑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元营养完整性具有显著关联,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WBC与NEC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脑卒中后抑郁存在一定的关联。

炎症细胞浸润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是脑卒中后炎症反应的主要表现[12],可导致以下变化:促进神经元坏死及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导致炎症级联反应的发生,反馈促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的分泌情况,显著增加炎症细胞释放的肿瘤坏死及白细胞介素因子,以上这些炎症因子均为公认的与脑卒中后抑郁病情发展及预后存在直接关联。截止目前,已有多种炎症因子被报道与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包括hs-CRP、TNF-a、IL-1b、IL-6、IL-8及IL-10,其中只有IL-10是抑制炎症因子,其余五种全部为促炎因子。本次研究结果中,几个因子中只有IL-10为健康志愿者显著低于患病者,其它hs-CRP、TNF-a、IL-1b、IL-6、IL-8因子均高于患病者,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脑卒中后抑郁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有显著相关性。

上述研究解释低水平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高水平的炎症因子可导致卒中后抑郁。本研究通过Speraman秩相关分析,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与IL-1β、IL-6、IL-8、TNF-α及hs-CRP水平呈现负相关,rs<0,P<0.05,相关性明显;与IL-10则呈现正相关,rs>0,P<0.05,相关性明显;由此进一步证实:证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炎症因子存在明显相关性,二者在评定脑卒中后抑郁的病情中,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而之所以认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能与炎症因子相似,是根据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炎症因子分别与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间接推测而来,这种相似性可用于诊断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病情发展及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仅仅间接证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脑卒中后抑郁中有一定作用,而缺乏确切证据证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炎症因子间存在直接相关关系,仍需更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丽萍,朱英标,成俊英.脑卒中后抑郁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Val66Met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3,21(4):413-437.

[2]李晓鹤.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0):1410-1411.

[3]Rantamaki T, Knuuttila JE, Hokkanen ME, et a1. The effects of acute and long-term lithium treatments on trkB neurotrophin receptor activation in the mouse hippocampus and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J]. Neuropharmacology, 2006, 50:421-427.

[4]Zhou Z, Lu T, Xu G, et a1. Decreased serum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is associated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but not with BDNF gene Val66Met polymorphism[J]. Clin Chem Lab Med, 2011, 49:185-189.

[5]李晓鹤.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检测及其影响因素[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2):1630-1431.

[6]朱佳隽,曹英川,马旭华等.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脑卒中后抑郁症中的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3):89-90.

[7]刘卫斌,谢艳.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卒中后抑郁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5):671-673.

[8]杜登兵.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及与临床相关性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12):3544-3545.

[9]Li J,Zhao YD,Zeng JW.Serum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levels in post-stroke depression[J].J Affect Disord,2014,168:373-382.

[10]丁兆生,周芳.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缺血性脑卒中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1):86-89.

[11]李云,彭春,游俊杰等.脑卒中后抑郁大鼠丘脑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酪氨酸激酶受体B蛋白的表达变化[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 16(5):526-528.

[12]孙喜蓉,秦虹云.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抑郁障碍相关性研究的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0):1276-1278.

论文作者:王国清,赵文静,贾炜,武俊梅,姚娟风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3

标签:;  ;  ;  ;  ;  ;  ;  ;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探究论文_王国清,赵文静,贾炜,武俊梅,姚娟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