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考试适应“二次课程改革”,让评价指导课堂教学--2005年上海中学入学考试语文命题的意蕴_中考论文

让考试适应“二次课程改革”,让评价指导课堂教学--2005年上海中学入学考试语文命题的意蕴_中考论文

让考试适应“二期课改”,让评价指导课堂教学——2005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命题意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市论文,课堂教学论文,二期论文,命题论文,意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的上海市中考首次实行“学业考试”。学业考试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体现义务制教育的性质,有利于真实、全面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语文学科目标方面达到的水平。2005年的学业考试有两重含义:一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的标准,二是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进行选拔。市教委领导明确指示:通过此次学业考试,既要让在上海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都能成为成功者,进入高一阶段的学习,又要有利于部分高中学校的选拔。同时,学业考试的命题要有利于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去年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的两大精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减轻学生负担”,均要在命题上得到进一步体现。今年是一部分使用二期课改新教材的学校首次参加学业考试,而今年9月起,上海初中的起始年级将全部使用新教材,因此,积极发挥学业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体现和渗透二期课改的精神,让考试适应“二期课改”,让评价指导课堂教学,是这次命题的又一重要背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中考语文命题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体现“二期课改”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一、试题命制面向全体考生,凸现“学业考试”的特点

2005年中考性质发生了变化,考生群体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试题命制,严格按照上海市教委的要求,针对考试时间变化为100分钟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前教学实际和试行的二期课改要求,作了如下努力:

1.减少阅读量。2000至200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的文字阅读量在2300—2500之间,今年现代文文字阅读量仅为2000字。

2.减少题量。2003、2004年中考语文题量均为25题,今年仅为19题。

3.降低难度。今年的易、中、难配比系数为8∶1∶1,阅读部分(70分)体现中难度要求,并有明显区分度的题目如下:文言文阅读中的8、9题,共4分;现代文阅读(一)中的13题,5分,现代文阅读(二)中的18题,5分。

4.一卷三分叉。今年参加中考的学生,分别使用的是H版、S版、二期课改(试验本)三种版本教材。在课内文言文的试题命制中,首次采用一卷三分叉的形式。这一形式,照顾了三种教材各自的特点。试题不仅注意了选材之间的平衡,也注意了不同版本试题之间的相对等值。

整套题目的命制充分体现了以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学习实际为着眼点,难度适切的精神,意在让全体学生都能表现出他们的实际水平,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一定的区分度。试题不仅能检测出学生的学业水平,而且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二期课改,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选用名家作品作考试阅读材料,凸现“文质兼美”的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经验水平,我们在选择阅读材料时,不仅注重材料思想内容的价值导向,更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性。选用名家作品能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能更好地凸现“文质兼美”的价值追求。

2005年中考语文试卷中两篇现代文阅读材料均出自名家之手。现代文阅读(一)《为你打开一扇门》是赵丽宏先生的文章,引导学生走进文学大门,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丰富情感,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现代文阅读(二)《我的老师》的作者是苏叔阳先生,文中回忆了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刘老师,以生动的事例描写了一位乐观向上、敬业爱生、热爱祖国、潜心教学的优秀教师,突出了刘老师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淳朴、强烈的爱与追求,文章的语言十分生动,富有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适应“二期课改”的要求,凸现“指导引领”的特点

综观2005年现代文阅读,可发现其在试题命制方面正逐步符合与适应“二期课改”的要求。在以往的命题基础上,有三道题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1.现代文阅读(一)第13题:“理解第①段,仿照第②段,在横线上填入词语(除‘文学’外),并简述打开‘这扇门’的意义。(文字中必须含有下列词语中的3个。)”这种题型在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中首次出现。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在有选择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题强调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考生在完成这道试题时,必须首先有自己的探求兴趣与愿望,并对自己所感兴趣的门类有所了解,才能仿照第②段,在横线上填入词语。然后,考生必须运用文中的相关信息,即第①段与题目中给予的5个词语,组合一段文字,阐述让自己有兴趣的“这扇门”的意义。

这道题目的命制意义在于:

(1)注重“大语文”的理念,着力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人生,从而丰富人生,完善人格。

(2)注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语言潜能的发掘和语言素养的提高,学生在组织文字表达的过程中既能张扬个性,又能在学习和模仿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3)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语言的积累—内化—运用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2.现代文阅读(二)第16题:“阅读④-⑦段,完成下表。”(表格略)

这道题考查分析、概括的能力,引导考生沉浸于文本之中,从字里行间“耳闻目睹”刘老师的言行,体验学生的情感,从中感受刘老师的优秀品质与人格魅力。

这道表格题不同于以往的是,需要学生填写的只有5格,其他一些较难归纳的空格都已由命题者一一填入,在试卷上给出答案。这样,考生的负担减轻了,对于④-⑦段的阅读理解也更为完整。

此题的命题意图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整体阅读,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提高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更为深层的意义在于:

(1)引领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脚踏实地、认真细致地阅读文本的习惯。

(2)以表格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在分析、概括的方法与过程上,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3)用规范的答题语言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概括内容、组织语言的方法,启发学生以简洁、规范的语言作表达。

3.现代文阅读(二)第18题:“将第⑩段与下面一段文字作比较。你认为哪一段作为文章的结尾更好?为什么?(70字左右)”

这是一种新题型,它将分析、比较、鉴赏、评价、表达等语文综合素养融于一题,在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中首次出现这样的题型。

这道题重在引导考生对所提供的两段异同分明的文字进行咀嚼、比较、赏析,然后形成自己的评价意见,并在规定的字数内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它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这道题的命制意义在于:

(1)试题具有较大的思维含量,要求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比较两段文字,在比较中体会不同语言的表达效果,凸现对文学作品的初步鉴赏能力,带有较强的研究色彩,对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2)试题的答案呈开放性,强调学生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发现,来形成自己的评价意见,考生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与评价,这有利于凸现考生的创新意识,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发展创新思维有一定的作用。

(3)试题对表达的字数有明确要求,考生的见解必须以一段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就把鉴赏评价与写作表达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有利于体现考生的学习综合素养。

(4)试题对当前语文课堂中出现的脱离文本、空谈“感受体验”的教学,不啻是起到了矫正与引导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制定这道主观题的评分标准时,命题者从试题本身和学生的角度出发,给出了有明确层次、可操作性强的评分标准。

四、写作命题继往开来,凸现“关注‘大我’”的特点

与以往中考试题相同,作文命题力求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不设置审题障碍,不强调审题要求。

本卷的作文题目为“充满活力的岁月”。这个题目通俗易懂而又内涵丰富。题目前有一段提示性的导语:“在成长的愉悦中,在探求的欣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我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谐温馨的家庭,洋溢欢乐,充满活力;日新月异变化着的社区、家乡、祖国……蒸蒸日上,充满活力。”

题目为考生提示了多角度的选材“视点”:考生可以写自己成长中的故事,可以写在自己的小天地中探索的乐趣;可以写校园中的一项活动,可以写伙伴们的一次聚会;可以写自己的家庭生活;也可以跳出“小我”,跳出“我们”,将笔触转向他人,投向自己关注的周围,投向整个社会……总之,命题重在引导每一位考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知识积累,选取自己熟悉的人、事、物来写,选取符合题意的材料来写。同时,作文命题注重引导考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进取精神、合作精神、探究精神,注重引导考生拓展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这对今后的写作教学无疑有着一定的引领作用。

总之,2005年中考语文命题既适应“二期课改”的要求,同时也将指导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向着“二期课改”的方向前进。

标签:;  ;  ;  

让考试适应“二次课程改革”,让评价指导课堂教学--2005年上海中学入学考试语文命题的意蕴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