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了么?——基于城乡差距变化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来了论文,拐点论文,城乡论文,视角论文,劳动力转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出现“刘易斯拐点”的标志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成且劳动力工资开始上涨,因此许多关于“刘易斯拐点”的研究起点定格在对农村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工资是否上涨等基本问题的回答上面。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导致了对“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不同判断。以蔡昉、张晓波、魏征、王美艳等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拐点已经到来,以王诚、Golley、奈特、姚洋等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拐点还没到来,以汪进、钟笑寒等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处于转折期间或转折过程中。鉴于此,本文试图跳出农村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工资是否上涨等问题,从其他方面寻求“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到来的证据。
生产领域出现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在分配和消费领域中的表现就是劳动力收入增加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消费总支出增加和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也就是城乡差距的缩小。因此,我们将判断劳动力是否出现短缺、劳动成本是否上升的问题,转化为城乡差距是否缩小的问题。从城乡差距的变化趋势观察是否存在由大变小的拐点,来判断劳动力流动的“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城乡差距水平变量数值,并与参照变量城镇人口比例和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指标进行趋势比较后可知:1978年至2010年的城乡差距水平存在几个阶段的波动;2005年以来我国城乡差距水平的确在逐步缩小,但原因在于中央的惠农政策改善了农村经济条件;比较参照变量城镇人口比例和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的走势后可知,没有证据证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