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的修正与创新_文本分析论文

古诗文教学的修正与创新_文本分析论文

古诗文教学的守正与出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诗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师:如何解决文言文词句讲解耗时过长的问题?如何恰当处理“文”与“言”的问题?如何能让学生既扎实地掌握文言实虚词,又能在文意的理解和文理结构上有所参悟?基于此,笔者对文言文教学进行了专题调研,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探索,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处理好“守正”与“出新”的关系。

一、关于“守正”

诵读不仅能熟读成诵,还应诵出意境,读出感情。

诵读是一扇门,走进它,便可以读其文、知其意、入其境。清代桐城派直言“因声求气”:“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人,不知声音,终为门外汉耳。”因此,古诗文教学应从诵读始。有些教师总怕课时不够、落实不好,在课堂上匆匆读了一两遍课文之后就急于讲解文本内容。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泯灭了学生的思维个性,学生在对文本基本无所知、无所悟的情况下,只能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中被动接受,没有任何自主的学习和思考。南宋教育家朱熹曾多次提到“熟读精思”的学习方法,应该给我们语文教师以很好的启示。学生在多诵数遍之后,定能口诵心维,诗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情感也就了然于心了,课堂才能“相荡乃成涟漪”,才能听到心与心交流的声音。

但读是应该有层次有要求的。初读时应读准字音,读得准确,“不可误一宇,不可少一字”;再读应读得流畅,读出节奏的美感;三读读得畅快淋漓,抑扬有致,让学生熟读达到“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

1.利用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自行理解诗文内容

初中阶段的文言诗文一般比较浅显,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基本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在熟读数遍之后,学生的理解应该不会存在太多的障碍。教师此时应采取“放”的方式,如茵茵草原上的牧羊人那样快乐,看着羊儿独自找寻适合自己的一方青草地,阳光下尽享探寻。查阅工具书根据语境来确定实词或虚词的意义或用法,这是初中阶段学生应着重养成的一种能力,也是学生享受探究过程的一种权利。

教师教学的定位应是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激励。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凭借自己的文言文积累,从已知的字词来推知未知的字词,根据上下文进行猜读。之后再对照课本注释,细读课文,纠正猜读时出现的错误,进一步了解文意,口头翻译课文。然后把仍不能解释清楚的字词圈出来,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确定合适义项。最后将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在讨论时提出。荀子曰:“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在学生“行”而后知“困”时,教师给予方法指点迷津。这样,学生经历了自学、探索、研究的过程,通过自主查阅工具书形成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通过讨论确定义项形成辩证思维、分析研究的能力,文言课堂因为增强了思维的力度才能真正活起来。这样的教学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也为学生课外自主地在文言经典中汲取营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养成积累梳理、归纳整理的习惯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但初中学段由于接触到的文言文相对较少,篇幅也比较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往往以简单识记为主,缺少对知识的归纳和梳理,学生的学习就会相对被动,不能触类旁通,就会学了新知忘了旧知,知识就会零落而不成体系。

教学时,教师应使学生温故而知新,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就某个词句回忆曾学过的类似用法的词句,可以激活学生的记忆,以达到整理思维的目的。如教学《陈涉世家》时,理解“等死,死国可乎?”一句,“等”的意思可联系八年级《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等”。

此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积累卡片。归纳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文化常识”等。以成语的积累为例,可以积累文言诗文中直接呈现的成语,还可以积累包含意义一直沿用至今的文言实词的成语,如《鱼我所欲也》中“蹴尔而与之”的“蹴”意为“踢”,即可引导学生积累成语“一蹴而就”。这样的卡片整理工作可以增强学生的智力、记忆力和思考能力,会让他们的思维更细腻、更精密。

二、关于“出新”

所谓“出新”就是文言文教学要在“文”上下工夫,可因文悟言、以文循思,使文言文上出人文情感。教师应创新文言文教学的形式,通过精巧的设计激发起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浸润在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以期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丰富学生情感、锤炼思想的目的。

1.体悟文本,根据人物和情节进行艺术的再创作

文言文中的叙事类文学作品,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初中学段所选文章大都短小精悍,人物描写多不展开,而作者凝练的叙事语言往往将人物个性尽展无余。因此,此类文本的学习,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人物个性,进行情节的再创作,让学生凭借自己对人物的认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进入文本世界,已达到他们在解读文本意义的同时,获得自我生命的表达。如在教学杜甫的《石壕吏》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吏”的“怒”和“妇”的“苦”中选择一个角度,展开情节描述,丰满征兵时“吏”的神情和动作或“老妪”艰难应答时的复杂内心,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体味杜甫诗作的鲜明特色:“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2.联系生活,对作者观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或论据的补充

初中学段所选文言文皆为经典传世之作,不仅语词、章法为文之典范,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更为后世叹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学中绝不能只重“言”而轻“文”,否则就无法承袭古代文学家真挚的性情和高远的胸襟,就背离了教学文言文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的教学诉求。

对“文”的理解,笔者认为应“手不离书,言必有据”。即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对文言作品中作者的观点认识及人物形象进行评价。如《愚公移山》的学习,为深入探求文本的思想价值,我们可以围绕“愚”和“智”的问题展开讨论,可以对愚公的做法进行评点,可以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论证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但教师的收放一定要适度,学生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但“阅读并非是读者主题决定一切,起作用的还应有作者主体”,多元阅读不能以歪曲特定历史内涵为代价。切忌对文本的过度解读,甚至有的教师认可“愚公破坏了自然环境”“跟愚公开山的孩子后悔莫及”的说法,这样的评价不仅仅是学生有失偏颇的问题,更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缺失。

3.激活思维,想象描述,体验美感

古代诗文表情达意有三种方式:“直接叙写”(即物即心),“借物为喻”(心在物先),“因物起兴”(物在心先)。其中后两种都是借助于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诗人的内心感情,而这类文章已经达到了一个情景交融、妙合无垠的艺术极致。教师宜引领学生从作品所呈现的外部意象入手,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情境,体会作者之情与所写之景所形成的心物交融的微妙关系,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领悟作品的整体意境。这样往往能让你捕捉到作品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味外之味、弦外之音、神外之韵。

如《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精短的小品文,文字洗练、真情可见。教学时,教师应敏锐地捕捉极少的叙述性文字创设的情感基调,将学生引入作品的意境,“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指导学生凭借艺术敏感,调动生活积累,驰骋想象,描述脑海中呈现的画面。这样的艺术的再创造,不需教师细致入微地剖析作品,学生即可清晰地感知作品或明朗清峻或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深刻地感悟陶弘景和苏轼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和思想境界。

4.比较阅读,拓宽阅读空间,提升鉴赏能力

课内文本的比较阅读及课内外文本的比较阅读,可以基于作品的人物形象、作者思想、写作方法、文章构思等诸多方面。如《隆中对》与《出师表》的比较,可见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政治见解;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两文不同的论述思路;用《邹忌讽齐王纳谏》与《优旃反语谏秦皇》两个劝谏故事,比较邹忌和优旃的劝谏方式的异同。

比较阅读的方式,其价值和意义远远超越了拓宽阅读视野和培养阅读兴趣的问题。它旨在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既要学会“提玄勾要”,又要学会判断、推理、联想和想象,学古人之纵横思辨,鉴古人之深邃思想。

初中学段的文言诗文作品经过历史淘洗,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读这样的经典,其深沉的思想、诚实的品德、宽宏的怀抱会使人受益匪浅。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情感知觉,更使人的性情感变得雅致、俊朗、博大。教师应把精力放在古诗文意义的深层挖掘上,让经典扎根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历久弥香。

标签:;  ;  ;  ;  

古诗文教学的修正与创新_文本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