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对CSSCI的关注与解读——基于CNKI2000—2012的数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界论文,数据论文,CSSC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为提升国内人文社会科学信息服务现代化水平,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借鉴美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I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人文与艺术科学引文索引(A & HCI)设计思想,1997年,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开始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研制开发工作。1999年,该研究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大项目(99JBZD870001)立项,2000年5月,课题组正式出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光盘版)并提供网络服务,填补了国内外的一项重要空白[1]。至此,课题组持续展开了CSSCI的编制工作,并在数据库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来源期刊遴选方法、程序和规范数据质量,到2012年为止,已积累了15年的引用数据和被引数据,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管理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15年中,学术界对CSSCI的认知程度如何,谁在关注和利用CSSCI,他们利用CSSCI做了哪些研究,基于回答这些疑惑,本文尝试通过计量方法加以系统分析。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为检索源,选择主题检索,在检索栏输入“CSSCI”进行精确检索,时间区间为1997—2012年,得到初步检索结果,剔除会议、征稿启事、期刊目录等无关信息,得到1086条检索信息。下文的分析对象均基于此数据集合。研究方法以科学计量学、社会网络分析和内容分析为主。
3 数据分布及解读
3.1 CSSCI论文发表态势
从检索结果看,学术界正式围绕CSSCI的相关研究滥觞于马费成和邹志仁于2000年发表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和苏新宁发表在《情报学报》当年第4期的3篇文献,这与统计源起始时间(1998)和产品正式发布的时间(2000)存在时间差有关。南京大学邹志仁、苏新宁和武汉大学的马费成相继撰文,就CSSCI的系统设计原理、意义和功能做了介绍。之后,人们开始关注该数据库并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12年间,共计发表文章1806篇。从发表文章数量看,总体呈增长态势,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12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7年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论文量呈缓慢增长趋势,年度论文量在50篇以下。这与学界对CSSCI的认识尚不够充分有着密切关系。2008—2010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论文量增速加快。这与数据库在学术界被认知程度提高,以及数据库累积数据量增大可为研究提供较为充分的信息不无关系。第三阶段是2011—2012年,这一阶段较2007年发文量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150篇以上。这可能与CSSCI话题讨论渐趋理性、研究深度提高相关。
3.2 学术界关注CSSCI的主题分布
学术界利用CSSCI都关注了什么话题,做了哪些研究?词频分析是一种相对有效的科学计量学手段。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区间,某一学科领域出现的某些关键词词频越高,越能展示出对应的研究热点。在全部源生的1735个关键词中,我们按上文的时间段划分,并选择关键词词频排前21位的通过表1予以展示。从三个阶段看,研究论文主要以CSSCI为数据来源,应用引文分析、影响因子、知识图谱等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产出、期刊影响力、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开展研究。除了探讨的共性问题外,具体来看,第一阶段,学界主要利用数据库的数据对机构和省区的人文社会科学生产力做了比较研究,对某一期刊或某一学科期刊群做文献计量学的分析和比较研究。第二阶段,随着美国物理学家赫希提出新的评价科学家成就的新指标——h指数,国内学者开始了利用CSSCI对期刊h指数及其衍生指数进行探讨。此外,学界还利用CSSCI数据,对数据信息进行了充分挖掘。如利用引文分析方法,对人文社会科学界影响力较大的图书做了深度计量和整理分析。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借鉴SCI做法,建立了CSSCI扩展版,丰富了数据来源,这个时间段扩展版话题成为问题焦点之一。为了保证期刊遴选的科学性和权威性,CSSCI指导委员会发挥了计量指标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阶段学者也围绕此话题做了一些探讨。在第三阶段,学界不断进行方法论创新,引入了以社会网络分析、知识图谱、CiteSpace等前沿研究方法和手段,来探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关键词共现聚类方法可以较为直观地展示学科领域主题。选择关键词词频大于3的词,构造1001*1001共现矩阵,调整阈值为大于4,得到图2。图中节点大小代表中介中心性,节点越大,其控制网络其他节点关联的能力越强,反之亦然。节点之间连线的粗细代表了两者共现强度。连线越粗,表明两者相关性越强,反之亦然。同一颜色的节点代表同一聚类。从图2可直观看出,13年间学术界对CSSCI的关注、利用和解读主要集中在理论、方法、应用三方面。右侧聚类主要反映该索引的基础理论方面,包括了索引数据库资助背景、设计原则、来源期刊遴选、社会科学研究、期刊影响因子以及学术期刊对CSSCI的介绍等方面。这一聚类的主要意义在于为CSSCI的应用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前提和数据基础。左侧聚类体现了学术界利用CSSCI开展学术研究的方法。例如,利用共词分析、社会网络方法探索学科发展热点和趋势;利用陈超美博士开发设计的CiteSpace和荷兰莱顿大学设计的VOSviewer等信息可视化软件直观动态地展现学科领域知识基础、研究前沿和热点。这些工具的运用有效地克服了单纯利用文献计量指标研究的局限,为快速和规范处理海量信息提供了重要手段。中间聚类代表了CSSCI的应用研究。这一聚类主要利用该数据库论文和引文数据,对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学科的计量指标和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领域分析和案例研究,并利用该数据库有效地进行个人、机构和地区评价。从图中可看出,CSSCI与引文分析、期刊评价、文献计量学、来源期刊等共现强度较大,这说明彼此之间的相关性较强。
3.3 谁在关注和利用CSSCI
随着CSSCI在学术界影响的逐步扩大,社科研究人员和社科管理部门越来越意识到可以利用该数据库获取社科研究信息和进行有效的科研管理。12年间共有933人的学术研究涉及CSSCI,这个群体主要集中在图书馆情报学、科学学、科学计量学和编辑出版等专业领域。除了广大社科研究人员利用它实现查询和检索功能之外,学术界更多的是把其作为研究对象和数据源来开展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科学学、社科管理和评价研究。作为数据库的研制方之一,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学院)的一批师生在CSSCI利用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高产作者涵盖了苏新宁、叶继元、邹志仁等情报界知名专家,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亦利用该数据库开展了信息挖掘和社科评价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姜春林等也较早并持续关注CSSCI的数据库建设,并利用其数据在期刊评价、信息可视化方面进行了探索。
为了较为清晰地展示研究CSSCI的团队状况,我们借助绘制的共作者知识图谱加以说明。选择出现频次大于3次的作者形成108*108共现矩阵,调整阈值大于0。点的大小代表中介中心度的大小,线的粗细代表共现强度的大小,见图3。中介中心性最大的节点是南京大学的邓三鸿博士和苏新宁教授,他们领导的研究团队是整个合作网络中最大的子网络。这些年,他们持续不断改进数据库质量,对数据进行系统深入挖掘,分学科分领域向学术界推出研究报告,尤其是苏新宁教授带领的团队依托CSSCI数据,相继推出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00—200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2009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11年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2011版》等研究报告。正是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扩大了CSSCI的影响,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积累了重要的基础数据,深化了社会科学学、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领域的理论基础,提升了数据库在学术研究和社科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作为期刊研究、引文分析和社科评价研究的重要领军人物之一叶继元教授带领研究团队提出了很多富于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如关于引文本质的认识,他认为,引文分析既是定性评价又是定量评价,矫正了学术界对引文分析的片面认识;他提出的社会科学评价形式—内容—效应的“全评价体系”和对微观层次成果的精致评价等很多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2]。南京大学袁勤俭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信息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实证研究。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团队在引文分析、期刊评价等方面做了充分的文献计量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的刘文娟研究团队针对体育学科诸多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文献梳理和分析工作。
从发表论文的研究机构看,在合并明显为同一个二级机构后,得出了539个研究机构发表过关于CSS-CI的论文。除了西藏和青海外,这些机构涵盖了中国大陆其他所有省市区。可以看出,CSSCI已经成为学术界重要的研究数据源和对象源。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南京大学其他院系及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WISE Lab、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浙江树人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等机构的发文量名列前茅,属于本领域研究的核心力量。这与这些机构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科学学等学科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雄厚实力不无关系。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关注和研究CSSCI的机构情况,利用下载的数据绘制机构合作知识图谱。选择出现频次大于2次的机构形成144*144共现矩阵,阈值大于1。点的大小代表中介中心度的大小,线的粗细代表共现强度的大小,见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南京大学作为CSSCI的研制方在合作网络中处于最为重要的位置。不仅自身产生了大量高水平研究论文,而且还以开放的姿态同南京大学相关院系以及国内其他机构卓有成效地开展合作研究。除了南京大学外,其他机构以同一机构以及跨机构形式也开展了合作研究,但合作关系强度相对较弱。
3.4 哪些期刊关注了CSSCI
从CSSCI诞生之日起,研制者就不仅仅注重数据库的介绍和推广,而且还在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来对相关理论问题开展探讨。截止到2012年底,国内学者在学术期刊上共发表涉及CSSCI的学术论文、信息千余篇,并刊载在356种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术期刊上,期刊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所有学科门类。这充分表明期刊界对CSSCI话题的重视。期刊刊载此类文章的数量分布极不平衡,发表10篇以上的共20种,见表2。发表5篇以上的期刊有46种,而发表1篇的有213种,约占全部期刊的60%。在排序前20位的期刊中,图书馆学情报学、新闻编辑出版学和综合性期刊占主导,尤以前者为强,这与CSSCI本身属于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范畴不无关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名列首位,是由于期刊开设了《图书·信息》专栏,相对集中发表CSSCI的研究成果之缘故。相对于综合性期刊较少发表图书馆和情报类论文而言,该刊能持续刊发此类论文,这对于扩大CSSCI成果的学术影响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重庆大学学报》则重点刊发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研究成果,《东岳论丛》也连续刊发了南京大学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期刊则以新闻报道形式发表刊物入选来源期刊和扩展版来源期刊的信息,这也充分表明这些期刊对CSSCI的承认和重视程度。
4 结语
CSSCI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空白,对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社科界的影响日益扩大。数据库的研制者和国内相关学者围绕CSSCI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学术研究。从成果的数量看,总体呈增长态势;从研究主题看,大致呈现出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维度,具体研究主要聚焦引文分析、期刊评价、信息可视化等;从研究主体看,已形成了以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学院)的苏新宁、叶继元、邓三鸿等人为核心,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机构为补充,其他研究人员和机构广泛参与的分布格局;从刊载成果的载体看,呈现以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为主体,综合性期刊和其他类专业期刊为补充的分布特点。
国内学术界对CSSCI的讨论不仅仅局限于学术期刊,叶继元、沈固朝、薄洁萍、邓曦泽、蔡曙山等学者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等报纸媒体上对CSSCI的学术评价功能、来源期刊的遴选方法、引文索引的评价功能、学术管理部门过度要求CSSCI论文数量、CSSCI对期刊的办刊影响、期刊评价与论文评价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3-5],从而使人们对CSSCI的认识少了些情绪化,而多了些理性化。
CSSCI的学术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苏新宁、邱均平、杨思洛等人在一些国际科学计量学主流期刊和学术会议上撰文,来推介和使用该索引。一些主要的计量学软件已成功实现数据格式转换,从而可对CSS-CI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决定了如果过分依赖SSCI和A & HCI来对中文成果进行评价是有其片面性的,由此,现任国际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大会(ISSI)主席、普赖斯奖获得者罗纳德·鲁索亦对此索引的研制成功和短时间产生如此大的学术影响曾给予高度评价。
目前,CSSCI仍在进一步完善之中,产品类型日趋多样化。2012年,以人文社会科学成果重要形式之一的著作(学术集刊)为来源文献源,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成功研制了《中文图书引文索引·人文社会科学》,丰富了CSSCI的来源文献类型[6]。
我国学术界对CSSCI的最大争论主要在于其来源期刊的遴选和学术评价功能上[7-8]。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化过程,既要学术管理部门和学者具备工具理性意识,又必须超越工具理性。在学术评价实践中,充分发挥同行评议的主导作用,并适度引入引文索引相关计量指标为补充,使CSSCI回归到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期刊和可靠的知识源,为学术信息的检索提供高效的工具之核心功能上,为我国科学计量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和科学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水平提供重要的基础性数据。
标签:南京大学论文;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 论文发表论文; 中国社科院论文; 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论文; 数据库论文; 人文社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