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研究的新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域论文,新视角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时兴的地域人群的文化研究,既是探讨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的新层面,又是文化社会学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新进展,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研究的方法论价值。浙江人民出版社已面世的“都市人丛书”中的四种《北京人》(肖复兴著)、《上海人》(沈善增著)、《哈尔滨人》(阿成著)、《成都人》(林文询著),就是这样一种探索地域文化综合性研究的新成果。
对人的文化研究,特别是对地域性人的文化研究,一般都离不开特定地域的历史沉积、自然环境、生活风俗等外在因素,直接或间接、深刻或肤浅的对人的心理、性格、气质等内在因素产生影响。上述四本书仍然依托着对人的文化研究的这些基本常识,仍然注重着地域性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对人的文化行为和思想特征的映照,但是,这四本书更十分清晰地从这样三个视角对都市人进行构画和塑造。
语言学视角。《上海人》一书是从上海话切入研究上海人的,作者通过解析上海话的基本含意、上海话的简繁、上海话语调的轻重等多层面的内容,概括出“上海人魂系上海话”的基本思路,进而对上海人的心理、心态,上海人的人情、面子,上海人的都市气质、城市化问题等进行了独具特色的透视和剖析。
但是,从语言学视角研究人,并不等于肯定方言文化的长存性,而是以方言,土语作为地域性人文化研究的切入点,因为连地域性的方言都弄不明白,谈何研究人的思想、行为呢?从语言学视角对人进行文化研究,在我国辽阔的国域中有相当丰厚的基础和条件,有相对独特的研究资源,有益于拓宽和开掘地域文化的研究范围。
比较研究的视角。《上海人》、《成都人》恰好是我国南方的两大都市人;《北京人》、《哈尔滨人》是我国北方的两大都市人。这四种书为南方人与北方人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相当充分的参照系。尤以北京人与上海人之间的比较研究为多,这一南一北的两位作者情不自禁、始终如一的相互比较、相互联系地审视着自己城市的人,同时,也时常扩展为南方人、北方人的差异,有许多精彩而中肯的描绘,如,对南北方人体质差异的观察分析后认为,北方的汉子在60岁之前,体力等各方面都比南方的男人要来得强,但一跨过老年这道坎,转眼间会突然地衰老,而南方的男人则红光满面、皮肤滋润、腿脚灵便。究其原因是,一个人的生命力是个常量,北方人是在60岁之前集中使用,故而先富后穷;南方人是在一生中平均使用,故而细水长流。据此,作者还一并解答了南方人打败北方人的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昆阳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潜在历史地域人动因。还有,用北京人看《孽债》,体现出北方人的性格、气度和心地,与《孽债》中反映的南方人的小气、自私相比较;北方哈尔滨人街头吵架与南方杭州人街头骂架的比较;南方成都的男人与女人与北方男人与女人的比较;等等,比较研究贯穿于四本书的四位作者的心灵中,不谋而合地进行着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分析。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四种书的内容,也是我国南北方区域性人的差异比较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当然是通俗读物性的由表及里的研究,是一种文化生活性的研究。比较研究的视角渗透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全过程,成果无疑是显效的。
反思缺憾的视角。地域性人的文化研究最忌讳、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就是贬低其他都市人,褒扬自己所在的都市人,也就是所谓的“表扬与自我表扬”。这四本书都在对自己家乡的都市人进行热情而冷静的剖析,难能可贵的是对各自所处都市人格的缺憾进行细微而深刻的反思。《北京人》开篇就勾画出“北京人一直都很是自大”的缺憾,北京人“不仅仅是掌管一方水土的大小官儿们容易自大,即使平头草民也很容易在骨子里滋生这种自大情绪,像渗透在血液里一样,一代代相袭,剔除不尽”。还有对北京“雌化的男人”的剖析,对“躁动的女人”的雕刻,都是相当独到而入木三分的。《上海人》依据上海市民在陆家嘴渡口拼命地挤,争先恐后地要早一刻过江而造成人命惨祸的事件,相当尖锐、刻薄地揭示了上海人“爱面子”,讲究行为“上台面”的社会文化缺憾;还有对上海人“普遍地染上了一种同情弱者”的心态,觉新式的心态、“淘浆糊”心理等方面的剖白,都是相当有个性有见地的。《成都人》中对成都人的闲适人生、羞称西部、“耳朵”、“嘴劲”,以及成都人“既不像北方爷们多暴躁,又不像江南娇娃性情多阴柔”的怪脾气的描绘,也是相当成功的。你看“唯有这成都人的脾性不阴不阳,难以捉摸,随时都爱说吊话,没事也满嘴怪话不离口,不知道啥时候就会突然发猫爪病,抓你一把,搔你一下,也不明白是哪根神经出了毛病?甚至都不清楚他究竟是在骂人还是在自嘲,是真的发脾气,还是吊儿郎当随意逗着闹。”成都人怪脾气跃然纸上、活灵活现。《哈尔滨人》中对哈尔滨人中的“城市萨满”和“业余牧师”的分析,即对仕途失意、理想破灭又不学无术的中青年人群体的分析,也是相当出色的,以至于定论这些人是自己城市的一种公害。反思缺憾的视角,应该说是地域文化研究、探索的新拓展。一般说来,都市人的各种特征本无所谓优点和缺点,但是,从构建完美人格的角度,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角度,任何都市人中都有陈旧的、倒退的,以至于走向沉沦一类内容的东西,正视这些文化人格上的缺憾,恰恰是地域文化研究现实针对性所在,也是地域文化研究应用价值的实现。
作为通俗性地域文化研究类的图书,这四本书的写作文笔是相当出色的,散文性的笔调夹带着抒情的叙事,可读性十分强,能使比较严肃的主题,轻松而不平淡,有相当绚丽的色彩,但与此同时,又带来了对地域性人的研究的相对肤浅,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足。读过这四本书后,较为深层次的感觉是一方水土一方情,对这四个城市的文化环境、人的情趣、吃穿住行有了相对集中的了解,但是对地域性人格、气质以至于心理心态等方面特征的概括和描绘就显得相当不充分,或者说这四本书分别为这四个城市的人各画出一张速写草图,是平面展开的线条组合,缺少素描那样多的层面、凸凹,那样丰富、饱满的色调。
由于写作这一类内容的图书,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完成,每个地域中需要有自己地域中有相当时间生活和经历的人去完成,这四本书就分别由这四个都市的文化人来完成,这样就又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尽管编辑的意图十分明确,对风格有一个大致的要求,也差不多做到了这一点,但是,由于作者的偏爱、观察角度、文化修养、思想认识的差别,这四本书的差异性比较突出。《北京人》调侃、幽默比较见长;《上海人》实证分析比较有特点;《成都人》自我观察比较多见;《哈尔滨人》推断感悟成分较重。这四本书的自我意识比较强,都是作者个人心中、眼里和笔下的各自的家乡人。作为客体的都市人是什么样子,或者说主体是否准确地映照着客体,给读者的印象比较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