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通方言台动作模式的“过场”_梓潼论文

四川梓潼话表动作方式的“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梓潼论文,动作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川省梓潼县位于成都北部190余公里,属西南官话成渝片。梓潼话里有一个不同于普通话用法的“过”,它一般不单用,常以“过+动词”结构的形式出现①,如:

(1)运动会没人报名了,就过安。

“过+动词”结构可以没有状语,也可带动作的方式、工具等状语,如:

(2)莫忙,一个一个地过说。(动作的方式+过+动词)

(3)在那种情况下,他就用嘴过嗍。(工具+过+动词)

(4)刚榨出来的油,用根棒棒轻轻地过搅,才冷起快。(冷起快:很快冷却。)(工具+动作的方式+过+动词)

“状语+过+动词”结构一般不能改为“过+状语+动词”结构,如:

(2')*莫忙,过一个一个地说。

(3')*在那种情况下,他就过嘴嗍。

(4')*刚榨出来的油,过根棒棒轻轻地搅,才冷起快。

偶尔也有使用频率较低的“过十状语+动词”结构②,如:

(5)不能过口说,还是要立个字据。(过+工具+动词)

(6)娃儿还是要过说服教育。(过+动作的方式+动词)

1.“过”表示针对某一事物或事件,选用某种动作方式

“过+动词”结构里的“过”许多时候似乎可以省略,句子意思基本不变,如:

(7)饭用锑锅过热。(饭,用铝锅来加热。)

饭用锑锅热。

下面两例中“过”一般不能省略:

(8)吃水过担,没法过笕。(吃水:饮用水;笕:用管槽等将液体从高处导到低处。)

(9)他们吃米是过买。

“过担”意为选用“担”这一动作方式;“过笕”意为选用“笕”这一动作方式。“过买”并不强调买米的具体过程或者说动作的各个连续阶段,如怎么与卖者讨价还价,怎么过秤,怎么算账,怎么付账等等;而是强调吃的米是通过买的方式得来的,不是自己种的或别人送的。(9)句意思相当于“他们是买米吃”。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认为,“过+动词”结构中“过”表示选用某种动作作方式。

动作动词一般都能进入“过+动词”结构,但“到、去”等少数动作动词则不能,如:

(10)a.*我等一会儿过到。 b.我等一会儿到。

(11)a.*他家里你自己过去。b.他家里你自己去。

考察能否进入“过+动词”结构的动作动词和含该结构的句子,我们发现:“过+动词”结构所选用的动作方式,是针对处理某一或明或隐的话题的,这一话题或为事物或为事件。

(12)这个肉是过炒的,不是过焖的。

(13)那个火车上人多得很,一路就只有过站,没得座位。

(12)句直接表明话题为“这个肉”这一事物,对此选用的方式是“炒”;(13)句暗含“乘火车”这一话题,对此采用的方式是“站”。

很明显,(10a)中没有可以选用“到”这种方式来处理的话题,所以(10a)也就不能成立。

“过”后面动词的受事常作为话题前置或省略,“过十动词”结构一般也就不带宾语,如:

(14)a.牛皮菜要一匹匹地过洗。(匹:量词,相当于普通话的“片”。)

b.*要一匹匹地过洗牛皮菜。

(15)a.一颗颗地过数也数完了。

b.*一颗颗地过数米,也数完了。

(14)中“洗”的受事“牛皮菜”作为话题出现在句首,(15)中“数”的受事“米”(或其他)作为潜在的话题不出现或承上文省略,“数”与“洗”后面都不能有宾语。

通过考察能否进入“过+动词”结构的动作动词和含该结构的句子,我们还发现:“过十动词”结构所采用的动作,一般不是孤零零的一种动作,而有或明或隐的备选项,它们形成一个围绕话题的相关语义场,如:

(16)女人是拿来过爱的,不是过打的。

(17)饼子要用油油火儿过焙。(油油火儿:小火)

(16)中“爱”与“打”形成比较,并构成如何对待女人这一语义场。(17)中可能有潜在的“烘、烤”等动作方式,它们和“焙”共同构成如何处理饼子这一语义场。

前文(11b)中,话题“他家里”是非常明显的,但针对话题所采用的“去”这一动作,没有明或隐的其他相关动作作备选项,所以其前面不能加“过”,(11a)不能成立。

与“过+动词”结构相比,“过+状语+动词”结构中的“过”表示针对某一事物或事件,它选用的不仅有该动作,还有动作的方式或工具,如前文例句:

(5)不能过口说,还是要立个字据。

(6)娃儿还是要过说服教育。

“过口说”表示针对潜在的“借款”或其他话题,选用的处理方式是用口说,而不是立字据等方式,这里并不强调“口说”这一过程或状态,而是强调“口说”这一方式。(6)“过说服教育”表示针对孩子,采用的是说服教育,而不是打骂等方式,这里并不强调“说服教育”这一过程或状态,而是强调“说服教育”这一方式。

“口说”这一结构里“口”与“说”结合并不十分紧密,正是由于这种工具状语与动词结合的不紧密性,“过+工具名词+动词”结构在强调“工具名词+动词”整体时,就既有可能偏重于强调动作的工具,也有可能偏重于该动作方式本身。这样,理论上就可以有“过+动词”与“过+工具名词”两种结构形式。前一结构例句见前文,后一结构在梓潼话里虽然较少,但也的确存在③:

(18)这筐苹果还没过秤。

这里“过秤”即为针对这筐苹果,选用秤进行处理,即用秤称。

综上,我们认为梓潼话里的“过”的意义是,针对某一事物或事件,选用某种动作方式。在“过+动词”结构中,“过”表示选用某种工具作方式;在“过+状语+动词”结构中,“过”表示选用具有某种方式或工具的动作作方式④。

2.“过”倾向于强调选用动作作方式

一般来说,针对某一事物或事件的处理方式直接和动作行为联系,动作行为直接和动作的工具或方式联系,即处理方式直接和动作行为联系,间接和动作的工具或方式联系,因而在谈到针对某一事物或事件的处理方式时,有时可不提动作工具或方式,却不能不交待动作。这使“过十工具名词”结构远远少于“过+动词”结构,也使“过+状语+动词”结构中表工具和方式状语的名词常可省略名词形成“过+动词”结构,也可前移形成“状语+过+动词”结构,如:

(19)a.这堆数字我是过笔算的。

b.这堆数字我是过算的。(省略)

c.这堆数字我是用笔过算的。(前移)

(6')娃儿还是要用说服的方法过教育。(前移)

这样,无论是使用范围还是频率,“(状语+)过+动词”结构都远远大于“过+状语+动词”和“过 +工具名词”结构⑤,“过”就有越来越强调选作方式的动作本身而非动作的方式与工具的倾向。这也 许能说明“过十动词”结构中常为单音节动作动词、大部分联合式双音节动作动词与个别偏正式双音节动作动词这一现象。含单音节动作动词的例句已见于前文,下面是含联合式双音节动作动词的例子:

(20)我们毕业那会儿,工作还是过分配。(21)慢慢地过比较。

单音节动作动词只一个语素,只有动作义,不含非动作义;联合式双音节动作动词一般只含相同或相关的动作义,如上面“分配”包含“分”、“配”两个语素,意义相关,不含非动作意义,所以一般都能进入“过+动词”结构。

据不完全调查,能进入“过+动词”结构的偏正式双音节动作动词仅下面几例⑥:

(22)妈妈,豇豆过凉拌了吃嘛。(24)妈妈,排骨过清炖了吃嘛。

(23)妈妈,土豆过红烧了吃嘛。(25)嘿呀!锅儿你啷个过干烧呢?

而绝大部分偏正式和几乎全部的动宾式、动补式、主谓式等非联合式双音节动作动词,或多或少带有非动作行为信息,一般不能进入“过+动词”结构,如:

*过乱搞*过唱戏*过插入*过自学

非动作动词基本上不含动作义,基本上不能进入“过+动词”结构,如:

*过在、*过有、*过发生(存现动词)

*过是(判断动词)

*过来、*过去、*过上、*过下、*过上来、*过下去(趋向动词)

*过怕(心理活动动词)

综上,我们认为,梓潼话里表示针对某一事物或事件,选用某种动作方式的“过”常用于“过+动词”结构,偶尔也用于“过+状语+动词”和“过+工具名词”结构,典型功能是强调其后动词所表示的该动作作方式。

注释:

①下列方言里也有“过+动词”结构:

②据不完全调查,现40岁以上的部分梓潼人偶有这种说法,年轻人一般没有这种说法。另,下列方言里也有“过+状语+动词”结构:

③普通话里也有“过+工具名词”结构,但是,其中的“过”是动词,“过+工具名词”是动宾结构,如:过箩、过筛子、过磅、过秤(《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商务印书馆,2005,第524页)

④“过”除见于这三种结构外,元代刘唐卿《降桑椹蔡顺奉母》第一折有:“三拳两脚,过打死了。”这是我们看到的较早的“过”与动词组合的例子,现梓潼话已基本上没有这种说法了。

⑤另,在收有“过+动词”结构的《四川方言词典》、《成都方言词典》(梁德曼等,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贵阳方言词典》、《重庆方言词解》(曾晓渝,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乐山方言词典》、《成都大词典》(杨武能等,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江津县志》、《万源县志》(万源县志编纂委员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等书中均无“过+状语+动词”结构。

⑥这些例句的使用频率较低。另,《蜀籁》(第408页)载有“过干燃”一例。

标签:;  ;  

四川省自通方言台动作模式的“过场”_梓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