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之“天道”观研究论文

《说文解字》之“天道”观研究论文

《说文解字》之“天道”观研究

白兆麟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 研究者历来认为《说文解字》是儒家主导的学术著作,但从其部首排列到具体字例的解说来看,统系该书的应是老子的“天道”观,许慎确实是一位兼通西汉今古文经及其他学派的大学者。

关键词: 许慎; 《说文解字》; 部首; 六书; 老子; 《道德经》

东汉著名学者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1](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以传统“六书”说系统地分析字形、解说字义的字典,是中国文字学史上的一部开创性的巨著。

《说文·叙》云:“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也。……其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於亥,知化穷冥。”由此可知,《说文》对部首次第的安排有两个原则:一是“同条牵属,共理相贯”,即以义相次;一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即以形相次。这两个原则以哪一个为主,学者说法不一。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部叙》 认为以义为主,而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2]主张以形为主。比较而言,稍后于段氏的学者王筠所说比较稳妥:“《叙》曰‘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此谓五百四十部之大体,以义相属也。又曰‘杂而不越,据形系联’,此谓五百四十部之小体,以形相属也。而卷首‘一’部说云‘道立于一’,卷末‘亥’部说云‘亥而生子,复从一起’,且寓循环无端之义矣。”[3]至于《说文》部属字的归类,亦如王筠所说:“许君之列文也,形声字必隶所从之形,以义为主也。会意字虽两从,而意必有主从,则必入主意一部,此通例也。”[3]

当然,王筠所说只是大致的“通例”,而《说文》毕竟属于初创,其体例并不严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但是,其“大体”“小体”与“寓循环无端之义”的概括提法,却是基本符合《说文》一书之思想套路的。不过,所谓“循环无端之义”,已经脱离了具体的“字义”了。

如之前说所,国内的教学在主要课程上分为《声乐》、《台词》、《形体》和《表演》(简称声、台、行、表),这四门课构成了戏剧影视表演类学生的主修科目,辅助的专业课程通常有《戏剧概论》、《影视作品赏析》和《话筒前配音》等,这一套课程系统的历史之久几乎伴随着表演专业在中国开设到现在。严格来说,《声乐课》和《形体课》虽然是斯坦尼体系当中的一部分,但是发展到中国已经偏离了表演教学的目的。目前的《声乐课》更多是声乐歌唱,而《形体课》更多是芭蕾基训和舞蹈训练。这两个部分的课程没有很好地针对影视表演专业,这一点已经成为目前国内表演艺术家的共识。

许慎是一位通晓今古文的经学大家,曾被赞誉为“五经无双”。他在编撰《说文》时,必然要从经书尤其是被列为“群经之首”的《易经》那里吸取精髓。这可以从《说文》所收辑的字体和说解字的依据两个方面来证实。

《说文》所收辑的主要字体为古文和小篆,其“古文”来源于传世的古文经传,首先是壁中书。《说文·叙》曰:“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有学者研究,《说文》说解字的出处表明,除壁中书外,《逸周书》《老子》《国语》等也都是其古文的来源。

《说文》说解字的依据首先是经书传注,因为许慎作《说文》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阐发经义。经书在汉代只包括《易》《书》《诗》《礼》《春秋》五经(时称“六艺”之一的《乐》,汉世已不存)。据马宗霍《说文解字引群经考》之统计,《说文》引《易》78条,引《书》157条,引《诗》422条,引《礼》139条,引《春秋传》181条。[4]许慎是古文经学大师贾逵的弟子,汉人重师承,他引经说字以古文经典及其师说为宗,理所固然。不过,许慎并未死守古文经学的疆域,对今文经学也时有采用。如卷八上“份”下引《论语》“文质份份”等即是。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

部首的安排次第,就首尾而论,正如王筠所言:“卷首‘一’部说云‘道立于一’,卷末‘亥’部说云‘亥而生子,复从一起’,且寓循环无端之义矣。”那么首尾之间的次第如何呢?

从“一”部之后《第一篇上》所安排的几个部首来看,许氏是有意识的。譬如:“二,高也。此古文上。”“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三,天地人之道。”“王,天下所归往也。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玉,石之美有五德(所谓‘仁、义、智、勇、絜)者。”“珏,二玉相合为一珏。”“气,云气也。”“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十。” 以上八个部首,除了以一般的“形、义”相互从属之外,结合其说解,如“天垂象”“天地人之道”“三者,天地人”“美有五德者”“始于一、终于十”云云,其中明显地贯穿着某种哲理在内。再看《说文》“一”部所收五个字的说解:

总之,党的十九大首提的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就是要通过改革、转型、创新去推动城乡地位平等、要素互动、共生共融。建构乡村振兴的“融”机制与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高度契合,乡村振兴战略“融”机制的建构既明确了乡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地位和在城乡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又为实现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美好愿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惟初大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元,始也。从一兀声。”段注:“《易》曰‘元者,气之始也’。”

“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段注:“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丕,大也。从一不声。”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同上)

“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段注:“史者,记事者也。”

说“一”是“惟初大极”,说“元”是“气之始”,说“天”为“至高无上”,这些解说辞都已经远离了该字的本义。而后由“丕”之“大”归结于“治人者”的“吏”字,这绝非仅仅用一般的“形、义”相从来解释得了的。从许慎对八个部首以及“一”部所收五个字的说解来看,其间的安排次第,不仅贯穿着儒家的理念,更是隐含有道家的哲理。当然,封建社会旧的思想意识必然影响着许慎,尤其汉代盛行谶纬、术数之学,世风所及,使得《说文》的某些说解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些许荒谬无据的色彩。而我们今日担负的继承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就是要把这部很有价值的学术巨著,从那消极的阴影里拉将出来,剖析其中深含的哲理。

人的个体有不同的耐受性,因此影响将有所不同,这使得健康影响的量化更难测量。然而,人们承认,儿童、老年人和那些身体不好的人在空气质量方面的风险最大。富兰克林等人的2014项目调查发现,婴儿在生命的第一年患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很大。该报告的作者将观察到的健康风险与孕妇从新的强化地板中吸入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浓度联系起来。

自司马迁于《史记》中把《周易》列为“群经之首”,《周易》的地位就已经确定下来;加之历代儒生针对它的儒学内容层层注释,从而使学界大多数把它整个看作一部“儒家经典”。这里有必要强调,老子的学说在促成《周易》之哲学转化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可以从《易传》里的两个极为关键的词,即“道”和“象”的剖析得到证实。

许慎是兼通古今文经的大学者,以上安排及说解,自然含有哲学的考虑。老子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这“道”又是什么呢?用老子自己的话来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此“混而为一”者,可以“字之曰道”。显然,他所说的“夷、希、微”之“道”也就是“无”了。这“道”所生的“二”,不就是“天地”吗?“三生万物”,不就是“天地人”所“化成万物”吗?

说到这里,我们且举出几个与上述哲理有关而颇有意味的例字。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德经四十一章)

《说文·牛部》:“牛,事也,理也。”“牛”字解释为“事”尚能说得通,解释为“理”当如何说明呢?段《注》云:“谓其文理可分析也。《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段玉裁所引之《庖丁解牛》,正来自另一道家巨著《庄子》。这说明许慎以“理”释“牛”,完全懂得庄子所说的“依乎天理”,即“解牛”须遵循“牛”本身“大郤、大窾”之自然生理结构,才会保全“解牛”之刀无有任何折损。

《说文·玄部》:“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释“玄”为“幽远”,是谓抽象义,而“赤黑色”当为具体义。许氏之所以倒过来先以“幽远” 解说“玄”,正如其下段《注》所说:“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高注《淮南子》曰‘天也’。圣经不言‘玄妙’。”老子为道家始祖,《淮南子》实属道家之书。既然儒家经典“不言玄妙”,而老子还说过“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那么许氏先以“幽远”释“玄”,当然是来自老子有关“天地”(宇宙)起始的学说了。

《说文·皿部》:“盅,器虚也。《老子》曰‘道盅而用之’。”段《注》:“虛,引申为虛落,今之‘墟’字也;又引申为空虚,谓此虛字乃虚中之虛也。盅虛字今作‘冲’。冲行而盅废矣。今《道德经》作冲。”许慎以“盅”有空虚义而联想到老子“玄虚”之说,为说明“盅”为“冲”之古文,又引老子《道德经》以明之。[5]29可见许氏编撰《说文》,老子学说对他的影响绝不可低估。

《说文·大部》:“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焉。”段《注》:“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按照《说文》“据形立训”之基本原则的体例,只要解释“大”字的本义即可,用不着申说什么“天大、地大、人亦大”之类。正如段《注》所引,许氏所说源自《老子》“人参天地”之“道”的言论。

《说文·土部》:“地,元气初分,轻清昜为天,重浊侌为地;万物所陈列也。从土也声。”段《注》:“坤道成女。玄牝之门,为天地根。故其字从‘也’。”段玉裁之所以要补正许氏所谓“‘也’声”而改为“从‘也’”,不仅是因为许氏于《十二篇下》有“也,女侌也”的说解,更重要的是由于许氏在解说“地”字时,有“元气初分……重浊侌为地”的议论。而此种观念,显然源于老子所谓“玄牝之门,为天地根”,即以“母、婴”喻天地起源的道家思想。

《说文·三部》:“三,天地人之道。于文一耦二为三,成数也。”段《注》:“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画而三才之道在焉,故谓之成数。”说“三”是“天地人之道”,亦如段《注》所说,显然来自“道生一”以至“三生万物”的老子学说。老子之“道”,如他自己所解释的,即天体本即“虚、空、无”之“天道”也。

以上有几处涉及“陰”“陽”二字,故有申述的必要。《说文·阜部》分别云:“陰,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阜侌声。”“陽,高明也,从阜昜声。”段《注》:“不言山南曰昜者,陰之解可错见也。毛传曰: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夫造化侌昜之气本不可象,故陰陽皆借云日、山阜以见其意而已。”

由段注可知,许慎《说文》是从后起加“阜”字旁的两个字着眼而加以解说的。如果略去左耳“阜”字,则为初文“昜”和“侌”二形。《说文·勿部》:“昜,開也。从日、一、勿。”段《注》:“此陰陽正字也。陰陽行而侌昜废矣。闢户谓之乾,故曰開也。”其实“昜”之“一”当为地平线,其下系阳光四射。而“侌”,其下之“云”表示阴云密布,其上之“今”则表示读音。可见此二字原先表示两种天文现象;后来加上左耳“阜”字,便表示地理现象,即如段《注》所谓地势的向阳和背阴。这表明远古之人很容易认识到:因日影和地势之“天、地”意象而生成“阴”和“阳”的观念。后来,上古初民渐渐地把阴阳与天象、地貌区别开来,它可感觉而不可触摸,它无形态却有意象,已经具有介乎虚实之间的特异性质。

这种认识首先是由具体之“象”上升为天地之“气”。《左传·昭公元年》即云:“天有六气……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所以,另一道家著作《庄子·则阳》篇概括道:“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这也就是说,在古人的心目中,阴阳,不仅是天象地貌,更是万物本性,其中也包括人的行为义理,即人的主观行为的最高根据。

再联系《说文·亡部》对“無”字的解说:“無,亡也。无,奇字無也。通于元者,虚无道也。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段《注》曰:“谓虚无之道上通元气寂寞也。许说其义,非仅说其形也。此称王育说,又‘无’之别一义也。亦说其义,非说其形。屈犹倾也;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见《列子》及《素问》。天倾西北者,谓天体不能正圜也。”《列子》属道家一派。许说前一句是就“无”与“元”之联系立论,谓“无”如上所谓“元始”,即开端之意。后一句是就“无”与“天”之关系而言,似乎是说“天”虽为“至高无上”之神圣,却“不能正圜”,而使其“正圜”者乃“无”也。

如果从“无”与“天”之字义联系,进而延伸到所谓“虚无道”之哲学意识,那么许氏对“无”字的解说,在很大程度上,明显是接受了道家始祖老子所谓“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理念。

著名学者闻一多于《道教的精神》一文中说:“道家思想必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便很可能是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更具体讲,一种巫教。”此说颇有道理。老子即崇尚“无”,也隐含着与“巫”的渊源关系。试看《说文》的有关说解:“巫,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段《注》:“無、舞皆与巫叠韵。”传统训诂有一条定律,即音近相通。“無”“舞”二字本即同源,而“舞”与“巫”又语义相关,那么,“有生于無”之“無(无)”,与“能事巫形”的“巫”自然也就有着某种血缘关系了。当然,老子所言说的“无”,作为一种哲学概念,早已与“巫祝”划清了界线,舍弃了巫术固有的幻象,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宇宙观上了。

统而理之,按照王筠所说“卷首‘一’部说云‘道立于一’,卷末‘亥’部说云‘亥而生子,复从一起’”的“大体”观点,去考察《说文》全书之布局,当有所悟:由“一”至“元”“天”;至“上”“下”,“下”即“底(地)”;再至“三”“王”,正如许氏所谓“三者,天地人也”。由“上”而至“帝”,由“下”而至“王”,亦如由“天地”而至“人”也。“地”产“万物”,因而有“玉”“艸”“牛”等部;“人”能言能行,因而有“口”“走”“止(趾)”等部。值得注意的还有《说文·十四篇下》,在这末一篇里,许慎集中安排了“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二十二个字。若按照一般的字形和字义,上述二十二个字,并非不能安排到前面几篇的适当位置来解说。譬如为“甲”“丙”“丁”“庚”“壬”“寅”“卯”“未”“戌”“亥”十个字单独设立部首,可是其下并没有安排一个所属的字;又如“甲”字,既然解释为“从木戴孚甲之象”,按形体当置于“木”字部首下;“丙”字,既然解释为“从一,一者昜也”,就当置于“一”字部首下;“壬”字,既然解释为“象人褢妊之形”,就当置于“人”字部首下;“卯”字,既然解释为“象开门之形”,就当置于“門”或“户”部之下;“戌”字,就字形言,显然是从“戈”,应与“戍”字同属于“戈”部;而“亥”字,既然解释为“从二;二,古文上字也”,那更应置于“二”字部首之下。可是,许氏却要把它们集中在最末一篇里来说解。

再联系《论语·公冶长》篇所载:“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既然儒家始祖孔子对“性与天道”都不予言说,那么,我们不能不认定,许慎如上述部首及其所属字的安排,其意识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说文解字》一书之“大体”隐含着对“天地”起始的深沉思考,即统属于著者受老子学说深刻影响的“天道”观。

2.1 专家的基本信息 本研究共23名专家,年龄(39.50±11.39)岁,工作年限(20.00±6.89)年;文化程度:本科19名(82.61%),硕士3名(13.04%),博士1名(4.35%);职称:副高以下6名(26.09%),副高及以上17名(73.91%);从事岗位:护理管理18名(78.26%),临床护理3名(13.04%),护理教育1名(4.35%),医疗专家1名(4.35%);82.61%为康复专科护士,4.35%为康复护理教师,4.35%为康复医师,8.70%为临床康复护士。

最后为余论。《易·说卦》里有一小段论述值得再推敲: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以上所引几句历来都说是孔子讲的,意思是由于天地人的本性都具有两面性,如“天道”之阴与阳,“地道”之柔与刚,“人道”之仁与义。但是作为儒家道德规范的“仁”和“义”,在《论语》与《孟子》两部儒家著作里,都是把它们作为“相互融合”而非“相互对立”的两方面来论述的。

“仁者,爱人”(《论语·颜渊》),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要推敲的是“义”字,据杨伯峻《论语译注》所附《论语词典》(中华书局版)统计,共出现24次,无论用作名词还是叙述词,都是表示“合理,有道理”的意思。如:

华中科技大学档案馆在学生毕业季即时推出了“毕业了,请办好这档子事!”,通过推文,提醒毕业生们一旦没有档案,会给个人生活及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毕业后在转正、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公务员或者考研政审,以及开具一些证明,如亲属关系、出国、考研等,都要用到档案。

(2)缺乏针对工业控制网络安全防御的相关技术手段。由于工业控制网络对于运行的连续性与响应时间等方面的要求较高,有别于信息网络的要求,研究针对工业控制网络的安全防御理论及技术非常必要。

子谓子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在评论郑国子产时,把“义”与“恭、敬、惠”三种品德并提,当然用的是“合理”的意义。再看《孟子》,也据杨伯峻《孟子译注》所附《词典》(中华书局版)统计,其“义”字共出现108次,都是在“合于某种道和理的叫义”的意义上使用的。如:

3) 通过模型与实例相结合,可以看出在工程测量实验室中,仪器操作安全为控制的重点,实验室的环境安全与管理以及一些实验前的注意事项往往被忽略.在工程测量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应努力做到规范各项安全措施,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从小事、微事做起,创建安全、高效的工程测量实验室.

师新民(2007:61-62)在探讨考古名词英译的时候提出文物翻译要遵循简洁性原则,即文物翻译应言简意赅,特别是文物译名,另外还应考虑西方读者的接受能力,在简洁的前提下尽量使译名具有自释性,否则会影响读者的理解。因此,笔者建议文物英译名称的中心词前面应去掉过多的修饰词,化繁为简,将其颜色、形状、工艺等在故宫的英文官网单列成索引项,以简化其题目长度。

《说文》540个部首,从汉字形体结构来看,也就是540个偏旁。许慎确立部首的目的只是用来归纳汉字,一个字只要能够用来归纳汉字,就可以立为部首,而不一定是最初的基本形体。正如段《注》所说: “凡并之重之而又有属者则别为部,如‘珏’之属有‘班’是也;并之重之而无属,则不别为部,如‘祘’在示部之末是也。”

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前者孟子将“仁义”并提,后者孟子说“通义”,都用的是“合宜、合理”的意义,与“仁”绝不是在对立的地位上。因此,有学者认定这是“儒家辩证法”思想的有力证据(参见庞朴所著《儒家辩证法研究》),理由并不充足。我们并不否认儒家在论述人的社会关系时,带有某些辩证的意味,但与一般所说的辩证法思想似乎还有不小的距离。

说到我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我们自然会想到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正如不少学者所说的,《道德经》五千言,有关对立范畴及其转化的论述几乎触目皆是。譬如:

《说文·辵部》:“道,所行道也,古文道从首寸。”另《寸部》:“導,引也。”“道”谓道路,是其常用的具体义,引申为道理。而许氏又曰“古文道从首寸”,“首”即头,“寸”即手。而“道”所从之“辵”由“彳、止”二形构成,“止”即脚趾。再联系“導,引也”之释义,自然使人联想到古文“首寸”即象人之形体,而“導引”当含有产妇临产而需“引产”之意。如此,“道家”之强调“道生一”之“天道”,本源自“母育子”的自然之理。

万物负陰而抱陽,沖气以为和。(德经四十二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德经四十三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德经七十七章)

故有無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道经二章)

至于说到“仁义”,老子的观点,或者予以鄙弃,或者以为对立。如: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德经三十八章)

搞旅游项目开发及项目设计的潘先生告诉我,新建景区之所以要约请撰写景点故事,主要是为了解决景点的“出身”问题,籍籍无名,博不了眼球,所以,得让卖草鞋的刘备变成血统高贵的刘皇叔。潘先生说,景区的文创、演义、视觉系统,都是“毛”,它必须有一张可以依附的“皮”,这“皮”,就是景点的出身。看来,这景点故事的重要性,确实非同小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经五章)

风电机组的应用工况相对一般的工业传动机械有其特殊性,风电机组在运行过程中,受风速波动的影响很大,其运行过程中比一般工业传动机械更容易出现扭矩过载的情况,且过载幅度更高。在选取联轴器打滑扭矩时,如果按照一般工业传动机械的经验选取,打滑扭矩设定值可能会过低,机组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联轴器频繁打滑的情况。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道经十八章)

患者入手术室后监测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C组以舒芬太尼0.4 μg/kg、丙泊酚1.5 mg/kg、维库溴铵0.15 mg/kg行麻醉诱导,K组静脉注射氯胺酮0.6 mg/kg,其余诱导药物同C组。两组患者均行术后静脉镇痛,镇痛泵配方为舒芬太尼3μg/kg +雷莫斯琼0.9 mg+生理盐水至200 ml,背景输注量为4 ml/h,PCA量为1ml/次,PCA锁定时间为15 min。

这就很清楚了,真正把“仁义”与“天地”以及把“仁”与“义”相互对立的,是道家始祖,而不是儒家学派。试看《说文·我部》所说:

義,己之威義也。从我从羊。段《注》:言“己”者,以字之从“我”也。義,各本作“儀”,今正。董子曰:“仁者人也,義者我也。”谓“仁”必及人,“義”必由中断制也。

据段《注》,许氏之所以解说“義”为“己之威義”,是由于“義”字下半“从我”,而“我”为“己”义。董子即董仲舒,儒家主流学派的重要代表,段氏引其言,意在说明“仁”和“義”并提的互补作用。

不过,“義”字既然也“从羊”,那许氏为何不把“義”置于《羊部》,而要放在《我部》里呢?而“我”为“己”义,于“六书”显然属于“假借”,并非“我”字的本义。这就要查究《说文》对“我”字的解说:

我,施身自谓也。从戈某(因其左半不成字形,故以“某”代替),某,一曰古文杀字。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选题多样化设计,考虑课程体系设置、学生未来岗位需求、研究需求以及创新需求等,激发学生兴趣,能够发挥毕业论文在衡量学生是否满足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是否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作用,提高业务水平。通过能力多元化培养,对学生进行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次系统培训和综合锻炼,能够提高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

“我”字的右半“从戈”,戈为兵器,这是确定无疑的。如果“我”字的左半于古文为“杀”字,那与“戈”合成一字,倒是合情合理的。

《礼记·中庸》云:““義”者,宜也。”过去,笔者一直把“宜”理解为“合适、该当”,因而认为“義”就是“合理”的道德行为。再查阅《说文》:“宜,所安也。”而如果释“宜”为“安”,那么这“安宜”的“義”和“爱人”的“仁”,在字义上又怎么能与“阴阳”“柔刚”并提,而有对立之意呢?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

第三,就是主动攻击。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是相互对立的,此种类型的攻击主要是相关的网络系统攻击者故意越过安全防护墙的保护措施,进入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内部,毁坏原有的代码并添加恶意代码,最后使得计算机系统中原有的数据资料的完整性遭到大面积的破坏。

由“我”字右半从“戈”和“宜”字下半从“且”,让人联想起《史记·项羽本纪》里刘邦的副手樊哙所说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刀俎”之“俎”右半也从“且”,这就不能不使人联想,“宜”“俎”二字都从“且”,是否有何讲究?《说文·且部》曰:

且,所以荐也。从几;一,其下地也。段《注》:荐训荐席,荐席可为藉,谓之荐,故凡言藉当曰荐。且,古音俎,

据段《注》,“且”是荐席一类放在底下用来垫物的。再查看《说文》:

俎,礼俎也。从半肉在且上。

所谓“从半肉”,是指“俎”字的左半边,即“肉”字的一半;那么,右半之“且”自然是用作切割肉的砧板了。如此说来,“宜”所从之“且”亦当为砧板,既然与宰割肉类有关联,那么用来解释“从我”的“義”字,也就顺理成章了。

或许有人要问,“祖”字右半也从“且”,又当如何解释呢?《说文·示部》:

祖,始庙也。从示且声。

大凡与祭祀有关的字大都“从示”;而曰“且声”,说明“且”与“俎”“祖”读音相同。不过,许氏以“始庙”解说“祖”字,倒是道出了“祖”含有祭祀之义,而祭祀是要“杀牲”的。因此,对“祖”之字形的准确说解,应当是:“从示从且,且亦声。”

我们再回到前文所引的那关键一句:“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者爱人”是孔子当年所说的,而“义者杀牲”是我们今日所探讨的。如此说来,“仁”和“义”自然互为对立而与“阴阳”“柔刚”并列了。我们有理由断定,《易经》即使经过孔子的整理,但《说卦》把“阴阳”“柔刚”“仁义”三者各自对立的鲜明的辩证思想,却源自老子“天大地大人大”三才之“道”的宇宙观。

[参 考 文 献]

[1] 许慎.说文解字[M]. 经韵楼原刻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 王筠.说文释例:卷九[M].上海:世界书局,1983.

[4] 马宗霍.说文解字引群经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5]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The View of “Tao of Heaven ”in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Bai Zhao-li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China )

Abstract :Researchers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s a Confucian-oriented academic work, but from its headings to the explanations of specific words, it should have been oriented by Laozi’s doctrine of “Tao of Heaven”. Its author, Xu Shen, is indeed a university scholar who knew well classical scriptures and contemporary Western Han Dynasty writings, and works of other schools.

Key Words :Xu Shen;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 Head; Six Books; Laozi; Tao Te Jing

收稿日期: 2018-10-22

作者简介 :白兆麟(1937—),男,安徽安庆人,教授。

中图分类号: H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970( 2019) 04-0053-05

[责任编辑 伍纯初]

标签:;  ;  ;  ;  ;  ;  ;  

《说文解字》之“天道”观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