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学生生活特性
——高校田径短跨项目业余训练策略探讨
郭子海 沈阳城市学院
摘要: 高校田径运动的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优质运动人才。业余训练,指的是针对业余运动员开展的田径训练,与专业训练上有所差别。但不可否认,业余训练对业余运动员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将关注焦点定位于高校短跨项目的业余训练上,遵循学生生活规律,分析业余训练的基本特点,提出业余训练策略。
关键词: 高校;田径运动;短跨项目;业余训练
一、引言
高校田径运动处于蓬勃的发展状态,承担大型田径运动赛事的学校逐渐增多,且每年大学生参与田径赛事的热情较高。但过去的赛事限制了业余运动员的发展,新的赛事规则为业余运动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这一群体,高校田径短跨项目的业余训练要做到针对性的策略优化,确保业余运动员的健康成长和竞技水平的全面提升。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were reviewed by Professor Konstantinos Triantafyllou,Medical School, National and Kapodistrian University,Athens, Greece who has been trained in biostatistics.
二、高校田径业余训练的特点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的业余训练,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训练年限较短。田径业余训练与专业训练有着很大的差别,专业训练更突出长远目标和训练体系的建立,从而为后续成为优质田径运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而业余运动员则不同,更强调训练年限的短期性,多集中在3-4年,且每一年都需要取得优异的成绩,从而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权限,这种短期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训练方法;其二,训练时间和比赛次较少。之所以被称之为业余训练,主要是业余运动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的训练,由于课时和学习任务上的双重压力,业余训练通常有固定的训练时间,每天抽出的训练时间为2-3小时,相比于专项训练的充裕的训练时间,业余训练显然不具备这种优质条件。比赛次数上面,对于业余运动员而言,每年的正式比赛只有2次,这就对业余运动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将全部的经历都集中在这两次比赛上;其三,辅助训练条件缺乏。科学的恢复手段、全面的医务服务与监管、营养补充以及训练器械等多层面,都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对业余运动员提出了一定的考验。以上种种特性,都表明了业余训练的难点所在,如何做好训练策略的安排,要多层着手,下足功夫[1]。
三、高校田径短跨项目业余训练策略
田径的短跨项目,指的是短跑和跨栏项目,对速度和技巧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对于高校业余运动员而言,针对性的业余训练有效安排十分重要。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望能够为田径短跨项目业余运动员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一)强调业余训练的周期性
从前文的高校田径业余训练特征分析中已经可以看到,业余运动员的每一天的训练时间较少,且总体的训练年限为3-4年,时间紧,任务重。在不具备大量的训练时间的情况下,要尊重运动员的生活规律,做好业余训练的周期性安排。在周期性的训练安排层面,要实现大、中、小运动量的循环安排,具体为大中运动量的训练周期在3周,而后进行1周的小运动量训练,这种训练的周期性,使得业余运动员享有科学的训练环境,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在实现自身短跨项目综合技术水平提升的同时,也不会感到疲劳,从容应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2]。
(二)合理安排运动量与运动强度
法可依,有据可循。转移支付立法也要跟上,进一步科学界定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转移支付的内涵,真正发挥专项转移支付宏观调控的作用,同时发挥一般性转移支付弥补地方一般性公共支出的作用。推进转移支付的立法能够真正规范转移支付制度,也能真正在财政资金转移的过程中,将事权和支出责任下沉的渠道关闭。最后,还应及时探究并推进政府破产法,这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重要的一环,地方财政发生重大危机,中央政府究竟怎么选择?如何把中央不救助原则落到实处?只有破除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依赖性,才能够有效促进地方政府发债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业余运动员的训练时间较少,这就要做好科学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在运动量的安排层面,每周5次的训练课,每一节课最大的快跑量要控制在1000m以内,1周的快跑量要在2800m以内,最长的快跑段落区间范围在500m、1000m,以上段落的重复跑次数控制在2次以内[3]。这样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更符合短跨项目业余运动员的训练需求,所展现出的训练效果更理想。
(三)多元化的训练方法
多元化的训练方法,是确保业余训练有效性的关键。针对不同项目要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如技术训练、指标训练以及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等等,都是要合理安排的训练重点。在技术训练上,以田径运动的跨栏项目为例,对于业余运动员的节奏和技巧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为此,技术训练必不可少,准确的把握训练节奏和训练要求,将训练的焦点放在专项跨栏技术层面,包括跨栏步技术、栏间跑与跨栏步结合等等,尽量少采用极限强度的训练,这种训练并不符合业余运动员的健康成长要求。在指标训练法的应用上,指的是将训练的过程确定为不同的训练目标,以400m栏为例,将指标确定为5个栏,21.5s;8个栏,36s等等,以此类推,结合业余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按照指标训练法来激活运动员的自身潜能,也能够把握跨栏节奏,取得更好地成绩[4]。多元化的训练方法,要在不断地尝试中去探索和创新,争取将更多的方法应用其中,为运动员的健康成长服务。
我院2014-2017年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研究 …………………………………… 张宇琼等(6):794
(四)赛前训练的合理安排
对于业余运动员而言,每一年的比赛机会少之又少,每一个机会都显得十分重要。为此,短跨项目的业余训练,还需要将赛前训练包含其中,做好赛前训练的合理安排。如在赛前的前两周时间内,要适当舍得运动训练,减少运动量,强度保持适中。这样才能够有效调节运动员投入到比赛中的状态,可以适当地以一些技术巩固的训练为主,确保在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
高校田径短跨项目的业余训练,要遵循大学生最基本的学习生活特性,从而来制定和调节业余训练内容,形成周期性的训练方案,确保每一个业余运动员都可以健康成长,成为优质的田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雪峰.谈如何提高短跨技术[J].才智,2018 (17):25.
[2]王立斌.我国短跨项目力量训练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当代体育科技,2018,8 (17):22-23.
[3]何杰.高校田径短跨项目业余训练探讨[J].运动,2014 (15):55-56.
[4]曹德巍.论短、跨项目的赛前训练[J].学周刊,2014 (05):205.
作者简介: 郭子海(1983.04-),男,汉,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沈阳城市学院,田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