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山造地”后亟待重视的几个勘察工程问题论文_徐晓东

“挖山造地”后亟待重视的几个勘察工程问题论文_徐晓东

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 甘肃 兰州 730020

【摘 要】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建设用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巨大的用地需求。于是近十多年很多城市都开始进行挖山造地的工程,造出了很多建设用地,但也制造出了很多工程问题。本文通过作者个人亲自负责过的兰州、白银、庆阳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挖山造地后出现的工程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归纳,从中找到一些在勘察阶段出现的共性问题,希望可以给予同行们以好的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挖山造地 人工填土 勘察工程 事故

前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版图的向外延伸都造成建设用地供给不足的突出矛盾,为了缓解这个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挖山造地的工程在沟、谷、梁、峁地貌的地区非常多,但是勘察专业的从业人员们却对如此大量的人工填土场地的出现在思想和专业方面准备不足,于是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很多失误,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事故案例分析:

1 未查明原始地形、地貌,盲目划分挖填界线

工程概况:兰州青白石某村整体改造项目27号楼为四户连体住宅楼,框架结构,地上2层。基础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柱下条形基础,地基处理设计采用大开挖整片换填垫层处理。场地地貌单元属黄土丘陵,建设场地为填挖改造场地。该楼在主体结构完工后,室内部分框架梁、楼板及填充墙体陆续出现裂缝现象,根据裂缝出现位置及裂缝形态判定,结构构件出现的裂缝是因建筑物地基基础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变形导致上部结构构件变形过大而引起的开裂。现场检测的个别地梁及框架梁、楼板裂缝最大宽度已超过规范规定的混凝土构件不适于继续承载的裂缝宽度限值,因此,裂缝已显著影响结构构件安全性及承载能力。根据各项检测评定结果,依据现行《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1999)的规定,该楼结构安全性综合评定为Csu级。

检测情况及结论:通过前期查阅勘察和设计资料发现,该栋楼的南端正好紧邻勘察报告提供的场地挖填方界线处。但通过现场开挖探井发现,从南至北分布的探井1、2、3所揭露的填土层厚度分别为21.2m、12.4m、8.3m。说明该栋建筑完全建在大厚度填土地基上面,而且下伏原始地形还是一个较陡的坡面。大厚度填土同时存在固结沉降的竖向变形和沿滑动面的斜向运动。可想而知,建造在这样填土上的楼房岂有不变形开裂的可能。

经验教训:勘察单位忽视对原始地形地貌的资料搜集和考证,又在不具备基础勘察资料的条件下盲目划分挖填方界线,将明明是大厚度填方区域划归到挖方场地,严重误导了设计单位,为工程留下了重大隐患。

2 未查明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和工程特性,错误选择持力层

工程概况:白银某企业厂区原为丘陵地貌,后经挖山填沟改造成较平整场地。该厂注塑结晶车间位于厂区的西北角,主体结构为一层轻型门式钢架结构,基础采用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该厂房建于2012年,自2013年以来,注塑结晶车间-冰水机室7/M轴线的钢柱下沉明显、7/L-N轴线之间的墙体出现较严重的变形开裂、冰水机室的屋面发生倾斜变形。

检测情况及结论:根据现场剖桩探井资料,揭露场地地层如下:

1#(探井): 0.00~-8.00m 回填砂岩块、泥岩块、粉土

-8.00~-11.00m 回填泥岩块,体积巨大,剖挖桩桩长9.10m,未进入可靠持力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1.00~-12.00m 回填砂岩块、泥岩块、粉土

-12.00~-13.00m 砂质泥岩

由于7/M轴线的桩施工时,桩端未进入可靠持力层(该桩实际长度为9.10m,而可靠持力层的埋深约为12.00m左右),桩基础发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导致上部结构产生严重变形。

经验教训:将回填的体积巨大的泥岩块错误判断为原位泥岩,主要原因是勘察单位在现场钻探过程中即未保证必要的勘探深度,又在野外编录时没有仔细逐段查看岩心包含物,根据实践经验,即使成分单一的素填土,仔细判断,也会发现有异常包含物。其实,这类情况,在兰州的九州开发区,过去十多年,很多勘察单位都由于错误的将回填砂岩当成原位砂岩导致许多工程事故的发生,经济损失巨大。

3 未查明地下埋藏的洞穴,对工程造成致命影响

工程概况:庆城县某小区6号楼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北部新区,场地地貌属陇东黄土侵蚀地貌,经挖山填沟后形成较为平坦的建设用地。该建筑为7层砖混结构商住楼,6号楼共有三个单元,1、2单元与3单元之间设变形缝分隔。该建筑物于2007年底竣工,建筑物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1、2单元室内外多处墙体出现裂缝现象。通过对墙体裂缝形态进行检测分析,6号楼1、2 单元室内外墙体出现规律性的斜裂缝,裂缝成因是由于地基基础发生较大不均匀沉降,造成上部墙体内产生较大的应力,导致墙体出现裂缝及变形现象。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1999)第4.4.5条及第4.4.6条规定,现场检测的承重墙体上出现严重裂缝现象,最大裂缝宽度已超过规范规定的砌体结构构件不适于继续承载的裂缝宽度限值,属砌体结构构件不适于继续承载的裂缝。因此,裂缝已显著影响结构构件整体性,严重影响结构构件安全性及承载能力。通过各项安全性评定结果,依据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该6号楼1、2单元结构安全性综合评定为Dsu级。其结构安全性严重不符合本标准对Asu级的要求,严重影响整体承载,必须立即采取措施。

检测情况及结论:在6号楼1、2 单元南侧、北侧及中部各开挖一个探井对地基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基底以下为厚度约1.0m~1.5m的3:7灰土垫层,该层碾压密实,用风镐难以开挖;灰土垫层以下为厚度约1.0m的素土垫层,该层碾压密实,用洋镐难以开挖;素土以下为厚度约1.5m的3:7灰土,该层碾压密实,用风镐难以开挖;其下部为为素填土,厚度大于5.0m。现场检测时在中部探井开挖过程中距离室内地面10.0m处发现地下古窑洞,面积较大,窑洞顶已坍塌,且基本沿建筑物长向分布。这孔窑洞的存在就是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墙体严重开裂的元凶。上部垫层施工质量再好,下部存在如此体积巨大的空洞,也是难保建筑平安。

经验教训:这起事故的发生,我认为首先是有关单位在挖山造地时,对这些将被埋藏在地下的窑洞所带来的潜在危害抱有一种漠视和无知的态度,殊不知如此体积巨大的地下空洞会对建造于其上的楼房产生多大的影响。而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勘察单位,勘察报告显示明明有勘探点布置在建筑物的中间位置,却偏偏没有发现窑洞的存在,使得这栋房屋在勘察设计阶段又失去了一次躲过厄运的机会,这不是天灾,实在是人祸。

4结束语:

通过上述三起典型工程案例的分析,我深深为我的同行们感到惋惜。岩土工程勘察作为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个传统专业,野外作业时还是以传统的钻探和井探为主要手段,配合相应的原位测试及取样,而岩土的野外鉴别则是外业工作决定成败的一个关键。对岩心的仔细判别,是决定持力层选择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自己十二年的勘察一线工作经历,深刻体会到勘察工作作为一个项目的先行军,其作用举足轻重。勘察工作做扎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项目顺利完成和安全运行才有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 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高大钊. 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5]邹泓荣. 建筑病害诊治实例与工程质量保证[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论文作者:徐晓东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8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7

标签:;  ;  ;  ;  ;  ;  ;  ;  

“挖山造地”后亟待重视的几个勘察工程问题论文_徐晓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