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生就业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9(2009)10-0043-03
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理预期、积极应对就业难题的有效手段,是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与社会和谐发展。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2009年3月,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校要建立和完善由学校党政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院(系)具体组织实施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1]
高校要切实加强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结合,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或学生个体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与指导下,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实际需要,积极探索有效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思想特征和现实需求,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在认真分析不同学生思想特点的基础上,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开展针对性教育和引导。如针对存在不同程度就业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团体训练,缓解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针对就业技能较差的学生,通过简历撰写、面试技巧以及自信心训练等技能培训,帮助其提升就业技能;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通就业“绿色通道”,减轻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费用压力,为其成功就业提供基本物质保障;针对思想、学业、就业能力等方面较优秀的学生群体,应重点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实现个人价值,并从中选拔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高校中各个专业都有其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专业的学生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质。在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把握好专业培养与就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才能切实提高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高校应不断探索有专业特色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专业教学、实习实践等各个环节,专门邀请专家学者、用人单位和已毕业的优秀校友为学生介绍行业的历史脉络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激发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帮助学生明晰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根据音乐、美术等专业学生重专业实践、感性认知能力强等特点,可确立“显性的美育、隐性的德育”的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在专业舞台演出中,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在专业竞赛中培养职业综合技能和心理素质,在音乐、美术创作过程中接受人格熏陶。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进一步增强,不同学生个体日益呈现出个性鲜明的思想行为特征,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尽可能地从学生主体出发,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主体需要。具体来说,高校可针对学生个体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探索实施“成长规划书制度”,通过学生认真填写近期发展目标、职业远景规划、职业技能与道德素养规划以及成长感悟等,组织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或聘请专门的就业导师对每个学生以职业生涯为重点,进行跟踪式、一对一成长规划指导,做到量体裁衣,激发学生自身发展动力。通过搭建师生多维的深层次互动平台和个性化的职业发展平台,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综合能力,不断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
二、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就业教育全过程
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一年级的专业适应和职业探索、大二年级的职业意识觉醒、大三年级的选择分流和大四年级的压力应对和职业技能筹备,成为各个年级阶段的主要思想特征。因此,根据不同年级阶段学生职业意识特点,可以尝试将四年制本科教育在实践层面分为四个基本阶段,在每一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融入大学生本科学习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大一年级)侧重实施职业启蒙,开展职业定向教育。针对学生刚刚迈入大学校门,职业意识尚未觉醒,对专业学习充满心理期待的主要特征,整合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宣讲活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学科地位、就业前景等基本情况,强化专业、行业优势、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等主题教育,充分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坚定职业理想。
从职业发展角度看,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前瞻性、持续性等特征,需要帮助学生尽早确定方向,并引导帮助学生尝试进行有效规划。为此,学校应以开设就业指导系列必修课程为主体,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专业实践活动,将课内课外紧密结合、校内校外有效衔接,多维度引导学生启动生涯规划,同时充分发挥朋辈榜样示范作用,邀请成功校友现身说法,通过“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身边事影响身边人”的方式,在职业启蒙的基础上尽早明确学生职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第二阶段(大二年级)侧重开展职业体验教育。一般而言,职业素质除了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包括技能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以及健全的人格特质等。[2]因此本阶段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缺乏对相关职业的直观了解、职业设计过于理想化等问题,鼓励引导学生组建相关职业能力发展型社团,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走访名企、模拟职场等实践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职业特点和要求,结合实际对职业目标进行初步修正,科学规划。另一方面,要注重强化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鼓励学生在参与体验中真正体会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具体的实践体验之中。
第三阶段(大三年级)侧重开展成长反思教育。针对学生面临现实选择而产生的价值选择困惑和迷茫等问题,可通过详细调研学生职业选择分流的整体状况,结合学生不同职业选择,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方向,及时调整生涯规划与心理预期。具体来说,既可以通过剖析就业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进一步明晰未来发展目标,结合考研、就业、出国等具体方向进行针对性规划:也可以通过组建“共同成长小组”、专项培训班(公务员考试学习、外语培训、考研学习)、参与岗位实习等形式帮助大学生进一步形成团队合力,主动提升自我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在这一阶段要积极为学生创建创业平台,通过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其敢于创业、创新创业、自主创业的精神品质。
第四阶段(大四年级)侧重开展择业指导,开展职业去向教育。这一阶段,由于正处于职业选择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群体中会明显出现紧张、不安、焦虑等现实问题,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放在价值引导和心理疏导上。高校在积极开展就业形势政策解读,简历制作、面试、签约等就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应注重引导学生转变狭隘的择业观念,积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开阔视野,勇于到基层、到西部、到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针对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无奈、悲观等心理问题,应及时预防、及时排查、及时干预,积极做好就业心理压力疏导。
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以职场人际交往、职业道德教育、在岗实习锻炼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增强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各种毕业纪念活动,强化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增进师生情、母校情,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此外,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还应重点关注因特殊困难仍未顺利就业的毕业生,逐一帮助其分析未就业原因,给予鼓励支持、全力推荐,引导其树立成功就业信念,切实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高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基本思想政治教育构成元素在就业工作中的简单加减,而是包括教育者、教育载体、受教育者等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综合作用的动态过程,使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这就决定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在运行过程中会面对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实际,系统分析,抓住主要矛盾,突出教育重点,从而带动整个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丰富发展。就目前而言,高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应突出“共同基础”教育,强化价值导向。高校应把握好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与连续性、阶段性和整体性相统一,既要满足学生的现实择业需要,又要唱响主旋律,在尊重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同时,奠定大学生的共同精神基础。在实践层面,高校应重点抓好职业理想信念教育,为大学生设置社会观察课、就业指导课等一系列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职业规划、生涯指导和创业教育相结合,形成由浅入深,递进式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块,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高校还要突出组织保障、制度保障、队伍保障等多维保障机制建设,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持续开展提供长远而稳定的动力支持。具体来说,高校应着力打造一支既了解就业工作业务、又能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专业化队伍,建立完善由学校党政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院(系)具体组织实施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和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形成育人合力,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政治论文; 大学生论文; 就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