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清代官吏难治的现象_时政论文

正视清代官吏难治的现象_时政论文

正视清官难当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清官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在一些地方,清官难当现象不断凸显。一些清正廉洁、秉公办事、求真务实的干部,不仅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爱戴,而且还易被冷落、孤立和排挤。此种现象不容小视,若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严重影响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改革开放及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从现实情况看,清官难当主要难在三点。

一是难在廉洁从政上。近几年,中央三令五申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请客送礼。作为党员干部,理应严格执行。可在一些地方,坚持不参与吃请、不接受礼品并非是件容易的事。你不参与吃请,参与的便要说你“不合群”,是在故作清高;你拒收礼品,送礼的则认为你“不识抬举”,甚至与你反目为仇,“恨你没商量”。坚持不用公款宴请或送礼,则遇到的麻烦会更多。譬如,兄弟单位来人,你不好好款待,挨点骂算小事,以后有事去找人家可就难了。又如,对上面来的各类检查组,招待上若有怠慢,工作名次就有可能要往后排,接着你就只能等着挨批评了。一些地方“当头的”已公开提出,“为了地方利益,该请的要请,该送的要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还坚持廉洁从政,他们轻则会说你“不善交际”,重则认为你“思想僵化”,不可用也。

二是难在秉公办事上。现在办事几乎没有不找人的,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不找人往往就办不成事。当领导的,几乎没有不被人找的,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总会有人来“关心”。在这种情况下,谁秉公办事,谁就肯定要得罪一些人,而且得罪的大多是与自己关系比较密切或有一定“身份”的人。鲁迅先生说“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不给人家办成事就等于损了人家“面子”,这后果是可以想像的。尤其是同级或下级找你帮忙的事,你没给办理,那么到了民主测评干部时,他们还能不能公正待你,就是一个问号了。从严执政,真枪实弹地抓改革、抓管理,经受的压力则更大。据新闻媒体披露,一位镇党委书记针对镇机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的状况,坚持从清退“皇亲国戚”、处理“混混干部”入手,力除“关系网”,顶着“说情风”,大刀阔斧地精简闲散人员,整顿工作作风。对此,镇里很快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些干部联名上书,要求将这位书记调走;而一些群众联名上访,要求留住这位好官。遗憾的是,这位书记后来还是在上级个别领导作的所谓“是好干部但不称职”的定论中,被调到外地当一“清闲官”去了。

三是难在求真务实上。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品行,也是党员干部做好工作的必备条件。然而,现在确有一些同志说话办事嘴上喊得最响的是“实事求是”,但潜意识中最不愿接纳的也是“实事求是”。讲真话、吐实情难免要暴露一些问题。说话办事一旦真的实事求是,尤其是在露了“家丑”或工作“落后”受到批评时,不但有的同级不理解,说你是“傻帽儿”、“愣头青”,有的上级也不一定支持你,弄不好也是说你“太老实”、“不成熟”。

对真正坚持清正廉洁、秉公办事和求真务实的干部来说,遭受一些冷落、孤立和排挤,都是能够正确对待的,他们也绝不会由此便改变自己的信念,放弃做人做事的原则。但问题是此种现象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其一,会严重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正气不足,邪气必然上升,有的人会因此从清廉干部身上吸取“教训”,不敢清廉,不愿清廉,甚至为避嫌而有意疏远清廉干部。面对不正之风,存有“靠我一个也清不了,还是随大流的好”、“你捞我也捞,不捞白不捞”等从众心理的人逐渐增多。其二,会严重影响改革开放及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清正廉洁、秉公办事的干部,往往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很少去考虑和顾及个人的得失。但一些不干实事、精于跑官要官的人,为了抬高自己,恰恰又在不择手段地贬低、排挤、打击他们,使他们在工作时常陷入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地。一位长期从事党建研究的同志说: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攻坚阶段,现在最需要的就是那些清正廉明、求真务实、敢抓敢管的干部。如果这些干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使用,特别是当一些工作进入关键阶段,他们却由于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被撤下阵来,受损失最大的还是我们党的事业。其三,会严重影响群众对干部的信任度。在一些选人用人不正之风严重的地方,群众已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慨:为什么我们信赖的干部,容易遭受孤立和排挤,而我们认为不行的干部,却能左右逢源、官运亨通?群众虽然不了解干部的全部底细,但对谁干事谁不干事、谁干净谁不干净,心里还是清楚的。让那些干事、干净的干部受冷落、坐冷板凳,群众会感到心寒,进而降低对干部的信任度。

清官难当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对我们执政党来说,最主要的还是一些不良风气在党内的滋生蔓延,致使部分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念扭曲、是非标准错位。特别是近些年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有两种错误倾向对我们的影响和危害较大:一是把端正党风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认为“水至清则无鱼,风气太正不利于经济发展”;二是在本位主义、拜金主义影响下形成的“只要对经济发展有好处,什么手段都可以用”。正是在这两种错误倾向的影响下,少数党员干部道德标准混乱、是非不清、“笑廉不笑贪,嫌忠不嫌奸”的现象不断滋生。有的口头上对清廉干部表示钦佩,但在心里却把清廉与迂腐画等号。有的吹牛撒谎不感到脸红,贪污受贿反觉得自己有本事。正是在这两种错误倾向的影响下,“过街老鼠”在一些地方不再是人人喊打,而是“行者洋洋得意,观者视而不见”。有的不仅漠视腐败的滋长,而且还对腐败行为极力进行庇护、掩盖,甚至发出了“不搞点腐败,经济发展哪有这么快”的怪论,给腐败也贴起“金”来。很显然,在这样的环境下,为政清廉、性格刚正的干部,工作上很难不阻力重重,也很难不被冷落、孤立和排挤。同时,跑官买官、卖官鬻爵行为的沉渣泛起,更加重了清官难当的程度。在一些地方,由于干部的升降沉浮掌握在少数领导者手里,群众民主评议和民主推荐活动,基本上也是在被测评干部的下级和同级中进行的,反映的并非都是群众的意愿,这便在客观上给搞腐败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下级为了个人升迁,不择手段地去讨好和贿赂上级。少数上级为了私利,也在想方设法笼络下级,争取下级在民主测评时多投自己的“满意票”,或直接同下级做起了卖官鬻爵的交易。干部上下级之间为了各自利益在一起抱得很紧、打得火热的地方,必定是“清官好官受气,贪官庸官得意”现象严重的地方。

如何纠正清官难当现象,笔者认为,当前在干部中要突出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坚持从廉洁政治着眼,不断增强“以廉为本,敢为清官”的从政意识。我国数千年的社会变迁、王朝更迭,无不表明了这样一些事实:“吏廉则治,吏不廉则政治削”、“官廉则政举,官贪则政危”。为了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反对腐败,摘廉洁政治”。每位党员干部都应站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政治高度来正视这一问题,自觉地把清正廉洁作为从政的第一基本功来修炼。首先,我们要坚持以廉为荣,以廉为本,勇于清廉,敢为清官。如果说在贿赂公行、贪官横行的封建社会里,因不清廉者多,为防止同僚诽谤、招灾生祸,一些清官只能“黑而行之”、“畏求人知”,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历史已跨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如果还因怕被孤立、怕丢选票而不敢清廉、不愿清廉,就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了。其次,我们要坚持养心自廉,以德养廉,慎独慎微,能为清官。为官之德在于清廉。名传千古的包拯、海瑞、于成龙等清官之所以身处混浊官场还能清廉自守、为民敬仰,就在于他们能养心自廉、慎独慎微,宁可丢乌纱、掉脑袋也不愿同流合污。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一大批优秀领导干部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浩然正气,也就在于他们都十分注重党性锻炼和修养,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清贫,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矢志不渝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应以他们为榜样,像他们那样去修身养性、强化自律,不断培养自己不贪不占、两袖清风的气节,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品格,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精神,一心为民、公道正派的形象。各级领导干部不但要带头廉洁自律,而且还应精心去呵护清廉干部,支持清廉干部的工作。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旦出现了“清官处处难为,贪官每每得意”的现象,领导者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并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切实有效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第二,坚持从端正党风着手,切实纠正“笑廉不笑贪,嫌忠不嫌奸”的错误现象。党风不正,不仅政风难以好转,清官难当现象难以纠正,更重要的是将直接侵蚀党的肌体,危及党的生命。端正党风,目前关键是要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倾向,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把端正党风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及本位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危害性,理直气壮地反对歪理邪说,狠刹歪风邪气,切实纠正各种错误观念,严防畸形发展观、政绩观作祟。要让党员干部清醒地看到,以败坏党风政风、不顾廉耻为代价,靠搞歪门邪道求“发展”,无异于饮鸩止渴,后果不堪设想。端正党风,除了要注重在思想上正本清源、明辨是非外,还要注重在舆论宣传上扬清激浊、伸张正义。一方面,要坚持以正面典型教育人、鼓舞人,大张旗鼓地宣传廉政建设中的人和事,满腔热情地颂扬真、善、美;另一方面,要坚持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及时对各种腐败行为和案件进行曝光、揭露、鞭挞贪官污吏的丑恶行径。腐败历来都是治国安邦的大敌,老百姓对贪官污吏也历来都是极为憎恨的。通过贴切实际、旗帜鲜明的舆论宣传,大力营造“廉者荣、贪者耻”的社会氛围,不断促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塑造“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干部队伍形象。

第三,坚持从制度创新着力,全面治理“跑官买官、卖官鬻爵”的腐败行为。进行制度创新,是从源头遏制腐败的重要举措。要通过制度创新,真正把群众对任用干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一位社会学家指出:“解决中国干部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眼睛向上变为眼睛向下。也就是说,要对老百姓负责。把官员置于老百姓的监督之下,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只要坚持把评判干部政绩的标准交给群众,把评价任用干部的权力赋予群众,就一定能有效地促进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真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具有足够威慑力的惩罚机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跑官买官、卖官鬻爵的目的是升官发财,遏制此行为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加大惩处力度,尽快在政策法规上制定一些刚性规定,即凡跑官买官、卖官鬻爵的,一经发现,便取消他们的公务员资格,彻底清缴他们的非法所得并罚以重金,问题严重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让这些人不但升不了官发不了财,而且还身败名裂。要通过制度创新,坚持把诚实和清廉作为选拔任用各级党政一把手的先决条件。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只要主要领导者诚实、清廉,敢于同腐败现象作斗争,正气自然会上升,政治就会清明。反之,“上邪下不正,众枉不可矫”,必然会使一些地方乌烟瘴气。新加坡肃贪反腐中有一条至关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在选拔任用各级主要行政官员时,始终坚持把诚实和清廉及肯为国家清除腐败而献身作为先决条件。对此,我们应认真加以借鉴。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并完善选拔任用干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针对近些年因缺乏明确的处理规定而很难去追究对选拔任用干部失察失误的有关责任人责任的实际,要抓紧建立并完善干部推荐责任制、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等制度,坚持依靠好的责任制度来促进风气的好转。

标签:;  ;  

正视清代官吏难治的现象_时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