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自我适应优化的内涵及基本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内涵论文,自我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09)03-0011-03
自我适应优化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现代社会生活所具有的复杂性、多变性、丰富性和发展性等特征,使涉世未深、缺乏实践和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的大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难以理解和把握,一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引发了对现代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自我适应失调问题。对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开展大学生的自我适应优化的现实路径研究,成为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自我适应优化的内涵阐释
适应(adaptation),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概念,本意是指生物体的构造、形态、机能向着更适合于自然环境条件的方向的变化过程,后来被引申为“个人达到和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的过程和结果。适应良好的人对所处环境怀有满意和有效能的心理状态。”[1]与其他生命体特别是动物本能的适应性相比较,人类对社会环境的不断适应是建立在自由的有意识活动的基础之上,包含着对环境的积极改造,这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和体现。因此,人类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具有自我适应的特性。
所谓自我适应,就是人在适应与改造周围环境的同时,能够不断发挥主体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充分挖掘人的自由天性和内在潜力,自觉地向自己的理想目标迈进,完成对自我主观世界的改造。自我适应是反映人类在同周围环境接触、互动过程中所表现的对环境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个概念,它一方面强调人类必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适应意味着人对环境一定的依赖和顺从,但是,人不是对环境一味地消极依赖与顺从,而是在接受环境馈赠的同时参与改造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自我适应主要体现为人面对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恰当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寻求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科学性、和谐性、丰富性,最终引导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和谐的生态秩序。
自我适应优化则指大学生在发展、培养和确立自我适应能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综合利用多种技能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使自己对社会生活与环境的适应能力处于最佳状态,为获取高质量的生存与发展条件而采取的行动。是大学生自觉确立的自我规范与自我发展相统一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要求大学生从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出发,在改造自然与社会中不断改造自我、创造新的生活,不断提升自身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自觉地追求社会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高尚化。在现阶段,大学生的自我适应优化意味着他们积极引导自身在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去追寻生命的意义、生活的价值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大学生自我适应优化的路径主要是社会化和自觉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化是自我适应优化的基本路径和初始阶段,自觉发展则是自我适应优化的主要路径和升华阶段。社会化途径的主要任务是使大学生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引导自身建立起良好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自觉发展途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使大学生对自身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进行常态化、科学化处理,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
二、社会化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
大学生个体的自我适应优化过程实际上是其自身不断成长、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要引导自身善于适应环境,还要在改造环境、创设情境中不断提升自我适应优化能力。从社会化过程来看,大学生的自我适应优化,主要应把握好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适应与优化、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适应和优化、心理机制与生活方式的适应与优化问题。
第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与优化,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基础。当前,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尤其是校园文化环境与学校周边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高等学校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要把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结合城市改造和社区建设搞好规划,加强综合治理。”“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是在适应与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实现的,而这一过程也是人化自然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规定。因此,这种关系通过感性的形式,作为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现出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称为自然,或者自然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具有的人的本质。因此,从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文化教养程度。”[3]
第二,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适应与优化,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4]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不是抽象的,而是在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与精神生活的幸福体验是大学生自我适应优化的基本需要,二者的健康、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才能使他们真正品尝生活的乐趣,体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方面要求大学生要对自身的精神生活进行合理化引导和建构,另一方面,要求社会能够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精神环境,两方面相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第三,心理机制与生活方式的适应与优化,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保证。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是心理机制和社会生活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一个主观与客观、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从个体活动的成败和他人的评价中获取反馈信息,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并形成相应的肯定或否定、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肯定性的自我评价倾向和积极的自我情感体验构成良好的自我适应状态,否定性的自我评价倾向和消极的自我情感体验则会造成自我适应不良。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适应优化的状况和水平对其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行为定向、目标选择以及在群体中的自我定位具有反作用,而这一方面的实践过程就是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对个体社会化的结果至关重要。心理机制和生活方式的适应与优化,体现了大学生个体心理活动(内化)和实践活动(外化)的辩证发展过程,为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最终完成提供了机制保证,既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生活与价值导向,也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健康地完成社会化过程。
三、自觉发展意味着大学生对自身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常态化、科学化处理
自觉发展是大学生自我适应优化实现的主要途径。就大学生群体而言,自我适应优化首先意味着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教育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养成自觉发展的生活习惯和良好品质。从人类自身的发展状态而言,人的发展存在三种基本样态,即自在自发的存在、异化受动的存在和自由自觉的存在。大学生的自觉发展必须克服自在自发的存在与异化受动的存在样态,依靠他们的内在信念、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实现自我适应优化。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再是机械地模仿和服从,而是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与使命感,在自觉遵守高校制度规范的前提下,逐步确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具体而言,自觉发展作为大学生自我适应优化的主要途径,其达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克服自在自发的存在样态,是实现大学生自觉发展的基础。“自在自发的活动是最基础或最低层次的人的活动,它具有自在性、自发性和典型的重复性特征。支配这一层次活动的主要是停留于‘是什么’而缺乏‘为什么’和‘应如何’维度的重复性思维。”[5]简单地说,自在自发的活动就是由重复性思维、传统习惯、给定的图式和规则自发地维系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自然而然、不假思索地进行的重复性实践活动。为了不断提升大学生自我适应优化的能力和水平,大学生群体必须自觉地克服自在自发的活动所导致的生活状态。从消极意义上说,自觉发展意味着消除“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得过且过思想及其行为,避免重复性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从积极意义上说,自觉发展意味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具有独立性、创新性,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再也不是对自我的重复性训练和经验式实践,而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内涵发展。也就是说,自觉发展使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不再是“复制”和“克隆”,而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性生活。
第二,克服异化受动的存在样态,是实现大学生自觉发展的关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异化受动状态作了精准描述:一是人的活动对人而言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在这里,构成人本质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扭曲和蜕变成一种外在于人的被迫的、强制的活动,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活动;二是这种活动结果的异己性,即它不是属于活动主体的,不是对活动主体本质力量的确证,而是表现为一种外在的压抑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本文所述的大学生要克服的异化受动的存在样态,与马克思的异化受动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体说来,大学生发展过程中产生异化受动样态的主要原因不是来自于制度,而是自在自发的活动所导致的违背大学生发展意愿的结果。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开放的,信息来源途径是多样的,价值理念内容是多元的,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价值追求方面呈现出物质化、功利化、感觉化的倾向,在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中迷失了自我。同时,西方的物质产品和文化思潮充溢着青少年的生活空间,使他们难免受到西方文化产品背后所隐藏的价值影响,正如马尔库塞所说:“由于更多的社会阶级中的更多的个人能够得到这些给人以好处的产品,因而他们所进行的思想灌输便不再是宣传,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好的生活方式,一种比以前好得多的生活方式;但作为一种好的生活方式,它阻碍着质的变化。由此便出现了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6]一些大学生在物质享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了它所携带的文化符号与价值观念,在无形之中抑制了主体的自觉发展,其自身的观念与行为都受到了某种影响和操纵。因此,克服这种生活中由于物质产品以及外在的价值理念所导致的“异化受动”,是实现大学生自觉发展的关键。
第三,不断塑造人的“自由个性”,是大学生自觉发展所追寻的价值目标。现阶段大学生自觉发展所追寻的“自由个性”,不是指心理学或其他学科意义上的个性,而是指哲学意义上的个体的个性,即个体主体性。自觉发展要提升大学生的自我适应优化能力和水平,必须围绕大学生的发展目标进行。马克思把“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看作是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社会主义的大学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在这里接受教育的大学生也应当不断提升自由全面发展的程度,向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目标不断迈进。因此,大学生个体的自觉发展或自我适应优化过程,不仅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开发自身潜力的过程,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自觉维护社会的繁荣与发展的过程,不仅是个体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开发相统一的过程,也是不断塑造“自由个性”的过程。自我适应优化的目标在大学生“自由个性”的塑造中不断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