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论文_牛水源

(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选取我院 2013 年 3 月~2014 年 3 月收治的 100 例发热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50例。 治疗组患者给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金莲清热颗粒治疗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体温均有所下降,但治疗组下降的总有效率 94.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2.0%,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症状 27 例,其中轻度皮疹 6 例、汗多 12 例、局部肿痛 9例;治疗组患者出现不良症状 33 例,其中恶心 8 例、汗多 9 例、上腹痛 7 例、轻度皮疹 9 例;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在用药停止后减轻或对症治疗后消退。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发热,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发热症状,缓解了其临床痛苦,其药效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轻,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布洛芬混悬液;发热;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441文献标识码:A

发热是常见的疾病,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的情况,发病率较高。发热主要表现为不用程度的发热,部分患者还伴有一些发热随体征,包括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皮疹、瘀斑等情况,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患者的健康成长。目前临床上针对发热的治疗主要还是依靠用药,而临床症状和病情不同患者用药的情况也存在差异。很多时候,门诊用药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本次研究以本院收集得的260例患者为例,探讨探讨我院门诊针对发热的用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3 年 3 月~2014 年 3 月收治的100 例发热患者,其中男 54 例,女 46 例;年龄 1~12(6.3±1.5)岁;体温 38.8~40.5(39.7±0.5)℃。 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 治疗组中男 27 例,女 23 例;年龄 2~10(6.2±1.5)岁;体温 39.8~40.5(39.57±0.5)℃。 对照 组 中 男 27例,女 23 例;年龄 1~12(6.3±1.5)岁;体温 38.8~40.5(39.7±0.5)℃。 入选标准:符合国家医学会制定的发热的诊断标准[2];经体温检查、血尿常规及实验室检查等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发热。出现呼吸道感染患者 46 例,支气管炎患者 26例,肺炎患者 28 例。 排除患者其他系统疾病史;排除患者药物过敏史和过敏体质。 两组患者中性别、年龄、病程、体位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就患者的用药情况展开分析,统计用药不合理的病例,结合《中国药典》、《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意见》等文献资料,总结改善门诊用药的对策。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体温均有所下降,但治疗组下降的总有效率 94.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 82.0%,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见附表。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症状 27 例,其中轻度皮疹 6 例、汗多 12 例、局部肿痛 9 例;治疗组患者出现不良症状 33 例,其中恶心 8 例、汗多 9 例、上腹痛 7 例、轻度皮疹 9 例;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在用药停 止后减轻或对症治疗后消退。

3 讨论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成因多样,因此在临床诊断和对症用药上存在不小的障碍。我们在对门诊中的100例发热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之后发现发热的用药情况非常混乱。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的确很难针对的发热特点做到对症给药,因为在高热或者极热的情况下,为了保持的生命体征稳定,会在急诊中快速采取降温退热处理。而在门诊室中很难快速确定病因,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给药不当;第二个原因是不少孩子家长们和医师都存在这样一个用药误区,认为发热并不是大问题,属于常见现象,因此在治疗的时候,为了起到快速退热的效果,普遍会选择一些激素类退热药或者抗生素。比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常见的抗生素,使用非常频繁,成为给孩子进行退热处理的常用药物。

由于门诊中对发热症状及其用药管理不够严格,一般除非极特殊的管制药物之外,都是完全按照医师开具的处方给药,像常见的止咳药、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的管理都比较宽松。而为了达到退热的效果,很多时候医师也习惯于综合多种药物一起使用。在我们搜集到的退热处方之中,常常可见2-4种左右的药物同步使用,这就更容易造成药量控制不当和重复用药的情况。在调查中还发现不少患者家长是到多家医院就诊的,常见于发热情况持续性渐进且用药后无明显好转的情况,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患者反复用药、重复用药、过量用药和药物与患者体质、病情不符的情况。

不过很多家长和门诊医师过于频繁的应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却忽视了此类药物长期使用对身体有严重的副作用。关于用药后并发症的分析中,引起患者肠胃不适、肝肾功能损坏甚至引起意识障碍的情况有很多,其中一部分是因为用药不当和用药过量引起的高热不退,也有一部分原因是长期频繁使用各种激素类或者抗生素、抗病毒类药物造成的。在患者的详细病情咨询和对家长的咨询中可以了解到这一情况。

考虑到发热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在社区中像家长们普及一下发热的家庭护理和物理退热方法,减少不规范用药的出现,提醒家长保留处方单子和不要在多个门诊交叉用药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创,陈盼,刘微艳,张涤.张涤治疗急性发热验案2则[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12):99-100.

[2]林鼎煜.肺炎支原体肺外感染的临床特征和诊断及治疗方法探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36):61-63.

[3]邓冬梅,杨雪,杨程,吴畏,陈剑鸿.临床药师参与1例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白血病患者的个体化药物治疗实践[J].中国药房,2017,28(35):4999-5003.

论文作者:牛水源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下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2

标签:;  ;  ;  ;  ;  ;  ;  ;  

小儿发热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论文_牛水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